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 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观众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 “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 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 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 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入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近日,ChatGPT引发热议,它不仅可以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还可以进行写诗、撰文等艺术创作。但ChatGPT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不足。
【答案】1. D 2. C 3. D
4. ①举例论证。通过郑板桥画竹的事例,论证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身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的事例论证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本质上是数据的分析、模型与编程。以古代诗人写诗要进入虚静状态论证了艺术家的身体状态会影响艺术创作的过程。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资本论》的观点引证了艺术创作也会改变自身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全文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
5. 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缺乏艺术家对外部客体的能动性选择和创作冲动,缺乏和客体的互动,对客体的创作只是数据分析的结果;
②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无法像艺术家那样把自己的想象、情感等能通过艺术表达出,其创作的艺术只是冰冷的数字和毫无温度的符号;
③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无法和创作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过程对人工智能的反作用仅仅是经验和情感的积累。
④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受数据库的大小和学习能力强弱的限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
B.“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
C.“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题干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
A.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
B.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
C.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
D.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人脑的模仿,但不同于人类身体的感知,能够支撑“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可知,通过郑板桥画竹的事例,论证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身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可知,“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的事例论证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本质上是数据的分析、模型与编程。从“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可知,以古代诗人写诗要进入虚静状态论证了艺术家的身体状态会影响艺术创作的过程。可见,运用了举例论证。
从“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资本论》的观点引证了艺术创作也会改变自身的观点。
从“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等处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全文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可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缺乏艺术家对外部客体的能动性选择和创作冲动,缺乏和客体的互动,对客体的创作只是数据分析的结果;
从“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可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无法像艺术家那样把自己的想象、情感等能通过艺术表达出,其创作的艺术只是冰冷的数字和毫无温度的符号;
从“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无法和创作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过程对人工智能的反作用仅仅是经验和情感的积累。
从“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受数据库的大小和学习能力强弱的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小卿的舅妈邀请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来引入故事。
B. 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隐秘战线的事情,而是通过画像这一普通事件来反映,于细微处见精神。
C. 画师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烧掉画像,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
D. 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叙事者“我”以全知视角见证师傅作画,观察小卿和她舅妈的言行,这种写法彰显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能力。
B. 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C. 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 小说主要叙述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去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8. 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同为革命者的师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②会对包括师傅在内的其他革命者和小卿等家人带来危险。
9. ①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②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③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C.“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错误,画师勉为其难的画像和最后烧掉画像主要是想隐藏小卿父母的身份。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故事叙事者‘我’以全知视角见证师傅作画”错误,小说中的我属于有限视角,他只是故事的旁观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从小说结尾处,烈士陵园中母亲的墓碑与“黄姨”对母亲身份的介绍可知,小卿的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而且师傅早就知道小卿的母亲已经牺牲,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所以师傅要烧掉画像。
其次,依据原文“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 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可知,小卿和师傅是父女关系,但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父女却不能相识,在那个激荡的岁月,小卿母亲的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师傅为了理想和信仰只能忍着巨大的悲痛,只身投身时代洪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爱人,但在当时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突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
其次,在情节安排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
再次,从阅读效果上,几经波折,画像也没有最终完成,如此设置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从而吸引读者。
最后,从艺术效果上,画像一波三折,最终没有完成画像,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使得画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②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议执政之善否”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 “而使学者制焉”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C. “郑伯如晋”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不同。
D. “子产使都鄙有章”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产广开言路,以民为师。他反对毁乡校,并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认为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 子产不徇私情,择能而使。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 子产重德轻财,治国以德。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有基础就不致毁坏,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D. 子产治国有方,赏罚分明。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4. 子产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试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并联合(亲近)他;骄纵奢侈的,依照法律惩办他。
(2)用薄的刀刃进入有空隙的骨节,宽绰的空间对于游进(游走)的刀刃来说一定有很大的空间。
(3)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给百姓。
