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素质升级检测 部编版必修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素质升级检测 部编版必修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6:18:46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 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B.“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
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D.“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泉水润泉城
王国政
①济南因泉水闻名。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②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③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④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⑤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
⑥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
⑦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摆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递给我一杯用泉水冲泡的绿茶,然后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曲水亭街及济南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三个多月后,我写的《曲水亭街》一文刊发在晚报上,我将报纸送了一份给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嘿嘿”笑个不停。
⑧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记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办事,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个环节怎样办理,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还有平日里,公交车司机的一句“您好”,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
⑨时间像是流动的水。如今,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感情和依恋与日俱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
(本文选自202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到处是泉”都道出了济南的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B.文章写到疏浚护城河,使泉水再现生机,说明济南人爱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
C.文章写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
D.“润”是“浸润、润泽”的意思,文章从泉水滋养了济南、孕育了济南文化、影响着济南人等方面表现了“润”的意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墨点题,引出写作对象,行文处处围绕“泉水”“泉城”展开,结构严谨,叙写集中,主旨显豁。
B.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济南的泉水,如将济南的泉水与“村里山泉水”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济南泉水的喷涌气势。
C.作者将状物抒情和叙写自身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文章既真实朴素,又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彩。
D.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修辞手法灵活多变,最后两段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同时也使用了排比、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
8.文章结尾处写道:“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⑦段写到了与老燕的一些交往,请结合全文,从内容、结构和主旨三方面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廩,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六年,公至孟津。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B.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C.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D.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国,战国时代曾称“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职责相同。
B.郎,官名,初指宫廷延廊。宫廷侍卫人员多守候在延廊,郎也用作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C.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迁。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D.乙未,天干地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年少时,放纵自己,不从事正当职业,世人认为他很平常,而桥玄、何颙等认为他与众不同。
B.对于无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太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C.太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在闾巷等待贤才来访,唯才是举。
D.太祖认为,刑罚关系到百姓的生命。于是他设置理曹掾属,将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通晓法律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才智之士的“有行”和“上进”,曹操是如何辩证看待的?他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①
苏 轼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未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②。
【注】①元素:杨元素,苏轼赴密州,元素还朝,同行至京口而别,作此词。②归飞鹤:“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陶潜《搜神后记》卷一)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题目《醉落魄·席上呈元素》可知,此词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为酬赠诗。
B.上片以慨叹分别聚散无期为发端,一气贯注,抒写无奈、忧愁之情,为全词奠定黯淡基调。
C.下片由感慨转向眼前席上情景,是说酒席之上,让我们开怀畅饮、纵情欢笑,不要推辞,传达出深挚热切的不舍情意。
D.“长羡”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深切渴望;“望”引颈翘首,因想见而不得愈发“羡飞鹤”,“鹤”与人形成鲜明对比。
16.“天涯同是伤沦落”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请对比赏析《琵琶行》和本词,二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接下来作者饮酒解愁这一动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2)《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类精神的创造过程,远不像终端产品那样美妙。蓬头垢面,失魂落魄,这才叫“意匠惨淡经营中”。但这样的苦行和鬼相,不为人知,人亦不乐知。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是喜欢快钱,捷才世人欣赏,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人情________,所以大家都愿意做那个买彩票中巨奖的幸运赌徒,你________节衣缩食挣下一大份家业,头上是没光环的。所以李白容易被神化,什么御手调羹、力士脱靴、水中捉月等等。杜甫就没有人神化他,连后人捏造的饭颗山头的诗人形象,也是一脸苦相。不知为什么,苦吟者总给人________的印象。因此,有人明明勤奋出成果,偏要说自己没怎么花力气。比如________写《失乐园》的弥尔顿,就喜欢把夜里辛辛苦苦攒成的诗句,说成是不请自来的缪斯的赏光。俗话说“贪天功为己有”,他情愿倒过来,“贪己功为天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以逸待劳 宵衣旰食 左支右绌 苦心孤诣
