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选择压轴题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
1.(2022秋·浙江宁波·九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电源电压恒为6V,电流表量程0~0.6A,电压表量程0~3V,滑动变阻器规格“50Ω 1A”,小灯泡规格“2.5V 0.625W”,若不考虑小灯泡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小灯泡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额定值,闭合开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片向右滑动,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B.电路的最大电功率是1.8W
C.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允许调节的范围是14~50Ω
D.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1~0.3A
2.(2022春·浙江宁波·九年级宁波市第七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在电路安全的情况下,闭合开关S,当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伏,10秒内定值电阻R1做功为5焦;当滑片P移到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为8V
B.定值电阻R1为16Ω
C.为保证电路安全,滑片移动过程中,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允许变化范围为0Ω~20Ω
D.为保证电路安全,滑片移动过程中,变阻器R消耗功率允许的变化范围为0.72W~1.125W
3.(2020秋·浙江宁波·九年级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5v,电压表的量程为 “0 3V”,电流表的量程为“0 0.6A”,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1A”,灯泡标有“3V 1.8W”字样。闭合开关,在电路安全的情况下(不考虑灯丝电阻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允许调节的范围是0 20Ω
B.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1 0.6A
C.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1V 3V
D.小灯泡的最小功率是1W
4.(2020秋·浙江·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规格为3V 0.6w(灯丝电阻不变),电压表量程为0~3V,电流表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规格为50Ω 2A。保证电路元件安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电流变化范围是0-0.2A
B.滑动变阻器变化范围是7.5Ω—30Ω
C.小灯泡功率变化范围是0.2w-0.6w
D.电路的最小总功率是0.225w
5.(2020·浙江绍兴·统考模拟预测)如图,电源电压18 V且保持不变,电流表接“0~0.6 A”量程,电压表接“0~15 V”量程,灯泡上标有“6 V ,3 W”字样,灯丝电阻保持恒定不变,要求两电表示数均不超过量程,灯泡两端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两电表的示数都将变大
B.当电流表示数为0.4A时,电压表示数为12V
C.该电路的最大功率是10.8W
D.滑动变阻器允许调节的范围是24欧~60欧
6.(2022·全国·二模)水平桌面上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A、B、C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容器内,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 B.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
C.小球的质量大小 D.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
7.(2021春·浙江绍兴·九年级校联考期中)陪伴了诸暨人整整 26 年的茅渚埠桥已拆除并开始重建。大桥修建时,往往要向江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如图甲所示,假设一正方体构件从江面被匀速吊入江水中,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逐渐增大,构件所受浮力 F1、钢绳拉力 F2随 h 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构件的边长为4m
B.构件密度为3×103kg/m3
C.浮力F1随h变化的图线是图乙中的①图线
D.当构件的下表面距江面4m深时,构件上表面受到江水的压强为4×104Pa
8.(2021春·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所示,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内,体积为实心物块甲放在实心木块乙上,木块乙漂浮在水面上,木块受的浮力为F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现将甲取下并浸没水中,静止时,容器对甲的支持力为N,木块静止时受的浮力为F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水面深度变化5cm.已知木块乙的质量为400g,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g取10N/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容器对甲的支持力N为2N
C.甲的密度为
D. F1与F2的差值为11N
9.(2020春·浙江·九年级阶段练习)同一个正方体先后放入a、b、c三种液体中,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浮力
B.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
C.物体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不等
D.液体的密度
10.(2020·浙江·九年级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小球,体积分别为V甲、V乙,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质量分别为m甲、m乙,两个容器A、B中装有密度分别为ρ1、ρ2的液体,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为ρ1<ρ甲<ρ乙<ρ2,则:( )
A.若V甲=V乙,将甲、乙都放入容器A中,静止时二者所受浮力之比为ρ甲:ρ乙
B.若V甲=V乙,将甲、乙都放入容器B中,静止时二者所受浮力之比为ρ1:ρ2
C.若m甲=m乙,将甲、乙都放入容器B中,静止时二者所受浮力之比为ρ乙:ρ甲
D.若m甲=m乙,将甲、乙分别放入容器A、B中,静止时二者所受浮力之比为ρ1:ρ甲
