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模块模拟试题(二)(世界史、经济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盐铁转属大司农管理,规定民间不许再私自煮盐冶铁,也不许私自贩卖盐、铁;公元前81年,汉政府颁布法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B.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C.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 B.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C.农民是国家赋税的承担者 D.庄园式的劳作方式
4.1842—1850年,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线运营的乘客数量增长了3倍,货运吨数增长了7倍,1850年,客运所得比1842年翻了2倍,同一时期货运收入翻了4倍。这说明,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 )
A.城乡间交通的联系 B.英国交通体系完备
C.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D.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5.以下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市镇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市镇( )
南浔镇 东西南北之通街周约十里。镇中运河与市河相交处,形成闹市与商业区。时谚:“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濮院镇 共有二十七条街、十五条弄、二条巷。嘉兴府城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
乌青镇 “民物繁缉,甲于他镇”“虽无城垣之设,亦有坊门之置”;时人称之“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A.呈现出城市化趋向 B.成为地方政治经济中心
C.实行坊市管理体制 D.得益于海上贸易的兴起
6.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①“肥料不足”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阳光灿烂”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③“冰雹无情”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四大家族和美帝国主义的挤压
④“蛀虫肥了”指封建政府由于对民族工业的压榨而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下图是1952~2004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这可用来说明我国( )
A.国民经济结构建设趋向合理
B.工业化和城镇化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工业化的推进提高了人口增长速度
8.1951年5月2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颁布《妇幼保健站组织条例》,对各地积极筹建妇幼保健站、降低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除此以外,还通过整顿旧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并组织建立新的属于人民的接生组织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型接生组织机构网。这些举措( )
A.破解了卫生事业发展难题 B.提升了妇女儿童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当地经济迅速恢复 D.加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9.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2010年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低到9.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53.8%。截至2021年,我国关税总水平降至7.4%,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年度进出口规模突破6万亿的关口。这说明我国( )
A.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C.冲击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D.企业的竞争意识被激发
10.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11.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12.2009年,中国民航总局局长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旬距昆明659公里,山高陆深,经济落后,但投资2.56亿元的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于1999年建成通航后,“香格里拉”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该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在2001~2005年年均增长21.5%。材料强凋( )
A.第三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B.民航运输使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C.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D.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
13.下表为《简明新全球史》有关古代一地区的农业成就示意表。该地区是
公元前9000年 人们开始驯养牛
公元前7500年以后 培育出甜高粱
公元前7000年以后 绵羊和山羊传入
公元前6500年以后 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
A.东亚 B.西欧 C.中南美洲 D.西非
14.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15.如表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这一现象( )
18世纪80年代 1844—1846年
动力织机 2400 225000
手工织机 200000 60000
A.造成家庭手工业的消亡 B.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是社会大分工下的产物
16.17世纪初,荷兰人因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而受到欧洲各国高利贷商人的青睐,加之荷兰司法独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不忌惮权贵,许多专制国家的资本在此时一点一滴地向荷兰汇集。由此可知,17世纪初的荷兰( )
A.海外探险得到国王的支持 B.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C.具备殖民扩张的优越条件 D.率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与葡萄牙人建立起的太平洋西部航线在南中国海交汇时,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 )
A.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B.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
C.建立了以菲律宾为主的东西贸易通道 D.确立了葡萄牙人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
18.1786年,英国每百支棉纱的价格为38先令;1790年为30先令,1800年为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1830年为3先令。这一变化得益于英国
A.棉纱品质的不断提升 B.蒸汽机在棉织业的应用
C.手工工场技术的改进 D.棉纺织工人无私的奉献
19.下表反映了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
A.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C.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20.1964年进行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新增“贸易与发展”条款,规定了对发展中缔约方的特殊优惠待遇,明确发达缔约方不应期望发展中缔约方作出对等的减让承诺。该条款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西方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动摇
C.发展中国家受到一定照顾 D.世贸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21.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
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 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22.1964年下半年,有关方面对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铁路、矿山、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选点考察,初步选定一批厂址和铁路线路,拟定了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这有利于
A.落实八大方针 B.开展三线建设 C.调整国民经济 D.打破西方封锁
23.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D.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2022年11月9-11日在浙江乌镇举行。会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外骨骼机器人、3D技术等让人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的魅力。数字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开拓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折射出( )
A.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 B.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C.科技进步加速了全球化 D.信息技术改变社会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古印度数字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多繁杂,认读和运算不方便。公元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将早期印度数字介绍到巴格达学术界。大数学家花拉子密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全面论证。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被普遍使用,并演变为较接近现今通行形态的古巴尔字体,后渐渐以“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传遍东西方。
