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下)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根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摘编自韩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
文化的目的在于“教化”,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个人的肉体终将消失,但精神可以永存。这种精神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人心,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书籍作为文化的价值承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会因国界、语言的限制而囿于一隅。孔子的言说不会局限在中国传播,同样,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会因为它们是英文和俄文作品而无法流传到世界各地。
事实上,文学的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国人杀敌报国,唤起大家普遍的同情心和悲悯情怀,而且对创作者超越自我、激励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三不朽”,“立言”即是其中之一。文学让人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人生,文学作品让作家的生命得以延伸。这种精神动力,看起来是个人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缩影呢?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不仅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情感支柱与坚强保障,更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不屈灵魂。只要精神不倒,坚持下去,奋斗下去,就会有奇迹出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经历了多少大灾大难,但都没有沉沦下去,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奋斗,终于迎来了和平盛世。
文艺的根本精神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包容与尊重。当今是一个流动的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各地,融入到各国人民的生活中,世界各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不仅要敞开胸怀,与世界人民平等对话,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而且要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人民的苦乐、希冀与梦想,不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不断丰富我们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想象。
(摘编自聂茂《坚定文化自信 奏响文化强国的盛世壮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可反映中国式现
代化本质要求,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B.复制他国发展之路与固步自封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均无益处,故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孔子的言论、莎士比亚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能跨语言与国界传播,是由于它们都是文艺书籍,承载了文化价值。
D.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能够激励读者与创作者,还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周易·系辞》:“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B.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3.屈原的《离骚》影响深远,其“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屈原也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7题。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
“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 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 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 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 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
“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 !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
“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刷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 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 ”
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 !”
他这不是找死吗 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他这不是找死吗?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
“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
“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 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
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
(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
文本二:
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 罗义翀 赵佳庆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
“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沿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
[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
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
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
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
5.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要稍为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
B.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
C.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
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
6.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7.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从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侧重点不一样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课内文言文(6分)
8、对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也不爽 爽:差错 来即我谋 即:马上
B、却与小姑别 却:表转折 始适还家门 适:刚好
