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感悟导入:郑和下西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壹
贰
叁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意义;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西洋的含义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文莱
文莱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根据郑和简介,归纳:为什么郑和能够担任远航的重任呢?
问题思考: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海洋知识丰富,有志向
熟悉情况,便于各国交往
才能出众,精忠报国,深得皇帝信任
熟悉海洋
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
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12岁成为太监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当时明朝经济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材料二:明初造船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材料三:明人《顺风相送》中已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几个指南针一起运用于确定航向。
材料四: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造船技术先进
指南针广泛使用
郑和杰出的领导
(根本原因)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P70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成祖锐意通四夷。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加强与海外的友好往来。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文莱
西 洋
时间:
次数:
出发地:
最远:
概况
1405年-1433年
7次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刘家港
进贡了狮子、金钱豹、大西马
阿丹国进贡了麒麒
进贡了“花福禄”(斑马)和狮子
这些都是藏于深山、隐潜海中的灵异之物;深伏沙漠、栖息陆地的、伟岸的珍宝,他们莫不争先呈献;有的还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携带捧奉着金叶制成的表奏文书,前来朝见。
——《天妃灵应之记》碑译文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P71-72
郑和及随行人员与所到国家表达通好的意愿,进行贸易。一些国家还派遣使者随行。
和平友好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玛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 宽18丈 100吨, 长24.5米 宽6米 120吨 100吨 50吨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时间早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地位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宪宗皇帝派太监到兵部搜索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企图如法炮制。兵部郎中刘大夏抢先将档案藏匿。后,兵部官员甚至焚烧了郑和浩浩荡荡满挂荣耀的船帆、苦心经营多年的造船厂和耗尽心智的造船图纸、航海日志、航海资料等。
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消极影响吗?
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人民的负担。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来自海上的,不仅有朋友,也有……
《避难的平民》思考: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官庾( yǔ,谷仓)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第五十五卷《沿海倭乱》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倭寇的含义?
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倭患出现的原因
原因:
①明朝中期, 日本国内局势动荡;
②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
官庾( yǔ,谷仓)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zhǒnɡ)。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kū)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 倭患”。
倭患的危害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简介戚继光
台州九战九捷
入福建广东剿倭
(与俞大猷合作)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结果:
事迹:
台州九捷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抗倭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倭寇。
—《中国历史》
材料三:
①戚继光抗倭使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戚家军”训练有素,英勇善战
③爱国军民配合作战,同仇敌忾。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军事才能。
角度:战争性质、军队、人民、指挥官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如何评价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性质)
淡泊名利、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的爱国情怀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思考:“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与世界——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家不完全统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84次,入侵船队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三篇章: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结合材料分析明朝的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有何启示?
①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
③国家之间交往应该以和平、互相尊重为主。
②要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第三篇章: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1.主要目的
2.事迹
3.结果
2.时间、次数、规模、最远到达
1.时代背景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必要条件:①②
4.评价:抗倭战争、戚继光
4.历史意义:①②
5.历史局限
交往
冲突
冲突
概况
课堂小结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9万里波澜壮阔的远航,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是因为(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B
B
巩固提升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 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C
A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