——摘编自王晋新、周巩固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有人估计,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中国。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迅速成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亚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劳动力,西方殖民者趁机大肆掠卖华工。从1849到1875年,运至秘鲁的华工约10万人,仅次于古巴,两万名华工为修筑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两大工程而牺牲。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王珊珊《论十九世纪中期拉丁美洲的契约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数字能“传遍东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阐释合理,史论结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之后,原有重商主义思想下实施的关税保护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它阻碍英国以廉价的工业品打入世界市场,此外某种程度上由于英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欧洲其他国家也采取了高关税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工业资产阶级于19世纪初叶起展开了剧烈的斗争,促使英国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
——摘编自张婷《浅析英美的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1861年,当南北战争一触即发之际,美国出台了莫里尔关税法,对美国国内不能生产的所有商品,如咖啡、糖和茶叶等征收高关税。此后,1862年和1864年关税法进一步提高了莫里尔法案中确立的税率。1870~19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5%,远高于英国的1.9%;1870~1913年,美国的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4.9%,而英国则为2.8%。美国愈来愈担心国际经济地位衰退的英国会实行过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在1913年的安德伍德关税法中略微降低关税,希望别国跟进。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首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时期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存在庄园式劳作,大量农奴或农民在庄园服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在公元前81年之后略有松动,即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当时民间商人的商业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A项正确;政府放宽盐铁官营政策不等于官商勾结,排除B项;C项错在“根本”,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需要的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都由自己生产,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在生产技术上的情况,不能得出“落后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农民承担赋税情况,排除C项;庄园式劳作模式下,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与材料论述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交通的发展带来客运与货运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城市间交往,不能体现“乡村”,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铁路运输,不能体现“交通体系完备”,排除B项;“民众生活方式变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嘉兴府城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市镇的发展从发展规模和繁华程度等方面都有超过当时的繁华城市的趋势,呈现出了城市化的趋向,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这些市镇成为地方政治经济中心,排除B项;坊市管理体制在北宋已经被打破,材料也无法体现实行坊市管理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海上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肥料不足”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①正确;“阳光灿烂”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②正确;“冰雹无情”指解放战争期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四大家族和美帝国主义的挤压,③正确;①②③正确,故选A;“蛀虫肥了”指官僚资本的挤压,④错误,故排除B、C、D。
【点睛】
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率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而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获得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受经济政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结构情况,排除A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相似性,并未开创新模式,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人口增长情况,且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并非一直保持加快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整顿旧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等举措有利于推动当地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困难,加强工农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还不能完全破解卫生事业发展难题,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只是材料中一方面的措施不会很快显著提升妇女儿童社会地位,B项表述有些夸张,排除B项;材料措施不会直接促进经济“迅速”恢复,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我国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对外贸易也不断发展,这说明我国的开放性经济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D两项;我国关税水平降低,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不是“冲击”,排除C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并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是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排除A项;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反映了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产业转型升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是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人们开始驯养牛、培育出甜高粱、绵羊和山羊传入、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可知,古代非洲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D项正确;东亚主要是古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排除A项;古代西欧农业不发达,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排除B项;中南美洲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向日葵、烟草、可可、龙舌兰、南瓜及某些豆类和薯类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的传入促进了美国游牧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及其制造技术的传入,“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说明物种传播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排除A项;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作物就已经开始影响美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据材料“如表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动力织机数量迅速增长,手工织机数量下降,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工厂的产生,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织机数量”的变化,未涉及造成家庭手工业消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织机数量”的变化,而且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B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织机数量”的变化,与“社会大分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17世纪初,荷兰人因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而受到欧洲各国高利贷商人的青睐,加之荷兰司法独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不忌惮权贵,许多专制国家的资本在此时一点一滴地向荷兰汇集。”