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10练 遗传规律的实质与应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10练 遗传规律的实质与应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05 22:2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
第10练 遗传规律的实质与应用
1.(2020·全国Ⅰ,5)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答案 C
解析 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中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说明子代中新出现的截翅为隐性性状,所以可判断长翅是显性性状,截翅是隐性性状,A项可以判断;假设长翅受A基因控制,截翅受a基因控制,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时,子代果蝇可以出现长翅∶截翅=3∶1;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时,子代果蝇也可以出现长翅∶截翅=3∶1,所以无法判断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C项无法判断;不论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亲代雌蝇都是杂合子,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B、D项可以判断。
2.(2022·全国甲,6)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三倍,C正确;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
3.(2021·全国甲,5)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果蝇M为红眼杂合子雌蝇
B.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
C.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子
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子
答案 A
解析 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假设控制翅型、眼色、体色的基因分别用A和a、B和b、C和c表示,果蝇M与果蝇N杂交,子一代长翅∶残翅=3∶1,红眼∶白眼=1∶1,黑檀体∶灰体=1∶1。由于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则果蝇N基因型为AaCcXBXb或AaCcXBY,果蝇M基因型为AaccXbY或AaccXbXb。M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
4.(2022·山东,17改编)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答案 B
解析 当植株是白花时,其基因型为____ii,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甲(AAbbII)×乙(AABBii)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AABBii)×丙(aaBBII)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错误;题中相关信息不能确定相关基因A/a和B/b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
5.(2021·全国乙,6)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答案 B
解析 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现型,故n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A正确;不管n有多大,植株A测交子代比为(1∶1)n=1∶1∶1∶1……(共2n个1),即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均相等,B错误;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1/2n,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n,两者相等,C正确;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纯合子的个体数是1/2n,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1/2n),故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正确。
6.(2020·全国Ⅱ,32)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板叶、紫叶、抗病 (2)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AaBbdd
解析 (1)因3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甲和丙中含3对相对性状,因两者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故甲中的板叶、紫叶和抗病都是显性性状。
(2)由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丙的基因型为aabbdd。由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可知,每对基因的组合情况均符合测交的特点,结合乙和丁的表现型,确定乙的基因型是AabbDd,丁的基因型是aaBbdd。(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dd、aabbdd,表现型为花叶紫叶感病和花叶绿叶感病。(4)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AabbDd)杂交,若子代叶形的分离比为3∶1,则植株X叶形的相关基因型是Aa;若子代叶色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叶色的相关基因型是Bb;若子代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能否抗病的相关基因型是dd。故植株X的基因型为AaBbdd。
7.(2022·江苏盐城高三第一次调研)某种牵牛花花色的遗传受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紫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让F1粉红色牵牛花自交,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紫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若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紫色牵牛花分别自交,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接近(  )
A.红色∶粉红色∶紫色=1∶2∶1
B.红色∶粉红色∶紫色=1∶4∶1
C.紫色∶粉红色∶红色=3∶2∶1
D.紫色∶粉红色∶红色=4∶4∶1
答案 C
8.(2022·山东潍坊高三模拟)玉米雌雄同株但异花。某研究小组在纯合高秆玉米种群中发现甲、乙两种类型的矮秆玉米若干株。现进行有关杂交实验:
实验一:甲×纯合高秆→F1(高秆)→F2(3高秆∶1矮秆)
实验二:乙×纯合高秆→F1(矮秆)→F2(1高秆∶3矮秆)
实验三:甲×乙→F1(矮秆)→F2
分析发现,甲、乙只有一种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类型的矮秆基因分别是显性、隐性突变
B.若让实验二的F2自由交配,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3矮秆∶1高秆
C.若甲、乙类型的矮秆基因由同一种基因突变而来,则实验三F2的表现型均为高秆
D.若甲、乙类型的矮秆基因由不同种基因突变而来,则实验三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13矮秆∶3高秆
答案 B
9.(2022·贵阳高三检测)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基因A纯合致死,个体随机交配,F2中Aa∶aa=2∶1
B.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基因频率A∶a=1∶1
C.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第一代中只出现了Aa和aa两种基因型,则比例为2∶1