B.好逸恶劳 胼手胝足 智短力绌 殚精竭虑
C.以逸待劳 胼手胝足 智短力绌 苦心孤诣
D.好逸恶劳 宵衣旰食 左支右绌 殚精竭虑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前后不连贯,且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世人喜欢快钱,欣赏捷才,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B.捷才世人欣赏,快钱大家喜欢,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C.世人欣赏的是捷才,喜欢的是快钱,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D.捷才世人欣赏,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喜欢快钱,棋手的成功却取得辛苦
20.文段结尾的画线句中作者通过文字顺序的调动、颠倒,就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1年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濒危物种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 800只,__①__。这一有关熊猫“降级”的消息,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国际上物种保护级别由高到低划分为9类,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三类物种,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近危”。2021年,诸如大象北移、东北虎进村等事件频上热搜。这一方面表明,__②__;另一方面,__③__,人们除了有又见“萌兽”的欣喜,还有如何解决“人兽冲突”的困惑。不管怎么说,(  ),那么人类就应学习如何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野生动物进入了人类的生活领地
B.既然地球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C.如果人类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
D.如果法律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
雷海为的对手、《中国成语大会》2015年度总冠军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
对上述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 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解析】 A项“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项“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项“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错,从材料二第3段看,“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是因为我们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也不是来自于文化自信,选项强加逻辑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解析】 A项“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D项“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B.“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
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D.“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
【解析】 “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错,“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没有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词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作用,赞美了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__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__
5.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6分)
答:__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②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③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④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泉水润泉城
王国政
①济南因泉水闻名。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②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③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④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⑤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
⑥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
⑦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摆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递给我一杯用泉水冲泡的绿茶,然后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曲水亭街及济南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三个多月后,我写的《曲水亭街》一文刊发在晚报上,我将报纸送了一份给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嘿嘿”笑个不停。
⑧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记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办事,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个环节怎样办理,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还有平日里,公交车司机的一句“您好”,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
⑨时间像是流动的水。如今,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感情和依恋与日俱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
(本文选自202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到处是泉”都道出了济南的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B.文章写到疏浚护城河,使泉水再现生机,说明济南人爱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
C.文章写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
D.“润”是“浸润、润泽”的意思,文章从泉水滋养了济南、孕育了济南文化、影响着济南人等方面表现了“润”的意蕴。
【解析】 “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有误。从文中“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的“也许”可看出这是推测,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孕育了这里的文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墨点题,引出写作对象,行文处处围绕“泉水”“泉城”展开,结构严谨,叙写集中,主旨显豁。
