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模块模拟试题(四)(世界史、经济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如下图)。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如下观点,以下最符合史实的是 ( )
A.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难以操控
B.犁辕呈曲线轻便省力,结构均衡稳定,具有技术美学价值
C.曲辕犁拉力下降,耕牛更加吃力
D.标志耕犁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特点
2.如图是《三辅黄图》中记载的汉代长安东西两市平面图,其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这反映了汉代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经济重心还未南移
C.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D.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3.“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4.如表是1801—1841年英国运河附近的部分城市人口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城市 运河通航时间 人口(单位:千人)
1801年 1841年
伯明翰 1772年 71 183
剑桥 1760年以前 10 24
曼彻斯特 1760年以前 75 235
诺丁汉 1760年以前 29 52
A.水上运输增强了城乡联系 B.交通便利平衡了区域经济
C.城市分布格局受地形制约 D.交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5.“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仙苑式皇家园林的经典山水格局,首创于汉武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其格局与求仙活动密切相关,又承载着帝王向往仙境的情感诉求,是中国理性思想中天、地、人和谐的真实呈现,具有珍贵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
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B.体现出道家遵循自然的思想
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 D.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
6.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上海发昌机器厂创立的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务,或者从事其他与洋行的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的业务;还有一些民营工商企业直接将厂址设在租界以获得优惠政策。这此现象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
A.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B.缺乏基本民族气节
C.受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 D.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7.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欧洲中部的大国——德国发生了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总的趋势是从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中、西部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兴起了一批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工业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德国( )
A.统一成为城市化必要前提 B.城市化源于远距离人口流动
C.大城市人口增长最为显著 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8.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农村医疗资源贸乏状况得到缓解 B.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 D.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9.下表所示为1900~1990年美国100个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情况(单位:个、万人、%)。这一时期美国( )
1900年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个数 人数 比重 个数 人数 比重 个数 人数 比重 个数 人数 比重
700万以上 0 0 0 1 789.2 18.1 1 789.5 15.8 1 732.3 14.1
300万~700万 1 343.7 19.3 1 362.1 8.2 1 336.7 6.7 1 348.5 6.7
100万~300万 2 299.2 16.8 3 589.2 13.4 4 750.9 15.0 6 914.5 17.6
50万~100万 3 164.5 9.2 13 918.7 21.1 20 1298.9 26.0 15 1011.8 19.6
30万~50万 5 172.4 9.7 18 688.7 15.8 22 831.1 16.6 28 1107.3 21.4
10万~30万 27 440.9 24.7 64 1024.2 23.4 52 990.6 19.9 49 1060.9 20.5
10万以下 62 363.4 20.4 — — — — — — — — —
A.城市等级序列以中小城市为主体 B.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间阶层”的发展
C.城市化发展呈现逆城市化的趋势 D.经济发展加剧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差距
10.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说:“不开放港口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宣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代表指出,需保持市场开放,保障粮食贸易流顺畅,从而避免发生饥荒。这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必须( )
A.携手保障粮食安全 B.拓宽对外贸易通道
C.加快农业科技研发 D.改进食物储备技术
11.《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官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12.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规模达到3.9万公里,继续领跑世界。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省会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道路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各省会城市已实现交通通达
C.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加强区域联系 D.高铁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13.下表为《简明新全球史》有关古代一地区的农业成就示意表。该地区是
公元前9000年 人们开始驯养牛
公元前7500年以后 培育出甜高粱
公元前7000年以后 绵羊和山羊传入
公元前6500年以后 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
A.东亚 B.西欧 C.中南美洲 D.西非
14.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15.“工业革命”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第二,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第三,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下列属于第二层含义表现的是( )
A.实现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欧美各国社会立法日益完善
C.推动人们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D.工厂制度及垄断组织的出现
16.16-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殖民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
A.后者即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7.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经多方努力,三怡钱庄逐渐走出困境。据此可知,当时( )
A.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B.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中国的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18.1813年,印度加尔各答向英国输出价值200万英镑的棉布,到1830年,不但不出口,反而输入200万英镑的英国棉织品。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人,8年后只剩下3万人。这说明( )
A.印度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机器化生产更具有竞争优势
D.工业革命丰富人们社会生活
19.有人称,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专设局厂”,逐步形成大规模军工企业,使天津“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孙中山认为广州如果“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城乡差距的产生源于工业发展 B.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工业文明进程
C.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兴起的标志 D.机器生产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0.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 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21.有学者认为,运河水道在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还沟通了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经济带由此形成;该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辐射意义巨大;就范围而言,至少应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纳入这个经济带。该学者的主要依据在于,明清时期的运河水道交通( )
A.满足了都城物资需求 B.摆脱了封建国家束缚
C.助推了经济重心转移 D.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
22.据统计,截止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中国已修成的铁路总长约9292公里,其中有40%控制在列强手中。同时期,中国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以及全部铁矿生产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C.打开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D.阻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23.从1953年起,国家拨巨款先后成立并完善了专门研究防疫制品的北京、长春、兰州、成都、武汉、上海等大型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检定所,还在全国县以上行政单位建立了防疫站,在有地方性流行病的省、区、市陆续建立起专门的防治站和专科医院。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改善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均衡 B.推动了我国防疫体系的正规化建设