11.(2021秋·浙江杭州·九年级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校联考阶段练习)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由Mg、Zn、Fe、Al、Ag这几种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得到0.2gH2和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样品中一定只含有Mg B.样品中一定不含有Ag,可能含有Fe
C.该粉末中最多含有3种金属 D.100g稀硫酸中含H2SO4质量为19.6g
12.(2022秋·浙江绍兴·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各组成分的鉴别,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鉴别 方法 现象 结论
A 鉴别固体中的成分(含有BaCl2、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取部分样品溶于水中 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BaCl2、Na2SO4,可能有Na2CO3
B 鉴别溶液中的溶质(含有Na2SO4、Na2CO3、NaN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取部分溶液,先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 产生气泡;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有Na2SO4、Na2CO3,可能有NaNO3
C 鉴别气体的成分(含有CO、H2、H2O中的一种或几种) 将气体先后通入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中,再对玻璃管加热→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 黑色的氧化铜变红;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定有CO、H2、H2O
D 鉴别生成的沉淀(含有Mg(OH)2、BaCO3、AgCl中的一种或几种) 过滤得到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一定有Mg(OH)2、BaCO3、AgCl
A.A B.B C.C D.D
13.(2021秋·浙江金华·九年级义乌市绣湖中学教育集团校联考期中)一包不纯的Na2CO3固体,杂质可能是CaCl2、NaCl、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另取样品10.6g,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g,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加水得澄清溶液,样品中一定没有CaCl2
B.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NaHCO3
C.样品中杂质可能只含有NaCl
D.所加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大于7.3%
14.(2021春·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
C.图中点对应的质量为9.2克,组成物质为和
D.若向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质量为
15.(2021秋·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室中某钢样品(假设钢样品中只含铁和碳),分成完全相同的质量为、、的三份,分别加入稀硫酸中进行实验(实验Ⅰ、Ⅱ、Ⅲ),充分反应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样品质量/ 2.84 4.26 6.23
加入稀硫酸质量/ 100 100 100
产生氢气质量/ 0.10 0.15 0.20
A.实验Ⅰ中,铁已完全参加反应
B.实验Ⅱ,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C.实验Ⅲ中,稀硫酸已完全参加反应实验
D.反应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16.(2020·浙江·模拟预测)某粗盐样品中除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外,可能还含有少量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
探究二:从滤液1中提取氯化钠固体(该探究中,微溶物不沉淀)
关于以上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剂甲是碳酸钠溶液,试剂乙是氯化钡溶液
B.滤液1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和氯化钙
C.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不溶解
D.往滤液4中加入适量试剂丙时有中和反应发生
17.(2019秋·浙江杭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竖直固定的测力计下端挂一个滑轮组,已知每个滑轮重均为50N,滑轮组下端挂有物体B,滑轮组绳的末端通过定滑轮沿水平方向与物体A相连,物体A在绳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550N。若在物体B下加挂重为90N的物体C后,用水平向左的力F拉动物体A可使其沿水平桌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B上升的速度大小为5cm/s。若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g取10N/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A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75N B.F的大小为530N
C.F做功的功率为42W D.B的重力为500N
18.(2022秋·浙江·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系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今将一小物块m连在弹簧上,并把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点,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恒定,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从A到B动能越来越大,从B到C动能越来越小
B.物体从A到B动能先增大后减小,从B到C动能一直减小
C.物体从A到C动能一直在减小
D.物体动能最大的位置在B和C之间
19.(2020秋·浙江温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如图,用水平力F推乙物块,使甲、乙、丙、丁四个完全相同的物块一起沿水平地面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运动,各物块受到摩擦力的情况是( )
A.甲物块受到一个摩擦力的作用 B.乙物块受到两个摩擦力的作用