B.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济南的泉水,如将济南的泉水与“村里山泉水”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济南泉水的喷涌气势。
C.作者将状物抒情和叙写自身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文章既真实朴素,又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彩。
D.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修辞手法灵活多变,最后两段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同时也使用了排比、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 “拟人手法”有误。该段落没有运用拟人手法。有比喻和排比,如“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
8.文章结尾处写道:“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①济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温暖人心。②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滋养了济南这座城,济南人与泉水心心相连。③泉水孕育了济南的文化,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④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他们有爱读书的传统。⑤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济南人离不开泉水,打心眼儿里喜爱泉水。⑥在泉水的滋润下,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__
9.文章第⑦段写到了与老燕的一些交往,请结合全文,从内容、结构和主旨三方面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①内容上:写老燕身为泉水滋润下的泉城人的热情大方,并表现老燕以自己是泉城人而自豪,同时流露出作者从泉城人老燕身上获得的美好印象。②结构上:印证前文,引出下文。印证前文泉水“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等内容;引出下文所谈的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及“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的特点。③主旨上:借老燕这一泉城人的代表,抒发了对高洁淳朴的泉城人的颂扬之情,并表达了对清澈透亮的济南泉的喜爱之情。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廩,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六年,公至孟津。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B.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C.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D.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解析】 “少”作时间状语,“太祖少”不能独立成句,“太祖少机警”是主谓结构,可以独立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不治行业”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相国,战国时代曾称“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职责相同。
B.郎,官名,初指宫廷延廊。宫廷侍卫人员多守候在延廊,郎也用作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C.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迁。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D.乙未,天干地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时。
【解析】 “相国与丞相职责相同”错误,相国与丞相职责不同,地位高于丞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太祖年少时,放纵自己,不从事正当职业,世人认为他很平常,而桥玄、何颙等认为他与众不同。
B.对于无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太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C.太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在闾巷等待贤才来访,唯才是举。
D.太祖认为,刑罚关系到百姓的生命。于是他设置理曹掾属,将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通晓法律之人。
【解析】 “执政者应该在闾巷等待贤才来访”错误,原文是说执政者想得到贤才,应走出闾巷,寻访贤才,而不应“在闾巷等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4分)
译文:__等到君主想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__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4分)
译文:__各级官府应仔细考虑,明白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__
14.对于才智之士的“有行”和“上进”,曹操是如何辩证看待的?他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3分)
答: (1)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
(2)举例论证:陈平和苏秦。 
参考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的,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只有您了!”二十岁的时候,太祖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议郎。
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
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等到君主想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
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应仔细考虑,明白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①
苏 轼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未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②。
【注】①元素:杨元素,苏轼赴密州,元素还朝,同行至京口而别,作此词。②归飞鹤:“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陶潜《搜神后记》卷一)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由题目《醉落魄·席上呈元素》可知,此词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为酬赠诗。
B.上片以慨叹分别聚散无期为发端,一气贯注,抒写无奈、忧愁之情,为全词奠定黯淡基调。
C.下片由感慨转向眼前席上情景,是说酒席之上,让我们开怀畅饮、纵情欢笑,不要推辞,传达出深挚热切的不舍情意。
D.“长羡”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深切渴望;“望”引颈翘首,因想见而不得愈发“羡飞鹤”,“鹤”与人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同为酬赠诗”错误,由原文背景可知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苏轼赴密州,杨元素还朝,两人自杭州同行至润州,分手时写下。可知是送别诗。而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赠给亲朋好友的作品。这里没有赠送。
16.“天涯同是伤沦落”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请对比赏析《琵琶行》和本词,二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6分)
