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21练 免疫调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21练 免疫调节(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05 22: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
第21练 免疫调节
1.(2020·全国Ⅱ,2)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艾滋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综上所述,B项符合题意。
2.(2022·湖北)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 D
解析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引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3.(2020·天津,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答案 B
解析 目前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药物种类很多,包括细胞(淋巴)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所以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A项正确;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蛋白质组成的一部分,并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B项错误;该方法制备的疫苗进入机体能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但该种疫苗的成分并非有活性的遗传物质,不会在机体内增殖,C项正确;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故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D项正确。
4.(2022·湖北)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
B.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
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
D.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
答案 D
解析 病毒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人类本身就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错误;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
5.(2022·湖南,11)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地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的作用相抗衡,D错误。
6.(2022·全国甲,30)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
答案 (1)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解析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其免疫源一般分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靶细胞、T细胞等参与效应T细胞的活化
B.B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加速效应T细胞分裂并分化
C.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成效应T细胞
D.消灭寄生原生动物,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其失去藏身之所
答案 B
解析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因此靶细胞、T细胞等参与效应T细胞的活化过程,A正确;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
8.刚开始将马血清通过家兔皮肤注射进其体内时,注射部位无明显变化;半个月之后若继续注射,数小时内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水泡、出血,甚至出现组织坏死。此现象最初由Maurice Arthus描述,故称为阿瑟氏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进家兔体内马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对家兔而言可能是抗原
B.被注射的家兔出现阿瑟氏反应需在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之后
C.阿瑟氏反应会在新、旧注射部位都出现红肿、水泡、出血等
D.蚊子叮咬后皮肤出现的红肿、痒等现象可归类于阿瑟氏反应
答案 C
解析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注射进家兔体内马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对家兔而言可能是抗原,A正确;第一次给家兔注射马血清,家兔体内已经产生了相应抗体及记忆细胞,半个月之后再次注射才产生阿瑟氏反应,所以被注射的家兔出现阿瑟氏反应需在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之后,B正确;阿瑟氏反应会在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水泡、出血等现象,旧的注射部位是第一次注射的部位,不会出现阿瑟氏反应,C错误;根据阿瑟氏反应的现象“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水泡”等,蚊子叮咬后皮肤出现的红肿、痒等现象可归类于阿瑟氏反应,D正确。
9.神经肽Y(NPY)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一种多肽类神经递质,在不同条件下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不同,神经肽Y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细胞属于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B.G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NPY受体
C.NPY不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监控功能
D.NPY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G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位于下丘脑,属于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神经肽Y(NPY)既可促进也可抑制G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说明G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NPY受体,B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NPY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监控功能,C错误;根据题图分析可知,NPY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递作用,因此NPY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D正确。
10.(2022·西藏拉萨高三阶段练习)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下分布有约50%的淋巴组织,组成了人体黏膜免疫系统(MIS)。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鼻喷式流感减毒活疫苗是我国首个只需要在鼻孔里喷一喷就能预防流感的新型疫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鼻喷式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鼻喷式疫苗也可以是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病毒疫苗
D.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
答案 C
解析 鼻喷式疫苗作为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的病毒疫苗都不能感染细胞,所以鼻喷式疫苗不可以是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病毒疫苗,C错误。
1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
D.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答案 D
解析 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扩散,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对侵入细胞的病毒予以彻底消灭,因此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正确;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将病原体释放到内环境中,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所以细胞免疫可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B正确;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释放出抗原,C正确;抗体作用的对象是抗原,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溶酶体是通过其内的水解酶水解细菌的细胞结构而杀死细菌,故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不相同,D错误。
12.研究人员以小白鼠的致病菌甲、致病菌乙(致死性很强)和小白鼠为实验材料,进行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1 用久置的致病菌甲对小白鼠进行第一次注射 小白鼠全部存活
实验2 给实验1中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新鲜的致病菌甲 大部分小白鼠存活
实验3 给实验2中存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新鲜的致病菌乙 ?
