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学科预测卷(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学科预测卷(四)(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6 21: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历史学科预测卷(四)
安徽适用(含详细解析)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下图),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 )
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天子安全 C.促进民族交融 D.传播礼乐文明
2.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 )
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3.李肱在《省试霓裳羽衣曲》记载:“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张仲素在《圣明乐》写道:“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材料表明( )
A. 贞观之治的恢宏气象 B. 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
C. 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D. 唐朝疆域的辽阔壮美
4.桑弘羊是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下表信息说明,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是( )
时间 官职 主要作为
前120年 侍中 参与盐铁官营规划等
前115年 大农丞,大农令副手 参与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务
前110年 治粟都尉,代理大农令 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等
A. 构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B. 创新政治体制消除地方分裂势力
C. 奠定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 D. 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
5.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是U字型路线。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和“上升”。中国近代历史的“沉沦”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外戚专权 B. 藩镇割据
C. 重文轻武 D. 武将专权
7.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A. 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B. 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 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D. 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8. 公元2世纪时,史学家曾说:“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罗马城)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基督教被罗马确立为国教 B. 西罗马帝国达到强盛
C. 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 D. 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
9.《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1863年1月1日起……作为奴隶被占有的人,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人伍,加入北方联邦军队,18万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其中13万多来自南方叛乱各州。材料说明该宣言发表起到的作用是( )
A. 导致美国南北方矛盾加剧 B. 使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
C. 赢得了民心,补充了兵源 D. 使黑人全加人北方军队
10.20世纪70年代某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如表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 )
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构成(合计=100)
1952年 83.5 7.4 9.1
1965年 81.6 8.4 10
1979年 69.8 17.6 12.6
1992年 59.7 21.4 18.9
2020年 23.6 28.7 47.7
A. 农村人口流失导致经济衰退
B 改革开放时期重点发展农业
C. 第二产业经济产值增长速度最快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12.新华社报道称:“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极限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由此可得出( )
A. 美国势力强于俄罗斯 B. 经济全球化受到冲击
C. 两极格局还在延续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13.1823年,英国第一家劳动技术学校——伦敦技工所创办,对技术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此后各地纷纷成立技工所、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这反映了英国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 B. 工人地位的提高
C.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 工业革命的需求
1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松绑”是指(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经此胜利,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里的“此”是指( )
A 抗日战争 B. 核试验成功
C. 抗美援朝 D. 重返联合国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6.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从10世纪起,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地主阶层逐渐形成。( )
改正: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期间,开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 )
改正:
(3)东汉名医张仲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
改正:
(4)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732年,查理曼大帝击退了阿拉伯人对法兰克的进攻,此后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就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在统治西班牙期间,阿拉伯人开始把西欧的古典文化传回到欧洲,这不是简单地传回而是在吸收和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在天文、数学、医学和许多艺术方面,辉煌的伊斯兰文化都使当时欧洲的其他地区相形见绌。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8世纪的亚欧封建帝国主要有哪些?列举两例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4分)
材料二 (明代)中国的船队及其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为之一新,同时让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十分震惊,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出现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奇迹。……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
——摘编自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的船队”所做的壮举。归纳材料二中外文化交流的领域。(4分)
(3)综上所述,谈谈世界文化交流给你的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运动?具体是指哪两个口号?
(2)材料二的口号出自中国近代哪年哪次运动?该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活动探究题。(本大题12分)
19.美术经典折射中华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1:唐阎立本《 》(局部) 图2: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3:黄镇《草地行军》素描画 图4:1940年油画《愚公移山》(局部)
(1)图1绘画的名称是____;图2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制作,其绘画类型是____图3草地行军的军队名称是____;图4油画的作者是____。
(2)任选一幅,指出该画反映的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题进行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下图),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 )
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天子安全 C.促进民族交融 D.传播礼乐文明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和所学知识,宋国等国是先代贵族的受封国,但是分封制在诸侯国布局上明显借助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对宋国等诸侯国的包围态势,从而有利于拱卫天子安全,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诸侯国的布局,没有体现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周初分封有意加强对宋国等先代贵族受封国的监督和包围,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或传播礼乐文明,排除CD项。故选B项。
2.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 )
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可得出宋太祖亲自监考科举,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科举以考试为标准,排除A项;这一措施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B项;这一措施与重文轻武的政策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李肱在《省试霓裳羽衣曲》记载:“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张仲素在《圣明乐》写道:“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材料表明( )
A. 贞观之治的恢宏气象 B. 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
C. 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D. 唐朝疆域的辽阔壮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意思是玉帛异域到,歌钟挨家挨户报告。华夷现在一贯,同时祝贺圣明的君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丝绸之路、唐朝疆域的辽阔,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4.桑弘羊是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下表信息说明,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是( )
时间 官职 主要作为
前120年 侍中 参与盐铁官营规划等
前115年 大农丞,大农令副手 参与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务
前110年 治粟都尉,代理大农令 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等
A. 构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B. 创新政治体制消除地方分裂势力
C. 奠定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 D. 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桑弘羊辅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奠定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构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且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分裂势力,排除B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人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5.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是U字型路线。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和“上升”。中国近代历史的“沉沦”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历史的“沉沦”开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择A。
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外戚专权 B. 藩镇割据 C. 重文轻武 D. 武将专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可以得出宋朝的政治提倡文人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C项正确;外戚专权,与宋朝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五代时期的“武将专权”,宋朝限制武将专权,打击武将的积极性,与“宋朝的政治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A. 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 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 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 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洋布盛行,土布绝迹,农民破产,故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洋布的评价,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土布绝迹,洋布流行”,而不是通商口岸,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而是强调西方商品输出,C错误。
