四川省资阳市乐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6 07:02:45

文档简介

高2025届第二期半期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 )
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原始农业的产生 D. 商业分工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从“依靠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关键性进步应该是原始农业的产生,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建筑技术的进步不足以使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排除B项;商业分工没有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 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D.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可知,罗马公民权具有排他性,材料“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则意味着罗马公民权的日益开放性,使得罗马人之外的人也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有利于激发意大利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罗马的强大,有利于推动罗马帝国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给与罗马之外的人以公民权,强调的是罗马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而非贵族和平民的关系,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因为外邦人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前提是“拥有本土权利”,这就意味着一些在本土没有权利的人如奴隶会依然不能享有罗马公民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罗马法,而且早在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就已经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选B项。
【点睛】
3. 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
A. 不利于社会发展 B. 经济上相互制约
C. 形成了严格等级 D. 体现出契约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体现出契约关系,D项正确;处在割据时代的庄园经济不利于整个西欧的经济发展,但其作为许多经济独立体的庄园经济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经济上相互制约表述错误,不是相互制约,排除B项;封君与封臣之间不是严格的等级,排除C项。故选D项。
4. 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 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 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 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 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5. 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 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 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 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 D. 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15世纪(东非)。根据材料“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可得知东非海岸城市与非洲内陆交流密切,还和与世界各国存在经济往来,因此日益繁华,反映了其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东非贸易往来的区域看,东非海岸港口与非洲内陆联系密切,也受益于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而不仅仅限于印度洋贸易中,排除A项﹔材料中与东非贸易的国家众多,古代东非发展显然不仅仅受阿拉伯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非海岸城市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这个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 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A. 旧有历史研究成果失去价值 B. 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
C. 大众认知时常与事实相背离 D. 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说明对达·伽马首航的利润问题,随着时代的不同,不断有新的更成熟的认识,D项符合题意;A项“失去价值”表述明显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时常”表达不妥。故选D项。
7.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在他的诗篇《证人》里控诉看:“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的锁着铁链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们从黑漆漆的巨浪里,大声叫唤:‘我们是证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黑奴贸易带来的累累罪行 B. 三角航程的艰难险阻
C. 美洲土著遭受的巨大灾难 D. 近代维权思维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根据“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的锁着铁链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们从黑漆漆的巨浪里,大声叫唤:‘我们是证人!’”可得出其反映的是三角贸易过程中,有很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海中的白骨反映了黑奴贸易的累累罪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海中的黑人白骨是黑奴贸易的见证人,与三角航程的艰难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美洲土著人民的灾难,排除C项;材料中引用的诗篇主要内容是控诉黑奴贸易的罪恶,虽然间接与维护黑奴人权有关,但维权思维还包括维护妇女、儿童等权益,且维权思维的产生早于十九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8. 十八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论家潘恩在《常识》中说:“把一个人的地位捧得高出其余的人很多,这种做法从自然的平等权利的原则来说是毫无根据的,也不能引经据典地加以辩护。……在君主国家里,《圣经》上一切反对君主政体的部分已被很巧妙地掩饰过去了,但他们无疑值得引起那些尚待组织政府的国家的注意。”据此判断,潘恩可能不会同意
A. 实行专制政体
B. 启蒙思想家主张
C. 增强民族凝聚力
D. 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潘恩认为“把一个人的地位捧得高出其余的人很多,这种做法从自然的平等权利的原则来说是毫无根据的”反映了潘恩反对君主专制政体,由此分析可知潘恩不可能同意实行专制政体。故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政体确立的背景
9. 《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英国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转交给内阁。由此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A. 君主权力受到限制 B. 内阁是最高权力机构
C. 议会对内阁负责 D.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转交给内阁”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使君主权力受到限制,A项正确;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内阁对议会负责,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
A. 德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 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 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 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德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英国曾一度在纺织业获得先发优势,后因德国染布工艺的领先而被超越,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获得高速发展,也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德国纺织业竞争力提升,无纺织业领先世界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提及德国轻工业带动重工业的情形,未涉及二者之间是否协同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带动工业化程度加深,德国是否率先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马克思这段话
A.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 肯定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
C. 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 指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资本家通过剩余劳动价值来剥削工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如图为美国画家于1881年创作的漫画,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REDSEA),远处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该漫画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 美国插手非洲国家事务
