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素质升级检测 部编版必修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素质升级检测 部编版必修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6:32:52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进行呼唤。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
材料二:
(摘编自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编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B )
A.在现代中国,人情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传统社会规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B.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他们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D.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春节消费需求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解析】 “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错,材料二不能体现“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图表中反映出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看不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也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理性化、功利化,逐渐在改变人际交往行为的规则。
B.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
C.受到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导致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和宗族纽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
D.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使得中国的社会系统长期秉持宗法传统,重视家族和集体,个人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
【解析】 B项“必要行为”错误,依据材料二图表,“请人吃饭”占23.45%,“走亲串友送礼品”占61.86%,都不如“给红包、压岁钱”占79.66%的比例大。逢年过节请客送礼确实占比很大,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必要行为”的结论,说法过于绝对。C项“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导致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和宗族纽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错,依据材料三“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可知选项逻辑颠倒,偷换概念扩大了范围,并非“传统社会”而是“乡土社会”。D项“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使得中国的社会系统长期秉持宗法传统,重视家族和集体,个人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错,材料四第一段信息是说“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第二段说“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可见选项把材料四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信息混淆在一起,逻辑关系不成立。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来使用的一项是(3分)( D )
A.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装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则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B.在广西有一个封闭的山村,一百多年来一直延续这样的习俗:卖菜从来没有人看着,只需写一个价格放在那儿,来买菜的其他村民把菜拿走,把钱扔里面,从不差账。
C.沈从文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边城》,展现了湘西小城茶峒的风土人情。虽然外部世界动荡不安,但这里的人们却在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
D.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每个人只要能“自私”,充分满足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一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
【解析】 A、B、C三项均体现了材料三中的观点,乡土社会的熟人关系,彼此熟悉、信任,富有人情味,而D项是从“自私”“个体”的角度而论,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乡土本色”。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4分)
答:__①富有“人情”的温暖味道。②熟人社会,以乡情或祠堂宗族为纽带维持人际关系和运转秩序,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③以家族、集体为本的社会关系。__
5.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社会关系良性发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①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有序的社会行为规范。②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③重视契约文化的建设和对契约的宏观研究,完善市民社会文化。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村庄(节选)
塬上草
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地里的一应活路也基本都收了尾。灯光明亮的院子里,一家人吃罢夜饭就有了一天难得的清闲,便坐着说些家常话。
魏小波:“大,妈,以后就甭再种地了。”
魏石寨:“咋啦?地也不叫种了?”
魏小波:“我大爷身体不好么,你跟我妈又要照看大爷,又要种地,顾不过来么。”
桂英:“不种一点也闲得慌,不中了就少种一点,菜菜蔬蔬也还是要种一点的,总不能一年到头老是买着吃,不如咱自己个种的吃着好,吃着放心。”
魏石寨:“我也这式想嘞,你说种庄稼人,一点庄稼不种,那还不闲得手发痒?少种些,量力而行,能种多少是多少,也省得闲着着急。再说,听你妈说,买的粮饭菜蔬吃着不放心,都说有农药,还有啥子因……”
魏小波:“我妈说那是转基因。我就是给你们提个醒,你们看着办,只是不要挣着累着了。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粮食和食用油,蔬菜我还没听说,打农药使化肥倒是真的,如今有些粮农菜农只顾着挣钱,哪还管你健康不健康的,昧良心的事儿多了去了!”
桂英:“咱自己个种的粮食呀菜呀,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吃着心里不犯膈应。在城里,成天听说这个得了这怪病那症候了,都还不是吃了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给弄的。”
魏小波:“妈,你一个农村妇女,咋还关心起食品健康来了?”
桂英:“我是关心咱自己个哩么,啥食品健康不食品健康的,咱能管恁多?我说的都跟咱自己个有关联哩么。”
魏石寨:“你妈在城里住了一年多,就成了半个城里人了,脑筋也不一样了。”
桂英:“你个死鬼货,说着说着又上坡了!谁半个是城里人了?我不还是个浑浑全全农村人?这几天,泥一把土一把,有半点儿不像个农村人了?”
