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8 11: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浙江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
1.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灯泡额定电压U额=2.5V,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甲图电路连接完整。
(2)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则可根据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3)如果没有电压表,用如图丙所示电路也可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其中,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先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S1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再保持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只断开开关    、闭合其他开关,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额=   (用R0、U额、I的代数式表示)。
2.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某学习小组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Fe;猜想二: FeCO3; 猜想三:   
[查阅资料]①FeCO3+H2SO4=FeSO4+H2O+CO2↑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蒸气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⑴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宁判断猜想一正确。小科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
⑵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色,据此判定猜想   正确。
[反思交流]若将装置E去掉,   (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Fe。
3.小宁设计了测量电阻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6V),电流表(量程0~0.6A),滑动变阻器(20Ω 2A) 。将MN直接用导线相连,调节滑片P,使电流表满偏(即示数为0.6A),此后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
(1)在MN之间接入待测电阻Rx,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乙,Rx的阻值为   Ω。
(2)依据Rx与I的对应关系,小宁将电流表表盘上的刻度标记为对应的阻值,图丙中标记正确的是   。
(3)该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源电压减小,这将导致电阻的测量值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4.同学们利用图甲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
【实验过程】
(1)连接电路时,应该保持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    (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2.5伏,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3)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多组电压、电流数据,计算小灯泡对应功率,完成实验。图丙是小金作出的小灯泡I﹣U图象。关于小灯泡的功率P与通过其电流的平方I2的关系。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最合理的是    。
5.善于奇思妙想的小强及其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温度为20℃)进行综合实验。
(1)该小组想研究“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图甲所示是密度计的简化模型,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内放一些小铅粒使其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设玻璃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液,该液体密度为ρ液,密度计漂浮在水中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水,水的密度为ρ水,则浸入液体的深度h液=   (用给出的物理量表示)。
(2)该小组想继续探究“某液体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乙所示装置,长为0.6m的绝缘轻质杠杆ab悬挂在高处,可绕O点转动。杠杆a端的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为1×10﹣3m3的实心合金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液体中。b端轻质细线悬挂的铜柱在上下移动时能带动滑片P移动。滑片P重力和摩擦不计。
①若电源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标有“100Ω 1A”字样。在电路中串联一个量程为0~15mA的电流表,为保证电路安全,定值电阻R的最小阻值是  Ω。
②小强在给该液体加热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减小,则可得出该液体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除烧杯内的液体外,装置中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忽略不计,合金块始终浸没)。
(3)该小组还想利用此装置继续测量该合金块的密度。已知该烧杯中液体在温度为20℃时计的密度为1.1×103kg/m3。杠杆水平平衡时,铜柱质量为2kg,点O距杠杆b端0.2m。则合金的密度是    kg/m3(g取10N/kg)。
6.医学上经常用硫酸亚铁糖衣片给贫血患者补铁。某兴趣小组对这种糖衣片产生了兴趣,打算对药片的糖衣所起作用等问题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硫酸亚铁糖衣片中糖衣的作用是什么?
