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双文本比较不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双文本比较不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06: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双文本比较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哥:
在黑暗中,在车站铁篷子底分别,很有种清凉味道,尤其是走的人没有找着车位,车上又没有灯,送的打着雨伞,天上落着很凄楚的雨,地下一块亮一块黑的反映着泥水洼,满车站的兵——开拔的到前线的,受伤开回到后方的!那晚上很代表我们这一向所过的日子的最黯淡的底层——这些日子表面上固然还留一点未曾全褪败的颜色。
这十天里长沙的雨更象征着一切霉湿,凄怆,惶惑的生活。那种永不开缝的阴霾封锁着上面的天,留下一串串继续又继续着檐漏般不痛快的雨,屋里人冻成更渺小无能的小动物,缩着脖子只在呆想中让时间赶到头里,拖着自己半蛰伏的灵魂。接到你第一封信后我又重新发热伤风过一次,这次很规矩地躺在床上发冷,或发热,日子清苦得无法设想,偏还老那么悬着,叫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急。昨天我们夫妇算算到昆明去,现在要不就走,再去怕更要落雪落雨发生问题,就走的话,除却旅费,到了那边时身上一共剩下三百来元,万一学社经费不成功,带着那一点点钱,一家子老老小小流落在那里颇不妥当,最好得等基金方面一点消息。……
可是今天居然天晴,并且有大蓝天,大白云,顶美丽的太阳光!我坐在一张破藤椅上,破藤椅放在小破廊子上,旁边晒着棉被和雨鞋,人也就轻松一半,该想的事暂时不再想它,想想别的有趣的事:好比差不多二十年前,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上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象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话说得太远了,方才说天又晴了,我却怎么又转到落雨上去?真糟!肚子有点饿,嗅不着炸牛腰子同咸肉更是无法再想英国或廿年前的事,国联或其他!
方才念到你的第二信,说起爸爸的演讲,当时他说的顶热闹,根本没有想到注意近在自己身边的女儿的日常一点点小小苦痛比那种演讲更能表示他真的懂得那些问题的重要。现在我自己已做了嬷嬷,我不愿意在任何情形下把我的任何一角酸辛的经验来换他当时的一篇漂亮话,不管它有多少风趣!这也许是我比他诚实,也许是我比他缺一点幽默!
徽因
十一月九至十日
(摘编自《林徽因书信集》)
文本二: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由梁思成主持工作的中国营造学社被迫暂时解散。不久,梁思成接到日本“东亚共荣协会”的“请东”,与林徽因决意离开北平。9月4日晚,林徽因夫妇连夜收拾行装赶往天津与家人会合。月底,他们携年仅八岁的再冰和五岁的从诫,带上林母,一路西行南下。虽做足了心理准备,但阻隔的交通和病弱的身体迫使艰难的旅程不断延宕,他们到达长沙时,已是1937年10月初。
一家五口先是借住在长沙韭菜园教厂坪的一处民宅,后又迁至火车站附近圣经学院的三间简陋小屋。与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相比,眼下在长沙的小屋里,林徽因只能在一个小炉子上“欣赏着自己的手艺”。“太太的客厅”在异地的陋屋里延续,这位“沙龙女主”依旧几乎每晚都会去找那些昔日的“星期六朋友们”。非常岁月中的相聚和彼此的畅谈,在这群知识分子中升腾起家庭般的温暖。
然而,日寇的猖獗让这般甘愿“苦中作乐”的生活都难以为继。1937年11月24日,长沙惨遭空袭,林徽因一家侥幸逃生,在当日写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她记录下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没人知道我们怎么没有被炸成碎片。听到地狱般的断裂声和头两响稍远一点的爆炸,我们便往楼下奔,我们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全然出于本能,我们各抓起一个孩子就往楼梯跑,可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却没有受伤。
12月8日清晨,林徽因一家告别长沙,踏上了西迁昆明的艰难路程。
从长沙到昆明,他们整整颠簸了三十九天。沿途数次抛锚,被迫住进脏污的小客栈的狼狈经历,让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人身心俱疲。外敌入侵之下,青山碧水环抱着的古城让她倍感亲切,以至于在途经沈从文故乡沅陵时,她在信中这样慨叹:“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里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是不知几世修来。”