樱桃听了就吃吃笑。魏小波就说:“樱桃你笑啥?”樱桃就不笑了,脸上冷冷地看着桂英,又看魏石寨,最后就把目光怯怯搁在魏小波身上。魏石寨瞪一眼魏小波说:“你这娃,人家樱桃笑都不兴笑?”又看着樱桃说:“闺女,你是不是听我们一家说话怪捣蛋?”樱桃犹疑着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不是捣蛋,不是捣蛋,是有意思。”桂英说:“闺女,我跟你叔说话随便惯了,你可嫑笑话哦!”樱桃忙摆手说:“不不,不是笑话,我真的觉得你们一家人很有意思,我喜欢。”魏石寨和桂英这才释然而笑。
小波和樱桃走后,魏石寨跟桂英商定,地还是要继续种,大伯的病并未到须有专人照护的地步,只要每日有人留心他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人身安全就是了,况且两个人总不能天天都围着大伯转悠,地还是要种的。魏石寨说:“人不可一日无事,无事就要生非哩么。”桂英说:“也是哩,咱俩现如今好胳膊好腿儿的,总不能啥子都靠着娃儿们供应,咱能抓一把挖一把,就不能死挺硬靠,要是有一天都动弹不动了,那是实在没法了,只有靠一干娃们了,那是另说。”魏石寨说:“咱俩算是想到一坨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种的,吃着心里舒坦踏实,想吃啥就种啥,也不看谁的眉高眼低。”
过罢节,是个好天,天露明,魏石寨就起来了,倒了尿盆,拉开鸡窝门,大红公鸡总是第一个跑出来,伸着脖子扇扇翅膀,扑棱一下就飞到院墙头上,仰起头,张着嘴,喔喔叫着。上房屋里,门紧闭着,桂英的声音透过窗户响在院里,说:“你可起来了?”院子里的魏石寨说:“起来了,趁早下地刨玉谷茬去,大伯还睡着,你晚一会儿过来瞅瞅。”桂英说:“你在屋里,我下地去。”魏石寨说:“刨玉谷茬活重,还是我去。”桂英说:“那你去吧,我做拌面疙瘩汤,再打俩鸡蛋。”魏石寨说:“中么,就出门了。”
桂英到魏长庚屋里看了一眼,见他还睡着,就去洗漱,后就搅了白面糊糊,用清水泡了,又拿起扫帚,在院子里呼啦呼啦扫着。鸡们原本围着桂英,或咯哒咯哒,或咕咕叫唤着,想着讨得主人欢心,就昂首仰脸等待着美食的降临,然却等到一片扫帚声,一个个蹦蹦跳跳,扇着翅膀,被扫出大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小说用“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开篇,暗示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工作、老人留守村庄的现实。
B.魏长庚在文中不曾言语,但他的存在不可或缺。他是家中生病的老人,晚辈对他颇为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孝顺的传统美德仍在传承。
C.桂英极力为自己并非城里人辩解,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表现出她对城市的疏离、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与骄傲。
D.在鲁迅的《故乡》中,回乡的“我”,却如外乡人般难以融入其中,处处显示出隔膜;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
【解析】 “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错误,文中的小波子回乡,与父母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都能相互理解,彼此并未有隔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并未在故事情节上大开大合,而是选取农民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日常的生活场景,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客观之美。
B.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我也这式想嘞”“咱能管恁多”“说话怪捣蛋”等口语表达,生动鲜活,贴合人物身份。
C.樱桃对小波父母的说话方式感到新奇,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让读者对农村粗放交流方式有更加明确的感受,也使小说叙述愈加灵活。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错误,文中樱桃的确是外来者,但她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文中并未明确。所以本句对视角的解读有误。
8.小说结尾写魏石寨下地干活、桂英做拌面疙瘩汤,甚至鸡们也咯哒咯哒、蹦蹦跳跳,有人说,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安排,实则韵味无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韵味何在。(4分)
答:__①小说结尾描绘了典型的农村生活:男子种田、女人做饭、鸡鸣成片,画面淳朴而祥和。②字里行间洋溢着农村生活的安适和自足。③表现了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品质。(答两点即可)__
9.小说写魏石寨和桂英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种地。这种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所涉及,作者曾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请结合文本及以上观点,简要分析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的原因。(6分)
答:__①食品安全:自己种的粮食菜蔬绿色健康。②主观因素:他们勤劳、节俭,自己不愿意闲着,不愿意多花钱买着吃,不愿意找孩子讨要,给孩子增加负担。③农耕传统:华夏民族农业为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习惯,对土地有深深依恋,安土重迁。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解析】 画线句子中“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前后内容是对称的;根据对称结构,应该断为: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故排除A、B两项。“今不计本末而”中,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故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解析】 “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解析】 “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4分)
译文:__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他们的冤情。__
(2)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4分)
译文:__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跟风催促办理,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__