C. 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 D. 埃及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狮身人面”可知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排除B项;民族意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借反抗意大利入侵的之机,扫荡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战后,他不但派遣了埃塞俄比亚第一批赴欧留学生,还利用意大利的赔款加快电报线、公路、铁路、银行、西式医院和学校建设。这反映了埃塞俄比亚( )
A. 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B. 主动融入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以民众为反侵略斗争主力 D. 跳过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根据材料“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扫荡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加快电报线、公路、铁路、银行、西式医院和学校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推动了埃塞俄比亚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埃塞俄比亚既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强国,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反侵略斗争的结果,没有涉及过程,不能说明民众是反侵略斗争主力,排除C项;当时的埃塞俄比亚还是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 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B。A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C错在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二战期间;D错在“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日关系·日美争夺亚太地区。
【名师点睛】本题明显高于教材,但是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美日关系。进入20世纪以来,美日日益崛起,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美日矛盾的激化正是导致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军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排除D。
16. 1935年,苏联首先取消了面包、面粉、米的配给制;1936年初,工业品供应也逐渐取消配给制。1937年与1932年相比,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明显,如砂糖增长1.92倍,灌肠和熏制食品增长3.9倍,靴子1.18倍,自行车3.2倍,手表7.2倍。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
A. 农轻重比例结构已趋于合理 B. 工业发展促进了民生的改善
C. 运用市场规律推动经济发展 D.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先后取消食物、工业品的配给制,食品和日用品的供应明显增多,反映出工业发展促进了民生的改善,B项正确;据所学,工业化时期,苏联强调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结构并不合理,排除A项;据所学,运用市场规律推动经济发展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并非生产积极性的空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及其基本情况表
年代 发明(现)家 身份 国别 重要成果
1831 法拉第 物理学家 英国 电磁感应
1837 莫尔斯 画家 美国 有线电报
1866 西门子 电气工程师、物理
学家 德国 发电机
1867 诺贝尔 工程师、化学家 瑞典 炸药
1876 贝尔 企业家 美国 电话机
1885 卡尔 本茨 企业家、工程师 德国 汽车
80年代 狄塞尔 工程师 德国 柴油内燃机
1894-1896 马可尼 工程师、企业家 意大利 无线电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英国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条件。
(3)结合材料三,归纳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转移:从国王转到议会。
(2)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通过海外掠夺、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3)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由技术工人创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多为科学家,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方法如蒸汽机等,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更大,规模更广,发展更迅速,推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谓的新制度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创立的君主立宪制。转移:根据“王位是被保留的,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家权力中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小问2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可知,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根据“(英国)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18世纪中后期,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外扩张使英国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通过海外掠夺、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了自由劳动力。
【小问3详解】
不同:通过观察材料二中发明家及其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由技术工人创造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多为科学家,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根据表格中展示的发明成果及所属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方法如蒸汽机等,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更大,规模更广,发展更迅速,推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在近代初期,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才受到尊敬。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已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已证明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所讲的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历的1848年革命,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但就其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以及与欧洲民族运动同时代的背景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民族反压迫斗争的论述也可视为他们民族主义认识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和欧美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不同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共同根源。
【答案】(1)理想诉求: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改善集体福利;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消灭以财富和血缘为基础的不平等现象)。(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国际性工人协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点:欧美民族主义运动多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为目标,亚洲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是对外来侵略的自发反抗。(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因素:社会性质;政治传统;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主流思想;群众觉悟(民族意识)。(答出两点即可)
(3)根源: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想诉求: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可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可知,改善集体福利;根据材料“在近代初期,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才受到尊敬。”可知,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消灭以财富和血缘为基础的不平等现象。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已证明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国际性工人协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
