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6:59:54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是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具体一点也不过像美国美学家克·考德成尔所说的,莎士比亚在政治
领向上要求英国有一个能巩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的强有力的君主,就是这些概念使你受到感动和教育吗?就我个人
语 文
来说,我至今还抓不住莎士比亚的思想体系,假如他有的话。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是他所写出的生动具体的典型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每部剧本里,特别在悲剧里,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强烈的爱和恨,强烈的悲和喜,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强烈的憧憬和怅惘,强烈的讽刺和谑浪的笑傲,这些因素使我感到振奋,也使我感到苦闷。振奋也好,苦闷也好,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心总在跳动,生命总在活跃地显出它的力量,这对于我就可心满意足了。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总之,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创作或评价文艺作品都不能顾此失彼。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 分) (摘编自朱光潜《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二:
材料一:
尽管文艺思维借助形象以显现,作为思维方式,它与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但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
不但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如此,世界观的总倾向表现在一个文艺作家身上也是如此。它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
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人类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文艺思维。实际上,情感与思想难以
所能表现出的,要看他的具体的一言一行。一个作家总有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他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时代
分离。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和态度,其中就表现出主体的思想和立场。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
风尚所形成的。它总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的“风格就是
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之所以恨日本侵略者,是因为他们侵入我们的
人格”。例如就人格来说,“忠君爱国”这个抽象概念可以应用到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和无数其他英雄人物
国土,还烧杀掳掠中国人民。这种恨的情感正是人们透过种种现象认识到敌人的本质而产生的。怎么能说文艺作品
身上,但是显不出这些大诗人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他们的文艺作品的可靠依据。
表现这种情感就没有理性思维呢?
在西方,“人道主义”这一抽象概念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时代,帝国主义时代,乃至无产阶级革命
文艺是情、意、象的统一,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历史的进步中,优秀的文艺都体现出情真、意善、
导师马克思都宣扬或者肯定过人道主义,但是具体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
象美的特点。思想和情感不但是文学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愉悦性得以产生的要素。如果说,
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文艺作品要有理,理不是概念而是
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形式,那么,思想和情感便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内容。人们对文艺的审美判断不
事物的本质或客观形势本身发展的倾向。还应指出,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的统一体才形成人格,
仅在于作品的形式美,还必然包含真伪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善恶的精神价值判断。虽然真和善的东西并不都表现为美,
才形成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这种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情致”。别林斯基在他的文艺论文里也发
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假的和恶的东西则很难被人认为美。假和恶只有被作家、艺术家审美的光照揭露和鞭挞,
挥了黑格尔关于“情致”的学说。近年来苏联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有片面强调理性而蔑视情感的倾向,我们也跟着
才能在艺术作品中转化为美。而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使人受到春