1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3分)
答:__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__
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他们的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那么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那么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但却成为整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而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是有利于增长见闻的方法。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5.下列对陆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解析】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16.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春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面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精彩的比喻往往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以裂帛声比琵琶声,十分精妙。
(2)杜甫《登高》中“__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而失败的典故反对冒进的语句是“__元嘉草草__,__封狼居胥__,__赢得仓皇北顾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现代化________的今天,乡土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它是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来源。乡土中国的重要载体就是传统村落。正因如此,对传统村落的精神、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要给予________的肯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要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除此之外,在保护传统村落时,我们还要做到打破静态被动传统,让村落承载的精神文化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____________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就得到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在不损害整体形态的前提下,人们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进行了重新规划和修缮,完善其功能,优化其环境,提高其宜居程度。一些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注入,使传统村落____________。不但当地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游客们来到这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既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利,又能体验到传统的乡村生活。这种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的模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一日千里 恰如其分 繁荣发达 枯木逢春
B.一泻千里 适可而止 繁荣发达 朽木生花
C.一日千里 适可而止 繁荣昌盛 枯木逢春
D.一泻千里 恰如其分 繁荣昌盛 朽木生花
【解析】 第一组,“一日千里”形容发展很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腾直下,或文笔、曲调有气势,此成语不能形容“现代化”,所以第一空选“一日千里”;第二组,“恰如其分”形容说话、做事有恰当分寸,“适可而止”意指到一定程度就停止,此成语多用于劝诫,不适合语境,所以第二空选“恰如其分”;第三组,“繁荣发达”形容经济、事业发展快,“繁荣昌盛”形容国家、艺术发展形势好,此成语中“昌盛”不能形容“经济”,所以第三空选“繁荣发达”;第四组,“枯木逢春”比喻无生气的事物获得新生,“朽木生花”比喻腐朽事物获得新生,此成语形容“传统村落”语义过重,所以第四空选“枯木逢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不但当地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还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
B.当地不但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还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
C.不但当地发育出富有了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
D.当地不但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
【解析】 画线句子语序不当,“不但”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都是“当地”,所以关联词“不但”应放在“当地”后面。B项前后句轻重倒置。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__排比,“完善其功能,优化其环境,提高其宜居程度”句式相似而构成排比;这排比增强了语势;突出规划和修缮的力度之大;表达了赞赏之情。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去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
(选自梁鸿《出梁庄记》)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多是“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