8. 公元2世纪时,史学家曾说:“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罗马城)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基督教被罗马确立为国教 B. 西罗马帝国达到强盛
C. 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 D. 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
【答案】D
【解析】2 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材料中说明罗马城商贸繁荣的景象这一现象出现背景是罗马帝国的建立,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D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排除A项;4 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排除B项;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是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9.《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1863年1月1日起……作为奴隶被占有的人,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人伍,加入北方联邦军队,18万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其中13万多来自南方叛乱各州。材料说明该宣言发表起到的作用是( )
A. 导致美国南北方矛盾加剧 B. 使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
C. 赢得了民心,补充了兵源 D. 使黑人全加人北方军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人伍,加入北方联邦军队,18万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结合所学可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和黑人的参战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表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北方的战争补充了兵力,得到了民心,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南北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解放黑奴,没有涉及获得土地的问题,排除B项;使黑人全加人北方军队,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世纪70年代某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彻底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所以被称为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C项正确;中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如表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 )
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构成(合计=100)
1952年 83.5 7.4 9.1
1965年 81.6 8.4 10
1979年 69.8 17.6 12.6
1992年 59.7 21.4 18.9
2020年 23.6 28.7 47.7
A. 农村人口流失导致经济衰退
B 改革开放时期重点发展农业
C. 第二产业经济产值增长速度最快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它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因此,1992年以后,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迅速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迅速上升,D项正确;没有出现农村人口流失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A项正确; 改革开放时期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速度最快,排除C项。故选D项。
12.新华社报道称:“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极限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由此可得出( )
A. 美国势力强于俄罗斯 B. 经济全球化受到冲击
C. 两极格局还在延续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行为逆全球化阻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势力强于俄罗斯,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1823年,英国第一家劳动技术学校——伦敦技工所创办,对技术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此后各地纷纷成立技工所、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这反映了英国
A.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 B. 工人地位的提高 C.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 工业革命的需求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手工生产,需要工人技术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英国职业教育体系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排除A项;工人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松绑”是指(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3月24日”“请给我们‘松绑’”指的是城市停机体制改革中的扩大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1953年到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经此胜利,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里的“此”是指( )
A 抗日战争 B. 核试验成功 C. 抗美援朝 D. 重返联合国
【答案】C
【解析】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抗日战争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排除A项;核试验成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扼杀在摇篮之中”的题干信息,排除B项;中国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6.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从10世纪起,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地主阶层逐渐形成。( )
改正:
【答案】错误 “地主”改“市民”
【解析】10世纪起,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故应将“地主”改为“市民”。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期间,开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 )
改正:
【答案】错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改为“彼得一世改革”。
【解析】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决定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他建立参政院作为中央政府的最高管理机构,在地方设立市政机构和省级行政单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彼得一世还下令兴建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办博物馆,兴办报纸,提倡学习西欧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故题干错误,应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改为“彼得一世改革”。
(3)东汉名医张仲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
改正:
【答案】错误,“张仲景”改为“华佗”;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张仲景”改为“华佗”。
(4)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改正:
【答案】错误,《农政全书》 ”改为“ 《齐民要术》 ”;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故题干说法错误,应将“ 《农政全书》 ”改为“ 《齐民要术》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732年,查理曼大帝击退了阿拉伯人对法兰克的进攻,此后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就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在统治西班牙期间,阿拉伯人开始把西欧的古典文化传回到欧洲,这不是简单地传回而是在吸收和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在天文、数学、医学和许多艺术方面,辉煌的伊斯兰文化都使当时欧洲的其他地区相形见绌。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8世纪的亚欧封建帝国主要有哪些?列举两例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4分)
材料二 (明代)中国的船队及其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为之一新,同时让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十分震惊,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出现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奇迹。……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
——摘编自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的船队”所做的壮举。归纳材料二中外文化交流的领域。(4分)
(3)综上所述,谈谈世界文化交流给你的启示。(2分)
【答案】(1)亚欧封建帝国:法兰克王国、阿拉伯帝国、中国唐王朝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2分)领域: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宗教,科学技术及其思想。(2分,任答两点即可)
(3)世界文化因交流而进步,因互鉴而共同发展;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时代的亚欧国家。
(1)主要考查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即可。
(3)回答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运动?具体是指哪两个口号?
(2)材料二的口号出自中国近代哪年哪次运动?该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2)1919年;五四远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解析】(1)由材料一“德先生”“赛先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
(2)由材料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可知,这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1919年,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代表团的反对,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传入国内,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外争主权”体现了反帝性质,“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中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活动探究题。(本大题12分)
19.美术经典折射中华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1:唐阎立本《 》(局部) 图2: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3:黄镇《草地行军》素描画 图4:1940年油画《愚公移山》(局部)
(1)图1绘画的名称是____;图2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制作,其绘画类型是____图3草地行军的军队名称是____;图4油画的作者是____。
(2)任选一幅,指出该画反映的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题进行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1)《步辇图》;风俗画;中国工农红军;徐悲鸿。
(2)示例:
图1主题:唐蕃和亲。
阐述或说明: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唐太宗时期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各少数民族纷纷遣使来唐,称臣纳贡,并以与唐宗室联姻为荣。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各族友好,也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从而建立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图1是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图2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绘画类型是风俗画;图3《草地行军》描绘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个情景;《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是在抗战时期创作的。
(2)从材料一中四任选一幅,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画反映的历史主题,如图1反映的主题可以是唐蕃和亲等;图2主题可以是北宋城市繁荣等;图3反映的可以长征精神等;图4主题是抗战精神等。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该画主题进行阐述或说明,注意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