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名校阅读试题精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名校阅读试题精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21: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7 古代诗词鉴赏
(一)(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实验中学中学一模语文试题)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②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公元1075年,苏轼于1074年从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②十年: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于1065年病逝,时年27岁,葬于四川眉山。
1.这两首《江城子》是苏轼同一年的作品,但风味完全不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苏轼因一场梦而产生对亡妻的①________之情;《密州出猎》则借出猎②_______的场面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
2.试分析两首《江城子》中的划线语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二)(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州)为官,诗人宦海沉浮,不得意,此次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刚中进士不久,踌躇满志,将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法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时、环境,勾画了一幅”春郊送别图”,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B.“云遮寺”和“柳拂桥”皆为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之景,一写山间,一写水边,画面形象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心境,着重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不能与自己同回京城的同情与担忧。
D.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表达诗人只身回到京城后的痛苦与绝望。
4.请从修辞角度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
(三)(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集团中考三模评议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②,不须檀板共金樽③。
【注释】①暄妍:明媚美丽。②狎:亲近,玩赏。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金樽:蒙华的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B.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为虚写,下句为实写,一虚一实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C.诗歌颔、颈两联虽然都是写梅花,但所采用的描写方法不同,颔联采用的是正面描写,颈联则采用了侧面描写。
D.前三联,梅花为主体,尾联则笔锋一转,诗人变为主体,其感情也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
6.小青特别喜欢颔联,他准备将其拍摄为一个微视频。请结合全诗,借助想象,帮助他完成拍摄脚本。
时间 拍摄角度及景物 诗人的动作 预期表达效果
黄昏 俯拍:水面稀疏的影子仰拍:①___________ 微吟 画面意境:②__________诗人情感:③___________
(四)(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本诗运用的两个典故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五)(2023年河南省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行路难(其一)》中诗人的情感都经历了起伏变化,均是由______情感转变为______情感。
10.九年级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大家在奋力拼搏、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或许会有沮丧失望、想要放弃的时刻,那么你会选用以上两首诗的哪些语句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呢?请任选其中两句诗并说说你的理由。
(六)(2023年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中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
12.甲曲、乙诗抒发的是不同人的思乡之情,甲曲抒发了①_________(人)的思乡之情,乙诗抒发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思乡之情。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以下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题》中两个“难”字,第一个“难”指客观条件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指主观感情上的难舍难分,“百花残”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无题》中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笔法曲折。
C.《无题》中“蓬山”“青鸟传信”两个典故寄托作者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D.《己亥杂诗》中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诗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14.《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与《已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用来比喻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八)(2023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初级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诗人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命运急剧变化。
B.颔联直抒胸臆,诗人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虽然年老又遭贬谪,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同时也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慨。
C.尾联借用典故,照应诗题,其用意是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抒发诗人忠心为国、无怨无悔的豪情壮志 。
D.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6.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结合,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九)(2023年河北省承德市八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出郊
[明代]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17.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来说,都写田园风光,但两首诗的体裁不一样,《游山西村》是_______,而《出郊》是___________。
18.《游山西村》采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而《出郊》则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和 ________的表现手法,勾画了春天南方山乡田野的秀丽景色,诗中有画。
(十)(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刘敏中
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日明①高树。
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②犹怒。直入山深处。
【注】①明:动词,照亮。②断虹:彩虹被如雾的山遮住了一部分,故称“断虹”。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的是词人在清晨的睡梦中被雨打芭蕉声惊醒。
B.词人醒来后看见斜日照亮高树,一个“明”字使整个画面变得明朗而清新。
C.从描写角度看,上片侧重听觉,下片侧重视觉,有声有色,情韵悠然。
D.词人通过写景将情绪变化寓于景中,情景相融,蕴藉丰富。
20.请简要分析“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山深处”中“怒”字的妙处。
(十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二)(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2.(1)一个“________”字点明本诗是刘禹锡写给好友_______(人名)的应答诗,诗的前六句承接好友的原唱,认为人到老年的确有身瘦、发稀、视力不好、多病等不利的一面,表示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来令人亲切。第七八句,话锋一转,点出年老也有________________等有利的一面,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年老。
(2)简要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十三)(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九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2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十四)(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六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把黄庭坚《菩萨蛮》摘录进梳理单,应该归入哪个主题(咏怀、言志、送别、离思、隐逸)?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十五)(2023年3月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中考调研语文试题)阅读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登岳阳楼》首联中的“帘旌不动”暗示了湖面 _____;“帘旌不动”是 _____景,“夕阳迟”是 _____景,诗人视野逐渐放开,融入暮色。前二联中的“_____”一词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彷徨。