C.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科研体系 D.使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大幅度降低
24.21世纪,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百度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通过“亚马逊”等网络平台购物。这说明( )
A.人们日常生活完全依赖网络技术 B.知识经济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网络经济完全取代传统经济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古印度数字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多繁杂,认读和运算不方便。公元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将早期印度数字介绍到巴格达学术界。大数学家花拉子密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全面论证。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被普遍使用,并演变为较接近现今通行形态的古巴尔字体,后渐渐以“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传遍东西方。
——摘编自王晋新、周巩固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有人估计,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中国。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迅速成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亚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劳动力,西方殖民者趁机大肆掠卖华工。从1849到1875年,运至秘鲁的华工约10万人,仅次于古巴,两万名华工为修筑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两大工程而牺牲。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王珊珊《论十九世纪中期拉丁美洲的契约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数字能“传遍东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阐释合理,史论结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独特而朴实。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并指出,《周书》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他还认识到物质与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在《货殖列传》中,他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了陈述,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地区之间的商品需要流通,国家对经济活动应该“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关于致富,他认为靠奸巧和违法是不可行的,并提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等致富道路。
——摘编自齐爽《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亚当·斯密从“经济人”的“利己心”出发,把“经济人”的“利己心”看作一切经济活动的本源。他认为满足人的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亚当·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通过平衡供求使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趋于一致。关于经济增长,他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个办法是分工和资本积累。
——摘编自高华云《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革命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司马迁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经济思想的因素。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首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时期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犁辕呈曲线,利用曲线拉力方向变更,更加省力,整个工具结构均衡稳定,符合美学标准,B项正确;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增加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并不影响操控,排除A项;接力向斜上变更,更省力,排除C项;曲辕犁不具备现代化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城市中有严格的坊市界限,题干“其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正是体现了汉代商业活动有严格限制,故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官”“商”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AB两项;秦汉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存在庄园式劳作,大量农奴或农民在庄园服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伯明翰、剑桥、曼彻斯特、诺丁汉等城市,在运河通航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交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运河航运对城市人口的影响,没有涉及城城乡之间联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城市总体人口数量差异明显,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平衡区域经济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形对城市的影响,更没有提及地形对城市布局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推崇神仙思想,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而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有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的理念,B项正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以道教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并非受佛教思想影响,排除A项;“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是一种设计理念,和古代科技实用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园林建筑,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据“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需要依附于外资企业以获得经营的优势,可见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经营上依附于外商企业,并不能由此认定其缺乏民族气节,且从历史史实看也是错误的,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C项错误;材料与技术力量无关,D项错误。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德国人口转移到中西部工业区,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兴起了一批大工业城市,可得出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D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已完成统一,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提的的远距离的人口流动趋势是从农业区向工业区,才能进而推动城市化发展,单纯的远距离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无关,排除B项;“最为显著”表述不当,材料没有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大城市人口增长最为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根据宣传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通过医疗赤脚医生下乡活动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A项正确;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C项;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只是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100个最大城市规模中,中小城市一直占据较大比重,A项正确;B项“中间阶层”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不开放港口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宣战”可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认为粮食生产大国应该开放港口将粮食投放到全球市场;根据材料“需保持市场开放,保障粮食贸易流顺畅,从而避免发生饥荒。”可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代表认为全球应该保障粮食贸易流顺畅才能保障粮食安全,由此可见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都认识到要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必须要全球携手努力,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相关人员认识到携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排除B项;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一定层度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仅凭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这种认识,材料主要体现了相关人员认识到携手合作才能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排除C项;改进食物储备技术一定层度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但是不能通过材料直接得出这种认识,材料主要体现了相关人员认识到携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从材料“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用冰库保鲜蔬果及清光绪年间北京皇室的冰窖藏蒜薹,得出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A项正确;古代中国部分保鲜技术与政府重视物种交流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问题,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国内高速公路和高铁迅速发展,“将实现省会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可知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加强区域联