D.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
答案 A
解析 若基因A纯合致死,个体随机交配,F1中Aa∶aa=2∶1,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3A∶2/3a,F2中Aa∶aa=(4/9)∶(4/9)=1∶1,A错误;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该果蝇种群只有Aa一种基因型,基因频率A∶a=1∶1,B正确;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第一代中只出现Aa和aa两种基因型,则比例为2∶1,C正确;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D正确。
10.下图表示某自花传粉植物花色形成的机理,基因A、a与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酶A与白色底物的亲和力比酶B强(即基因A、B同时存在时,植物花色为蓝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种群中,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该植物种群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C.若某植株的自交子代中蓝花植株占3/4,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D.若蓝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代中有白花植株,则白花植株占1/4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植物种群中,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6种,A错误;该植物种群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和AABb 5种,B正确;若某植株的自交子代中蓝花植株占3/4,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C错误;若Aabb蓝花植株与aaBb红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1/4;若AaBb蓝花植株与aaBb红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1/8,所以若蓝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代中有白花植株,则白花植株占1/4或1/8,D错误。
11.如图是燕麦颖片色素合成过程示意图,基因B、Y分别能控制白色前体物质转化为黑色和黄色物质,基因b、y无此功能,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燕麦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同时含有基因B、Y
B.燕麦颖片黑色与黄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C.燕麦颖片黑色个体与黄色个体杂交不可能产生白色子代
D.基因型BbYy燕麦自交后代中颖片颜色能稳定遗传的占1/4
答案 A
解析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个染色体组可能同时含有基因B、Y,A正确;燕麦颖片黄色与黑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B错误;黑色个体Bbyy与黄色个体bbYy杂交可以产生基因型为bbyy的白色个体,C错误;BbYy自交后代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占1/4;且一些杂合子也能稳定遗传,如基因型BBYy的个体,后代均为黑色,所以稳定遗传比例为3/8,D错误。
12.某自花传粉植物具有抗病与不抗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宽叶和窄叶(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表现型是抗病宽叶∶不抗病宽叶∶抗病窄叶∶不抗病窄叶=5∶1∶1∶1。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亲本中有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不育,则这两种不育卵细胞的基因型是(  )
A.AB和ab B.aB和ab
C.AB和Ab D.Ab和aB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子一代有双隐性表现型(不抗病窄叶),说明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和花粉均正常;若基因型为AB和Ab的卵细胞不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宽叶∶抗病窄叶∶不抗病宽叶∶不抗病窄叶=3∶1∶3∶1,不符合题意;若基因型为Ab和aB的卵细胞不育,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D项。
13.(2022·山东济宁高三一模)大白菜(2n)原产于中国,为两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以营养生长为主,第二年春季抽薹开花,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研究大白菜抽薹的调控机制可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早抽薹突变体甲和乙均由野生型大白菜的一对基因突变产生。将两种早抽薹突变体甲和乙分别与野生型大白菜杂交,子代均为野生型,说明甲和乙的突变性状均由________基因控制。
(2)欲探究甲、乙的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突变体甲与一种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有关,其表达产物可通过催化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来影响F基因的表达,F基因是开花的主要抑制基因。
①分别测定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的分子量,发现突变基因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的分子量较小。基因突变导致甲基转移酶的分子量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染色体中组蛋白甲基化影响F基因表达的现象称为表观遗传。研究者进一步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甲的F基因表达相对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以箭头和文字形式解释早抽薹表现型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隐性 (2)将突变体甲和乙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F2全表现为早抽薹,则甲、乙的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若F2中早抽薹个体所占比例为7/16,则甲、乙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若F2中早抽薹个体所占比例为1/2,则甲、乙的突变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①由于甲基因突变后指导合成的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最终导致其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分子量变小 ②基因突变→甲基转移酶结构和功能异常→染色体组蛋白甲基化水平降低→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解除对开花的抑制→大白菜提前抽薹开花
