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检测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十(下)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
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
B.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
D.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
2.宋元年间诗人徐钧的《史咏》以《资治通鉴》为素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尊卑贵贱对历史人物
分门别类加以咏叹,体现了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的历史观。据此可知,《史咏》的
创作
A.实现了文学发展世俗化
B.旨在加强汉人的民族观念
C.深受理学历史观的影响
D.利于推广新型的文学体裁
3.明朝时期,政府推行“税收折银”,扩大了白银的社会需求。16世纪下半叶,中国自日本和秘
鲁进口大量白银,有效缓解“银荒”,进一步巩固了白银的货币地位。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
中国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政府“海禁”政策失效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重农抑商的政策瓦解
4.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来自我安慰,到19世纪下半
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的感叹。这一
态度的转变
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
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
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
【高一第二次月考考试检测卷·历史第1页(共6页)】
231597D
5.下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
此可推知,当时
英国
法国
年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A.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B.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C.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
D.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
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
A.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
C.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
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
7.1951年6月1日,自《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发表后,在数
月间,全国各地捐款数额便达31847亿元(旧币值约10000:1)。此外,各省人民还积极捐
助战斗机,如东北人民认捐203架、华北人民认捐100架,苏南人民认捐120架等。这一现象
的出现
A.源于土改完成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
B.是当时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C.实现了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彻底逆转
D.表明志愿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捐助
8.近些年来,中国基建不断走出国门,帮助非洲规划宏伟基建蓝图。下图分别为中国援建非洲
的议会大厦和光伏电站。我国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B.强化了对非洲的意识形态输出
C.巩固了北半球绝对优势
D.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体制认同
9.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量的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学者、医生纷纷涌入阿富汗、印度等这些东
方城市,把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希腊文化和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介绍给了当地人们,而东方
的风格传统也日益渗进了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中。据此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
A.凿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
B.旨在传播古希腊文化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导致东方文明的衰落
10.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
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
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高一第二次月考考试检测卷·历史第2页(共6页)】
231597D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检测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2.C3.A4.D5.D6.C7.B8.A9.C10.B11.A12.D13.C14.A15.B16.D
17.(1)背景:“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两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太平天国运动
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传入。(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屈于官办企业:发展速度
快,生产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西方的依赖程度较深;影响深远。(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人民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土地改革、“三
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相继开展,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援
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意义:使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国
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基础。(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表现:城墙的出现;城市生活的前提与保障一市场的形成:城市市民阶级的兴起;城市法庭的建立:自
由思想的兴起与传播。(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领主权力:推动王权的强化;将城市和农村地区隔开;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法
律保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世纪教会对人们的压迫;古典文化遗存的影响。(4分,
任答两点即可)特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禁欲主义。(4分)
(2)改变:主张无神论,从对人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2分)作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
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指导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推动了人们思想
的解放。(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2分)
阐述: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由相对孤立
到密切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17世纪,伴随西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以拓展。世界
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扩大促使技术变革势在必行,
18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市场的急剧扩大,产品供不应求,促使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进行
技术革命,运用大机器生产。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资
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实力增强,为寻求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以倾销商品,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凭借坚船利炮把亚
非拉大多数国家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同时交通工具的革新和铁路的大量修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
系。这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分)
总之,世界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而工业革命又推动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
【高一第二次月考考试检测卷·历史参考答案】
23159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