系,C项正确;根据材料“位居世界第一”“领跑世界”可得出中国道路修建技术领先世界,但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材料主要意思是加强区域联系,排除A项;“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可知目前各省会城市未实现交通通达,排除B项;“最主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人们开始驯养牛、培育出甜高粱、绵羊和山羊传入、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可知,古代非洲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D项正确;东亚主要是古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排除A项;古代西欧农业不发达,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排除B项;中南美洲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向日葵、烟草、可可、龙舌兰、南瓜及某些豆类和薯类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第二,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可知,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的变化,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出现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D项正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属于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项;社会立法日益完善属于社会条件的完善,排除B项;推动社会生活世俗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殖民垄断公司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时期的产物,而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因此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都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B正确;两类组织不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排除A;殖民垄断公司是重商主义的产物,排除C;垄断殖民公司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
17.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才逐渐走出困境,这说明当时传统钱庄作用跟不上时代潮流,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A项正确; 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表述错误,排除B项;垄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从而冲击着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这说明机器化生产更具有竞争优势,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印度的传统棉纺织业,而不是印度工业革命情况,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讲的主要是经济方面内容,未体现人民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军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城市的变化与发展;“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反映出机械化生产才能促使广州成为制造业中心,成为国际大都会,这些观念表明机器生产推动了城市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而选项强调城乡差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选项倒置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未强调城市兴起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可得出结论:明清时期,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区域经济带,表明运河运输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D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供应都城的漕粮运输外,还提及南北物资交流和运河经济带,A项内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运河是漕粮运输的重要通道,仍然受封建国家的控制,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已修成的铁路总长约9292公里,其中有40%控制在列强手中。同时期,中国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以及全部铁矿生产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可知,近代中国铁路和煤矿业发展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它阻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阻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商品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并完善防疫制品的研究、检定机构,普遍建立防疫站、流行病防治站和专科医院等举措,推动了我国防疫体系的正规化建设,B项正确;有利于改善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与优先在大城市设立研究所和检定所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医疗科研的研究特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并非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制度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信息技术在通信、获取信息、出行、商业购物、娱乐等方面产生影响,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C项正确;“完全依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排除B项;“完全取代”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5.(1)(1)原因: 印度数字本身更加简洁便利,并在使用中继续发展;学者和数学家的介绍和推广;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内从事频繁的陆上和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展;同时,丝绸等商品大量进入美洲市场,也带动了拉美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 ,新兴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大量契约华工被掠卖到缺少廉价劳动力的拉丁美洲,对拉美的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之,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的联系加强,洲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 除古印度数字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多繁杂,认读和运算不方便”并结合所学得出印度数字本身更加简洁便利,并在使用中继续发展;根据“大数学家花拉子密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全面论证”得出学者和数学家的介绍和推广;根据“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被普遍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内从事频繁的陆上和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要求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亚洲和美洲之间实行大帆船贸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内容进行阐释,最后得出从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的联系加强,洲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结论。
26.(1)共同之处:肯定人的物质欲望;提倡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认为市场存在自我调节机制;关注经济增长,鼓励个人追求财富。
(2)历史背景:司马迁: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儒学统治地位确立,思想自由受限;汉王朝处于丝绸之路起点与东亚文明的中心。
亚当·斯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倡导自由主义;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
(3)因素:时代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思想家的素养;经济思想家的立场。
【详解】(1)共同之处:根据司马迁的观点“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亚当·斯密从‘经济人’的‘利己心’出发”可得两者都肯定人的欲望;根据“地区之间的商品需要流通,国家对经济活动应该‘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他认为满足人的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可得两者都主张经济自由;根据“他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了陈述,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市场通过平衡供求使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趋于一致”可得两者都认为市场存在自我调节机制;根据“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增加国民财富的两个办法是分工和资本积累”可得两者都关注经济增长,鼓励个人追求财富。
(2)历史背景:分析司马迁思想的历史背景需联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丝绸之路等知识进行回答;分析亚当·斯密思想的历史背景需联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以及英国海外市场的开拓等知识回答。
(3)因素:综合上述回答,联系所学知识可得经济思想的变化和差异性受到时代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思想家的基本素养和基本立场等方面的影响。
27.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人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论文。首先要注意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的主题,结合表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葡萄、核桃等食物和物种的交流,宋代也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占城稻,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进了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等农作物,由此可以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如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最后小结,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