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模块模拟试题(五)(世界史、经济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模块模拟试题(五)(世界史、经济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6 16: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模块模拟试题(五)(世界史、经济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华阳国志》所载,汉代许多“大姓”田庄所居地区天然资源差异很大,故此“大姓”田庄生产方向各有不同。另有一些从事专门化生产的田庄,如种桑、种桐、采矿、采盐或冶铸等则把劳动力集中投放于单一生产。汉代这一经营状况客观上( )
A.助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便于抑制土地兼并蔓延 D.有助于商品交换发展
2.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3.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如下图)。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如下观点,以下最符合史实的是 ( )
A.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难以操控
B.犁辕呈曲线轻便省力,结构均衡稳定,具有技术美学价值
C.曲辕犁拉力下降,耕牛更加吃力
D.标志耕犁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特点
4.1842—1850年,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线运营的乘客数量增长了3倍,货运吨数增长了7倍,1850年,客运所得比1842年翻了2倍,同一时期货运收入翻了4倍。这说明,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 )
A.城乡间交通的联系 B.英国交通体系完备
C.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D.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5.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句名言:“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人民日报》载文称:“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 )
A.古希腊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B.法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C.古罗马的城市成为典型代表 D.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一流下水道
6.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上海发昌机器厂创立的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务,或者从事其他与洋行的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的业务;还有一些民营工商企业直接将厂址设在租界以获得优惠政策。这此现象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
A.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B.缺乏基本民族气节
C.受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 D.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7.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批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害死大批城市居民的瘟疫,从而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接受的、合意的。这最能说明工业革命( )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B.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C.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D.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8.1952年12月3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下图是1953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宣传画。由此可见,当时( )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增进健康保证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A.公共卫生问题彻底解决 B.国家关注人民身体健康
C.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D.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9.下表所示为1900~1990年美国100个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情况(单位:个、万人、%)。这一时期美国( )
1900年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个数 人数 比重 个数 人数 比重 个数 人数 比重 个数 人数 比重
700万以上 0 0 0 1 789.2 18.1 1 789.5 15.8 1 732.3 14.1
300万~700万 1 343.7 19.3 1 362.1 8.2 1 336.7 6.7 1 348.5 6.7
100万~300万 2 299.2 16.8 3 589.2 13.4 4 750.9 15.0 6 914.5 17.6
50万~100万 3 164.5 9.2 13 918.7 21.1 20 1298.9 26.0 15 1011.8 19.6
30万~50万 5 172.4 9.7 18 688.7 15.8 22 831.1 16.6 28 1107.3 21.4
10万~30万 27 440.9 24.7 64 1024.2 23.4 52 990.6 19.9 49 1060.9 20.5
10万以下 62 363.4 20.4 — — — — — — — — —
A.城市等级序列以中小城市为主体 B.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间阶层”的发展
C.城市化发展呈现逆城市化的趋势 D.经济发展加剧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差距
10.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11.19世纪末以来,随着收割机、播种机、化肥、火车、轮船和冷冻手段投入使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的粮食和肉类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这说明( )
A.交通建设决定了工业的发展 B.技术进步使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C.世界南北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2.2009年,中国民航总局局长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旬距昆明659公里,山高陆深,经济落后,但投资2.56亿元的迪庆香格里拉机场于1999年建成通航后,“香格里拉”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该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在2001~2005年年均增长21.5%。材料强凋( )
A.第三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B.民航运输使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C.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D.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
13.随着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生存环境不同 B.宗教习俗不同 C.历史传统不同 D.生产方式不同
14.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15.19世纪初,英国全科医生已经承担起广大平民的基础性医疗保健工作,他们服务人数更多并且价格相对低廉,成为英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导力量。1886年,英国颁布《医疗法》,开始进入全科医生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资源分配的社会化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生产技术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已正式建立
16.16-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殖民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
A.后者即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7.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18.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英国的贵族也投身其中,他们将原来积累的资产投资于工业并和一些工厂主产生联系,甚至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贵族与工商资产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由此可见,工业革命( )
A.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提高了贵族政治地位 D.催生了全民创业热潮
19.上海是亚洲最早拥有煤气灯的城市,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城”的美誉。1865年,煤气厂开始供气,十盏人们没有见过的煤气路灯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 )
A.展现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成果 B.体现城市建设便利了市民生活
C.代表着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D.反映出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20.1945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把以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为支柱的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作为最大的课题。由此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重要手段是( )