C.丙物块受到两个摩擦力的作用 D.丁物块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0.(2020·浙江·九年级期中)如图所示,足够长的长方体木板甲在大小为12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 2秒钟后,拉力F逐渐增大到16N。若不计弹簧测力计重、绳重、滑轮重、滑轮和绳间的摩擦,在运动过程中( )
A.F=12N时, 地面受到的摩擦力为16N
B.F =12N时,滑轮移动的速度为0.1m/s
C.F =12N时, 绳子拉物体甲的功率为1.6W
D.F =16N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
21.(2021·浙江·九年级校联考专题练习)如图所示,物体A重50N,物体B重30N,物体A在物体B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A上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使物体B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滑轮和绳子的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均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的大小为30N
B.2s内拉力F所做的功是12J
C.A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20N
D.当物体B以0.1m/s上升时,物体A向左运动速度为0.2m/s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小灯泡串联,当滑片向右滑动,滑动变阻器阻值增大,电路中电流减小,所以电流表示数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增大,则小灯泡两端电压减小,所以电压表示数减小,故A错误;
B.小灯泡规格“2.5V 0.625W”,则灯泡正常工作时电流
电流表量程0~0.6A,所以电路中最大电流为0.25A,则
故B错误;
C.当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灯泡两端电压为2.5V,电路中电流为0.25A,则滑动变阻器最小阻值
滑动变阻器阻值越大,电流表示数越小,电压表示数越小,越安全,所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允许调节的范围是14~50Ω,故C正确;
D.不考虑小灯泡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小灯泡阻值
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时,电路中电流最小,即
为了灯泡安全,电路中最大电流为0.25A,故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1~0.25A,故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由电路图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由图可知,当滑片滑到b处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为R且与电阻R1串联,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
U大=4V
即
①
当滑片在中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且与R1串联,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
U中=3V
即
②
由①②可得
R=2R1,U=6V
故A错误。
B.当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伏,R1两端电压
UR1=U-U大=6V-4V=2V
由题可知,此时10秒内定值电阻R1做功为5焦,由W=UIt可得此时电路中的电流
定值电阻R1为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故B错误。
C.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中的电流为
根据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可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6A,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
此时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为
当滑动变阻器在b端时,电压表示数为4V,电流为0.25A,不超过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故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允许变化范围为2Ω~16Ω,故C错误。
D.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2Ω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6A,其功率为
P小=I2R=(0.6A)2×2Ω=0.72W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等于R1时,即接入电阻为8Ω时,滑动变阻器的功率最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
此时滑动变阻器功率为
P大=I2R=(0.375A)2×8Ω=1.125W
故变阻器R消耗功率允许的变化范围为0.72W~1.125W,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灯泡标有“3V 1.8W”,根据P=UI可得,灯泡的额定电流
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则灯泡两端最大电压为3V,通过灯泡的最大电流
由欧姆定律 可得,电路的最小总电阻
由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可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小阻值
已知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1A”,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允许调节的范围是3.3Ω~20Ω,故A错误。
B.电路中的最大总电阻是
则电路中的最小电流
所以电流表的变化范围为0.2A~0.6A,故B错误。
C.灯泡两端最小电压
所以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为1V~3V,故C正确。
D.此时灯泡的功率最小为
故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由电路图知道,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3V,功率为0.6W,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滑=U-UL=4.5V-3V=1.5V<3V
则灯泡两端的电压可以达到3V,由P=UI知道,灯泡的额定电流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电流表量程为0~0.6A,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I大=0.2A,此时灯泡的最大功率为0.6W,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由I=知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灯泡的电阻
