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3:16:26

文档简介

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2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
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
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
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
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
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
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
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
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
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
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
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 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
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
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
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
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
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
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
高二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
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
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被誉为“浑
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
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
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
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
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
宗教方面,除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
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
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
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
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
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
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
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
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
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
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
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
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
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
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地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
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
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
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
因此被打破。
高二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除 夕
沈从文
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子是快
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
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的是病
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
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
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像打仗时的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
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
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
光明。
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声音就
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
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
“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
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地笑了一笑。
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
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
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
“除夕! 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
客人不作声。
“怎么 万里,你忘记了吗 ”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
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
经办了!”
“当真么 ”
高二语文试卷 第3页,共8页
“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 ”客人沉重地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
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椽皮,重重地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
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
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因为
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
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地说:“万里,你做的事真空前! 我
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成婚了。依我
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像打枪! 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
贺这新年! 明 天 早 上 他 们 的 惊 讶 将 把 他 们 的 欢 喜 讨 回。…… 万 里,你 送 的 新 年 礼 物 太 好 了。
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
动,病人不说话了。
女人见病人反常地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数分
钟后病人熟睡了。
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人猜量
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地问:“万里,有牺牲的么 ”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多少呢 ”
答说:“一个。”
那年轻一点的女人说:“是谁 ”
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所以
不说了。
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 ”
“……”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
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 ”
客人又勉强地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随即
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
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上去
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说要走,乘
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朋友处告别,就
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
过年。”
“……”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
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
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
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地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女人把
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诉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汉子,显出一
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
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在昨夜
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
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
作于一九二八年夏
(有删改)
高二语文试卷 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日执
行刺杀计划。
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是这样的表现。
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细节做出了暗示。
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正面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作
品的悲剧意义。
7.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仰力量之巨大。
B.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
同的性情。
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气的意思。
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爱互助的精神。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小说为什么以“除夕”为题。(6分)
9.“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
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

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
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
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石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

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

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
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
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
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
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

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
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
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坚中

流矢,单骑走至淮北。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
高二语文试卷 第5页,共8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
成大破之/
B.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
成/大破之/
C.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
成/大破之/
D.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
成大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谢安石有庙堂之量”的“庙堂”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的“庙堂”含义相同。
B.左衽,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文中借指晋国将被少数民族统治。
C.“但引兵少却”的“引”指率领,与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含义相同。
D.什,指集体单位,户籍十家为“什”;又指十等分。文中取后者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秦军队重兵压境,东晋京城里的人,包括谢玄,都感到震惊恐惧。因此,棋术一直胜过谢安
的谢玄在对弈中却未能获胜。
B.面对紧急的军情,谢安仍畅游山水,尽情玩乐。桓冲对此深表不安,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
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
C.寿阳之战正式交战前,谢石想通过不交战来拖垮前秦军队,但谢玄采用不同策略,选派精兵迅
速出击,局势发生转变。
D.眼见前秦军队慌乱后撤,苻融急忙骑马巡视,不料战马倒地,苻融也为晋兵所杀。失去主将的
前秦士兵顿时溃不成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
(2)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14.前秦军队众不敌寡,其作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战局有一定影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关山月①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二语文试卷 第6页,共8页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天山:今甘肃西北部
的祁连山。③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四句紧扣诗歌的标题,通过关、山、月、风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长风万里、云海苍茫的
辽阔的边塞图景。
B.中间四句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承上启下,化用白登山的典
故,表现战争的残酷。
C.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望边邑”三字把上面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
“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
D.本诗如同一幅边塞图长卷,由虚到实,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反映了战争
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16.本诗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王之涣的《凉州词》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两者表达的
感情是否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抨击世俗本来是善于
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 ”。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诗人
通过描写诸葛亮祠堂外的景色,抒发了凭吊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
生如① ,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
值。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单地清点倒影,浊浪即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
部唐代编年史。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
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
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② ;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
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矢志不移,用
一支③ ,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
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我们在双手合