A.推动农业技术交流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严控食品生产安全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1.20世纪20、30年代,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在美国出现,即铁路公司将满载货物的半挂车拖上火车,由火车“驮”运到目的地,再安排卡车直接将半挂车拖走,被形象地称为“驮背运输”。由此可见,“驮背运输”( )
A.结合了两种运输模式的优势 B.充分发挥了陆海交通的作用
C.确立了铁路交通的主体地位 D.有效减少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22.如表所示为1876~1937年中国铁路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
时间 概况
1876~1894年 筑路里程为473.1公里,其中官办占69.3%
1895~1911年 筑路里程约9200公里,其中通过借外资或由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1912~1937年 筑路里程约11000公里,其中列强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占86.7%
A.与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 B.反映了列强在华的激烈争夺
C.推动了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3.下表中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
A.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B.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
C.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D.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
24.1990年,苏联成功发射和平号空间站(世界上第一个多舱“空间”站,由苏联设计)的第三个功能舱“晶体号”。作为航天飞机停靠的“码头”,它为长期性载人飞行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次航天发射( )
A.展现了苏联的科技实力 B.导致苏联经济结构畸形
C.源自领导人的专断决策 D.暴露了苏联体制的弊端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万人) 城市化率(%)
1949 54167 5765 10.64
1960 66207 13075 19.75
1963 69172 11648.56 16.84
1978 96259 17249.61 17.92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26.城市化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在19世纪50年代的完成,英国工业生产在1850—70年间达到高潮,成为世界头等工业强国……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英国出现了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前,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黑色英格兰”(指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英国的工业和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
——刘康《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但是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加之政府又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早期英国的“城市”问题愈演愈重。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直接威胁着市民的健康,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变得又黑又臭,直接诱发霍乱等疾病。城市住房根本容不下蜂拥而至的乡下人,住房十分拥挤,工厂劳动的报酬也少的可怜。
——胡立雪《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病的治理》
材料三 1833年议会通过《工厂法》,对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工作的时间及报酬做了明确规定。1847年通过《河道法令》,严禁向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等排放污水,并责成各级政府负责监督实施。此外还先后颁布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为工人提供更廉价的、适宜居住的房屋,并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和英国解决“城市病”的途径。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首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时期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田庄生产方向各有不同”,“从事专门化生产的田庄”,“集中投放于单一生产”可知汉代的这一生产经营模式在客观上导致不同地区的专业生产,出于交换的需要,必然需要进行交换,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农业,排除A项;汉代这一经营状态和抑制豪强没有直接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豪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排除B项;汉代这一经营状况不能确定是否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犁辕呈曲线,利用曲线拉力方向变更,更加省力,整个工具结构均衡稳定,符合美学标准,B项正确;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增加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并不影响操控,排除A项;接力向斜上变更,更省力,排除C项;曲辕犁不具备现代化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交通的发展带来客运与货运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城市间交往,不能体现“乡村”,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铁路运输,不能体现“交通体系完备”,排除B项;“民众生活方式变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C项正确;古希腊城市布局侧重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法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很完备,近代巴黎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排除B项;材料问的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古代城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据“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需要依附于外资企业以获得经营的优势,可见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经营上依附于外商企业,并不能由此认定其缺乏民族气节,且从历史史实看也是错误的,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C项错误;材料与技术力量无关,D项错误。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大批的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形成新的城市,并且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解决粮食供养、医疗保障提供了条件,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推动近代医学的发展,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化的影响,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政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和爱国卫生运动宣传画可知,当时国家关注人民身体健康,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医疗保障体系和生活方式变化的信息,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100个最大城市规模中,中小城市一直占据较大比重,A项正确;B项“中间阶层”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并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是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排除A项;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收割机、播种机、化肥、火车、轮船和冷冻手段投入使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的粮食和肉类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进步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农产品产量增加,出口更便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B项正确;交通建设不是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未提及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别,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食品生产,而非殖民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反映了交通运输对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产业转型升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是旅游行业在地区脱贫中的重要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亚地区因农耕需要而惜牛,而西方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下往往重视畜牧业发达,牛成重要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深受生产方式不同的影响,D项正确;东西方的确存在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但这不是造成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宗教习俗”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不能作为根本原因,排除B项;历史传统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作为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全科医生已经承担起广大平民的基础性医疗保健工作”,“1886年,英国颁布《医疗法》,开始进入全科医生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多,推动了医疗资源分配的社会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医疗的进步,并不是政府的经济调控,排除B项;环境污染并不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西方福利国家正式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殖民垄断公司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时期的产物,而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因此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都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B正确;两类组织不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排除A;殖民垄断公司是重商主义的产物,排除C;垄断殖民公司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