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3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灯泡和电路的总功率最小,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
UL′=U-U滑大=4.5V-3V=1.5V
电路中的最小电流
则电路中电流变化的范围是0.1A~0.2A,故A错误;
B.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
即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的范围是7.5Ω~30Ω,故B正确;
C.小灯泡的最小功率
PL′=I小2RL=(0.1A)2×15Ω=0.15W
即灯泡的功率变化范围是0.15W~0.6W,故C错误;
D.电路的最小总功率
P小=UI小=4.5V×0.1A=0.45W
故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R0串联,电压表测R0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由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由U=IR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大,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A错误;
由P=UI可得,灯泡的额定电流:,
由可得,灯泡的电阻:,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5A,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5A,
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R滑小=R﹣RL=36Ω﹣12Ω=24Ω,
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P大=UI大=18V×0.5A=9W,故C错误;
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15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L′=U﹣U滑大=18V﹣15V=3V,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
解得:R滑大=60Ω,
所以,滑动变阻器允许调节的范围是24Ω~60Ω,故D正确;
当电流表示数为0.4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
UL″=IRL=0.4A×12Ω=4.8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压表的示数:U滑=U﹣UL″=18V﹣4.8V=13.2V,故B错误。
6.D
【详解】A.由图知道,A、B、C三个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关系为
VA排由F浮=ρ液gV排知道,浮力的大小关系为
FA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小球分别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则浮力等于自身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即说明容器中小球的重力等于小球排开水的重力,可视为容器中小球的重力补充了它排开的水的重力,所以三个容器和水、小球的总重力相等,由于容器相同,所以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关系为
F甲=F乙=F丙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A、B漂浮,C悬浮,则由浮沉条件知道
GA=FA
GB=FB
GC=FC
由于A、B、C受到的浮力关系为
FA则A、B、C受到的重力关系为
GA所以A、B、C的质量关系为
mA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球静止时,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即液体的深度h相同,水的密度一定,由知道,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关系为
pA=pB=pC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B
【分析】(1)当构件完全淹没时的高度则为构件的边长;
(2)利用体积公式求出其体积,根据图中可知构件完全浸没时的拉力,此时构件受到的浮力、重力以及拉力的关系为F浮=G-F2 ,然后将密度和体积代入可得ρ水gV排=ρgV-F2,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出构件的密度。
(3)先分析构件下沉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大,因此构件受到的浮力变大,当构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时,构件受到的浮力也不再改变;
(4)利用p=ρ水gh即可求出底部受到江水的压强。
【详解】A.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当构件完全淹没时的高度为2m,则构件边长为2m,故A错误。
B.构件体积
V=2m×2m×2m=8m3
构件完全淹没时,V排=V=8m3,F2=1.6×105N,则有
F浮=G F2
ρ水gV排=ρgV F2
代入数值可得
1×103kg/m3×10N/kg×8m3=ρ×10N/kg×8m3 1.6×105N
则ρ=3×103kg/m3,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构件在浸入水中的过程是排开的水的体积变大,所以浮力逐渐变大;当构件浸没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以浮力不变,因此浮力F1随h变化的图线是图乙中的②,故C错误。
D.当h=3m时,构件底部受到江水的压强
p=ρ水gh=1×103kg/m3×10N/kg×3m=3×104Pa
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A.由甲和乙漂浮知道
将物块甲取下并沉入水中静止时,木块乙仍漂浮,故
此时乙所受浮力
此时甲所受浮力
甲放在实心木块乙上是排开液体的体积
甲取下并浸没水中,静止时排开液体的体积
比较两个式子可得
故水面下降,根据p=ρgh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故A错误;
B.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量
即
所以
甲静止容器底时容器对甲的支持力为
故B错误;
C.甲的密度为
故C错误;
D.F1与F2的差值
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由图可知正方体在三种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浮力和重力相等,同一正方体重力不变,在三种液体中所受浮力都等于重力,都相等,故A错误;
B.由浮力产生原因得
