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科学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工业化——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现代化——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城市化——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思想转型(有利于思想解放):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 1815 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常规考点:
工业化 + 现代化 + 城市化 + 社会(经济)转型;
环境污染 + 生态治理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以一五计划为主题,探究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特点、原因及实质?
工业化的条件
1、强有力的领导
【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政府长期有效的支持;制度保障】
2、协调能力,
①资源、②交通、③内外市场环境、④教育发展、⑤人才培养
3、基础设施
4、科技创新能力
5、内驱力(内在动力)
1.18世纪初,英国上自贵族下至贫民,他们的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几乎都是由印度的印花棉布制成,英国的棉纺织产品因缺乏竞争力而导致对外贸易失利。这一状况( )
A.刺激英国开展技术革新 B.促使英国倡导自由贸易
C.导致英国开始殖民扩张 D.削弱了英国贵族的势力
2.1761年英国“工艺协会”发布设立奖金通告,奖金用来奖励最优良地发明一种能够同时纺出六根毛线、六根麻线、六根棉线或六根丝线的,并能够仅由一个人操纵和看管的机器。”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纺织技术的发明不断涌现 B.纺织技术严重落后于他国
C.市场需求与生产矛盾突出 D.国家重视棉纺织业的发展
A
C
3.1800年欧洲的殖民地面积占地球表面土地面积的35%,1878年这一数字为67%,1914年为84%。材料中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B )
A.西方工业文明传播加快 B.世界市场雏形已开始出现
C.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D.世界被西方基本瓜分完毕
4.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5.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斯大林后来也曾说:“(1929-1932年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全球化加速促进国际交流 B.经济危机推动西方扩大对外投资
C.新经济政策实施规模扩大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6.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B
7.右表为德国工业革命发展概况表。
表格说明当时德国 ( )
A.以重工业带动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与英国同时实现工业化 D.国家统一推动工业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铁路(km) 3560 11633 19575
煤炭(万吨) 670 1280 3400
生铁(万吨) 21 67 139
蒸汽动力(万马力) 26 109 248
A
(2018·全国卷I)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高考真题
(2018·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
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
本。”由此说明( )D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B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办调发展
(2019·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D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 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