17.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所以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表述不严谨,另外影响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甘蔗的供应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输入欧洲的东方商品主要有丝绸、棉布、茶叶、香料等,甘蔗不是主要的大宗商品,排除C项;按理说“人口增多”应该造成“人年均糖摄取量”下降而不是上升,另外甘蔗种植园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黑奴贸易带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因为医疗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劳动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后,贵族阶层不仅能够自我革新,而且在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国的贵族积极投资于工业,联姻主要发生在旧贵族和新兴的工商业新贵族之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工业革命期间都成为了现实,“与工商资产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说明贵族阶层在工业革命中发生了改变,英国社会阶层发生变化,B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贵族在经济上的表现,没有涉及到政治地位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围绕贵族的变化,并不是全民的创业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依据题干“煤气路灯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可知反映了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建设的进步,而煤气灯有利于照明,便利了市民生活,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上海煤气灯的出现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联,无从得出展现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成果,排除A项;题干中的“1865年”属于晚清时期,1912年民国建立,因此不能说代表了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排除C项;煤气灯是引进外国的新事物,不属于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依靠国际储备、国际援助来解决饥饿问题,即通过国际合作与协调,保障世界粮食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各国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交流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加强粮食安全的措施和意图,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都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驮背”运输方式的出现,实现了火车运输和卡车运输的联动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卡车长途货运的困境,突破了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上交通,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铁路交通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驮背运输”结合了两种运输模式的优势,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筑路里程为473.1公里,其中官办占69.3%”“筑路里程约9200公里,其中通过借外资或由列强直接修建占83.5%”“筑路里程约11000公里,其中列强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占86.7%”可知,1876至1937年,在中国铁路发展中,官办或列强修建的占有较大比重,这说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D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与民主革命进程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1876至1937年中国铁路发展中,官办或列强修建的占有较大比重,体现不出列强在华对路权的争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1876至1937年中国铁路发展中,官办或列强修建的占有较大比重,未提及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据材料“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社会各阶层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完善,这说明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不仅涉及城市居民,而且在农村也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职能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未体现如何解决农民医疗问题,且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及其功能舱,展现了苏联强大的科技实力,A项正确;苏联经济结构畸形是国家发展模式的结果,并不是航天发射导致的,排除B项;苏联的航天探索历经了几代人的努力,并不是领导者个人专断的结果,排除C项;航天发射的成功,体现的是苏联的能力,并不是体制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5.(1)表现: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任意4点)
(2)趋势: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
原因: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任意4点)
(3)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等。(任意4点)
【详解】(1)表现:据材料“……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工业城市崛起;城市缺乏合理规划;据材料“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网络的发展;据材料“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并结合所学可知,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任意4点)
(2)趋势:据材料“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1960年间城市化增长,而1963年出现下降趋势,而后期持续增长,即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
原因:据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角度回答。(任意4点)
(3)认识:据所学可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等角度回答。(任意4点)
26.(1)影响:推动工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改变工业布局。
因素:工业革命。
(2)表现:环境污染;疾病横行;工人贫困;住房紧张。
途径:议会立法;政府监督。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英国工业生产在1850—70年间达到高潮,成为世界头等工业强国”可分析出推动工业生产;根据材料“英国出现了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带动农业发展;根据材料“英国的工业和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可分析出改变工业布局。因素:结合材料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工业革命。
(2)表现:根据材料“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直接威胁着市民的健康,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变得又黑又臭,直接诱发霍乱等疾病。”可分析出环境污染、疾病横行;根据材料“城市住房根本容不下蜂拥而至的乡下人,住房十分拥挤,工厂劳动的报酬也少的可怜。”可分析出工人贫困、住房紧张。途径:根据材料“ 1833年议会通过《工厂法》......1847年通过《河道法令》......此外还先后颁布了四部《工人住房法》......”可分析出议会立法;根据材料“并责成各级政府负责监督实施......”可分析出政府监督。
27.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人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论文。首先要注意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的主题,结合表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葡萄、核桃等食物和物种的交流,宋代也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占城稻,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进了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等农作物,由此可以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如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最后小结,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