对b、c液体中的正方体来说,向下的压力为0,对a液体中的正方体,向下的压力大于0,故a液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于b、c液体中正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b、c液体中正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相等,同一正方体,下表面的面积相同,由可得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有
故B正确;
C.正方体在三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相等,物体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既是浮力,故C错误;
D.正方体所受浮力相等,再由和图中正方体在液体中的位置可知
故D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A.当V甲=V乙时,将两球都放入A容器中,由于ρ1<ρ甲<ρ乙,两球都将下沉,F浮=G排,则
==
故A不符合题意;
B.当V甲=V乙时,将两球都放入B容器中,由于ρ甲<ρ乙<ρ2,两球都将漂浮,浮力等于各自的重力
====
故B不符合题意;
C.将两球都放入B容器中,由于ρ甲<ρ乙<ρ2,两球都将漂浮,浮力等于各自的重力,若m甲=m乙,则
===
故C不符合题意;
D.当两球质量相等时,将甲、乙两球分别放入A、B容器中,由于ρ1<ρ甲<ρ乙<ρ2,甲在A中下沉,乙在B中漂浮,m甲=m乙,则
ρ甲V甲=ρ乙V乙
则
V甲=
静止时二者所受浮力之比
==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进行分析。
【详解】A.因为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得到无色溶液,说明金属中一定没有铁。生成0.2g氢气,单独消耗镁2.4g,锌6.5g,铝1.8g,所以样品中不一定只含有Mg,也可能是铝和锌的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完全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亚铁,即样品中不含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为2.4g,金属可能是只有镁、铝锌混合物、镁铝锌混合物,所以最多含有3种金属,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产生0.2g氢气,说明反应的硫酸中硫酸根的质量是9.6g,则硫酸质量:9.6g+0.2g=9.8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2.B
【详解】A. 鉴别固体中的成分,含有BaCl2、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部分样品溶于水中,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BaCl2,至少含有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此选项错误;
B. 鉴别溶液中的溶质,含有Na2SO4、Na2CO3、Na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部分溶液,先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气泡,说明含有Na2CO3,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Na2SO4,可能有NaNO3,此选项正确;
C. 鉴别气体的成分,含有CO、H2、H2O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气体先后通入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中,再对玻璃管加热→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黑色的氧化铜变红,说明CO、H2中至少含有一种,无水硫酸铜变蓝,不能说明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因为如果气体中含有氢气时,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影响对水蒸气的干扰,应该先让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以验证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此选项错误;
D. 鉴别生成的沉淀,含有Mg(OH)2、BaCO3、AgCl中的一种或几种:过滤得到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说明一定有BaCO3、AgCl,不能确定是否含有Mg(OH)2,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A、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够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氯化钙,故A正确。
BC、假设该固体都是碳酸钠,则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是y
,
x=4.4g
y=7.3g
因为实际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4g,由于杂质是碳酸氢钠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且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钠小,所以同质量的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要多,故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碳酸氢钠,故BC正确。
D、如果该固体全部是碳酸钠,此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而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小于4.4g,所以消耗的氯化氢应该比此时要少,所以所加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小于7.3%,故D错误。
故选D。
14.B
【详解】A、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 CaO+CO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b、d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故A错误;
B、分析图像可知,ab段的反应;
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B
x=5.8g
B=4.0g
则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5.8g-5.8g=10.0g,钙元素的质量为10.0g××100%=4.0g;
设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y=4.4g
水垢未分解前的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5.3%;b点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当水垢完全分解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1.7%;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CaO,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为40.0%,故B正确;
