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11练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11练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05 22: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
第11练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1.(2020·山东,17改编)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MstⅡ识别
C.乙病不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Ⅰ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D.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Ⅱ8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答案 D
解析 据甲病的家系图分析,不患甲病的双亲生了患甲病的女儿,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5为杂合子,基因型用Bb表示,Ⅰ6、Ⅱ7患病,基因型为bb,若B基因上存在两个BamHⅠ酶切位点,经切割后,形成的长DNA片段长度为1.4×104,两个短DNA片段长度都是1.0×104,如下图所示。由于Ⅱ8的基因经酶切后的片段与Ⅰ5相同,则Ⅱ8个体的基因型可为Bb。再分析下图,b基因可能是在B基因的两个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缺失了4 000个碱基对导致的,b基因经酶切后形成相同长度的短DNA片段,推论与电泳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C错误;假设甲病家系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3的基因型为aa,酶切后的电泳结果显示,Ⅰ1、Ⅰ2含3个条带,Ⅱ3含1个条带,且条带2(1 150)、条带3(200)中的碱基对数目之和与条带1(1 350)的相等,则可推测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A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形成基因a,a的序列不能被MstⅡ识别导致,B错误;由Ⅱ4与患者Ⅱ3的甲病相关基因的电泳结果可知,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由Ⅱ8与患者Ⅰ6、Ⅱ7的乙病相关基因的电泳结果,结合乙病家系图分析可知,Ⅱ8携带致病基因,Ⅱ4、Ⅱ8均不患待测遗传病,D正确。
2.(2019·全国Ⅰ,5)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 C
解析 控制宽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宽叶对窄叶为显性,含基因b的花粉不育,可推出不存在窄叶雌株(XbXb),A正确;宽叶雌株中有纯合子与杂合子,杂合宽叶雌株作母本时,子代雄株可为宽叶,也可为窄叶;纯合宽叶雌株作母本时,子代雄株全部为宽叶,B、D正确;当窄叶雄株作父本时,由于含基因b的花粉不育,故后代只有雄性个体,C错误。
3.(2022·浙江6月选考,25)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乙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Ⅰ1的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时为4个
C.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D.若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208
答案 C
解析 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错误;Ⅰ1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XBY,有丝分裂后期,其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为2个,B错误;对于甲病而言,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其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3,Ⅱ4的a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是1/2,则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C正确;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只考虑乙病,理论上生育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1/2=1/8;只考虑甲病,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即aa=1/625,则a=1/25,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1/13,则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13×1/4×1/8=1/416,D错误。
4.(2022·湖北)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可能存在多种遗传方式
B.若Ⅰ-2为纯合子,则Ⅲ-3是杂合子
C.若Ⅲ-2为纯合子,可推测Ⅱ-5为杂合子
D.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若Ⅰ-2为纯合子,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3是杂合子,B正确;若Ⅲ-2为纯合子,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C错误;假设该病由A、a基因控制,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2基因型为aa,Ⅱ-3基因型为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基因型为Aa,Ⅱ-3基因型为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D正确。
5.(2021·广东,20)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1中挑出1只雌蝇,与1只M-5雄蝇交配,若得到的F2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2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__________,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果蝇的细胞内。
注:不考虑图中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和已知性状相关基因的突变。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2中的突变________(从突变①、②、③中选一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胚胎死亡。
(4)图1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具有①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②缺点是不能检测出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
答案 (1)伴性遗传 (2)棒眼红眼 隐性完全致死 棒眼红眼雌 (3)③ 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停止表达(或突变③使肽链的合成被提前终止,造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4)X染色体上的可见(或X染色体上的显性) 常染色体(或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