(摘编自李玉俐《林徽因的战时岁月》)
1.两则文本记叙的都是“林徽因的战时岁月”,但在叙述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出神
陈毓
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中又能闻见成熟庄稼的芬芳气息,孩子的笑闹声随炊烟在村庄上空明亮升起……
禹觉得郁积在胸口的一股气慢慢散开,让他的身子仿佛要飘起来,又仿佛终于能够放下似的觉得轻松。从山巅向下望,阳光照耀着河流,照耀着村庄,照耀着田里劳作的男女。那些人,他们现在在路上遇见他,都要远远站住,静静垂下双臂,把头偏向一边,微微地向他笑,低低地唤他一声“禹爷”,然后目送他走远。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
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呆着,不觉想到了来世,今生似乎没甚可想了,那来世呢?若是真有来世,还作一个治水的贤人么?禹独自呵呵地笑了。
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禹想。不做激流中的石头,不做可以轻松飞过湍急流水的飞鸟,就做一棵苍苍的枝深叶茂的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顺便给远行的飞鸟停停脚,让劳顿的兽在它的枝干上蹭蹭痒……
呵呵,禹感觉快乐,感觉宽慰,再次笑了。他听见耳边飒飒的、簌簌的、淅淅的声响,恰似风吹树叶的声息,树枝沐在雪中雨中的声息,多么好啊。禹仿佛真的感觉到鼻息之间那树叶清苦的潮润气息,闻见当风到来雨到来雪到来时,树散发的各个不同的美好气息。
被这种念头拧着心,禹不觉并拢了双脚,伸直身子,双手合十,用力向上提升身体,同时向右旋转。禹慢慢旋转,慢慢把重心转到一只脚上,并且越来越快地旋转,快到自己感觉都要飞起来了。他真的是飞起来了吗?禹听见身体中“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体内正在开花,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噼啪”声中,他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而他的双脚似乎合二为一了,那么牢靠、那么扎实地和大地亲密相融。他真切地感到脚下泥土松软的温热气了。
惊喜和幸福涨满内心,让禹有点昏晕,他顺其自然地昏晕了半刻钟。随后他慢慢从那种昏晕里醒过来,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自己的下半身已然是一截苍苍树木了,他将信将疑地沿着树身向上看,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正顶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冠,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着禹的头,使他沉沉睡去。
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他一定要说服她也变成一棵树。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
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一一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在神龛上,在终日缭绕,从不肯有片刻歇息的香烛烟雾里。禹仿佛做梦似地长久地发了一回呆。
被常年的烟火熏灸,禹感觉自己的眼睛是那样肿胀,他的肩背僵硬如同死了一般,治水时落下的腿病使他的双腿沉重,没有一丝想要动弹一下的欲望。
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惚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
(选自陈毓小小说集《伊人寂寞》,四川文艺出版社)
文本二:
理水
鲁迅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奇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只拦住了气喘吁吁的从后面追来的一个身穿深蓝土布袍子,手抱孩子的妇女。
“怎么?你们不认识我了吗?”她用拳头揩着额上的汗,诧异的问。
“禹太太,我们怎会不认识您家呢?”
“那么,为什么不放我进去的?”