解析 (1)根据题意,早抽薹突变体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只出现野生型一种表现型,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则突变性状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2)从(1)可知,甲、乙的突变基因都为隐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有以下三种可能性:①甲、乙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②甲、乙的突变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③甲、乙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设计实验方案为:将突变体甲和乙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甲、乙的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则F2全表现为早抽薹;若甲、乙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用a、b分别表示甲、乙的突变基因,则F1基因型为AaBb,F2中A_B_∶A_bb∶aaB_∶aabb=9∶3∶3∶1,除了A_B_为野生型,其余都为早抽薹,故早抽薹个体所占比例为7/16,即野生型∶早抽薹=9∶7;若甲、乙的突变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F1基因型为AaBb,但只能产生两种配子Ab和aB,则F2中AAbb∶aaBB∶AaBb=1∶1∶2,故F2中早抽薹个体所占比例为1/2,即野生型∶早抽薹=1∶1。
14.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非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蓝黑色,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橙红色。现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粒呈蓝黑色,半数花粉粒呈橙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A、a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结果验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稻的花粉粒圆粒和长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种的非糯性圆粒水稻和糯性长粒水稻若干,利用花粉粒作为研究对象,设计最简单的实验验证基因A、a与B、b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基因分离定律 (3)实验思路:用纯种非糯性圆粒水稻和纯种糯性长粒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花粉粒的颜色和形状 预期实验结果:F1的花粉粒有四种类型,且比例为非糯性(蓝黑色)圆形∶非糯性(蓝黑色)长形∶糯性(橙红色)圆形∶糯性(橙红色)长形≈1∶1∶1∶1
解析 (2)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粒呈蓝黑色,半数花粉粒呈橙红色,实验结果验证了基因分离定律。(3)花粉粒鉴定法可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见答案。
【练后讲评与反思】
考情分析 1.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呈现形式:文字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遗传规律中的特殊类型,比如致死、不育和特殊比例等。
考向一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及相关比例
练后反馈
题目 5 6 8 14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理清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及相关比例
考向二 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的推断及相关计算
练后反馈
题目 1 2 3 4 7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已知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推双亲的基因型或表现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可用基因A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即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时,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做进一步的推断。
考向三 异常性状分离比分析
练后反馈
题目 8 9 11 12 13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1.分离定律的异常情况(以Aa×Aa为例)
2.自由组合定律的异常情况(以AaBb×AaBb为例)
3.比例失调与致死类型的确认
(1)针对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自交子代若出现显、隐性比为2∶1,则表明AA致死。
(2)针对两对等位基因:双杂合子自交子代总组合数应为“16”,倘若总组合数偏离16,则缺少的比例可能是致死所致,对照9∶3∶3∶1可确认致死类型及比例,高考中最常涉及的是出现“15”组合数字,则表明有1/16比例致死,对照亲本基因型,可确认该比例所涉及的基因型。
(3)性别比例失调与致死类型确认
①若发生隐性纯合致死,则XAXa×XAY,杂交子代中会呈现♀∶♂=2∶1的失调性别比例。
②若XA花粉致死,则XAXa×XAY,杂交子代中无雌性个体。
【校正提分强化训练】
1.(2022·山东德州高三二模)水稻是一种雌雄同株、自花传粉的植物。“野败”是野生型水稻的隐性突变品系,是由1号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Ms突变为ms而来,且Ms对ms为完全显性,该品系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现将一个抗虫基因R转入“野败”品系中获得了一株转基因的“野败”品系植株(Rmsms)。为研究R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用此转基因“野败”品系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中抗虫∶非抗虫约为1∶1,选取F1抗虫植株自交,F2中抗虫雌雄同株∶抗虫“野败”∶非抗虫雌雄同株∶非抗虫“野败”约为6∶2∶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基因“野败”植株的R基因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
B.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均含R基因的水稻植株不能存活
C.让F2中抗虫雌雄同株的水稻自交,后代中抗虫“野败”占1/8
D.为研究R基因的插入位置,还可以选取F1抗虫植株与母本回交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F1抗虫植株RMsms自交,F2中抗虫雌雄同株∶抗虫“野败”∶非抗虫雌雄同株∶非抗虫“野败”约为6∶2∶3∶1,其中抗虫∶不抗虫=2∶1,雌雄同株∶“野败”=3∶1,两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说明R基因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基因型为Rr的F1自交产生的F2中抗虫∶不抗虫=2∶1的性状分离比可知,基因型为RR个体不能存活,即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均含R基因的水稻植株不能存活,B正确;让F2中抗虫雌雄同株的水稻(基因型为1/3RrMsMs、2/3RrMsms)自交,后代中抗虫“野败”Rrmsms占2/3×2/3×1/4=1/9,C错误;为研究R基因的插入位置,还可以选取F1抗虫植株RrMsms与母本Rrmsms回交,若后代出现抗虫雌雄同株∶抗虫“野败”∶非抗虫雌雄同株∶非抗虫“野败”约为2∶2∶1∶1的性状分离比,即可证明R基因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D正确。
2.(2022·成都高三上学期期末)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tRNA种类数少于理论上的61种,可能与某些tRNA能识别多种密码子有关
C.携带镰状细胞贫血症基因的个体可能同时含有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
D.有些猫的毛色黑黄相间,这与控制毛色的不同基因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 A
解析 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是一个密码子,tRNA上的反密码子可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理论上应有61种tRNA,但tRNA种类数少于理论上的61种,可能与某些tRNA能识别多种密码子有关,B正确;镰状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遗传病,携带镰状细胞贫血症基因的个体可能为杂合子,故可能同时含有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C正确;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决定性状,有些猫的毛色黑黄相间,这与控制毛色的不同基因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有关,D正确。