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7页,共8页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①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
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
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② ,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
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
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
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
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
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C.作家水运宪在长沙雨花区采风,用独特视角探寻雨花创新发展的文化价值。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开学第一课》中,谢华安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50年金色种子梦”。他回忆说,自己
是饿着长大的,那时外婆连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谢华安长大后,立志投身农业,要为了“让
大家有一碗饭吃”的梦想而努力。
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谢华安追着光和热来到海南,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育成“汕优63”
优良品种。“汕优63”连续十余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非常不易,希望大家有奋斗的精神,
做奋斗的一代新人。”
五十年来,谢华安把心血全部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一双手也因常年的育种工作变得异常
粗糙,布满老茧和沟壑。
几十万名像谢华安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都曾先后来到海南成为研究育种的“南繁候鸟”。对
于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 第8页,共8页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2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答案
1.B [“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理解不当。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
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2.B [A项“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
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C项“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外文
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和第五段“唐朝实
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
台”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 项“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
倒。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
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3.D [《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能体现盛唐气象。]
4.①举例论证。列举李煜的《虞美人》,论证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列举王昌龄的《芙蓉楼
送辛渐》,论证它表现的“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②对比论证。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
《将进酒》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③引用论
证。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论证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④比喻论证。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
公英,形象地说明了“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列举李煜《虞美人》中的诗句,“然而
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
界”,论证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列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论证它所表现的“也是
典型的盛唐气象”。
②对比论证。“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将进酒》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
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③引用论证。“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
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
饱满。
④比喻论证。“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
英,形象地说明了“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
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
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
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原文“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
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
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
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得出: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
成起了积极作用。
②由原文“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
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可得出: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由原文“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
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可得出: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
④由原文“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
文人登上政治舞台……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得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第1页,共4页
出: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
造出盛唐文化。
6.D [“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正面塑造”错。文中雷卿只是个潜在的人物,并非对她进行了典型形象的正
面塑造。原文最后“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
员”才说清楚雷卿是谁,作为暗线人物,她只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她的性格特征等并未作交代。]
7.B [“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错。两个革命者反应不同,并非性情不一样,而是由所处的具体状况和
对事实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同所致。由原文“‘怎么 万里,你忘记了吗 ’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
清朗许多了”“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
办了!’”可知,两人对革命都怀着一样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不一样的是客人知道牺牲的是自己的爱人,此
刻他内心应该是哀痛的,但是面对病中的同志,他不愿意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他,徒增同志的悲痛,不利于他
的病情,所以客人选择冷静理性地隐瞒事实。而病中的革命者,对此一无所知,只有对革命的一腔热血。所
以两人虽然表现不一,但实质是一致的。]
8.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以除夕的节令特点与作品的悲剧性主题(革命者的牺牲)形成对比,突出革命者
的大无畏精神;③革命者挑选除夕作为行动的日期,具有革命智慧,丰富了人物形象;④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寓指旧时代、旧秩序终将结束,新时代、新社会终将到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①小说以“除夕”为题,首先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点。
②由原文“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
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可知,除夕是传统节日,欢乐
喜庆的氛围和小说中革命者们的生病与牺牲形成对比,突出小说的悲剧意义。
③由原文“除夕! 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可知,革命者
选择除夕作为行动的时间,显示出他们极富革命智慧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在除夕家家欢庆的时候,敌
人也放松了戒备,正是行动的好时机。
④由原文“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
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
新的光明”可知,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间,小说也暗指了旧时代将会随着炮竹和革命者的行动成为过去式,新
时代会随着升起的新日和革命者的胜利而到来。
9.①推动情节发展:“五妹”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五妹和四嫂的多次追问,情节产生发展变化。②衬托表现人
物:“五妹”为人善良体贴,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未出场的雷卿的性格形象。③深化主
题:“五妹”的善良天真不谙世事,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深化了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那年轻一点的女人说:‘是谁 ’”“万里先生,是谁牺牲
了呢 ”五妹多次追问牺牲的人是谁,一方面为读者发声,另一方面也在推动情节的发展,让小说情节一步步
真相大白。
②小说中说“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读者不知雷卿是怎么样的人,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但是从这句话
中可以类比雷卿和五妹是一样的人,一样单纯可爱,善良正义。
③“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
拍”,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洁美好的年轻人形象,她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
者对未来理想人物的想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10.C [“帅精兵五千”的主语为“刘牢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成”为“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项。故选C。]
11.C [二者含义不同。“引而不发”的“引”是“拉开弓”的意思。引而不发:射箭时拉开弓却不把箭放出去,比
喻善于引导或控制,也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
12.B [“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错。原文“闲”的意思为熟习,“将略”的意思是带兵
打仗的方法、谋略。]
13.(1)如今大敌将要到达,谢安正在交游叙谈不得空闲,只派遣未经战事的(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前去抵抗,而