他们走,有时甚至超过他们,这是应该纠正的偏差。提“倾向性”似比提“思想性”较妥,因为在决定倾向之中,
雨润物般的熏陶和感染。这是文艺作品胜于、区别于纯思想性的哲学或伦理著作的所在。情真、意善、象美不仅需
情感有时还比思想起更大的作用。最显著的例子是音乐。“四人帮”肆虐时曾掀起过对“无标题音乐”的批判,因
要作者和受众对感性形象生动的感受,也需要作者和受众理性思考的判断。文艺作品除具有艺术性外,还具有思想
为据说“无标题”就是否定思想性。对此,德国伟大音乐家休曼的话是很好的驳斥:批评家们老是想知道音乐家们
性,其原因正在这里。
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他们对所谈的问题往往十分没有懂得一分;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不再追问我
(摘编自张炯《高度重视文艺的思想性》)
们神圣的乐曲背后隐喻着什么意义;你且先把五度音程辨认清楚吧,别再来干扰我们的安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隐喻的“意义”便是“思想”。思想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音乐本身不用语言文字,它只是音调节奏起
A. 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所以一个作家的倾向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
伏变化的艺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的,所以音乐所表达的是情感而不是只有语言文字才
B. 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的作用远远超过思想的作用,可见文艺作品中“情感”比“思想”更为重要。
能表达出的思想。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传染情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C. 音乐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的艺术,所表达的是情感,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的。
不但在音乐里,就连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也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以莎士比亚
D. 文艺是真、善、美的统一,善是以真、美为前提的,所以人们对文艺的审美判断不仅在于作品的形式美。
为例,你能从他的哪一部作品里探索出一些概念性的思想么?确实有些批评家进行过这种探索,所得到的结论不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1 页 共 5页
A. 材料一列举“忠君爱国”“人道主义”等抽象概念,阐述了在文艺领域里要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 用鼻子来碰我。不晓得它是不是故意站在敞开的帐篷门前替我挡风遮雪。它在这大雪飘飞的深夜,用湿乎乎的鼻子
B. 材料一引用休曼的话驳斥了音乐“无标题”就是否定思想性的观点,认为片面强调理性而蔑视情感的倾向需要纠 碰我冰凉的手,呼出粗重温热的鼻息。
正。 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
C. 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话引出了我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恨的情感,表明文艺作品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有理性思维。 我的气息。如此这般以后,我才跨上它的背,穿过大片收割后的青稞地,进入沙棘、红桦和方枝柏构成的密林,向
D. 材料二将文艺思维与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论述,强调了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 四姑娘山深处进发。路上休息时,我在手心里摊上一点盐,任它用舌头轻轻舔舐。路上好多扁刺蔷薇结了红果,我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摘来,去籽,去刺毛,把果肉给它品尝。我还找到了一只硕大的红色浆果,皮厚肉多。我把柔软的浆果塞进了马嘴
A. 恩格斯认为,要用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去克服思想上的各种偏见,作家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产生更优秀的 里,它错动牙槽咀嚼,摇晃着脑袋,同时掀动厚厚的嘴唇,露出粉红的牙床。我明白,这是它对果子奇异的味道表
作品。 示惊诧,眼睛里闪出欣喜的神情。
B. 列夫·托尔斯泰忠实地描绘了当时俄国农民革命中农民的矛盾状态和情绪,被列宁称为农民革命的“一面镜 再上路时,这匹马就更知道我的心意了。每当穿过秋天的风与霜染成一片艳红的槭树与花楸树丛时,它都会放
子”。 慢脚步,也许是为了选择更加平整的道路,也许是为了给我多一点观赏的时间。马的主人对我说:这牲口灵性得很。
C. 黑格尔强调“情致”,即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别林斯基在他的文艺论文里还发挥了黑格尔关于“情致”的学说。 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
D. 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蛙》等小说虽然有一定的魔幻色彩,但其叙写的人物与故事仍然来自现实生活。 夕阳西下时,我们抵达了目的地,靠着森林扎营。
4. 对文艺的思想性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 晚餐时,我分了半张饼给我的马。人和马,就这样迅速建立友谊。我钻进睡袋时,它还站在帐篷前,没有离开。
5. 马克思曾批评德国剧作家拉萨尔的“最大缺点”是“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要求他“更加莎士 雪片落在树上和地上时簌簌有声,其间还听到马粗重的鼻息。都是令人心安的声音。