解析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由图1可知,F2雌蝇基因型为XBrXBr、XBrXbR,因此F2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棒眼红眼,由于F2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隐性完全致死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棒眼红眼雌果蝇的细胞内。(3)突变①19号密码子ACU→ACC,突变前后翻译的氨基酸都是苏氨酸;突变②4号密码子AAC→AAA,由天冬酰胺变为赖氨酸;突变③20号密码子UUA→UGA,由亮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因此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③,突变后终止翻译,使胚胎死亡。(4)图1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伴X染色体隐性完全致死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X染色体上的可见基因突变,即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该技术检测的结果需要通过性别进行区分,不能检测出果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包括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突变和显性基因突变。
6.(2022·哈尔滨高三模拟)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仅一种为伴性遗传,如图表示兼有甲、乙两病的某家族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2的致病基因最可能来自Ⅰ-4
C.该系谱中的正常个体都是杂合子
D.Ⅳ-1同时携带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
答案 D
解析 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患乙病女的父亲Ⅱ-3也应患乙病,与题图信息不符,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Ⅲ-2患乙病、不患甲病,她父亲Ⅱ-3患甲病,因此Ⅲ-2基因型为bbXAXa,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和Ⅱ-4,Ⅱ-4的致病基因既可能来自Ⅰ-3,也可能来自Ⅰ-4,B错误;据图可知,只考虑乙病,Ⅰ-3、Ⅰ-4、Ⅱ-4、Ⅳ-1的基因型都为Bb,一定都是杂合子;只考虑甲病,Ⅱ-2生出患病的儿子,基因型一定是XAXa,一定是杂合子,但无法确定Ⅰ-1和Ⅱ-1的基因型,C错误;Ⅳ-1父亲患甲病(XaY),母亲患乙病(bb),因此Ⅳ-1(女性,表现正常)个体中一定含有Xa和b基因,D正确。
7.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的同源情况:Ⅰ区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Ⅱ-1、Ⅱ-2区段分别为X、Y染色体非同源部分,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果蝇的刚毛性状有正常刚毛、截刚毛,现用纯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其过程及结果为:①截刚毛♀×正常刚毛♂→F1中雌雄个体均为正常刚毛;②F1相互交配→F2中雌性正常刚毛∶截刚毛为1∶1,雄性全为正常刚毛。则控制果蝇刚毛性状的基因存在于(  )
A.性染色体的Ⅰ区段
B.性染色体的Ⅱ-1区段
C.性染色体的Ⅱ-2区段
D.常染色体上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由结果②可知,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故不可能在常染色体上;由结果①可知,正常刚毛对截刚毛是显性性状(用A、a代表这对等位基因),且果蝇的正常刚毛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亲本的截刚毛♀基因型为XaXa,正常刚毛♂应为显性纯合子,即基因型为XAYA;因此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即图中的Ⅰ区段。
8.(2022·江苏南京高三一模)先天性肌强直病有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两种类型。它们是由同一基因发生不同突变引起的。如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
B.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为等位基因
C.该家系患者若为Thomsen病,则其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若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则子代一定患病
答案 D
解析 该家族遗传病表现为代代相传,最可能是显性遗传病,所以最可能是Becker病,A正确;Becker病和Thomsen病是由同一基因发生不同突变引起的,属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B正确。
9.(2022·长春高三一模)亨廷顿舞蹈症(HD)患者是由显性基因H序列中的三个核苷酸(CAG)发生多次重复所致。下图表示某HD家系图(图1)及每个个体CAG重复序列扩增后的电泳结果(图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B.H基因中CAG重复25次就可以引起个体发病
C.与Ⅰ-1比较,Ⅱ-1未患病,说明是否发病可能与年龄有关
D.Ⅰ-1产生配子时,H基因中CAG的重复次数会增加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图可知,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是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从图2看出Ⅰ-2 CAG重复25次,但没有患病,B错误;与Ⅰ-1比较,Ⅱ-1 CAG重复次数基本相同,没有患病的原因可能是年龄还未到,所以是否发病可能与年龄有关,C正确;Ⅰ-1 H基因中CAG重复了接近40次,但其后代Ⅱ-5该基因CAG重复了100次,说明产生配子时,H基因中CAG的重复次数会增加,D正确。
10.下列有关四个遗传系谱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能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图谱是甲、乙、丙、丁
B.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C.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
D.家系丙只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 B
解析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可以表示红绿色盲的家系图谱是甲、乙、丙,A错误;家系甲中的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论是哪一种遗传方式,该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都为1/4,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家系丙的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D错误。
11.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某个基因在纯合时导致受精卵死亡(注:只有Bb、XBXb视为杂合子)。现用一对果蝇杂交,F1共得到185只果蝇,其中雌果蝇122只。让F1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果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F1中一共有三种基因型
C.若致死基因为显性,则F1雌果蝇有两种基因型
D.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2种群中基因B的频率为5/7
答案 D
