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展开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绍军队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决战是( )
A.桂陵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下列事件中,与曹操相关的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体现。下列关于三国建立顺序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刘备—蜀—成都 ②曹丕—魏—洛阳 ③孙权—吴—建业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4.“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走向衰落( )
A.石崇、王恺斗富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5.“西晋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西晋末年以来,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7.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A.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C.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编写的《缀术》成为唐朝的算学教材
8.歌曲《兰亭序》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歌曲赞扬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
A.雕塑艺术
B.书法艺术
C.绘画艺术
D.石窟艺术
9.小华拟定了主题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B.《史记》与体育运动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论语》与佛教文化
10.下列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政权更迭频繁
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大交融
D.国家实现统一
1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答案:C
13.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14.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15.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6.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7.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18.《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 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 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 D. 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20. “(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 重视汉族文化 B. 注重学以致用 C. 锐意改革旧俗 D. 潜心文学创作
21.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D.政权分裂国家巩固
23.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由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北魏 B.前秦
C.后赵 D.蜀汉
2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学习汉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25.“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从西晋永嘉(西晋怀帝年号,307—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形成北方人民纷纷南下的浪潮……江南成为繁荣昌盛的地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从材料一发展到材料三状况的原因。试举例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是谁?并据材料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哪一项?
(2)据材料二指出这位皇帝是谁?并指出他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他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
(4)简要指出以上两次改革(变法)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答案
1-5CBCCB 6-10DBBAD 11-15ACDCA 16-20AADCA 21-25BCAAA
26、(1)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
(2)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以对外供应。
(3)原因: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南迁人民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表现:①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④南方的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⑤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7、(1)商鞅;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反映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建立县制。遭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2)孝文帝;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4)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向改革家学习,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