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泰山,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之首,位于山东省中部,绵延起伏于济南与泰安之间,长约200千米。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海拔1532.7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文人墨客来到泰山览胜,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与题刻。从山脚到山顶,沿途有多处名胜古迹。泰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挑山工
*
25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新词,为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解决疑问。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受到启发。
自学提示
1—2
3—6
7
敞快 敞开
chǎng
敞
认读注意
“敞”字读chǎng,不要
读成bì或tǎng。
形近字
倘(tǎng):倘若。
敝(bì):凋敝。
易错字音点拨
蕴含 包蕴
yùn
蕴
认读注意
“蕴”字读yùn,不要读成wēn或yù。
易错字音点拨
泰山 青竹杖 敞开 拘束
包蕴 流连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自主识字
挑山工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人?
“挑山工”在泰山又称为“担山工”,是泰山上一个古老而悠久的职业。古代由于运输技术的落后和泰山的险峻难行,物资只能通过人力来搬运,这就在泰山形成了“挑山工”这一职业。在当代社会,使用交通工具这一运输方式受到泰山地势的影响与运输成本的制约,无法彻底实现,这就使泰山挑山工们承担起了繁重的物资运输工作。挑山工主要是泰山周边的山民,年龄多在50岁左右,他们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
这篇课文里的“我”有一个疑惑,什么疑惑?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我”的疑问。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1.挑山工挑着重物。
2.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线,路线曲折,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通过观察,“我”认为,挑山工花的时间应比游人多,为什么?
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线,路线曲折,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的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 反方向 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聚焦动作
圈出描写挑山工动作的词,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搭
转
甩
斜行
换
搭
斜行
阅读下面的资料,总结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原因。
资料一:
泰山为我国五岳之一。其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从山脚下爬到玉皇顶约7.3千米,石级 6300余级。
资料二:
石级的坡度往往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90度。泰山的十八盘由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三个部分组成,共有1600余级石级。在不足1千米的路程中,垂直高差400余米,其峻拔艰险之势可见一斑。平常人至此,往往顿生惧意。
阅读下面的资料,总结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原因。
因为泰山海拔极高,石级坡度往往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90度,挑山工只有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着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字介绍挑山工登山的路线?
①这样的路线会使挑山工的路程加长,从侧面突出了他们工作的辛苦。
②与下文“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形成强烈反差,为“我”的好奇、疑惑作铺垫。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段落分别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和语言的 你看到一位怎样的挑山工?
课文第3 5自然段。
从“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等外貌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位平凡、朴实、身体健壮的挑山工。
从“我们看见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没等我细细体味,他担起挑子又起程了”等句子中,我看到了挑山工的心无旁骛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从“倒不拘束,挺爱说话”“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中,可以感受到挑山工的可爱、乐观。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品析话语
1.用——画出游人登山的语句。
2.用~~~~画出挑山工登山的相关语句。
特点 结果 原因
游人 负担轻 路线短 先到
挑山工 负担重 路线长 后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总停下来,
高兴怎么走就怎么走。
步步踩实,不耽误功夫,
一个劲儿往前走。
提取信息
受到启发
挑山工具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步步踏实,不断攀登。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它”实际指( ), 作者需要“它”是用来(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荀子)
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积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