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优质精炼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优质精炼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23: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
4.掌握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1949年,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导入新课
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
外交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2: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新中国建立之初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奉行外交 新政策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方针:
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基本保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人捣乱。
——巩固了新中国的
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无产阶级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使新中国不至于处
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史料链接
合作探究
思考:近代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区别是什么?
基本特征 主要区别
近代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国家是否独立;社会性质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南京条约》签订仪式
《马关条约》签订仪式
《辛丑条约》签订仪式
近代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图
友好
敌对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1950-1953年中美在朝鲜进行了军事较量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一:1949年-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思考:材料一的数据变化及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 是什么外交政策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局面:中国外交出现困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少)。
材料二: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形势图
政策:一边倒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对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周总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国时成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王俊彦:《开国外交》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热情欢迎了印度代表团来华
根据材料,周总理提出什么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周恩来
【注】印度支那:即法国殖民地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
材料: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的贡献是载入史册的。他多次打破僵局,把会议导向和平签署协议的彼岸。
——潘晓,孙彦《鞠躬尽瘁操国事 周恩来与新中国》
回到金边后,我的代表们向我称赞中国总理,他们被他迷住了。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
日内瓦会议部分成果:
一、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
二、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
三、三国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也不允许任何外国在三国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这三项协议内容分别对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什么内容
体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体现“和平共处”
体现“互不干涉内政”
材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70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6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有利于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世界:影响深远,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拓展延伸
(1)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2)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3)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4)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时 间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地 点
参与人员
性质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1955年
亚非29国领导人和地区的代表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为了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补充:会议主要谈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百闻不如一见,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
——潘晓,孙彦《鞠躬尽瘁操国事 周恩来与新中国》
“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会议应将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时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选自《周恩来外交文选》
根据材料,“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选自《周恩来外交文选》
何为“同”——
共同的遭遇:曾经受到殖民主义的压迫
共同的愿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何为“异”——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建设道路等不同
史料拓展:危机四伏的万隆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巴基斯坦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伊拉克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
历史再现
总理第一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第二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总理的话被翻译出来后,全场热烈鼓掌,将整个会议紧张气氛扭转过来。
当时与会国家只有6个与我们建交,很多国家对新中国很不理解。对于一些人指责中国共产党要颠覆周边国家,周总理表示,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外来势力侵犯,中国有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话讲出来后当时感动了很多人,尼赫鲁和阿里总理等多国领导人争相与总理握手。
——《周总理如何斡旋万隆会议?》
根据教材83页和材料,说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①扭转了会议的紧张气氛,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②消除亚非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消除误会,赢得支持
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
与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及其夫人合影
同埃及总统纳赛尔交谈
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亚非各国进行了一系列会晤或交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与纳赛尔接洽,讨论了亚非国家的合作问题,开创南南合作的先河。
开拓外交局面
周恩来在给外国的领导和记者签名
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把万隆会议的方向扭转到团结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树立了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象。同时,通过一系列会晤与交谈,有效地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到外交活动,不仅推动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而且增进了与会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消除了某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虑。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和平、独立、发展经济
攻击中国
会议本来是什么航向
偏离的航向指什么
重回航向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
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基辛格
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哈尔德
你们认为我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警告美国谈判代表
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恩来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印度印中协会会长
外国政要眼中的外交家周恩来
1954年访问印度
1954年访问缅甸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入一分钱……”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访问印、缅,首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外交公报
195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他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一生两袖清风,无儿无女;他逝世时,人民自发十里长街送他最后一程;
周恩来(1897--1975)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本原因)
②国际威望的提高;
③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
⑤我国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
⑥国际形势的变化。
(男)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女)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男)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女)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合)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男)黄埔任教,激扬文字培育革命英才;
(女)转战南北,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中;
(男)国际舞台,不卑不亢重塑大国形象;
(女)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愧人民公仆。
诗朗诵
你是这样的人
拓展延伸
这盛世,如您所愿 ——致敬周总理
开国大典的时候,
飞机不够,
您说飞两遍。
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
要多少有多少。
这盛世,如你所愿!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当年送您走十里长街,今日陪您看十里繁华。
雄狮已醒,复兴在即。
愿以吾辈之青春,
护卫这盛世之中华。
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之中华。
这盛世,如您所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背景: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意义: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55年,万隆
“求同存异”
时间地点:
作用:
方针:
本课小结
1.“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史实是(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下图为“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段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A
A
检测提升
3.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独立国家的一次盛会。下列对该会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会议主要讨论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C.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会址在印度尼西亚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C.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B
D
5.1955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23个,到1965年底增加了一倍多。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召开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C.万隆会议的召开 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召开
6.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只注重与近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C.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D.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
B
7.“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下列选项能充分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一国两制”方针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统一原则
C
8.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万隆精神的激励下,亚非国家联合自强,区域、次区域、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表述符合“万隆精神”的是(   )
①和平合作 ②制度认同 ③反帝反殖 ④民族独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A
1.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据此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D.全方位外交
2.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
C.被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接受和支持D.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A
A
链接中考
3.“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国初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共赢共享的理念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对外开放政策
4.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2021年当地时间3月18日,杨洁篪、王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要求一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据此可知,中国
A.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D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根据材料得出我园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外交中
6.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D
7.195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准备实行“一五”计划,国内需要大量资金,国际上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新中国改变外交方针政策,不再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方针,将和平外交政策具体为五项行动准则。下面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经济政策影响外交政策  B.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
C.意识形态是外交出发点  D.和平政策是外交基本国策
A
8.“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材料体现的原则(   )
A.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表明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C.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开拓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
9.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B.日内瓦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