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学科预测卷01
安徽适用(含详细解析)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下列观点与老子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3.《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 )
A.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改变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胡汉之间差别消失
4.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借口中国通商口岸太少,要求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国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最终在英法“武力强迫”下清政府( )
A.被迫开放汉口等通商口岸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5.唐朝与突厥“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经济的交流又推动很多突厥人进入中原,并逐渐定居下来。唐太宗时,在唐朝担任将军、中郎将等官职的突厥人很多,五品以上者就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 )
A.藩镇割据 B.中外交往
C.文化发展 D.民族交融
6.德国著名学者耶林在谈到罗马时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下列不属于罗马“法律”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法理概要》 D.《新法典》
7.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郡”的设立( )
A.是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一大革新 B.符合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C.对后世的行政体制演变影响深远 D.为秦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8.元朝时期设立了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这个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这个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御史台 D. 宣政院
9.由下列两幅图片可知,我国( )
经济格局有所变化 B. 人口分布南北不均
C. 南方资源相对丰富 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10.2022年3月3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以141票支持、5票反对、35票弃权通过了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的决议。这说明联合国( )
A. 受到了大国的控制 B. 遏制了局部战争的爆发
C.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 改变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1.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东汉名医张仲景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 )
改正:
(2)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
改正:
(3)1953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
改正:
(4)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领导地位的美国,以其全面强大的实力觊觎全世界……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障碍。苏联的影响随着战争越过国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亚非拉革命浪潮高涨,使苏联获得从未有过的世界地位。美国在全球战略中,把苏联列为主要对手。
——据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把苏联列为主要对手的原因。
材料二 法德之争是过去300年间欧洲每一场战争的根源。两国现在开始超越欧洲历史,把两国残存的经济实力中的关键部分加以整合。作为迈向由欧洲各国人民组成的“更加密切的联盟”的第一步。1952年,法国和德国成立了“煤炭共同体”,并把它作为新欧洲秩序的基石。
——据基辛格著《世界秩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德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法德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盟”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18年到1919年,全国上下形成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热潮。知识分子们见到了劳动人民的巨大力量.从而把改造社会的希望投向劳动者身上,坚定了与劳动者相结合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政界领袖及要员的有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陈毅、聂荣臻等;科学家有钱三强、严济慈等,都是赴法勤工俭学学员。毫不夸张地说.留法勤工俭学为中国革命、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摘编自《勤工俭学播火种,匡时济世育栋梁》
(1)结合材料一,概括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运动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的背景和影响。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四、活动探究题。(本大题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中ABCD四处对应事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下列观点与老子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益,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可知,老子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相似。故选A。
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材料中四幅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刻有文字的甲骨”“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西汉纸本地图”,都涉及书写材料,由此可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书写材料的变化,D项正确。
3.《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 )
A.各民族的饮食习惯改变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胡汉之间差别消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技艺和习俗被汉人学习和采用,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
4.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借口中国通商口岸太少,要求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国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最终在英法“武力强迫”下清政府( )
A.被迫开放汉口等通商口岸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材料可知,英、法最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了汉口等通商口岸,故选A项。
5.唐朝与突厥“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经济的交流又推动很多突厥人进入中原,并逐渐定居下来。唐太宗时,在唐朝担任将军、中郎将等官职的突厥人很多,五品以上者就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 )
A.藩镇割据 B.中外交往
C.文化发展 D.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盛唐社会气象。材料中“在唐朝担任将军、中郎将等官职的突厥人很多”,“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很多突厥人进入中原,并逐渐定居下来”等信息,反映了唐朝时民族交融,故选D项。
6.德国著名学者耶林在谈到罗马时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下列不属于罗马“法律”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法理概要》 D.《新法典》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颁布的法典,不属于罗马“法律”,B项符合题意;《查士丁尼法典》、《法理概要》、《新法典》都是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间颁布的法典,属于罗马“法律”,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郡”的设立( )
A.是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一大革新 B.符合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C.对后世的行政体制演变影响深远 D.为秦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由“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和“则更合全国的情形”等可知,“郡”的设立符合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由“至六国尽灭之后”可知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D项错误。
8.元朝时期设立了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这个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这个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御史台 D. 宣政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形势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D项正确;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排除A项;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排除B项;元朝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9.由下列两幅图片可知,我国( )