C、大人故嫌迟 故:故意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D、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记载 汝识之乎 识:知道
9、下列各项加粗划线字的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言既遂矣 复驾言兮焉求 B、君既若见录 录其所述
C、吾妻归宁 吾妻来归 D、盘飧无兼味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主雅重门族。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帝以其女为夫人。魏旧制:王国舍人①皆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娶隶户为之,帝深责之,因下诏为其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 ”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 ”李冲对曰:“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 ”帝曰:“欲为治耳。”冲曰:“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 ”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傅说、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秘书令李彪曰:“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②,孰若四科③ ”著作佐郎韩显宗曰:“陛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然者,朕亦不拘此制。”顷之,刘昶入朝,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何者 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若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
(节选自 《资治通鉴·齐纪六》)
[注]①王国舍人:指诸王嫔妃。②三卿:春秋时期鲁国三位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③四科:原为儒家评定人物的分类,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指四科的代表人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需要断句的选项写在答题卡上(3分)
我 A今B八C族D以E上F士J人H品I第G有K九L九M品N之O外P小Q人R之S官T复Y有V七W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含义相同。
B.伏,在此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孔雀东南飞》中“伏惟启阿母”的“伏”相同。
C.膏粱,此指富贵之家,与《红楼梦》中“寄言纨袴与膏粱”的“膏粱”含义相近。
D.起家,此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白手起家”中的“起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帝因为咸阳王禧违背魏国已有的制度聘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不仅对其深加责备,还下诏书为他聘娶陇西人李辅的女儿为妻室。
B.魏帝认为薛氏属于蜀地不应该入郡姓,但在薛宗起据理力争、碎戟于地甚至以死相逼下,不仅同意薛氏入郡姓,还对薛宗起赞赏有加。
C.李冲认为自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就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充任,而不应该像魏帝那样只凭门第选取显贵人家子弟。
D.魏帝虽然表示可以打破常规选用出身低微的旷世之才,但仍然不废弃以门第选人的制度,因为他认为君子之门出来的人德行纯粹笃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4分)
(2)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4分)
14.文中薛宗起和李彪在应答魏帝时,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新 荷 叶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安石: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 的指挥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
C.上片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
D.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16.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记叙自己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指出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须有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 , ”。
(2)《项脊轩》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3)《登快阁》中“ , ”两句透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8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赵昌平便下定决心,“再难也要攻克”“要搞就搞最难的——杂交小麦”。杂交小麦曾被国际作物界专家描述为小麦科学中的“最终前沿”,它是一项需要攻破科学原理和技术瓶颈两大难点的复杂系统性工程。为攻克难关,赵昌平夜以继日地工作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解决科学原理后,紧接着要攻克技术瓶颈。缺钱、缺地、缺人、缺理解,在人生最低谷的10年,赵昌平从一个性格“open”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所有的成功都不是 ① 的,直到2011年,以赵昌平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创建”终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正式引领全世界杂交小麦研究方向。
这三十年来,赵昌平研究团队从未轻松过,而商业化的过程尤为艰难,仅用种量一项就能难倒“英雄汉”,因为杂交小麦的用种量是杂交水稻的近十倍。但赵昌平团队 ② ,终将制种亩产增产20%以上,长达百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被一一破解。赵昌平感慨道:“杂交小麦的探索过程是不可预知的。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让我 ③ 地为它献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结合材料,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肠道作为我们的“第二大脑”,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影响人类的健康。回想一下,当你吃到好吃的东西,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 ① 。同时,你的情绪也会影响肠道——紧张到拉肚子并不仅仅是一种夸张,而是真的会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② ?关键就在于大脑和肠道之间的通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让我们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动作。该神经将我们的脑干和消化器官连接起来,这些神经纤维最终嵌入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内层。这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大脑和肠道可以“互相交流”。当肠道细菌分解食物颗粒时,它们会产生代谢物,迷走神经可以感知它们。反过来,这条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从而调节消化过程。但是压力会关闭迷走神经,阻止其执行这些重要任务。 ③ ,它就不会释放出能缓解炎症的抗炎分子。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会拉肚子。
21.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话说得何其好哇!
B.《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经过权衡,最终说“吾其还也”,晋军就离开了郑国。