14. ①设立乡校,听取民意;②教诲人们的子弟;③栽培、种植人们的田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思:子产委托书信给子西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掌管国家的君子,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
“四邻诸侯”是后面句子“不闻令德/而闻重币”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惑之”的主语是“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善”:好。句意:来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善”:通“缮”,擦拭。句意: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可见,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含义相同”错误。“制”:治理,管理。句意:反而让学习的人去治理。/“制”:规定,拟定。句意:因此圣明的君主规划老百姓的产业。可见,两句中的“制”字含义不同。
C.“含义不同”错误。“如”:前往,到……去。句意:郑国国君前往晋国。/“如”:前往,到……去。句意:沛公刘邦起身上厕所。可见,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正确。“鄙”:边远的地区,乡村。句意: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句意: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境。可见,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误。根据原文“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可知,人们对执政措施的肯定和否定都会作为施政的依据,并不只是把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大人之忠俭者”,定语后置,“忠俭大人”;“从(之)而与之”,省略句;“从”, 听从;“与”,联合,亲近;“泰侈”,骄纵奢侈;“因(法)而毙之”,省略句;“毙”,惩办。
(2)“无厚”,薄的刀刃;“有间”,有空隙的骨节;“恢恢乎”,宽绰的;“游”,游进,游走。
(3)“谨”,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办理;“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申”,告诫;“孝悌之义”,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可知,设立乡校,听取民意;
从“我有子弟,子产诲之”可知,教诲人们的子弟;
从“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可知,栽培、种植人们的田产。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忠厚谨慎,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绝不会让别人用它来学习剪裁;大的官职、大的封地,是用来庇护百姓的,反而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执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进贡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前往晋国,子产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进贡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掌管国家的君子,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士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并联合(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照法律惩办他。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征收粮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田畴,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③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三月,诗人漂泊多年,辗转返回成都草堂。②甲子:此处以甲子来记日,一个甲子60天,一年即有六个甲子,“频甲子”即是很多个甲子。③倾壶:倒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 诗人“醒复醉”,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 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6. 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有怎样的伤情?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伤情:
①漂泊不定、人生无常(时光易逝)之伤情;
②时光易逝之伤情;
③孤独寂寞、怀才不遇之伤情;
自解:
①借欣赏春景来自我开解;
②借喝酒来消解伤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错。“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意思是来日既有限,何不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再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杜甫的“醒复醉”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乘兴”即尽兴。故两诗人的思想情感不同。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自解”意为自我开解、安慰。杜甫因成都兵乱,不能回草堂,只能在阗州和梓州往返漂泊不定,饱受战乱之苦,此次严武回蜀,杜甫也终于回到成都草堂定居,因些只能自我安慰,以消解愁闷。
①“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意思是长满青苔的小路边,靠近江边的地方仍旧是修竹成林,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遍地开放,浓荫覆地。算一算,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转眼间,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可看出一二联写景,描写了竹子和春花,诗人从美好的景物中暂时忘却了忧愁;
②“倚杖看孤石”,晋代的谢安常常倚杖门扉,久久凝视居所旁那根独立的石柱,此处借谢安望石的典故,反衬自己一事无成只能借酒浇愁;
③“吾生亦有涯”,意思是我年纪这么大了,生命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引用典故,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
④“乘兴即为家”, 意思是兴之所至便是家。最后借酒助兴,用“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三)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用自然界的恒常反衬世事变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来写洞庭湖“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咏而归 ④.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⑤.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⑥. 素月分辉 ⑦. 明河共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沂”“舞雩”“衰”“凝”。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 ① ,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接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② 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物尾 ③ 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前无古人 ②才思敏捷(秀外慧中、下笔成文) ③不学无术 19. D
20. 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 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 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后无来者”可以用“前无古人”。“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
第二空,语境是形容林黛玉的才华,可以用“才思敏捷”或“秀外慧中”或“下笔成文”。“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秀外慧中”,指外表秀丽,内心聪明。“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第三空,语境指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宝玉会成为一个没学问的富家子弟,可以用“不学无术”。“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
二是搭配不当,“寓意”应改为“寓示”。
C.“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
“却挡不住秋风肆虐”“却经不起秋雨摧残”“却笑不住命运戕害”,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
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文化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 ① 。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 ②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 ③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
【答案】21. ①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②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 ③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22. (1)第一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2)第二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3)第三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不是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总领下文的句子,根据后文“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可知,这个模型包括三部分。可填: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第二空,此处是探讨为何“能力”在冰山中间,注意分号表示并列,内容相对,此句与“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照应,意思相反,再结合“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可知有些能力是隐形的。可填: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