解析 F1果蝇雌雄数量比=122∶(185-122)≈2∶1,说明有一半的雄蝇死于某一基因纯合。该基因若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致死对于雌雄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若位于Y染色体上,不可能还有雄蝇成活。综合以上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若致死基因为显性,则F1中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分别为XBXb、XbXb和XbY;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1中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分别为XBXb、XBXB和XBY,B正确;若致死基因为显性,则F1雌果蝇有XBXb和XbXb两种基因型,C正确;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1的基因型为XBXb、XBXB和XBY,让F1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果蝇,由于XbY已死,所以种群1XBXB、1XBY、1XBXb、2XBXB、2XBY中基因B的频率为10/11,D错误。
12.芦花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W染色体存在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芦花鸡羽毛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是一对相对性状,无斑纹由仅位于Ⅰ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芦花鸡的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________(只考虑该性状)种,该性状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芦花鸡的冠型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玫瑰冠对单冠为显性。某农户家有一只有斑纹玫瑰冠的公鸡,其后代中既有无斑纹性状个体,也有单冠性状个体。
①依据上述信息,无法判定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运用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判断该公鸡的上述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有 (2)①未统计后代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实验方案:让该只公鸡与多只无斑纹单冠母鸡杂交,观察F1的性状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Ⅰ.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有斑纹玫瑰冠母鸡∶无斑纹单冠公鸡∶无斑纹单冠母鸡=1∶1∶1∶1,则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Ⅱ.若有斑纹单冠公鸡∶有斑纹单冠母鸡∶无斑纹玫瑰冠公鸡∶无斑纹玫瑰冠母鸡=1∶1∶1∶1,则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Ⅲ.若雌雄个体中均有有斑纹玫瑰冠、无斑纹单冠、有斑纹单冠、无斑纹玫瑰冠4种性状,则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1)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Ⅱ为Z、W的同源区段,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4种,雄鸡的基因型有3种,故该性状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2)①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根据后代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定。②由题干信息“有斑纹玫瑰冠的公鸡,其后代中既有无斑纹性状个体,也有单冠性状个体”判断,该公鸡决定冠型的基因为杂合Bb,决定斑纹的基因也为杂合,无斑纹由仅位于Z染色体上Ⅰ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故基因型可表示为ZAZa,综合上述基因型及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推断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基因型有以下三种情况:Ⅰ.若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ZABZab;Ⅱ.若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ZAbZaB;Ⅲ.若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ZAZa。为判断上述可能,可让该公鸡与多只无斑纹单冠母鸡杂交,观察F1的性状及比例。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有斑纹玫瑰冠母鸡∶无斑纹单冠公鸡∶无斑纹单冠母鸡=1∶1∶1∶1,则为情况Ⅰ;若有斑纹单冠公鸡∶有斑纹单冠母鸡∶无斑纹玫瑰冠公鸡∶无斑纹玫瑰冠母鸡=1∶1∶1∶1,则为情况Ⅱ;若雌雄个体中均有有斑纹玫瑰冠、无斑纹单冠、有斑纹单冠、无斑纹玫瑰冠4种性状,则为情况Ⅲ。
13.人类的性别主要由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通过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表现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男性进行减数分裂过程能形成____________个四分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的数量可能是______________条。
(2)在某家族中发现一名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男性,研究人员同时检测了此家族成员的性染色体组成和红细胞表面Xg抗原(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的存在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由图1分析,红细胞表面Xg抗原是由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Ⅲ-2父母的基因型是________,图中Ⅲ-2的Xg抗原表现型与预期__________(填“相符”或“不相符”)。
(3)研究人员推测XX男性携带SRY基因,用SRY基因探针对XY男性和XX男性进行DNA分子杂交,结果如图2,结合图1、2分析,Ⅲ-2父亲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交叉互换,使X染色体上带有SRY基因的配子与来自母方的含有基因________的配子结合,发育成Xg抗原阴性的男性。
(4)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叫“转胎丸”的药,该药丸含大量的雄性激素,传说孕妇怀孕早期服用后,可使胎儿的性别由女性转变为男性。请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服用这种药物实现“转胎”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并阐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3 0或1或2 (2)显 XAY、XAXa 不相符 (3)X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片段与Y染色体上含SPY基因的片段 Xa (4)不合理,因为人类的性别主要由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雄性激素不能改变女性胎儿的染色体组成,故不能改变其性别