3.(2022·山东泰安高三一模)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不能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而不能结实的现象。如图为培育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过程,其中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白菜的染色体数为20条,甘蓝型油菜的染色体数为38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B.甘蓝型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物种
C.F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C组有9条染色体
D.选育的油菜自交不亲和是来自白菜的不亲和基因所致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知,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染色体组成为AA和CC)进行杂交获得染色体组成为AC的二倍体,甘蓝型油菜(AACC)是由该二倍体经过染色体加倍获得的,而不是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物种,B错误;白菜自交不亲和而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因此自交不亲和油菜的不亲和基因应该来自白菜,D正确。
4.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分别选甲、乙、丙、丁为材料来演绎分离定律的杂交实验
B.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揭示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丁个体DdYyrr测交子代一定会出现比例为1∶1∶1∶1的4种表现型
D.用丙自交,其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3∶1∶3∶1
答案 A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规律,因此可以分别选甲、乙、丙、丁为材料来演绎分离定律的杂交实验,A正确;甲基因型为Yyrr、乙基因型为YYRr,都只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只能揭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丁个体DdYyrr测交,由于有两对基因连锁,所以相当于1对杂合子测交,子代会出现2种表现型,比例为1∶1,C错误;丙的基因型为ddYyRr,相当于两对基因杂合,且杂合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所以丙自交,其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D错误。
5.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花色 紫色 红色 白色
基因型 A_B_ A_bb aa_ _
为了研究花色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AaBb(♂)×aabb(♀),子代紫花、红花、白花分别为202株、199株、404株;
实验二:AaBb(♀)×aabb(♂),子代紫花、红花、白花分别为222株、110株、445株。
假设该植物致死的情况仅分为:①合子致死型,即具有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致死的现象;②配子致死型,即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不能存活的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中开紫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__________(填“满足”或“不满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亲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关系,认为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有50%致死。你是否同意甲同学的假说?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出现的原因是某种基因型的雌或雄配子部分致死所致,乙同学提出符合该前提的假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检验其假说: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观察并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①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评价乙同学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2)满足 实验一为测交,且子代紫花∶红花∶白花=1∶1∶2,为1∶1∶1∶1的变式
(3)不同意;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有50%致死,则实验一和实验二测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应该相同 (4)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中可能有50%致死,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不致死 ①紫色∶红色∶白色=4∶1∶2 ②不合理,该实验方案无法确定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还是雄配子中有50%致死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可知该群体中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依次为AABB、AABb、AaBB、AaBb。(2)实验一为测交,且子代紫花∶红花∶白花=1∶1∶2,据此可推知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满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根据实验一的结果能确定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而实验二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关系却表现出异常情况,且正好红色个体少了一半,据此甲同学认为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个体中有50%致死,如果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则实验一中的测交比例也应该出现该比例,显然与事实不符,据此可知甲同学的假设应该有问题。(4)若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出现的原因是某种基因型的雌或雄配子部分致死所致,则乙同学提出符合该前提的假说为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中可能有50%致死,而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不致死(这就保证了实验一的测交比例正常),为了检验其假说设计如下实验:让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观察并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AaBb的植株自交,雌配子的比例为AB∶Ab∶aB∶ab=2∶1∶2∶2,雄配子的比例为AB∶Ab∶aB∶ab=1∶1∶1∶1,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6A_B_(紫色)、4A_bb(红色)、8aa_ _(白色),即紫色∶红色∶白色=4∶1∶2;但是当雌配子正常,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50%致死的情况也能获得上述比例,据此可知,即使出现上述比例也无法确定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还是雄配子中有50%致死,故乙同学的方法不合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