C.《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在类比“种树”与“官理”时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其自身。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参考答案
C (3分)“是由于它们都是文艺书籍”错
2.A(3分)
3、【参考答案】(4分)
①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体现出其高洁人格,使他自身获得超越与激励,《离骚》的传世也让屈原的生命得以延伸。②《离骚》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时的支柱,也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石。
【评分说明】每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第①点,答出“体现高洁人格”(类似答案亦可)得1分;“个人精神生命得以延伸”或“超越自我”或“激励自身”等(类似答案亦可)得1分;第②点答出“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分析、题目用词)得1分;“爱国主义的价值”的相关表述(作用分析)得1分。
【样卷示例】4分卷:
【说明】该答案条理清晰,答中得分要点。
3分卷:
【说明】该答案①没有内容分析,只是套话,不得分。②得1分。③点对爱国主义的价值思考得2分。
2分卷:
【说明】“人生延伸”得1分。“爱国主义”得1分,没有对爱国主义价值的有效分析。
4(3分)B “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错
5.(3分)B “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错
6(6分)①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②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③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6分)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②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和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采用了作者以第三人称概述的形式,语言平实、简洁。
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8、D 9、A
10.H L P 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11. A( “含义相同”错)
12. B( “以死相逼” “赞赏有加”错)
13.(1)陇西人李冲凭着才学见识被任用,是当朝显贵的重臣,他联姻缔结的亲戚,没有不是有清誉的望族(或“没有不是清白(美好)的名望的人”也可)。(4分。“见任” “当朝贵重” “清望”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人说,把重任托付给有才能的人(重任只寄托于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受门第拘泥(拘泥于门第),我认为不是这样。(4分。“唯能是寄”“拘门”“不尔”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薛宗起:类比论证;李彪:对比论证。(3分。答对一处得2分,答对两处得3分;如答“薛宗起:归谬法;李彪:假设论证”亦可)
附:参考译文
魏主(北魏孝文帝)很看重门第家族。陇西人李冲凭着才学见识被任用,是当朝显贵的重臣,他联姻缔结的亲戚,没有不是有清誉的望族。魏帝选了他的女儿做夫人。北魏旧有的制度:王国的诸嫔妃都应娶自八大姓及有清望的门第人家的女儿。咸阳王元禧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魏帝严厉地责备了他,于是下诏令替他重新聘娶妻室,说:“以前纳娶的,可以改做小妾。咸阳王元禧,可以聘娶前颍川太守陇西人李辅的女儿。”当时,赵郡李姓诸门中,人物尤其多,都有美盛的家风。众人议论,认为薛氏是河东兴盛的家族。魏帝说:“薛氏,是蜀地人。怎么能入郡姓!” 当时直阁薛宗起正在殿下拿着长戟,出列回答说:“我的祖先,汉朝末年在蜀地做官,两代以后又还归河东,如今已经六代相沿袭,不是蜀地人了。我斗胆问一句,陛下是黄帝后代,受封到北方,难道也可以说是胡人吗 现在如果不认我们为郡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把手中的戟摔碎在地上。魏帝慢悠悠地说:“既然这样,那么我排列在甲,你排列在乙了 ”于是,把薛姓列为郡姓,接着说:“你不是‘宗起’,而是‘起宗’了!”魏帝与群臣谈论选拔调派官员的事,他说:“近世以来,出身高低贵贱,各有固定名分;这种做法究竟如何 ”李冲回答:“不知道上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是为了富贵人家的子弟呢,还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呢 ”魏帝说:“想把政事处理好罢了。”李冲说:“既然这样,那么陛下为什么专门选取显贵人家的子弟,而不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呢 ”魏帝说:“如果真有过人的才能,就不担心在上位的人不知道。然而君子的门下,即使没有当代合用的人才,德行总是纯粹笃厚,所以我任用他们。”李冲说:“傅说、吕望,怎能凭门阀地位来选拔!”魏帝说:“这种不平常的人才,从古以来才有一两个罢了。”秘书令李彪说:“陛下如果专门根据门阀地位来选拔官吏,不知道鲁国的三卿与孔门四科的弟子相比,谁更优秀些 ”著作佐郎韩显宗说:“陛下怎能以显贵的承袭显贵的地位,以卑贱的承袭卑贱的地位!”魏帝说:“如果真有高明卓越的,我也不拘泥这一制度。”一会儿,刘昶来到朝中,魏帝对他说:“有人说,把重任托付给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受门第拘泥,我认为不是这样。为什么呢 因为清浊同流,混杂在一起,士人和庶人,爵位品级没有差别,这实在是不可以的。我们现在八族以上的士人,品第有九种;九品之外,出身低贱而做官者又分为七等。如果有特异人才,可以授予官职做到三公。我正担心贤才难得,但也不可以仅为一个人而乱了我的典章制度。”
15.B “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错
16、【参考答案】
①下阕一二句在表达“鹤瘦松青”的祝寿之意后,从“精神”“德行”“文章”等角度突出寿者的德高望重、受人景仰以及文才出众;②下阕三四句引用谢安典故,激励寿者以生民为重,东山再起,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
【评分说明】
答出第一点给3分,答出第二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①点,按要点给分,答出“祝寿之意”给1分,写出“角度”“寿者特点”给2分;第②点,写出“用谢安典故”给1分,写出“激励”或“希望”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极少同学能答出松鹤的祝寿之意,“松”确有“有志有节”之意,“鹤”可理解为“高洁情志”,建议第一二句能答出志向高洁,也可给1分。
“用谢安典故”如答成“以谢安比寿主”,建议可给1分。
5分样卷
【说明】概述前四句的手法及内容,给2分;分析后四句用典及含义,紧扣别有寄寓,给3分。 在此基础上如能答到:以松鹤作比,表达对祝寿之意,即可满分。
4分卷样
【说明】点出前四句中赞美寿主的精神文采德行,给2分;后4句答出典故及为天下苍生,给2分。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3)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18. ①一蹴而就 ②毫不气馁 ③义无反顾
【评分说明】答出一处给1分,答出三处给3分。如有其他成语,合乎语境,可给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样卷示例】
第①处填“轻而易举、一步登天、唾手可得”等,可给分。
第②处填“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永不言弃、砥砺奋进、过关斩将、孜孜不倦”等,可给分。
第③处填“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等,可给分。
解题思路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上下文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可能不止一个。①处可填入“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直到2011年”,说明奋斗的时间之长,因而,“所有的成功都不是 的”,填写“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一步登天”等都可以。第二处可填入“毫不气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在语意上照应了前文的“就能难倒‘英雄汉’”。第三处可填入“义无反顾”“心甘情愿”等,意思是说“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用在这里形容我为它献身的状态是非常合适的。
不得分原因:
缺乏情境意识。尤其是第三空,本处的情境是科学探索的魅力,让赵昌平义无反顾地为之献身,强调不后悔的自愿付出。学生填写的“奋不顾身、全心全意、废寝忘食、日以继夜、诚心诚意、矢志不渝”等词都只强调付出的程度。