(2)陈与义以杜甫为师,但有人说陈诗不若杜诗深广。请结合杜诗《月夜忆舍弟》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 深切思念 壮观(盛大、雄壮) 2.借典故表达渴望重用的情感;写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歌大意: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结合注释②“十年: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于1065年病逝,时年27岁,葬于四川眉山”可知,该词写苏轼因一场梦而产生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
第二空,结合《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借出猎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体现了词人渴望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为: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作者运用典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含蓄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赏识的心愿;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为: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词人通过对月夜荒山的描写,寄情于景,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3.A 4.比喻(对比),你的心绪如同鸿雁高飞在空,而我的心却如悬而未决的旗帜正颤巍摇晃。将好友的心情比作展翅高飞的鸿雁,将诗人自己的心情比作摇摇晃晃的悬旆(或将好友的心情与诗人自己的心情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及对自己前途的惆怅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B.九华山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是想象友人赴任途中所见之景,“皆为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之景”理解错误;
C.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心境,突出友人的踌躇满志和诗人自己的怅然若失;
D.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表达诗人与朋友分别后的的寂寞之情;
故选A。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可从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据此分析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好友的心情比作展翅高飞的鸿雁,将诗人自己的心情比作摇摇晃晃的悬旆(或将好友的心情与诗人自己的心情作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及对自己前途的惆怅之情。
5.B 6. 枝头暗香的梅花、夜空的皎月 静谧 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或幽居的愉悦)
【解析】5.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颈联句意为: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大概会喜爱至销魂。上句实写“霜禽”爱梅之甚,“欲下先偷眼”:下句从“如”可知是虚写“粉蝶”“知合断魂”,把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一虚一实中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上下两句虚实弄颠倒了。
故选B。
6.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1)仰拍的角度是从下向上看去,即能够看到水面以上的东西。颔联展现的画面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这句所写的景物有水面稀疏的影子,有在枝头散发着暗香的梅花和挂在夜空中的皎洁的明月;属于仰拍的就是在枝头散发着暗香的梅花和挂在夜空中的皎洁的明月。
(2)根据“月黄昏”可知时间为黄昏,有梅花的“暗香”,有“清浅”的河水,画面的意境应是安静而温馨的,是静谧的;
(3)结合整首诗来看,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颔联是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写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诗人陶醉。颈联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尾联,作者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更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综上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7.八百里分麾下炙 马作的卢飞快 8.诗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采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位抗战英雄,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八百里飞麾下炙”可知:“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生、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所以,第一个运用典故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
根据“马作的卢飞快”可知:“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所以,第二个运用典故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
8.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这里采用对偶、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战马比喻成的卢马,将弓箭比喻成惊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场上的惊险与激烈;
根据“的卢飞快”可知,这是从视觉角度写;根据“霹雳弦惊”可知,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表达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
9.仕途不顺的怅惘沉郁; 奋发昂扬、乐观进取 10.示例一:我选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这句诗诗人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
示例二:我选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这句诗采用用典的手法,用刘宋时宗悫“乘风破浪”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变化的理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这首诗歌显示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行路难》中,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两首诗的情感都是从仕途不顺的怅惘沉郁转变为奋发昂扬、乐观进取。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第一首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第二首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两句都表达了积极向上,昂扬进去的情感,从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示例:我选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这句诗诗人选取“千帆过”与“万木春”激励自己,写出了天地间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只要心怀希望,自信地向前走,一定会走出低谷,迎来人生的春天。初中只是人生的一个很小的阶段,在这充满挑战的一年,让我们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激励自己,奋力拼搏、追逐梦想。
11.远行的游子路途孤寂,抬头望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低头看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目光盯向远方,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2.远行游子 边塞军人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画面示例:一个秋天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来的乌鸦静静地站立在老树梢头,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桥边一座茅屋,炊烟袅袅,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消瘦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慢慢前行。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表现了远行游子因为思乡怀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苦。
乙:“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译为: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为: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何须怨”看似宽慰,实则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边塞军人)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13.C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现了自己虽脱离官场,但仍关心国家命运。