【查阅资料】a.亚铁离子遇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易被氧化成铁离子;
b.亚铁盐溶于水时,会水解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Fe(OH)2沉淀;
c.硫酸亚铁晶体加热会失去结晶水,高温会继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d.SO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提出猜想】药片糖衣的作用除了包装药物外,还可能是    ;
(2)【探究一】利用废水回收铜,制备硫酸亚铁晶体并观察其在空气中的变化推断糖衣的作用。
实验中硫酸亚铁溶液中没有浑浊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7.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液体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液体甲和乙加热。
液体 次数 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Δt/℃ 加热的时间t/min
甲 1 0.1 5 1
2 0.1 10 2
3 0.2 10 4
乙 4 0.1 10 1
5 0.1 20 2
6 0.2 20 4
(1)分析第1、4次,第2、5次或第3、6次实验数据,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乙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乙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2)分析第2、3次或第5、6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物质的    越大,吸收的热量就越    。(选填:“多”或“少”)
(3)通过比较第2、4次实验数据可知,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液体的    有关,
   的吸热能力更强(选填“甲”或“乙”)。
8.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草酸[H2C2O4]发生褪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 1:2KMnO4+5 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
资料 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过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 A、B 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观察并记录   。
(3)小明用自己配制的溶液做了与小丽相同的实验,却发现溶液始终显示紫色,其原因可能是   。
9.某科学兴趣小组在A、B两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具有萌发能力的大豆种子各两粒,将它们放置在同实验室里按照下表设置的条件进行实验。
装置 空气 养分 温度 水分
A 充足 充足 25℃ 适宜
B 充足 较少 25℃ 适宜
请回答下列问题:
(I)大豆种子是由 发育形成的。
(2)该科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3)请指出该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 。
10.证据是科学探究中获得结论的最重要的依据,让我们一起经历一次寻找证据的旅程吧。
[实验目的]制取纯净的硫酸钡
[反应原理] Na2SO4+ Ba(NO3)2 =BaSO4↓+2NaNO3
[实验步骤]取适量的硫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硫酸钡。
(1)实验中,能直接观察到说明硫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 。
(2)判断任一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的证据可按如下方法获取:
猜想 方案 证据 结论
氯化钡可能已
完全反应 取少量滤液,加入稀硫酸溶液,观察现象 无白色沉淀生成 氯化钡已完全反应
硫酸钠可能已
完全反应 。 。 硫酸钠未完全反应
(3)如果实验证明硝酸钡已经反应完全,要寻找硫酸钡已纯净的证据,我们可以从证明实验制得的碗酸钡中没有 (填化学 式)来设计实验方案。
11.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问,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宁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宁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 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小宁发现玻璃球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
开的距离 单层 79 78 82 80 78 82 79 82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这里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 。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小宁同学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探究热敏电阻Rr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己知M为控温器,电源电压恒为14V,R为电阻箱(一种可以改变并读出阻值的变阻器)。
(1)在控温器中应该加入下列哪种液体 。
A.自来水 B.煤油 C.食盐溶液
(2)当控温器中液体温度为80℃,电阻箱阻值为120欧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则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欧。
(3)依次改变控温器中的液体温度,同时改变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始终保持在0.1A。通过计算得到相关数据记录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
温度t(℃) 70 60 50 40 30 20 10 ……
电阻RT(Ω) 22 28 35 44 56 73 94 ……
(4)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小宁用该热敏电阻和电压表制成了一支指针式温度计 (如图乙)。它可以直接在电压表刻度盘上读出相应温度。若电压表的读数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应在图乙中 两端接入一电压表。
A. ab B.bc C. ac
13.热爱劳动的津津,在家学做天津特色菜“贴饽饽熬鱼”时,一个饮料瓶不小心落到了松软的玉米面团上,在面团上留下较深的痕迹。于是他灵机一动,利用玉米面团和装有水的饮料瓶,依次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问题一: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二: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做实验①②③是为了探究    (选填“问题一”或“问题二”);
(2)利用实验④⑤可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    是否有关;
(3)《民法典》中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生活中更要杜绝“高空抛物”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高空抛物”危害性大的原因,可通过分析实验⑤⑥得出的结论来解释,请你写出该结论    。
14.小宁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个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把两个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个枝条的等高位置分别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所示。
(1)图中的染液应出现在    (选填“导管”或“筛管”)中。
(2)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为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15.小京为了证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利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烧杯、水和金属块等器材进行实验。
(1)以下是他的部分实验步骤,请帮他补充完整。
①将金属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并记录。
