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6 07: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十五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标目标: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培养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
第十五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世界遗产概念
①概念: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②分类: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标识含义: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2)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因
①必要性: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1.人为:
战争
工业化和城市化
大规模工程(三峡)
环境污染
偷盗或故意破坏
2.自然:
年代久远
资源的过度消耗(古开封)
自然灾害(地震、酸雨、沙尘暴)
②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破坏圆明园
酸雨侵蚀乐山大佛
风雨侵蚀故宫宫殿成危房
古罗马城市庞贝在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在2001年毁于战火
2019年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建筑损毁严重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有义务把这份祖先的财产传承下去
(3)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文物收藏
①古代欧洲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②古代中国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
2.立法保护
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
③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④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1982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a新中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b1961年中国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为5058处
(4)世界遗产保护意义
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①从文化层面看,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②从历史层面看,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③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
④从政治经济层面看,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材料一: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普通工匠对龛内造像进行重绘。佛像被以红黄蓝绿颜色重绘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
文物古迹保护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真实性
材料二: 法国早在1913年就制定了非常严格、明确的古建筑保护法,例如规定古建筑及其方圆五百米内的景物未经政府允许不得变动。
完整性
探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二 《世界遗产公约》
(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4)地位: 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5)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
(6)发展:
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7)成就:
①至2017年,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数量达到1121处。
(8)中国保护世界遗产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9)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方针
①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②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0)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探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③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④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思考:比较两者的异同。
同:都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异:前者属于有形的,后者属于无形的
【学思之窗P90】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13版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①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②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③将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传承下去,并提供范例
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外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
(1)古代文明的遗迹
雅典卫城
古罗马城
阿布辛拜勒神庙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①地位:古代文明的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价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代表着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并且其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
(2)近代的文化遗迹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2.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
①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文化遗产
帝王之山:
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
宗教之山:
是佛、道、儒共存。
文化之山:
碑刻题名冠中国名山之首。
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20年中国入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
截止2014年,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1372项
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必要性:价值、威胁
如何保护
《世界遗产公约》
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
宗旨、内容、发展完善、成就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近现代:立法保护
古代:收藏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
中国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
近代:
佛罗伦萨
雅典卫城等
以历史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集各国之力有效保护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
(2)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
A.自然灾害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杀手
B.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C.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D.现代设施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B
(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截止到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说明( )
①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③世界遗产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④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达成共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4)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B
(5)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①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②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
③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④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B
(6)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A
(7)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
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D
(8)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已争论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发 掘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则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遭到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
②考古发掘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
③考古发掘应以保护文物为前提
④只有技术成熟后,才能进行发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