C、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图中x点对应的质量为4.0g+5.6g=9.6g,故C错误;
D、分析图像可知,c点剩余固体成分为碳酸钙和氧化镁,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4.4g,15.8g-(4.0g+5.6g)=6.2g,故D错误。
故选:B。
15.D
【分析】根据实验1的数据可知,2.84g钢样完全反应放出氢气0.10g,同样组成的钢样4.26完全反应可放出氢气0.15g;而实验3取钢样6.23g时结果得到氢气只有0.2g,说明钢样未完全反应,则稀硫酸不足,稀硫酸完全反应。
【详解】A、根据实验1的数据可知,2.84g钢样完全反应放出氢气0.10g,同样组成的钢样4.26完全反应可放出氢气0.15g,说明实验I中,铁已完全参加反应,故正确。
B、设实验Ⅱ,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x
x=4.2g,故正确。
C、根据实验1的数据可知,2.84g钢样完全反应放出氢气0.10g,同样组成的钢样4.26完全反应可放出氢气0.15g;而实验3取钢样6.23g时结果得到氢气只有0.2g,说明钢样未完全反应,则稀硫酸不足,稀硫酸完全反应,故正确。
D、设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y=9.8g
反应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故选D。
16.D
【分析】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粗盐中的氯化镁用氢氧化钠检验,硫酸钠用氯化钡检验,氯化钙和多余的氯化钡用碳酸钠检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用适量的稀盐酸除去,蒸发后得到精盐。
【详解】A、试剂甲是氯化钡溶液,试剂乙是碳酸钠溶液,选项A不正确;
B、滤液1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剩余的氯化钡干扰氯化钙的检验,所以可能有氯化钙,选项B不正确;
C、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选项C不正确;
D、往滤液4中加适量试剂丙时有中和反应发生,即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D。
17.B
【详解】A.设物体A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则有
2f50N=550N
所以
f=250N
A错误。
D.对于物体B,有
3f=GBG滑
即
250N×3=GB50N
所以
GB=700N
D错误。
B.加挂物体C后,有
3(F—f)=GBGCG滑
即
3(F250N)=700N90N50N
解得
F=530N
B正确。
C.物体B上升的速度为5cm/s,则拉力F端移动的速度
v=3×5cm/s=0.15m/s
F的功率
P=Fv=530N×0.15m/s=79.5W
C错误。
故选B。
18.B
【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合力为零,那么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如果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物体做减速运动,据此分析物体动能的变化。
【详解】①在从A到B的过程中,弹簧被压缩,因此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推力。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弹力大于阻力,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因此物体做加速运动。由于形变程度减小,所以弹力在不断减小,当弹力和阻力相同时,合力为零,此时加速停止,速度最大。
②从这个点到B点时,弹力小于阻力,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③从B到C的过程中,弹力的方向向左,且随着形变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由于阻力方向也向左,所以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即物体做减速运动,直到静止下来。
物体从A到B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从B到C速度一直减小,故B正确,而A、C错误;
因为动能最大时,物体的速度最大,应该是阻力和弹力相等的位置,那么此时弹簧应该被压缩,即在A和B之间,故D错误。
故选B。
19.C
【详解】接触面是水平的,以下我们只分析水平方向的力:
A.甲: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如果受摩擦力的话,甲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B.乙:
甲不给乙摩擦力的作用,故乙只受到丙给它的一个摩擦力的作用。
CD.丙:
丁:
丁只受地面给它的一个摩擦力的作用。
因为丙给乙一个向后的摩擦力,故乙给丙一个向前的摩擦力,丙给丁一个向前的推力,所以丁给丙一个向后的推力,丙静止,故丙受到地面给它向后的摩擦力。
综上所述:甲,不受摩擦力;乙,受1个摩擦力;丙,受2个摩擦力;丁,受一个摩擦力。
故选C。
20.B
【详解】A.甲水平匀速运动时,乙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甲对它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
f=F测力计=2N
甲受到滑轮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摩擦力、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平衡,由图动滑轮对甲的拉力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乙对甲的摩擦力
f′=f=2N
由
f′+f地面=F拉
则
f地面=F拉-f′=6N-2N=4N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与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小相等,为4N,故A错误。
B.滑轮为动滑轮,所以
故B正确。
C.由
绳子拉物体甲的功率
P=F拉×v甲=6N×0.2m/s=1.2W
故C错误。
D.当F=16N时,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乙受到摩擦力不变,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2N,故D错误。
故选B。
21.B
【详解】AC.由图知,n=3,物体A在物体B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B对A的拉力,即
拉动A向左运动时,A受力如图
故拉力F为
F=f+F拉=10N+10N=20N
故AC错误;
B.2s内B上升的高度
h= vt=0.1m/s×2s=0.2m
2s内拉力F移动的距离
s=3h=3×0.2m=0.6m
2s内拉力F所做的功
W=Fs=20N×0.6m=12J
故B正确;
D.由图知,n=3,当物体B以0.1m/s上升时,物体A移动的速度
vA=3vB=3×0.1m/s=0.3m/s
故D错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