第三空,由图下方内容可知“天赋”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可填: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
根据“冰山模型”可知,知识技能属于露在上面的部分,“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专业资格证书”代表的是招聘者的知识技能,“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不是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
“能力”属于冰山中间部分,有能力是显性的,“比较容易体现出来”;而有些能力是隐性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并且“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涉及的正是能力问题,这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
“天赋”在冰山最下面,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读《红楼梦》,我们总是被那一群风格各异、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女子形象吸引,而作者也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词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
如薛宝叹咏柳絮:“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咏落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史湘云咏白海棠:“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红楼群芳虽然都香消玉殒了,但她们的优秀品质却可千古流芳。作为有理想、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最应具备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用《红楼梦》中的诗词表明三位女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第一位人物薛宝钗:乐观进取,善于抓住机遇,成就自我;自信昂扬,志存高远,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第二位人物林黛玉:品行高洁,人格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位人物史湘云: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努力成长,完善自我。其中“衡芷阶通萝薜门”一联隐寓史湘云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人不能孤芳自赏,而要随俗随众。作者写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无论是在史家父母过世跟着叔叔婶婶过日子,还是投靠奢华的贾府寄人篱下,她都能时时处处顺应环境,随地而宜。这首诗也是她性格爽朗豁达、豪迈洒脱的根据和写照。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要求:“作为有理想、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最应具备的”,所以考生应明确选择其中一种品质,也可适当联系比较另外两位女性的品质,以突出“最”的涵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不惧身世浮沉,坚守内心真我。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跃入谷底,不自暴自弃,坚守心中真我。二、由谷底登上顶峰,不骄不躁,永立人生顶峰。三、不为身世浮沉动摇内心,方能成就伟大事业。最后结合时代青年的身份发出呼吁,青年一代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始终保有一颗坚守自我的心,才能成为国之桥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立意:
1.不惧身世浮沉,坚守内心真我。
2.顺势而为,巧借青云。
3.坚守自我,初心不染。重庆市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 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观众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 “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 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 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 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入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近日,ChatGPT引发热议,它不仅可以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还可以进行写诗、撰文等艺术创作。但ChatGPT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不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小卿的舅妈邀请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来引入故事。
B. 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隐秘战线的事情,而是通过画像这一普通事件来反映,于细微处见精神。
C. 画师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烧掉画像,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
D. 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叙事者“我”以全知视角见证师傅作画,观察小卿和她舅妈的言行,这种写法彰显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能力。
B. 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来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C. 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 小说主要叙述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去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8. 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②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B.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C.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D.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议执政之善否”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 “而使学者制焉”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C. “郑伯如晋”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不同。
D. “子产使都鄙有章”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鄙”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产广开言路,以民为师。他反对毁乡校,并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认为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 子产不徇私情,择能而使。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 子产重德轻财,治国以德。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有基础就不致毁坏,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D. 子产治国有方,赏罚分明。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4. 子产以民为本为政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试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③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三月,诗人漂泊多年,辗转返回成都草堂。②甲子:此处以甲子来记日,一个甲子60天,一年即有六个甲子,“频甲子”即是很多个甲子。③倾壶:倒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 诗人“醒复醉”,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 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6. 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有怎样的伤情?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用自然界的恒常反衬世事变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来写洞庭湖“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 ① ,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接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② 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物尾 ③ 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 ① 。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 ②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 ③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读《红楼梦》,我们总是被那一群风格各异、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女子形象吸引,而作者也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词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
如薛宝叹咏柳絮:“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咏落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史湘云咏白海棠:“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红楼群芳虽然都香消玉殒了,但她们的优秀品质却可千古流芳。作为有理想、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最应具备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