“禹太太,这个年头儿,不大好,从今年起,要端风俗而正人心,男女有别了。现在那一个衙门里也不放娘儿们进去,不但这里,不但您。这是上头的命令,怪不着我们的。”
禹太太呆了一会,就把双眉一扬,一面回转身,一面嚷叫道:
“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
局里的大厅上也早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节选自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有删改)
2.两个文本中禹的人物形象与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哺山河(节选)
徐嘉馨
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
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最终发现那奇香出自谷仓外面的世界,而非空荡荡的青缸。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奔着香味去了。到外头,盛大的日光照透了娘这只饿了八日的小鼠,从未见过的米山面海呼啸而来,被盛在背篓里、青缸里、水洗的白浆布桶里。
于是,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
巨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足要三人环抱的铁锅,中央金灿灿的,“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如毛茸茸的蛋酥,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
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
娘是童养媳,做饭和送饭是娘唯一的营生,她就在灶房里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娘一晃长大了,大了的娘日日被限制在五米宽的灶房,看似足不出户,手上摸到的,却是田里最新采来的蔬果。那脆亮的触感一下子冲击了娘的心——肥胖的白萝卜、展开膀子的香芥莱、伸着小腿怯缩缩的白豆芽,原来不是食材,竟像是命一样的存在,没了它们,日子就不能过活。都说人活一口气,气从哪来,就从炊火升起的饭里来。
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看见门前的山岗子上,“呼啦啦”鼓动着一面旗,想着这是啥呢,啥能比吃食重要?田里的玉蜀黍被兵匪征用了大半,只剩下大头菜没人要,裂开了脸,滚满土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娘再厉害也斗不过空荡荡的米缸,一腔力气撞了南墙,闷得娘心慌。
但,娘没能泻在米面上的一股子力气找到了新的归宿。娘顺利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我十七岁的娘真正被拉进了叫做“革命”的阵营,站到了那面旗下。
我推算不出,娘是什么时候被拉入了这支队伍,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只记得,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来判断娘是不是个真女人。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
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也要跟着自己的男人走。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能走多远走多远,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啊,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要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
娘绝不是生来就不安于乡村,非要闯一番事业的强人,娘是恋家的,是传统的,是宁可绣着鞋样儿安稳一生的良家妇女。可叹世道没给娘这样的机会,娘是童养媳,一辈子不能上桌吃饭,一旦长大,就要无休无止地生育,月子里劈柴生火。可惜了娘,娘是那么知冷知热的人,一双手会做那么多的吃食,有那么多的巧思,娘不一般,但世道让娘没了米可下锅,娘不能不愤恨。
娘突然有些恐惧,想到这支部队里可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没有血缘,没有亲家,不沾亲不带故,竟就跟着走了。娘十六年的前半生里,心愿很简单,只想要个一生一世陪自己夹两口菜啖一口汤的人,生活是平静的湖,而饭食是源头的活水,不一饮一啄,两口子就没法过活。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一口汤留给彼此。粮,在这里成了敏感的东西,因为那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
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
娘上路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开展土地革命是八七会议制定的总方针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起草发布了第一个土地大纲一一《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到苏区群众热烈拥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苏区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分田运动、查田运动,逐步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对后来土地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区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参加革命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摘编自邓强、段刘娇《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3、同样是写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却大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叙述视角不同。文本一是自叙,以真实的“我”的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二是他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②叙述手法不同。文本一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虚实结合的方式,记叙自己在战时岁月的处境与心境;文本二按时间顺序记叙,使用议论、引用的方式,交代林徽因在战时岁月的经历。③叙述语言不同。文本一属于散文,语言是感性的,具有很浓的抒情性,并给读者以真实亲切的感觉;文本二属于纪实作品,语言是侧重于客观理性的,较少情感的抒发。
2.人物形象:①文本一塑造了一个想从被人膜拜的“神”的世界出来,向往世俗快乐生活、享受家庭幸福的大禹形象;②文本二塑造了一个倾全心治水救灾,数过家门而不入,吃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形象。
方法:①文本一主要通过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属于正面描写;②文本二既有对刻画禹的外貌、动作的描写(正面描写),同时又通过禹妻的语言来侧面烘托人物(侧面描写)。
3.①文本一为小说,语言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既和谐匀称,又富有变化;文本二为纪实文学,语言讲究规范性,措辞简明,叙述清晰,且带有时代色彩。
②文本一注重艺术性,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抒彩;文本二讲究真实性,语言客观、真实,没有修辞的烘托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