不同点:根据材料“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可知,欧美民族主义运动多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为目标,亚洲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是对外来侵略的自发反抗。
因素:根据材料“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但就其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以及与欧洲民族运动同时代的背景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民族反压迫斗争的论述也可视为他们民族主义认识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不同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传统、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主流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分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英国工业革命。
根源:根据材料“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产生了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崛起,对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论述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高2025届第二期半期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 )
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原始农业的产生 D. 商业分工的出现
2. 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 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区别 D.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3. 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
A. 不利于社会发展 B. 经济上相互制约
C. 形成了严格等级 D. 体现出契约关系
4. 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 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 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 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 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5. 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 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 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 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 D. 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6. 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A. 旧有历史研究成果失去价值 B. 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
C. 大众认知时常与事实相背离 D. 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7.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在他的诗篇《证人》里控诉看:“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的锁着铁链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们从黑漆漆的巨浪里,大声叫唤:‘我们是证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黑奴贸易带来的累累罪行 B. 三角航程的艰难险阻
C. 美洲土著遭受的巨大灾难 D. 近代维权思维的产生
8. 十八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论家潘恩在《常识》中说:“把一个人的地位捧得高出其余的人很多,这种做法从自然的平等权利的原则来说是毫无根据的,也不能引经据典地加以辩护。……在君主国家里,《圣经》上一切反对君主政体的部分已被很巧妙地掩饰过去了,但他们无疑值得引起那些尚待组织政府的国家的注意。”据此判断,潘恩可能不会同意
A. 实行专制政体
B. 启蒙思想家主张
C. 增强民族凝聚力
D. 自由平等原则
9. 《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英国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转交给内阁。由此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A. 君主权力受到限制 B. 内阁是最高权力机构
C. 议会对内阁负责 D.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10. 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
A. 德国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 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 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 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1. “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马克思这段话
A.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 肯定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
C. 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 指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目标
12. 如图为美国画家于1881年创作漫画,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REDSEA),远处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该漫画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 美国插手非洲国家事务
C. 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 D. 埃及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13. 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借反抗意大利入侵的之机,扫荡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战后,他不但派遣了埃塞俄比亚第一批赴欧留学生,还利用意大利的赔款加快电报线、公路、铁路、银行、西式医院和学校建设。这反映了埃塞俄比亚( )
A. 跻身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 B. 主动融入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以民众为反侵略斗争主力 D. 跳过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14. 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 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16. 1935年,苏联首先取消了面包、面粉、米的配给制;1936年初,工业品供应也逐渐取消配给制。1937年与1932年相比,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明显,如砂糖增长1.92倍,灌肠和熏制食品增长3.9倍,靴子1.18倍,自行车3.2倍,手表7.2倍。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
A. 农轻重比例结构已趋于合理 B. 工业发展促进了民生的改善
C. 运用市场规律推动经济发展 D.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及其基本情况表
年代 发明(现)家 身份 国别 重要成果
1831 法拉第 物理学家 英国 电磁感应
1837 莫尔斯 画家 美国 有线电报
1866 西门子 电气工程师、物理
学家 德国 发电机
1867 诺贝尔 工程师、化学家 瑞典 炸药
1876 贝尔 企业家 美国 电话机
1885 卡尔 本茨 企业家、工程师 德国 汽车
80年代 狄塞尔 工程师 德国 柴油内燃机
1894-1896 马可尼 工程师、企业家 意大利 无线电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英国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条件。
(3)结合材料三,归纳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在近代初期,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才受到尊敬。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已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已证明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所讲的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历的1848年革命,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但就其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以及与欧洲民族运动同时代的背景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民族反压迫斗争的论述也可视为他们民族主义认识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社会主义者理想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和欧美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不同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共同根源。
三、论述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