可得出此时的荷兰拥有雄厚了资本优势,具备殖民扩张的优越条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王的支持,排除A项;B项是指英国,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他率先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连通了中国经菲律宾与美洲的贸易,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B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在亚洲和美洲之间开展,跨越太平洋,“三角贸易”主要在欧洲、美洲、非洲之间开展,跨越大西洋,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以对华贸易为基础,以菲律宾为中转站,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由西班牙人主导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1786年,英国每百支棉纱的价格为38先令;1790年为30先令,1800年为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1830年为3先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随着蒸汽机的使用,棉纱生产迅速发展,棉纱价格下跌,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棉纱品质的信息,排除A项;工业革命期间,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制,“手工工场”说法有误,排除C项;题干没有“棉纺织工人无私的奉献”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四国在当时的城市化水平,其中英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其它三国,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农业人口大量流动到城市,可知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工业文明对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排除A项;1851年只有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排除C项;城乡人口占比情况不能说明“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规定了对发展中缔约方的特殊优惠待遇,明确发达缔约方不应期望发展中缔约方作出对等的减让承诺”,这表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通过贸易谈判中的一些规定,对发展中的缔约方实行了特殊优惠待遇,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一定照顾,C项正确;时至今日,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明西方的全球化主导地位的动摇,排除B项;世贸组织是1995年才成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材料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根据“1964年下半年,有关方面对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铁路、矿山、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选点考察,初步选定一批厂址和铁路线路,拟定了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有利于明确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B项正确;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调整国民经济,排除C项;打破西方封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最初在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搞试点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反映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A项正确;新农合从2009年开始推广,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医疗机构服务职能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依据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成为高频词汇”,可以看出高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D项正确;“引领世界”表述错误,排除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带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对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5.(1)(1)原因: 印度数字本身更加简洁便利,并在使用中继续发展;学者和数学家的介绍和推广;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内从事频繁的陆上和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展;同时,丝绸等商品大量进入美洲市场,也带动了拉美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 ,新兴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大量契约华工被掠卖到缺少廉价劳动力的拉丁美洲,对拉美的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之,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的联系加强,洲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 除古印度数字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多繁杂,认读和运算不方便”并结合所学得出印度数字本身更加简洁便利,并在使用中继续发展;根据“大数学家花拉子密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全面论证”得出学者和数学家的介绍和推广;根据“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被普遍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内从事频繁的陆上和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要求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亚洲和美洲之间实行大帆船贸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内容进行阐释,最后得出从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的联系加强,洲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结论。
26.(1)变化:由贸易保护政策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机器大工业兴起;重商主义导致国际关税壁垒高筑;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英国海外市场的拓展,不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积极推动经济政策调整。
(2)变化:由不断提高关税税率到有限降低关税税率。影响: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保障经济的发展;但无力从根本上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无法建立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
【详解】(1)变化:根据“关税保护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概括得出由贸易保护政策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原因:根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得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机器大工业兴起;根据“重商主义思想下实施的关税保护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得出重商主义导致国际关税壁垒高筑;根据“阻碍英国以廉价的工业品打入世界市场”得出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英国海外市场的拓展,不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工业资产阶级于19世纪初叶起展开了剧烈的斗争,促使英国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得出工业资产阶级积极推动经济政策调整。
(2)变化:根据“对美国国内不能生产的所有商品,如咖啡、糖和茶叶等征收高关税”“在1913年的安德伍德关税法中略微降低关税”,概括得出由不断提高关税税率到有限降低关税税率。影响:根据“美国的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4.9%,而英国则为2.8%”,分析得出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保障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还可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无法建立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等进行分析总结。
27.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人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论文。首先要注意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的主题,结合表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葡萄、核桃等食物和物种的交流,宋代也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占城稻,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进了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等农作物,由此可以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如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最后小结,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