A.实验1中,久置的致病菌不能使小白鼠产生特异性免疫
B.实验2中,存活的小白鼠经第一次注射后已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实验2中,死亡的小白鼠体内可能缺乏产生相应抗体的记忆细胞
D.实验3的实验结果可能是大部分小白鼠存活
答案 B
解析 第一次注射时,小白鼠全部存活可能是因为久置的致病菌甲致病性减弱了,但仍有抗原特性,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使小白鼠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A错误;实验2为给实验1中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新鲜的致病菌甲,大部分小白鼠存活,是因为存活的小白鼠经第一次注射后已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实验2中,死亡的小白鼠体内可能缺乏相应的记忆细胞,但记忆细胞是不能产生抗体的,C错误;给实验2中存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新鲜的致病菌乙,且致死性很强,因此注射新鲜的致病菌乙后,大部分小白鼠会死亡,D错误。
13.(2022·陕西西安高三期末)下图是B细胞与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之后B细胞被活化的过程图。CD80/86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的蛋白,CD40L是活化后的Th细胞表达的蛋白,BCR是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CD40和MHCⅡ是B细胞表面的组成性蛋白,CD28、TCR是Th细胞表面的组成性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活化B细胞的第一信号是____________,抗原在B细胞中加工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Ⅱ形成复合物,呈递给T细胞表面的________,从而形成活化Th细胞的第一信号。
(2)活化Th细胞和B细胞的第二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活化的Th细胞表达出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出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保留有新冠病毒的______,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5)科研人员研究了256名健康志愿者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不同时间点体内抗新冠病毒抗体IgM和IgG以及总抗体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点 IgM(相对值) IgG (相对值) 总抗体(相对值)
3 d 0.07 0.6 3.3
6~8 d 0.88 4.6 291.1
13~15 d 1.07 5.0 211.0
28~35 d 0.30 5.3 91.4
①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产生IgM和IgG的浆细胞来源于__________的增殖和分化
②IgM和IgG两种抗体中________对机体保护性更持久。
③灭活疫苗需要进行第三次接种,进行第三次接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原刺激 TCR (2)CD80/86 CD40L
(3)促进B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4)抗原性 (5)①记忆B细胞 ②IgG ③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较多的抗体
14.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被称为“SARS-CoV-2”。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出现的症状类似非典,感染者会出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和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能将人细胞膜上的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作为受体从而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这也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2)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属于RNA复制病毒,其RNA复制时所需要的酶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的,其RNA可以直接作为__________的模板。
(3)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型冠状病毒反应相对迟钝,其容易突破第一、二道防线后大量繁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阐述人体通过自身免疫功能清除新型冠状病毒的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信息交流 流动性 (2)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 翻译 (3)新型冠状病毒的侵染性较强,并且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4)通过效应T细胞识别被新型冠状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释放出来,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练后讲评与反思】
考情分析 1.考查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2.呈现形式:文字题、图形题、流程图等。常以人体健康、生活实践为素材考查免疫调节过程以及免疫失调疾病。
考向一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练后反馈
题目 2 5 11 13 14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图解特异性免疫过程
(1)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
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2)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两种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分别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
(3)吞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4)浆细胞的3大产生途径
①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
②抗原→B细胞→浆细胞。
③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
考向二 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及应用
练后反馈
题目 3 6 7 8 12 13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图解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
(1)结构基础:记忆细胞。
(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反应:B细胞或T细胞;二次免疫反应:①B细胞或T细胞,②记忆细胞。
考向三 免疫调节的功能及免疫失调疾病
练后反馈
题目 1 2 9 10
正误
错题整理:
核心归纳 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
(1)免疫错误:错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自身免疫病。
(2)免疫过强:对“外来物质”即“过敏原”过度敏感→过敏反应。
(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缺失→免疫缺陷病。
【校正提分强化训练】
1.(2022·内蒙古包头高三调研)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细胞增生,临床80%以上的甲亢由该病引起,致病机理如图所示。Graves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多。下列叙述或推测与此现象无关的是(  )
A.患者的TSH受体可接受TSH或抗体X的刺激
B.抗体X可促进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C.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不能抑制抗体X的分泌