经济格局有所变化 B. 人口分布南北不均
C. 南方资源相对丰富 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第一幅地图“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可知,西汉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通过观察第二幅地图“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可知,唐朝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通过联系两幅商业城市分布图可知题干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有所变化,A项正确;人口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迁,排除B项;南方资源相对丰富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排除C项;政治重心发生转移说法错误,题目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年3月3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以141票支持、5票反对、35票弃权通过了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的决议。这说明联合国( )
A. 受到了大国的控制 B. 遏制了局部战争的爆发
C.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 改变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以141票支持、5票反对、35票弃权通过了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的决议。”表明,大部分国家希望停止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项正确;题干展示的是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看不出受大国控制,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通过了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的决议,但是并不表示遏制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排除B项;一次撤军的决议无法改变世界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1.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东汉名医张仲景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 )
改正:
【答案】(1)错误“张仲景”改为“华佗”。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因此题干错误,“张仲景”改为“华佗”。
(2)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
改正:
【答案】(2)错误。应将“抗美援朝”改为“抗日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故本题表述错误,应将“抗美援朝”改为“抗日战争”。
(3)1953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
改正:
【答案】(3)错误 将“‘求同存异’方针”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答案:错误,应将“‘求同存异’方针”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
改正:
【答案】(4)正确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大众教育得到推广,故题干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领导地位的美国,以其全面强大的实力觊觎全世界……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障碍。苏联的影响随着战争越过国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亚非拉革命浪潮高涨,使苏联获得从未有过的世界地位。美国在全球战略中,把苏联列为主要对手。
——据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把苏联列为主要对手的原因。
材料二 法德之争是过去300年间欧洲每一场战争的根源。两国现在开始超越欧洲历史,把两国残存的经济实力中的关键部分加以整合。作为迈向由欧洲各国人民组成的“更加密切的联盟”的第一步。1952年,法国和德国成立了“煤炭共同体”,并把它作为新欧洲秩序的基石。
——据基辛格著《世界秩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德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法德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盟”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美国欲称霸世界;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障碍;战后苏联影响力增强等。(任答2点即可);(2)由对立到合作。来自美苏冷战的压力;欧洲经济的衰退;两国人民渴望和平等。(任答2点即可);(3)要和平不要战争,只有合作才能共赢。(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领导地位的美国,以其全面强大的实力觊觎全世界……”,可以归纳为美国欲称霸世界;根据材料“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障碍。”,可以归纳为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障碍;根据材料“苏联的影响随着战争越过国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亚非拉革命浪潮高涨,使苏联获得从未有过的世界地位。”,可以归纳为战后苏联影响力增强等。
(2)根据材料“法德之争是过去300年间欧洲每一场战争的根源。两国现在开始超越欧洲历史,把两国残存的经济实力中的关键部分加以整合。作为迈向由欧洲各国人民组成的“更加密切的联盟”的第一步。”,可以归纳为由对立到合作。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之后世界形成冷战,欧洲实力下降、经济衰退,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还有两国人民经受战争的摧残渴望和平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来自美苏冷战的压力;欧洲经济的衰退;两国人民渴望和平等。
(3)材料一展现的是美苏争霸但是没有实际的热战,材料二展现的是法德和解,促进两国发展,可见,要和平不要战争,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18年到1919年,全国上下形成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热潮。知识分子们见到了劳动人民的巨大力量.从而把改造社会的希望投向劳动者身上,坚定了与劳动者相结合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政界领袖及要员的有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陈毅、聂荣臻等;科学家有钱三强、严济慈等,都是赴法勤工俭学学员。毫不夸张地说.留法勤工俭学为中国革命、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摘编自《勤工俭学播火种,匡时济世育栋梁》
(1)结合材料一,概括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运动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的背景和影响。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为中国革命、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促进知识分子与劳动工人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3)示例:工农运动点燃中国革命火种。
【解析】
(1)根据材料“留法勤工俭学为中国革命、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可知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发展,为中国革命、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根据材料“知识分子见到了劳动人民的巨大力量,从而把改造社会的希望投向劳动者身上,坚定了与劳动者相结合的思想”可知促进知识分子与劳动工人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根据材料“ 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可知,是因为北伐的胜利进军,所以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根据材料“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可知,农民运动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3)本体为开放性题目,围绕中国革命的发展,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例如:工农运动点燃中国革命火种。
四、活动探究题。(本大题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中ABCD四处对应事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 ①. 洋务运动 ②. 戊戌变法 ③. 辛亥革命 ④. 新文化运动
(2)观点: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不断深入。
论述: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推行洋务新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尝试最终失败。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他们领导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总之,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促使中国近代化探索从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的不断深入。
【解析】(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暴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改造国民性。故分别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由示意图可知,伴随列强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深入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由此可拟定标题为: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不断深入。论述环节,首先概说列强侵略,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文化,由浅入深,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