②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   ,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量烧杯中水的深度h并记录。
③   ,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量烧杯中水的深度h并记录。
④用公式    计算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1、F浮2并记录。
(2)由水的深度变化时,F浮1   F浮2(选填“=”或“≠”),就可以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6.沼气是指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经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气体,主成分为甲烷(不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其他气体忽略)。小宁想探究不同温度对沼气产量的影响。
步骤一:从池塘中挖取含有微生物的污泥,并去除杂质。
步骤二:将适量的有机厨余、水、污泥均匀混合后,分成三等份,分别置于三个发酵瓶中,再将发酵瓶分别放入三个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每隔24小时测量集气瓶中的排开水量并记录。
步骤三:每次检测后,将集气瓶重新装满水再放回水槽中,继续收集气体,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水浴温度 /℃ 排开水量/g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24 30 110 160 182 172
28 55 175 278 212 181
34 107 501 431 170 153
(1)从收集沼气来看,下列装置合理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排开水量越大,则当天该条件下发酵的速率越    ,该反应过程中作为催化剂的是    (选填“有机厨余”或“污泥”)。
(3)继续收集沼气直至每个温度下排开水量为零。不考虑沼气溢出,每个温度下的总排开水量相等是因为    。
17.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如下实验:用少量NaHCO3(水溶液呈弱碱性)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浅绿色溶液均分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试管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1支试管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黄色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少量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在实验前要进行杀菌处理的目的是   。
(2)3号试管虽有灯光照射,但溶液的颜色却由浅绿色变成浅黄色的原因是   。
(3)本实验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研究该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关系,下列选项中与此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A.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B.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
C.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8.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木块挂在测力计下,右侧面与竖直传送带接触,左侧面有可旋转的螺杆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启动电机,传送带逆时针转动,通过测力计的读数即可计算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木块重力(N) 螺杆旋转的圈数(圈) 测力计示数(N)
1 0.60 1 0.70
2 0.60 2 0.82
3 0.60 3 0.95
4 1.20 1 1.30
(1)比较第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有关。
(2)第4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   N。
19.图甲至图丁分别是大豆的种子、幼苗、花蕊和豆荚的结构示意图。
(1)乙图中的⑥是分别是由甲图中的    (填序号)发育而来。
(2)丙图为结的豆荚,其中有3粒种子,你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3)如果将甲图中的④切除一部分,再进行播种,这些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非常弱小,原因是    。
20.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植物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甲,连接试管、带活塞导管、漏斗、橡皮塞、广口瓶。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向漏斗中装入少量棉花,向广口瓶内装入浸湿的黄豆种子。
④静置放一昼夜。
⑤如图乙,向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导管上的活塞,再向漏斗内倒入清水。
(1)同学们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    ;
(2)小雪同学认为:步骤②无须检查装置气密性,因为该实验在漏斗口放棉花,广口瓶内外本来就是相通的。请你对该意见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3)步骤④并没有要求将装置保存在黑暗处的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1)
(2)0.7;(3)S1;U额×(I﹣)。
2.Fe和FeCO3;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A中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三;能
3.(1)15
(2)D
(3)偏大
4.(1)B;(2)0.6;(3)B。
5.(1);1.25h水;(2)200;减小;(3)2.1×103。
6.(1)隔绝空气,防止糖衣片变质;
(2)步骤②加入稀硫酸过量。
7.(1)不正确,实验中使用的电加热器相同,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2)质量;多;(3)种类;甲。
8.(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已经在减小,但褪色速度却反而加快;
(2)褪色的速率;
(3)高锰酸钾的浓度过小(合理即可)。
9.(1)胚珠 (2)土壤养分多少 (3)种子数量过少,实验结论不可靠
10.(1)有白色沉淀产生 (2)取少量滤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无白色沉淀产生 (3)NaCl
11.(1)步骤②中随意拉开橡胶球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多少 转换法
(3)敲击时,单层玻璃的振动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12.(1)B (2)20 (3)减小 (4)A
13.(1)问题一;(2)质量;(3)在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14.(1)导管;
(2)剪去移栽树木上部分枝叶。
15.(1)②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③向烧杯中加水,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④F浮=G﹣F;(2)=。
16.(1)A
(2)快;污泥
(3)三个发酵瓶中的有机厨余和污泥的数量基本一致,它们产生的甲烷总量是一样的
17.(1)避免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2)水草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3)A
18.(1)压力大小
(2)0.1
19.(1)③;
(2)大豆花的子房里至少有3个胚珠;
(3)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够。
20.(1)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该意见错误,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在第⑤步,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时,瓶内气体可能从漏气处逃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植物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干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