答:__不相同。白诗:通过对琴艺高超却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形象的叙写,反映个人不幸的政治遭遇,表达自己被贬谪的伤痛。苏词:“萍”,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生如萍在水,任其漂泊无定的身世感慨(人事变迁、世事变幻);“故山”“归飞鹤”表达词人企盼退隐还乡的情感。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慨当以慷__,__忧思难忘__”两句,为接下来作者饮酒解愁这一动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2)《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__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绕船月明江水寒__”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金戈铁马__,__气吞万里如虎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类精神的创造过程,远不像终端产品那样美妙。蓬头垢面,失魂落魄,这才叫“意匠惨淡经营中”。但这样的苦行和鬼相,不为人知,人亦不乐知。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是喜欢快钱,捷才世人欣赏,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人情________,所以大家都愿意做那个买彩票中巨奖的幸运赌徒,你________节衣缩食挣下一大份家业,头上是没光环的。所以李白容易被神化,什么御手调羹、力士脱靴、水中捉月等等。杜甫就没有人神化他,连后人捏造的饭颗山头的诗人形象,也是一脸苦相。不知为什么,苦吟者总给人________的印象。因此,有人明明勤奋出成果,偏要说自己没怎么花力气。比如________写《失乐园》的弥尔顿,就喜欢把夜里辛辛苦苦攒成的诗句,说成是不请自来的缪斯的赏光。俗话说“贪天功为己有”,他情愿倒过来,“贪己功为天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以逸待劳 宵衣旰食 左支右绌 苦心孤诣
B.好逸恶劳 胼手胝足 智短力绌 殚精竭虑
C.以逸待劳 胼手胝足 智短力绌 苦心孤诣
D.好逸恶劳 宵衣旰食 左支右绌 殚精竭虑
【解析】 第一空,以逸待劳:在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军疲劳时出击取胜。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文中是形容人们所普遍具有的赌徒心态,应该用“好逸恶劳”。第二空,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胼手胝足:意思是手脚生茧。形容劳动十分辛勤。文中是形容劳动的艰苦,应用“胼手砥足”。第三空,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智短力绌:智力不足,力量欠缺。比喻智力体力上都不强大的人。此处是形容杜甫给人的印象,应用“智短力绌”。第四空,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此处是形容弥尔顿写诗时费尽心思精力。应用“殚精竭虑”。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前后不连贯,且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世人喜欢快钱,欣赏捷才,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B.捷才世人欣赏,快钱大家喜欢,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C.世人欣赏的是捷才,喜欢的是快钱,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D.捷才世人欣赏,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喜欢快钱,棋手的成功却取得辛苦
【解析】 原句中有两处语病:(1)语意不连贯。文段中“是喜欢快钱,捷才世人欣赏”语句不通顺,应改为“世人欣赏的是捷才,喜欢的是快钱”。(2)语序不当,文段中是将“赌徒”和“棋手”二者比较,应改为“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
20.文段结尾的画线句中作者通过文字顺序的调动、颠倒,就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贪天功为己有”是将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一般是指自身没有做出任何努力。但是本文中弥尔顿不希望世人将他归为“苦吟者”,所以宁愿把自己的辛苦付出包装为“灵感”的馈赠。次序的颠倒,恰如其分地突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对比鲜明。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1年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濒危物种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 800只,__①__。这一有关熊猫“降级”的消息,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国际上物种保护级别由高到低划分为9类,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三类物种,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近危”。2021年,诸如大象北移、东北虎进村等事件频上热搜。这一方面表明,__②__;另一方面,__③__,人们除了有又见“萌兽”的欣喜,还有如何解决“人兽冲突”的困惑。不管怎么说,(  ),那么人类就应学习如何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如果野生动物进入了人类的生活领地
B.既然地球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C.如果人类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
D.如果法律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解析】 由后文“那么人类就应学习如何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可知,前面是人类为何要学习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原因;再由前面“大象北移、东北虎进村”等信息可知,这是说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共处,说明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这是人类要学习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原因。A项“如果野生动物进入了人类的生活领地”只是假设,而前文“大象北移、东北虎进村”都是事实,与上文不衔接。C项上文没有提到人类和其他生物“平等”这一信息,与上文不衔接。D项上文没有提到法律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信息,与上文不衔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__物种保护级别下调为“易危”__
②__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效果显著__
③__也有新的“烦恼”(问题)出现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
雷海为的对手、《中国成语大会》2015年度总冠军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
对上述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选取至少两到三个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这类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要问题,展示自己的素养。考生可以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各自的意思,然后把有相关性的关键词放在一起立意。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则材料对两人各有所赞,但两人各自读书状态是不同的。雷海为的“状态”:在送外卖的状态下读诗,他需要挤时间,体现了生活中挤时间读书的辛苦,但读诗的追求让他有所成就,这种状态,叫“身处喧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读书是不容易的;彭敏的“状态”:在校园求学的状态下读诗,他有优裕的时间,也懂得珍惜这大把的时间,一个人最容易迷失的恰是在拥有幸福却不自知的情况之下,玩游戏、玩手机、睡觉、逃学等等。在校读书,这种状态,叫“雅室求学”,同样是不容易坚持的。“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是离开校园后的“挤时间读书”方式和在校园内的“专门读书方式”。两种状态,两种方式都是值得称赞的,应该两者都有所涉及,可以有所侧重。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其实就是联系你现有的学习环境状态和应持的学习态度。
立意:
(1)终身学习酿诗意。
(2)雅室读诗志趣高。
(3)“雅室”“喧嚣”皆可读,读书岂能论环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