未分清词语和成语的区别。如“毫无保留”是词语而非成语。
出现错别字。“一蹴而就”的“蹴”写成“触”;“义无反顾”写成“一无所顾”等
19.【参考答案】
示例一: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报告(数据),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示例二: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报告(数据),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该原理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
示例三:分析此前30多年的研究 ,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该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评分说明】
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动宾搭配不当,“翻阅”与“研究”搭配不当,可以把“翻阅”改为“分析” ;或是把“研究”改为“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研究记录”“研究资料”“研究文献”等。二是主宾搭配不当,前文主语为“赵昌平”,如果说“赵昌平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原句应改为“该原理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或是“该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给4分。如有其他改法,合乎语法,可酌情给分,详见样卷示例。
【样卷示例】4分卷
示例一: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成果,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该原理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
【说明】“翻阅”“研究成果”动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该原理是……的理论基础”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二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文献,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这(它)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
【说明】“翻阅”“研究文献”动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这(它)是……的理论基础”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三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记录,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这一见解,这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
【说明】“翻阅”“研究记录”动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这是…理论基础”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2分卷
示例一: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这是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
【说明】这是……理论基础”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二: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这一原理成为了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说明】“这一原理成为……的理论基础”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三: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说明】“提出了……原理”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四: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即“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说明】“提出了……原理”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五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这一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说明】“提出了……原理”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六
他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这一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说明】“提出了……原理”主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七
他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资料,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明】“翻阅”“研究资料”动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示例八
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成果,开拓性地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奠定了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说明】“翻阅”“研究成果”动宾搭配修改正确得2分;
1分卷
示例:他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开拓性地提出了杂交小麦研发的理论基础是“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说明】主宾搭配修改不完整得1分,应添加宾语“提出……这一观点”。
20、【参考答案】
①四个“缺”的连用,反复中有层递,从不同角度强化了研究团队所遇困难之多。②“open”与“沉默寡言”形成对比,形象写出人物的前后变化,突显赵昌平的奉献精神。③将抽象的人生阶段比喻为形象的“低谷”,衬托了赵昌平攻艰克难的坚毅与执着。
【评分说明】
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给4分。答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这道题答题的范式为:语言形式+表达效果。
①形式上只要能答出四个“缺”的连用,即可得1分,答“反复使用‘缺’字”也可得1分,答“反复或排比”也可得1分;//表达效果上只要能答出“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困境”、“难题”等均可得1分。若学生答为“表达了作者对赵昌平的敬佩”也可得1分。
②形式上答出“对比”即可得1分;//表达效果上只要能答出“奉献”、“付出”、“坚定不移”、“迎难而上”、“坚持”、“艰辛”、“不易”、“努力”等均可得1分。
③形式上答出“比喻”即可得1分;//表达效果上只要能答出“坚毅”、“执着”、“坚持”等均可得1分。
D(D项,其,代词,与原文一致。A项,语气词,常与“何”连用,理解为“多么”。B项,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可译为“还是”。C项,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
22.①可能想吃好吃的缓解悲伤的情绪②肠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呢③如果迷走神经由于压力而无反应(评分标准:答对1句2分,共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23.(60分)【立意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对比鲜明的两段材料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其实质,也就是古人赞赏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地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参考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拒绝“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