D.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解析】 材料中“人去楼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例句相同。C.引号表示话语引用。D.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22.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①乡土性(土气;乡下人离不了乡土)。②安土重迁(基层社会具有不流动性;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青年朋友们,你在求学之路上一定受到过“欲望”与“需要”矛盾的困扰。你能从这段话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向全体高一同学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中,欲望是人们行为的指导;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因为“需要”而有计划地去做事。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题目给出的情境是:“欲望”与“需要”矛盾的困扰。可见题目是要求考生用从材料中得到的启示来解读“欲望”与“需要”的关系,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话题。欲望是人类在取舍之间的根据,需要是人类自觉追求的生存条件;欲望是不自觉的本能反应,需要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心理反应。二者层次不同,有时欲望恰恰契合生存的需要,有时欲望与需要相冲突。当欲望不符合公序良俗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遵从自身的需要,有计划地让自身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文体是演讲稿,考生可以先运用并列式结构解读什么是欲望,什么是需要;然后运用层进式结构谈面对二者的矛盾如何处理。同时考生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称呼、开头语、正文、结束语。
立意:
1.听从心灵的召唤。
2.规划人生,“需要”先行。
3.让“欲望”并入“需要”的快行道。
1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进行呼唤。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
材料二:
(摘编自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编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在现代中国,人情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传统社会规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B.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他们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D.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春节消费需求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也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理性化、功利化,逐渐在改变人际交往行为的规则。
B.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
C.受到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导致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和宗族纽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
D.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使得中国的社会系统长期秉持宗法传统,重视家族和集体,个人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来使用的一项是(3分)(  )
A.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装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则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B.在广西有一个封闭的山村,一百多年来一直延续这样的习俗:卖菜从来没有人看着,只需写一个价格放在那儿,来买菜的其他村民把菜拿走,把钱扔里面,从不差账。
C.沈从文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边城》,展现了湘西小城茶峒的风土人情。虽然外部世界动荡不安,但这里的人们却在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
D.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每个人只要能“自私”,充分满足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一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乡土本色”。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社会关系良性发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村庄(节选)
塬上草
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地里的一应活路也基本都收了尾。灯光明亮的院子里,一家人吃罢夜饭就有了一天难得的清闲,便坐着说些家常话。
魏小波:“大,妈,以后就甭再种地了。”
魏石寨:“咋啦?地也不叫种了?”
魏小波:“我大爷身体不好么,你跟我妈又要照看大爷,又要种地,顾不过来么。”
桂英:“不种一点也闲得慌,不中了就少种一点,菜菜蔬蔬也还是要种一点的,总不能一年到头老是买着吃,不如咱自己个种的吃着好,吃着放心。”
魏石寨:“我也这式想嘞,你说种庄稼人,一点庄稼不种,那还不闲得手发痒?少种些,量力而行,能种多少是多少,也省得闲着着急。再说,听你妈说,买的粮饭菜蔬吃着不放心,都说有农药,还有啥子因……”
魏小波:“我妈说那是转基因。我就是给你们提个醒,你们看着办,只是不要挣着累着了。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粮食和食用油,蔬菜我还没听说,打农药使化肥倒是真的,如今有些粮农菜农只顾着挣钱,哪还管你健康不健康的,昧良心的事儿多了去了!”
桂英:“咱自己个种的粮食呀菜呀,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吃着心里不犯膈应。在城里,成天听说这个得了这怪病那症候了,都还不是吃了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给弄的。”
魏小波:“妈,你一个农村妇女,咋还关心起食品健康来了?”
桂英:“我是关心咱自己个哩么,啥食品健康不食品健康的,咱能管恁多?我说的都跟咱自己个有关联哩么。”
魏石寨:“你妈在城里住了一年多,就成了半个城里人了,脑筋也不一样了。”
桂英:“你个死鬼货,说着说着又上坡了!谁半个是城里人了?我不还是个浑浑全全农村人?这几天,泥一把土一把,有半点儿不像个农村人了?”
