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交春时
只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大难,只要勤
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
的洞察、板忘我的投入。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
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
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
径。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
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宗旨不谋而合。在我国文
化传统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从总体上来说,其审美旨归都为“和谐”。雅正、飘逸、宁静
之美,自然关系之和谐,佛家侧重于人与自我内心关系之和谐。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
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
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
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关育”作为基础,
“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的
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
外”一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整,
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一代有
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
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
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
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
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
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
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才能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
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创作者来说,形式性的艺术容易掌握,但是内涵层面的艺术就很难掌握了。
B.“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创作者要认真体悟。
C.总体上看,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的审美旨归都为“和谐”。
(AK)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第1页(共8页)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AK)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D(D项,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说“不应关注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说不能只在“雕虫小技”上面“劳心费神。”)(3分)
2.C(C项,“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美育历史悠久”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儒、道、佛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3分)
3.A(B项,“证明了美育化育君子人格,是无国界的”说法错误,证明的是美育是由“技”到“道”的途径。C项,原文的表述是“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所以“是德育、智育、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表述有误。D项,原文的表述是“只有……才”,属于必要条件,而选项“只要……就”属于充分条件,选项犯了混淆条件的错误。A项说法正确。)(3分)
4.D(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信息范围在材料四,“有超过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一句中,说的是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的70%,并不代表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里出现了概念外延范围扩大的问题。)(3分)
5.B(A项曲解文意。信息范围在材料一“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一句中,该句子并未明确适当时期是“高三年级”,选项无中生有。C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二看,“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与“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结论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选项表述错误。D项曲解文意。信息范围在材料四张慧英副所长的话中,他的这个言论是在“新高考”的背景谈中学生的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只要……就……”,选项表意绝对化。)(3分)
6.(6分)①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个性等,全面的评估自己,客观进行生涯选择,规划好未来的人生,稳妥进行人生管理,降低人生的不利影响。②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能力的契合点,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③能帮助学生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好地自我认知。④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思考人生,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任答三点即可,6分)
7.B(情节发展并不是双线结构。)(3分)
8.①外貌描写。如“虞姬脸上凝结了一颗一颗大汗珠……汗珠顺着她的美丽的青白色的面颊向下流”。表现紧张、担优之情。
②语言描写。如“可怜……可怜的……底下的话听不出了,她的苍白的嘴唇轻轻翕动着”。因为深爱而心疼困境中的项王。
③动作描写。如“她高举着蜡烛站在项王的榻前”。因为爱,所以才会有深情的凝视。
④心理描写。如“她能够觉得……她又觉……”表现了虞姬对项王的深爱和忧虑。(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
9.①深爱:虞姬眼里,项王仍是年轻、坦白、固执、倔强、高贵的。②忧虑:虞姬不愿让项王面对失败的痛苦,因不祥的预感备受折磨。③痛苦:虞姬深爱的人处于绝境让她心如刀绞,痛不欲生。④体贴:虞姬不愿让项王分心、顾虑、保护,失去战斗力。⑤决绝:虞姬爱之切痛之深,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成全项王。(答出其中三点并有所分析即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B(3分)
11.C(“黜”“夺”指罢免官职。)(3分)
12.D(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3分)
13.(1)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5分)
(2)(他)都放弃不要了,独独来到穷僻的山沟里(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吗 (5分)
14.C(3分)
15.①昔日“井税有常期”和如今“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②“城小贼不屠”与官吏“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
③官府横征暴敛和诗人宁愿辞官归隐对比,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④昔日的太平与现在的纷然对比,突出时局的动乱;
⑤过去的诗人尽享山林之乐,而现在的诗人备受为官之苦,突出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任答三点即可,6分)
16.(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根据前文可知,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文,讲人们在端午节的收获,即“品味中华文化的远香”“积蓄前行的力量”,据此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的主语应是“人们”,“人们”承前省略,据此排除A、B两项;对比C、D两项,D项的句式与前文保持一致,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故选D。)(3分)
18.B(水乳交融: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句中形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应用“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由上文“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可知,应用“交相辉映”。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结合下文可知,用“兼容并蓄”更符合语境。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句中形容时间推移,应用“物换星移”。)(3分)
19.A(画线句中存在两处错误:“不断创新、植根传统”语序不当,可改为“植根传统、不断创新”;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除“使”。B项,第二处错误未修改;C项,第一处错误未修改;D项,中途易辙,应删除“人们”。)(3分)
20.(6分)示例:①要实现宏伟蓝图 ②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③一部光荣的劳动史(言之有理,符合要求即可,6分)
21.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言之有理,符合要求即可,5分)
四、写作(6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