解析 (1)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男性有23对同源染色体,因此男性进行减数分裂过程能形成23个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的数量可能是0或1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此时含有两条Y染色体,所以各种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的数量可能是0或1或2条。(2)分析图1可知Ⅰ代的1、2为Xg抗原阳性,所生儿子中有Xg抗原阴性,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以及红细胞表面Xg抗原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可判断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即红细胞表面Xg抗原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Ⅲ-2父母均为Xg抗原阳性,后代有Xg抗原阴性的儿子,故其父母的基因型为XAY、XAXa,正常情况下,子代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应表现为Xg抗原阳性,但Ⅲ-2含两条XX染色体,但为Xg抗原阴性,则说明Xg抗原表现型与预期不相符。(3)人类的性别主要由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Ⅲ-2为XX,且为男性,说明其父亲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X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片段与Y染色体上含SPY基因的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使X染色体上带有SRY基因的配子与来自母方的含有Xa的配子结合,发育成Xg抗原阴性的男性。(4)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叫“转胎丸”的药,该药丸含大量的雄性激素,传说孕妇怀孕早期服用后,可使胎儿的性别由女性转变为男性,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人类的性别主要由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决定,雄性激素不能改变女性胎儿的染色体组成,故不能改变其性别。
【练后讲评与反思】
考情分析 1.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呈现形式:图形题等。主要考查遗传系谱图中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和患病概率计算,常结合电泳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考向一 性染色体及其不同区段上基因的遗传规律
练后反馈
题目 2 5 7 11 12 13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性染色体不同区段上基因的遗传规律
易错点拨 (1)男性(XY)的X染色体只能传给女儿,Y染色体则传给儿子。女性(XX)的X染色体,任何一条既可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向子代传递时,任何一条既可传给女儿,又可传给儿子。
(2)若基因(等位基因有2个)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群体中有3种基因型;若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群体中有5种基因型;若只位于Y染色体上,则群体中有2种基因型;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群体中有7种基因型。
(3)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不同。
考向二 遗传病的判定
练后反馈
题目 1 4 6 8 9 10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1.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2.常见遗传病分类汇总
特别提醒 (1)并非所有基因都在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细胞等不具有染色体,但是存在遗传物质。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范围不同,前者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社会调查),而后者在某种遗传病患者家系中调查(家系调查)。
(3)家族性疾病并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传染病;先天性疾病也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药物引起的器官受损。
(4)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考向三 遗传病概率计算
练后反馈
题目 3 6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1.遗传概率的常用计算方法
(1)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1AA∶2Aa∶1aa→3正常∶1白化病,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3/4,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
(2)用产生配子的概率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1AA∶2Aa∶1aa,其中aa为白化病患者,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父亲产生a配子的概率与母亲产生a配子的概率的乘积,即1/2a×1/2a=1/4aa。
(3)用分支分析法计算:多对性状的自由组合遗传,先求每对性状出现的概率,再将多个性状的概率进行组合,也可先算出所求性状的雌、雄配子各自的概率,再将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2.遗传概率求解范围的确定
在解概率计算题时,需要注意所求对象是在哪一个范围内所占的比例。
(1)在所有后代中求概率:不考虑性别归属,凡其后代均属于求解范围。
(2)只在某一性别中求概率:需要避开另一性别,只看在所求性别中的概率。
(3)连同性别一起求概率:此种情况性别本身也属于求解范围,因而应先将该性别的出生率(1/2)列入范围,再在该性别中求概率。
(4)对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因此,其在女性或男性中的概率与其在子代中的概率相等。
(5)若是性染色体上的遗传,需要将性状与性别结合在一起考虑,即在具体某一性别中求某一性状所占的比例。
【校正提分强化训练】
1.(2022·银川高三调研)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 B
解析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雄蝇的基因型是BbXrY,A正确;根据亲本的基因型,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4×1/2=3/8,B错误;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都是1/2,C正确;白眼残翅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则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D正确。
2.(2022·喀什高三期末)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现有纯合棒眼杏红眼雌果蝇和纯合圆眼红眼雄果蝇杂交,F1雌果蝇均表现为棒眼红眼,雄果蝇均表现为棒眼杏红眼。让F1雌雄果蝇杂交,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及特殊基因组合致死的可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F2圆眼红眼只有雄蝇,则F2有4种表现型且棒眼杏红眼雌蝇出现的概率是1/4
B.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若F2圆眼红眼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则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控制红眼和杏红眼的基因可能存在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D