【解析】13.考查诗歌赏析。
C.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对方。诗中以“蓬山”指对方居处,用“青鸟”作为作者的使者,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所以本项中的“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14.考查比较阅读。
《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已亥杂诗》:作者运用比喻,以落花自喻,落花虽离开了枝头,却会化作春泥来守护花。联系作者辞官离京的写作背景可知,表现了自己虽然离开了官场,便仍会关心国家前途。
15.C 16.这句借景语言情思,通过描绘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表达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情思,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结合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义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个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和依恋。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C.“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选项“抒发诗人忠心为国、无怨无悔的豪情壮志”有误。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歌评价。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前路迷茫,归路又不知在何方,增添了内心的凄凉。“雪拥蓝关”一语双关,雪拥抱着蓝关这个地方,突出天气很冷,自然条件恶劣,实际上韩愈所处的政治环境也很恶劣,早上上呈奏折,下午就被贬了。“马不前”其实并不是马不上前,而是人不敢上前,流露出作者英的落寞与伤悲。这句诗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现韩愈被贬原因。据此可概括作答。
17.律诗 绝句
18.白描 比喻 动静结合
【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纪游抒情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出郊》是明代诗人杨慎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诗人的视角,勾勒描绘了南方山乡水田的优美富庶。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游山西村》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结尾写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出郊》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画了南方山乡春天田野的秀丽景色,诗中有画,动静结合,如“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写一片绿油油的秧田,忽飞来了白鹭,让秧田添上活气与亮色,让静谧的画面带有动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田比作楼梯,水田比作棋盘,将春日郊外的田畴景色写的秀丽如画、美不胜收。全诗用极其浅显而流畅的语言,捕捉了西南山乡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
19.A 20.“怒”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彩虹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彩虹直入如雾的山深处的景象,用字极妙,给诗句增添了一些灵动感。
【解析】1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赏析。
A.有误,首句写黄昏小憩,不觉成梦。梦里也许正与友人相聚,或将要见到友人,谁知窗外一阵雨,惊断了短梦,而不是清晨;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怒”,本是人类才有的情绪,在句子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彩虹人格化,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彩虹直入如雾的山深处的景象,把静态的彩虹描写得富于气势和动态,使人如见其“面”,给诗句增添了一些灵动感,表达了诗人对此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1)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既表达了对战火纷争的痛恨,“烽火连三月”,三个月,多么久的时间!更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一封家书,胜过万两黄金,这是多么思恋故土的表现啊!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乱草从生,林木郁郁的景象。在此理解基础上运用优美的语言,使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即可。
示例:国家灭亡,山河依旧,却满目凄凉。春天到了,破旧的宫殿,乱草从生,林木郁郁。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说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抵”,可理解为价值、相当,“抵万金”表现了家信的价值之高,突出家信的难得。“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到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22.(1)酬 白居易 表达对友人关于“老”的看法深有同感(对友人嗟老伤老感同身受) 见识深广丰富,看人清晰准确
(2)相同:表现诗人旷达豁达胸襟,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不同:“莫道”二句诗人面对衰老,要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表现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沉舟”二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酬乐天咏老见示》根据“酬乐天”可知第一空和第二空。这首诗是唱和诗,刘禹锡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刘禹锡认为,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据此可以填第三空:表达对友人关于“老”的看法深有同感。
第七八句,话锋一转,作者认为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据此可以填第四空:见识深广丰富,看人清晰准确。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相同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它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一定比现在好。传达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所以两首诗都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23.(1)B
(2)“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有误,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采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让人觉得精神一振”,而是为了凸显环境的幽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炼字。
诗歌中的“诗眼”往往是诗歌中运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本诗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由此是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和冷清。
24.应该归入“隐逸”。这首词描绘了桥旁烟雨笼罩,春风吹拂着花儿的美丽景色,以及渔翁酒醉悠闲酣睡的情形,这种江山美妙的意味只有陶渊明最能理解。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荣利的摒弃和对先哲的崇敬。因此应归入“隐逸”。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赏析。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集句词,词的上片描摹了一幅溪桥野渔图,表现了渔翁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下片写江山美景。这首词效法王安石,巧妙地采用了移花接木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的文笔汇集唐代诗人杜甫的几句诗,描写出山川、溪桥等自然美景,表达了词人步先哲后尘、隐匿踪迹的决心。据此分析,这首词可归入“隐逸”类的主题。
25.(1)湖面平静 静 动 徙倚
(2)示例:《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颈联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登岳阳楼》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意思是: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波澜;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半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帘旌不动”是静景,“夕阳迟”是动景,写夕阳的迟落。诗人视野逐渐放开,融入暮色。“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一联意思是: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其中的“徙倚”一词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彷徨。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杜甫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感基础之上,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故感情更显深广。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