且我军又数量不足、力量软弱。(关键词:“游谈”,交游叙谈;“不经事”,未经战事、没有经验;“寡弱”,数量不
足、力量软弱。每个关键词1分,句子大意1分)
(2)您孤军深入,却紧靠着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关键词:“悬军”,
深入敌方的孤军;“陈”,军阵;“……者也”,判断句式。每个关键词1分,句子大意1分)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第2页,共4页
14.①寿阳战败,前秦王苻坚登城所见“草木皆兵”,开始对东晋有所恐惧,对必胜失去信心;②不知军情,答应晋
军提出的移动兵阵稍微后撤的请求,体现了主将急于求成、轻敌的心理,对局势失去把控;③前秦大败,军队
撤退“风声鹤唳”,伤亡惨重,体现了士兵恐慌崩溃的心理,败局已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
严整……怃然始有惧色”可知,寿阳战败,前秦王苻坚登城所见“草木皆兵”,开始对东晋有所恐惧,对必胜失
去信心。②由“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秦兵遂退,不可复止”可知,不知
军情,答应晋军提出的移动兵阵稍微后撤的请求,体现了主将急于求成、轻敌的心理,对局势失去把控。③由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
饥冻,死者什七八”可知,前秦大败,军队撤退“风声鹤唳”,伤亡惨重,体现了士兵恐慌崩溃的心理,败局已定。
参考译文
太元八年秋,前秦王苻坚下达诏令,开始大举入侵东晋。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
感到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紧接着就
闭口无言,谢玄不敢再问。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
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在有利的形势下投子打劫,反而还不能获胜。谢安于是就登
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
敌将要到达,谢安正在交游叙谈不得空闲,只派遣未经战事的(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前去抵抗,而且我军又数量
不足、力量软弱。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
冬季,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
制东面的部队。谢石、谢玄等在距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军,由于惧怕梁成而不敢前进。谢石想用不交战的
办法来拖垮前秦的军队。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在离洛涧十里的地方,梁成扼
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又分派部队断绝了他们归途上的
渡口,前秦的步、骑兵全都崩溃,争先恐后地逃向淮水,死亡的士兵有一万五千人,全部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军粮。
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的军队布
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
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恐惧的神色。
前秦的军队紧靠着淝水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却紧靠着
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
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
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
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
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后退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
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
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
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苻坚中了流箭,单枪匹马逃到淮河以北。
15.D [“由虚到实”错。本诗前面实写,最后两句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属于虚写。]
16.两者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都表达了戍卒的怀乡之情。(2分)但本诗的侧重点是
“思”,戍卒望月思乡,希望与家人团聚,诗人通过描写长风吹度玉门关来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2分)王诗的
侧重点是“怨”,戍边的士兵还乡无望,诗人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对戍卒的同情与安慰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诗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
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邑”
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
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及她们的叹息,在那样
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戍卒望月思乡,希望与家人团聚,诗人通过描写长风吹度玉
门关来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
王诗的侧重点是“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
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
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羌笛何须怨杨柳”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第3页,共4页
就水到渠成,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戍边的士兵还乡无望,诗人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对
戍卒的同情与安慰之情。
17.(1)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
黄鹂空好音(每空1分)
18.(示例)①白驹过隙 ②孤苦伶仃 ③如椽巨笔(每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中有“时光匆匆”的提示,强调时间过得很快,可填
“白驹过隙”。白驹过隙: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第②空,诗歌“飘飘何所似,天
地一沙鸥”强调的是孤独,可填“孤苦伶仃”。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第③空,根据后文“还原了
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可知,语境中是指杜甫用一支笔来写诗,来记录历史事件,可填“如椽巨笔”。如椽巨
笔:像椽子一样的大笔。用来称颂别人气势宏大的文章或杰出的写作才能。
19.(示例一)拂尽世俗的尘埃,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
(示例二)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形式2分,内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
子。可以“拂尽世俗尘埃”为基础句式,把后面的句子都改写为动宾短语结构;“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是
“拂尽世俗尘埃,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的目的,所以需要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即把“让生命的
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改为“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也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得到
彰显”为基础句式,先把“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这两句的语序调整一下,再把“拂尽
世俗尘埃”改为“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改为“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
20.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
构成:上下两句中,“闲观”与“静赏”、“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碧云”与“松风”、“晚”与“凉”两两相对,词性
一致,结构相同,意义相连。(2分)
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上下
两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且意义紧密相连,所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构成:“闲观”与“静赏”
都为状中式短语,“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都为主谓式,“碧云”与“松风”都为偏正式,“晚”与“凉”都为形容
词。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对偶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从内容上看,“闲观好山
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通过“闲观”“静赏”眼前静谧美好的景色,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
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21.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B项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的“风”均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
气、习惯等。A项指消息,传闻。C项指与作家创作或研究有关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D项是自然现象。]
22.(示例)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②泡茶与敬茶的礼仪(待客之道) ③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每空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后文“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
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推断,此处是说茶文化历史悠久,故可填写“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第②处,由
后文“当客人来访”“泡茶前……”“以茶敬客时……”“一杯茶水,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可知,中国
饮茶文化注重的是礼仪,是茶的待客之道,或者说具体是“泡茶”与“敬茶”的礼仪,故可填写“泡茶与敬茶的礼
仪”或“待客之道”。第③处,由前文“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
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以及后面关于饮茶过程乐趣的具体展开可知,中国人不仅喜爱茶,更是把饮茶
的过程当作文化和乐趣来对待,故可填写“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
23.写作指导 材料围绕科技工作者谢华安的职业成长历程展开。首先,梦想的确立是源于自己小时候的经
历,因为自己的家人“连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而想“让大家有一碗饭吃”。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大爱。其
次,他克服追梦历程中的艰辛,直到追梦成功,坚持工作育成“汕优63”优良品种。再次,他的追梦历程是奋斗
精神的体现,“做奋斗的一代新人”是对当代青年的期望之言。最后,再以谢华安的手部特写呼应他的奋斗精
神。作文引导语中提出,谢华安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像他一样的几十万名科技工作者。
综上所述,材料是以“追梦”“奋斗”为主题词展开叙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既
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立鸿鹄志、做奋斗
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参考立意:①莫忘初心,脚踏实地;②践行梦想,披荆斩棘;③知行合一,奋斗不息。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第4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