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能抑制垂体释放TSH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患者的TSH受体可接受TSH或抗体X的刺激,与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有关,A不符合题意;据图可知,抗体X可促进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与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有关,B不符合题意;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不能抑制抗体X的分泌,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比正常人的分泌量多,C不符合题意;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多能抑制垂体释放TSH,与此现象无关,D符合题意。
2.人类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包括MHC-Ⅰ和MHC-Ⅱ两类。MHC-Ⅰ分子能与侵入人体细胞的抗原水解产生的短肽结合,形成的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至靶细胞表面,呈递给免疫细胞。MHC-Ⅰ只参与未侵入细胞的抗原的呈递,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转至细胞表面。MHC-Ⅰ几乎能在所有有核细胞中表达,可作为分子标签被自身免疫细胞识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可与效应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B.MHC-Ⅱ可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
C.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不能被MHC-Ⅱ呈递
D.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MHC-Ⅰ是否一致或相似
答案 C
解析 由“形成的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至靶细胞表面,呈递给免疫细胞”可知,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可与效应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故MHC-Ⅱ可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B正确;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Ⅰ结合,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故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能被MHC-Ⅱ呈递,C错误;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故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MHC-Ⅰ是否一致或相似,D正确。
3.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负责杀伤体内的老化细胞、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具有启动时间快、杀敌种类多等特点。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肿瘤细胞表达肿瘤抗原激活B细胞,促进NK细胞发挥作用
B.NK细胞释放的穿孔素和粒酶能杀死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凋亡
C.NK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D.免疫抑制剂服用者、免疫缺陷病患者体内NK细胞活性较高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肿瘤细胞的抗原应该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肿瘤细胞通过表达抗原激活B细胞,从而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与之结合,促进NK细胞发挥作用,A正确;NK细胞释放的穿孔素和粒酶可以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使溶酶体发挥作用从而使肿瘤细胞凋亡,B正确;NK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监视功能,C正确;免疫抑制剂服用者、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免疫力较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从而抑制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降低了NK细胞的活性,D错误。
4.(2022·江西南昌高三期末)登革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如图表示人体对抗登革热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该病毒
B.登革热病毒表面可能存在多种抗原
C.物质甲还可能促进其他细胞的分裂、分化
D.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 A
解析 吞噬细胞能识别该病毒,但不能特异性识别,A错误;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多种不同的抗原,B正确;物质甲为细胞因子,还可以参与效应T细胞的分裂、分化,C正确;据图可知,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5.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B.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C.据图分析,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
D.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直接死亡
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不成反比例关系,A错误;HIV浓度上升,T细胞被破坏,T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最终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B正确;据图分析,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第9年时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各种感染机会增加,所以大约能生存9年,C正确;人体免疫能力丧失,失去防卫功能,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直接死亡,D正确。
6.(2019·北京,29)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列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活细胞 吸附 (2)记忆细胞和浆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a、c、e ②D63 流感病毒 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解析 (1)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教材中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裂解,此处考查流感病毒的增殖过程,大体与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类似,当其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3)由题中信息可知,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A和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由于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机体受某种HA或NA刺激产生的抗体无法与变异后的HA或NA结合,因此每年都要根据甲型流感病毒的NA、HA的结构制备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4)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分别使用D63、D21,对照组使用对照抗体,因变量是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具体检测的是病毒的增殖水平,主要的实验步骤是将流感病毒与不同的抗体混合后,再分别侵染易感细胞,最后检测病毒的增殖水平。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则病毒增殖的能力越差。由曲线图可知,随抗体浓度升高,D63、D21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越强,且D63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更好。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本实验说明D63、D21对病毒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根据题中实验结果可提出制备疫苗的思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