解析 若F2圆眼红眼只有雄蝇,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rXBr和XbRY,F1为XBrXbR和XBrY,F2有4种表现型且棒眼杏红眼雌蝇出现的概率是1/4,A正确;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中,控制眼色的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其余一对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若F2圆眼红眼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由题可知,亲本为纯合棒眼杏红眼雌果蝇和纯合圆眼红眼雄果蝇杂交,F1雌果蝇均表现为棒眼红眼,雄果蝇均表现为棒眼杏红眼,眼色基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该对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3.(2022·江苏如皋高三一模)科研人员以雌性角喙栓蚤蝇(2n=8)为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选择联会时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B.在卵巢中具有含4、8、16条染色体的细胞
C.显微镜视野中大部分细胞具有图中形态的染色体
D.角喙栓蚤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答案 B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A错误;卵巢中的卵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能够形成染色体为4条的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所以卵巢中有含4、8、16条染色体的细胞,B正确;显微镜视野中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是染色质状态,C错误;据图可知,雌性角喙栓蚤蝇所有染色体都是两两相同,无法判断哪一个是性染色体,也就无法判断角喙栓蚤蝇的性别决定方式,D错误。
4.(2022·山东青岛高三一模)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一种为先天性夜盲症(伴X隐性遗传),甲、乙两病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已知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先天性夜盲症
B.Ⅰ-1与Ⅰ-3的基因型均为AaXBY
C.人群中男性含有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明显大于女性
D.Ⅲ-2与Ⅲ-3婚配,生育健康孩子的概率为11/24
答案 C
解析 Ⅰ-1与Ⅰ-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二人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3与Ⅰ-4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二人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Ⅰ-1与Ⅰ-3的基因型均为AaXBY,B正确;由于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人群中患病男性的概率大于患病女性,但人群中男性含有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概率和女性含有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概率相等,C错误;Ⅰ-1与Ⅰ-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因此二者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Ⅱ-3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Ⅱ-4表现正常且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即基因型为AA,因此Ⅲ-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Xb、2/3AAXBXb,Ⅲ-3不患甲病而患乙病,且有患甲病的母亲,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则Ⅲ-2与Ⅲ-3婚配,生育健康孩子的概率为(1-1/3×1/4)×1/2=11/24,D正确。
5.虎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系谱图(甲)表示了老虎某种性状的遗传,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表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病为白化病,则10号为患病母虎的概率为1/4
B.若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乙的Y染色体Ⅰ区段上,则图甲中Ⅱ-5和Ⅱ-6生育的雄虎一定患病
C.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图乙的Ⅱ区段上,则图甲中Ⅲ-7的基因型为一定为XBXB
D.图甲Ⅱ-5和Ⅱ-6生出Ⅲ-8,此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Ⅲ-8表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答案 D
解析 若该病为白化病,则Ⅱ-5和Ⅱ-6基因型均为Bb,则10号为患病母虎的概率为1/4×1/2=1/8,A错误;若该致病基因位于图乙的Y染色体Ⅰ区段上,则在X染色体相同区段上也有该致病基因,可推测Ⅱ-5和Ⅱ-6基因型分别为XBYb、XBXb,它们生育的雄虎基因型为XBYb、XbYb,不一定患病,B错误;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图乙的Ⅱ区段上,即Y染色体上无致病基因,可推测Ⅱ-5和Ⅱ-6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则图甲中Ⅲ-7为正常雌性,其基因型为XBXB或XBXb,C错误。
6.某家族中有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已知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绘制出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1),然后对Ⅰ1、Ⅱ2、Ⅱ3、Ⅲ2的这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不同的条带(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甲病遗传方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代表甲、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条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Ⅱ1与Ⅱ2想再生一个孩子,有人建议他们选择生女孩,说生出来的女孩一定是健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对夫妻希望生一健康的孩子,对此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则Ⅲ1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生出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Ⅰ3和Ⅰ4无病,生出患病孩子Ⅱ3,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女孩Ⅱ3患病,父亲Ⅰ3却表现正常,说明致病基因不是位于X染色体上 (2)① ③ (3)AaXBXb 不同意 因为生出来的孩子,不论男女,各有的概率患乙病 应该去做产前诊断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