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三单元基础知识默写填空 试卷(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历史第三单元基础知识默写填空 试卷(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5 23:59: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时间、地点:__1978年12月、北京。
4.内容:①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1980年,恢复了刘少奇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胜利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知识联系】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历史事件 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秋收起义失败后 从城市转入农村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由乡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典型代表:安徽凤阳小岗村。
4.方式: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5.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强调: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知识联系】
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的四次重大变化:
历史事件 土地所有制 土地的归属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种自己的田) 归农民个体所有
1953-1956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合作种集体的田) 归集体所有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集体种集体的田) 归集体所有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家庭种集体的田) 归集体所有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开始: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
2. 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深圳__、__珠海__、__汕头__、__厦门__4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3.代表和窗口:深圳经济特区。
4.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__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__。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__,随后又把经济特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4.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5.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以及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6.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加入时间:2001年12月。
2.意义: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②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知识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时间 事件 原因 对我国社会进程的影响
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开放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为加快经济发展,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形成和确立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基本路线。
④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⑥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 ,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02年。
2.主题报告: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3.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07年__。
2.主题报告:__胡锦涛__作了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__的报告。
3.在中共十七大上,__科学发展观__被写进党章。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12年__。
2.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共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17年__。
2.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且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22年__。
2.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3.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_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实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4. 奋斗目标:确立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主要形成过程:
(1)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4)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5)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家化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四、开启新征程
1.开启新征程: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十个坚持”: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至上;③坚持理论创新;④坚持独立自主;⑤坚持中国道路; ⑥坚持胸怀天下;⑦坚持开拓创新;⑧坚持敢于斗争;⑨坚持统一战线;⑩坚持自我革命
关系:“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
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深刻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深刻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3.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单元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 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
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时间、地点: 年12月、 。
4.内容:①冲破长期以来“ ”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 、开动脑筋、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②果断停止使用“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 代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开启了 和 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 。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 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 ,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1980年,恢复了 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得到平反。
3.胜利完成: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 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到 年底,大规模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知识联系】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历史事件 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起义失败后 从城市转入农村
由乡村转向城市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 以后。改革先从 开始。
2.目的:以调动农民的 ,促进 发展。
3.典型代表: 凤阳小岗村。
4.方式: ,自负盈亏。
5.推广:到 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 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 的大解放, 和 均有很大提高。
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 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 和 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年10月,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为主体的 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 ,实行 。
(3)实行以 为主、 并存的制度。
3. 中心环节: 。
4.意义:大大调动了 、 的积极性,增强了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
2.强调: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 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 和 ,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 。
【知识联系】
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的四次重大变化:
历史事件 土地所有制 土地的归属
1950-1952年 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种自己的田) 归 所有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合作种集体的田) 归 所有
1958年 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集体种集体的田) 归 所有
1978年 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家庭种集体的田) 归 所有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开始: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 开始。
2. 建立: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 _、 、 、 4个 ;
年, 建立。
3.代表和窗口: 经济特区。
4.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 、 和 ,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 、 、 等 个沿海城市__。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 开辟为 __,随后又把经济特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建立 经济特区。
4. 1990年, 开发区建立起来。
5.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 城市,满洲里等 和昆明、乌鲁木齐等
和 以及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6.格局:形成了“ —— —— —— ”的 、 、 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加入时间: 年12月。
2.意义:①为我国参与 开辟了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 。
②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 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 产生了深刻影响
【知识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时间 事件 原因 对我国社会进程的影响
年 签订《 》 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开放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年 召开 为加快经济发展,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形成和确立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 和
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②1982年,在 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 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 的社会主义
③1987年,在 上,邓小平阐明了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 。
④1992年初,邓小平的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1992年召开的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 武装全党
⑥1997年召开的 ,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 、 、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 年。
2.主题报告: 作了《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3.指导思想: 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 年__。
2.主题报告:__ __作了__《高举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__的报告。
3.在中共十七大上,__ __被写进党章。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 年__。
2.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 、 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被确立为中共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 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 年__。
2.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 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 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和 之间的矛盾。
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 年__。
2.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
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 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3.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 、实现第 个百年奋斗目标,以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__ 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 、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 、弘扬 、凝聚 。
3.实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 的梦,必须紧紧依靠 来实现,必须不断为 造福。
4. 奋斗目标:确立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
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 、 、 、 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主要形成过程:
(1)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 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4)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 、 、 、 、 的新发展理念。
(5)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 ,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 ,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我国加快构建 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 ”建设,筹建和成立 ,加快 建设,推进人民币国家化建设,推进人民币 进程。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 。
四、开启新征程
1.开启新征程: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 问题,正在向着 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十个坚持”:①坚持 ;②坚持人民至上;③坚持理论创新;④坚持 ;⑤坚持中国道路; ⑥坚持胸怀天下;⑦坚持 ;⑧坚持敢于斗争;⑨坚持统一战线;⑩坚持
关系:“十个坚持”是 、 的统一整体。
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 ,深刻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 ,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 ,深刻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 。
3.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全面 、全面推进 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战略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 、确立了 。
单元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