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2023.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古代埃及,尼罗河每年的泛滥都会淹没一些土地,但也会新增加一些土地。人们必须运用数学知识来测量这些土地的面积,以确定当年的赋税。测量土地就需要用到几何学,因此古埃及成为几何学的发明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C.农业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埃及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2.史诗是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
A.《天方夜谭》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吉尔伽美什》
3.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世界崛起了一系列帝国。图中描述的帝国是
A.亚述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4.图1、图2分别为在新疆出土的古罗马纺织品图和在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图。这反映了古代
A.东西方存在经贸联系
B.罗马帝国与汉朝官方交流频繁
C.罗马丝织业长期发达
D.罗马开辟了通往汉朝的丝绸之路
5.《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C.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6.到15世纪晚期,英格兰的都铎王朝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完成了国家统一。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一现象
A.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结束了天主教会统治
C.阻碍了自治城市发展 D.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
7.“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帝国因此成为东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间人’。”这里的“帝国”是指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8.16 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被征服的地区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须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这些贡赋可能有
A.甜高粱或西瓜 B.马铃薯或玉米 C.大麦或小麦 D.水稻或粟
9.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其名称源自拉丁文,意为“平静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及其船队命名的。该航海家及其船队
A.最先开通了到达美洲的新航线 B.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
C.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D.最早发现了亚洲地区的国家
10.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因缺少劳动力而去非洲,途中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岛上生存下来并“过得很富裕”,整个小岛成为他的个人财产。鲁滨孙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B.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
C.近代西欧的殖民扩张 D.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11.彼特拉克热爱生活,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这反映他
A.崇尚科学理性 B.倡导民主政治 C.肯定人的价值 D.主张禁欲主义
12.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一1626)和许多同时代人概括了当时这种态度:如果我们要了解自然界,我们就必须向自然界请教,而不是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请教。这一态度体现了
A.民主主义的理念 B.宗教改革的思想 C.启蒙思想的影响 D.科学的理性精神
13.拿破仑的军队在西班牙到处逮捕天主教士,焚烧教堂;同时,法军在当地的暴行激起了西班牙民众的强烈反抗,他们化整为零,袭击法军的补给线,最终联合英国将法军赶出了西班牙。由此可见,拿破仑对外战争
A.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B.推翻了欧洲封建君主统治
C.推动了欧洲国家民主政治的建立 D.激发了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14.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5.1785年,有律师为阿克莱特辩护时指出:“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段辩护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理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B.手工工场日趋专门化
C.工艺发明主要源于工匠的实践创新 D.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16.如表为英国人口分布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A.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城市中
B.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C.奴隶贸易造成英国人口激增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7.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这是因为“公社”
A.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飞跃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18.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次会议
A.彻底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B.开启了帝国主义殖民掠夺非洲的历史
C.大大加速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已将大多数东方国家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C.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落后D.西方列强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东方各国闭关锁国
20.列宁指出:“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民觉醒过来了。”“觉醒”指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涨
21.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逐渐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奥意三国同盟。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一战爆发。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源于
A.巴尔干地区矛盾尖锐 B.欧洲列强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团
C.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激 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历史笔记。笔记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A.推动了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B.促使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C.肃清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D.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他旨在强调俄国
A.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B.仍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C.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存在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4.右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25.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成就表明
A.新经济政策具有科学性 B.斯大林模式具有合理性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 D.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拉丁美洲出现了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
A.倡导以仁爱、非暴力为思想核心 B.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 D.无产阶级是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27.现代史上,慕尼黑成了一个不光彩的特定语,代表向勒索低头而受到惩罚。甚至还衍生出一种“慕尼黑类比”的极端思维,反对一切谈判、妥协、友好,并将其指斥为“慕尼黑”。“慕尼黑”这种语意的获得,直接源于二战前后
A.捷克被英法牺牲 B.法国被德国占领
C.英美等对日绥靖 D.美国被拖入战争
28.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形成了“凡一华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两者都
A.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B.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C.强化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受到美苏两国操纵
29.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
30.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主干知识时间轴。据此推测其整理的历史主题是
A.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全球治理体系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每道题若作答不清楚不整洁,扣书写分1分)
31.(12分)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学界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可谓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带来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残忍……孤立隔绝还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殖民统治者在摧毁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时,又力图把宗主国的文化移植过来,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摘引自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6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6分)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 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摘编自陈曦《浅谈美国的权力制衡机制》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什么政体,并说明“光荣革命”体现英国人政治智慧的理由。(4分)
⑵材料二体现了1787 年美国宪法的哪些原则?分析这种“安排”对美国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
⑶材料三反映了法国革命的何种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33.(13分)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右图,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 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门洪华《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3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四例美苏冷战的重大事件。(7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的原因。(3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2023.4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C A B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C B B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D B B A A C A
二、非选择题(40分)(每小题若作答不清楚不整洁,扣书写分1分)
31.(12分)
(1)动因:①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人文主义激励冒险精神;③《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的介绍;④西方国家对东方商品(或香料)和黄金的追求;⑤传播基督教的需要;⑥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⑦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4分、任选4点得4分)
条件:①西欧人长期航行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②地理知识日益丰富(地圆学说);③航海技术的进步;④造船技术的发展。(2分、任选2点得2分)
(2)物种:马铃薯、玉米、可可、番茄、甘薯、花生、南瓜。(2分、任选2点得2分)
影响: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②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④提升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⑤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4分、任选4点得4分)
32.(15分)
(1)君主立宪制。(2 分)
理由:既克服了专制,又避免了流血革命,规避了从革命到复辟的历史循环。(2分)
(2)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人民主权。(2分、任选2点得2分)
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6 分、任选3点得6分)
(3)特点:长期性;曲折性;艰难性;反复性。(1分、任选1点得1分)
原因:法国国内的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大革命时期外部环境恶劣,欧洲国家的联合干涉;法国民族全民性的政治冲动的冲击,难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法国政治派别较多,相互斗争。(2分、任选2点得2分)
33.(13分)
(1)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3分 任选3点得3分)
(2)特点: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3分)
事件: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德国的分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4分、任选4点得4分)
(3)原因:建构多边国际制度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国际上反霸权主义力量的增长。(3分、任选3点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