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6: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活用、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时的驳论技巧。
3.感受王安石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改革家气度,培养革新精神。
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
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同时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甲法和青苗法),因而激起了朝中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人物的强烈反对。在这场新旧党之争中,不少人深受其害,如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便是这次党争的牺牲品,王安石本人也为这场改革背负了不少骂名。
王安石变法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苏洵《辨奸论》
保守派眼中的王安石
“王荆公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
——叶梦得《石林燕话》
不修边幅的王安石
据说王安石从来不换洗其长袍,一般是其同僚在一定时间邀他去澡堂偷偷将其旧袍换掉,而他每次洗完澡出来,也不曾注意到自己的衣袍被换了,不管怎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
一次宴会,王安石将摆在其面前的鹿肉丝吃了精光,同僚便告诉其妻王安石爱吃鹿肉丝。王妻甚感意外,便叫同僚们下次宴会时将其鹿肉丝放得离他远点,将其他菜放在他面前,结果王安石又将他面前的菜吃个精光,浑然不觉桌上有鹿肉丝。
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其外在。
----林语堂
拗相公王安石
王氏《三经新义》
曾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作《三经新义》用以代替过去经典名家疏解。在他当权之时,科举考生必读其《三经新义》,考生的意见如果与宰相见解小有出入便会因之落第。
王氏字源学
他的字源学,只是字的结构与来源研究,不是用比较方法,而是凭个人想象。王安石相信这是独得之秘,是学术上不朽的贡献,成书二十五卷。
一天东坡与其闲谈问:“可是,为什么‘鸠’字由‘九’‘鸟’二字合成了?”王语塞。苏曰:“我能告诉你为什么。《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个吗?”
乃其狂妄自负、固执己见之表现!
这样的个性或许为他日后改革的失败埋下了一些隐患。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的人生信条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
为圣人之道,不顾众议,锐意改革!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póu)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创作背景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难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会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qiǎng guō
chóng

shù

nàn rén




duó
再三
读文正音
批驳
计划
考虑
顾念,忧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启:陈述,禀告;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操:持;
术: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
强聒: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
见察:被理解;
上报:敬辞,给您回信;
辨:同“辩”,分辩;
译:安石禀告: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第1段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视遇:看待,对待;反覆:书信往返;
卤莽:“卤”同“鲁”,简慢草率;
具:详细;
见恕:见,代指“我”,原谅我。
译: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第1段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发语词;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尤:特别 ;
名实:名义和实际
得:清楚;
所以:......的原因;
见:动词前相当于代词“我”;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毁谤。
译: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毁谤。
第2段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却;以谓:以为,认为 ;
人主:君主,皇帝;
议:议定; 修:修正;
授:交给;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举:施行; 以:表目的,来;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难壬人:排斥巧言献媚的小人;
前:预先;
译: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有利(事业)除去弊端,(这)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治理整顿财务,(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要批驳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作者批驳对方的总观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司马光的观点 王安石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如何辩驳?
立论依据:名实之辩
司马光的观点 王安石的反驳(第二段)
核心观点
侵官 具体理由
生事 具体理由
征利 具体理由
拒谏 具体理由
怨谤 具体理由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先立后破,
为变法正名
为自己寻找改革势在必行的道义依据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助人主
遵先王
谋天下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
守中有攻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乃:才;
量:估量、考虑;
抗:抵抗,斗争;
汹汹:大吵大闹。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才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考虑政敌的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第3段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只是;
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加恩惠给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
知:领教。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位者怨恨的全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盘庚不因为怨恨的人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第3段
王安石的反击(第三段)
反击1
反击2
反击3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保守派的思想根源
举例论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表达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剖析改革遭遇抵制的深层原因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机会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向往:仰慕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到了极点!
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
第4段
答司马谏议书
反击保守派无所作为、墨守成规
书信常规的结尾
交代回信的缘由
驳斥司马光的观点 
针锋相对,态度坚决
针对司马光的指责,全文以“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作为立论依据,首先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然后予以反击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总结全文内容——
>>总结作者形象
......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你同意列宁的评价吗?
深刻地洞察力: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
坚如磐石的决心:寡不敌众 助上抗之
兼容并包的气度:直面质疑 一一解释
非凡的胆略:迎难而上 负重前行




【总结】驳论的艺术
驳论文段
摆谬论(树靶子):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有理有据刚柔并济
气势磅礴
树己论: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驳谬论
不为侵官
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
不为拒谏
固前知其如此(怨谤)
斥谬论
以守为主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
盘庚之迁,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反守为攻
他们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可是两人的争斗却都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
所以他们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而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人身诋毁,而且二人在品德学识性格上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个人品质高尚,才华横溢,勤俭节约,不贪财,不好色,不懂得享受,一心为国家,为人民。
从二人的通信,细察便可看出,他们是开诚相见、直抒胸臆的,虽然是论战辩难的书信,却也注入了朋友间的情谊,虽然政见不同,却不妨碍原来的友谊,再如欧阳修、苏轼也曾经不赞成新法的某些措施,但王安石与他们之间的私人感情仍然是很好的,不以私废公、也不因公忘私,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
王安石 司马光
改革派 保守派
“君子之争”
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
⑦移船相近邀相见
⑧总不许见哭声 ⑨儿童相见不相识
介词,相当于“被”
代词,相当于“我”
动词,看到
动词,拜见
召见
通“现”,出现
动词,见面
听见
遇见

一词多义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
④好修容仪
修正,修订
修建
身高
修饰,装饰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④少年固强之
本来,副词
顽固,形容词
巩固,动词
坚持,一定
一词多义

①不为侵官
②为天下理财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何辞为
动词,算作,算是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名词,作为
介词,跟,同
和“所”连用,表被动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一词多义

①故今具道所以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以授之于有司
④以兴利除弊
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
⑦自以寿不得长
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
连词,表示结果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目的
介词,把
连词,因为
以为,认为
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