樱桃听了就吃吃笑。魏小波就说:“樱桃你笑啥?”樱桃就不笑了,脸上冷冷地看着桂英,又看魏石寨,最后就把目光怯怯搁在魏小波身上。魏石寨瞪一眼魏小波说:“你这娃,人家樱桃笑都不兴笑?”又看着樱桃说:“闺女,你是不是听我们一家说话怪捣蛋?”樱桃犹疑着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不是捣蛋,不是捣蛋,是有意思。”桂英说:“闺女,我跟你叔说话随便惯了,你可嫑笑话哦!”樱桃忙摆手说:“不不,不是笑话,我真的觉得你们一家人很有意思,我喜欢。”魏石寨和桂英这才释然而笑。
小波和樱桃走后,魏石寨跟桂英商定,地还是要继续种,大伯的病并未到须有专人照护的地步,只要每日有人留心他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人身安全就是了,况且两个人总不能天天都围着大伯转悠,地还是要种的。魏石寨说:“人不可一日无事,无事就要生非哩么。”桂英说:“也是哩,咱俩现如今好胳膊好腿儿的,总不能啥子都靠着娃儿们供应,咱能抓一把挖一把,就不能死挺硬靠,要是有一天都动弹不动了,那是实在没法了,只有靠一干娃们了,那是另说。”魏石寨说:“咱俩算是想到一坨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种的,吃着心里舒坦踏实,想吃啥就种啥,也不看谁的眉高眼低。”
过罢节,是个好天,天露明,魏石寨就起来了,倒了尿盆,拉开鸡窝门,大红公鸡总是第一个跑出来,伸着脖子扇扇翅膀,扑棱一下就飞到院墙头上,仰起头,张着嘴,喔喔叫着。上房屋里,门紧闭着,桂英的声音透过窗户响在院里,说:“你可起来了?”院子里的魏石寨说:“起来了,趁早下地刨玉谷茬去,大伯还睡着,你晚一会儿过来瞅瞅。”桂英说:“你在屋里,我下地去。”魏石寨说:“刨玉谷茬活重,还是我去。”桂英说:“那你去吧,我做拌面疙瘩汤,再打俩鸡蛋。”魏石寨说:“中么,就出门了。”
桂英到魏长庚屋里看了一眼,见他还睡着,就去洗漱,后就搅了白面糊糊,用清水泡了,又拿起扫帚,在院子里呼啦呼啦扫着。鸡们原本围着桂英,或咯哒咯哒,或咕咕叫唤着,想着讨得主人欢心,就昂首仰脸等待着美食的降临,然却等到一片扫帚声,一个个蹦蹦跳跳,扇着翅膀,被扫出大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用“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开篇,暗示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工作、老人留守村庄的现实。
B.魏长庚在文中不曾言语,但他的存在不可或缺。他是家中生病的老人,晚辈对他颇为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孝顺的传统美德仍在传承。
C.桂英极力为自己并非城里人辩解,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表现出她对城市的疏离、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与骄傲。
D.在鲁迅的《故乡》中,回乡的“我”,却如外乡人般难以融入其中,处处显示出隔膜;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并未在故事情节上大开大合,而是选取农民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日常的生活场景,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客观之美。
B.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我也这式想嘞”“咱能管恁多”“说话怪捣蛋”等口语表达,生动鲜活,贴合人物身份。
C.樱桃对小波父母的说话方式感到新奇,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让读者对农村粗放交流方式有更加明确的感受,也使小说叙述愈加灵活。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小说结尾写魏石寨下地干活、桂英做拌面疙瘩汤,甚至鸡们也咯哒咯哒、蹦蹦跳跳,有人说,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安排,实则韵味无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韵味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写魏石寨和桂英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种地。这种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所涉及,作者曾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请结合文本及以上观点,简要分析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5.下列对陆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16.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精彩的比喻往往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裂帛声比琵琶声,十分精妙。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而失败的典故反对冒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现代化________的今天,乡土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它是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来源。乡土中国的重要载体就是传统村落。正因如此,对传统村落的精神、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要给予________的肯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要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除此之外,在保护传统村落时,我们还要做到打破静态被动传统,让村落承载的精神文化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____________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就得到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在不损害整体形态的前提下,人们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进行了重新规划和修缮,完善其功能,优化其环境,提高其宜居程度。一些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注入,使传统村落____________。不但当地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游客们来到这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既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利,又能体验到传统的乡村生活。这种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的模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日千里 恰如其分 繁荣发达 枯木逢春
B.一泻千里 适可而止 繁荣发达 朽木生花
C.一日千里 适可而止 繁荣昌盛 枯木逢春
D.一泻千里 恰如其分 繁荣昌盛 朽木生花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但当地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还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
B.当地不但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还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
C.不但当地发育出富有了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
D.当地不但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去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
(选自梁鸿《出梁庄记》)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多是“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
D.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2.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青年朋友们,你在求学之路上一定受到过“欲望”与“需要”矛盾的困扰。你能从这段话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向全体高一同学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