比亚化”,“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请结合材料一对马克思的说法加以解说。(4分) 早上,雪停了,空气清新冷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我的马不在了。其他的马也不在了。只有几行被雪掩去大半的足迹显示它们往峡谷更深处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去寻马,雪深过踝。
文本一: 半小时后,我看见了,几匹马立在一面湖边,一动不动。鬃毛上纷披着雪,睫毛上凝结着雪。它们每呼吸一次,
四姑娘山行记 鼻孔中就喷出一团白色的雾气。我被眼前这美景震住,不由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
阿来 团团白雾的雕塑。我们站在峡谷的底部,山势从脚下升起,依次是乔木林带,高山草甸带,然后是峭拔的悬崖,起
冰和雪,洁白晶莹,闪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状铁青色的岩石尖峰上。 伏的山脊线,错落耸峙的山峰。瀑布冻住了,在崖上悬垂,轰然的声音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光芒。
阳光透耀,峡谷深切,沟谷交错绵延,水流汇聚成湍急清澈的沃日河。沟谷上方,倾斜的山坡上覆盖的白桦林 这一切,同时倒映在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雄伟大野的长空,雪峰,冰瀑,连绵群山,还有湖边的几匹马和
一片金黄,那是秋日交响诗的高音部,是铜管乐队,高亢嘹亮;暗绿的栎树林,和云杉与冷杉组成的针叶林,是弦 我,都倒映在湖中。
乐队和木管乐队,低沉雄浑。 湖中倒映的世界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阒寂无声。我沉入其中,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
从成都出发,驱车将近两百公里,来到四姑娘山镇。翻过巴郎山,号称“蜀山皇后”的四姑娘山的冰雪山峰就 这个世界动了。
出现在眼前。 一只鸟飞起,从野樱桃树上摇落了一枝积雪。
下山,入住酒店,躺平休息。我和四姑娘山三十多年的过从,逐次展开。恍惚中,弄不清是梦境还是回忆,那 我的那匹马动了,它晃动脑袋,摇落了鬃毛上的积雪,缓步向我走来。我用手拂去它额头上凝结成冰的雪。
是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山中的情形。也是十月,第一次到访四姑娘雪山。 太阳升起来了,四野银光闪烁,气温升高,哗然一声,那是高树上的积雪受热坠落。积雪坠地有声,抖落重负
骑了一天马从这个镇出发往山上去。 的树枝回弹有声。满山的高树都在抖落枝上的积雪,满耳都是积雪坠落的声音。
一天行程结束,在蓊郁的冷杉林旁扎营,钻进睡袋时故意把帐篷门敞开,为的是能看见满天星斗。起风了,林 雪落树现,落叶松的针叶便在阳光透耀下,在白色的雪野中,显现出耀眼的金黄!深秋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
涛澎湃。半夜被冻醒,原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起身关帐篷门时,忽见面前立着一个黑影。是那匹马。它伸长颈项 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融雪水在四周流动,打湿了我的鞋子,才和几匹马一起离开了那个小湖……
高三语文试题 第2 页 共 5页
我在床上醒来,室内的供氧机发出的声音,就像那匹记忆中的马咝咝的鼻息。 B.“我”“它们”“我们”,作者转换着人称,叙述在湖边的情境,暗含着“我”将自己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
这么多年里,我来到四姑娘山至少有三十次了吧。 感流动与变化。
人们问我,频繁前来的原因是什么?我说,这里是我的自然课堂,或者说,是我的自然课堂之一。 C.“这个世界动了”一句界开了上下两部分,前者重在写静,后者重在描动,动静相宜,虚实结合,视听感官交织,
不同的时间,来这里的高山之山,从树,从草,从花,从果,看生命律动。从浩大的地理中的山起水落,感受 意境空灵,富有诗意。
四季流转。 D.“变成了一尊 雕塑”“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水晶般纯净”,这些比喻的句子,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一回来,却是为一场诗歌讲座。 和贴近心灵的表达力。
四姑娘山管理局的朋友们,在线上听我讲过杜甫,于是突发奇想,要我把写雪山的诗,放到四姑娘山的雪峰下 8. 文本一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从文本二“多维度交织”的角度加以分析。(6 分)
去讲。杜诗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雪岭界天白”、还有比杜甫晚几年到成都西川节度使府的岑参写过的“千峰 9. 文本一题目为“四姑娘山行记”,但作者却用很多笔墨去写马,为什么?请结合两则文本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带积雪,百里临城墙”…… (6 分)
不知道,当我在冰峰雪野下诵起这些诗歌时,“蜀山皇后”是否会对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颂赞,荡起会心的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笑……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有删改)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
文本二:
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
阿来的散文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他的散文作品不会只有“现在”这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和过去、未来
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联系在一起,此在、曾在、将在三者合一。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
阿来散文中的自然有着更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他经常细致地描绘山川、河流、草木、花朵,抱着一种谦卑的姿
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
态;他不仅是为呈现一个本然的世界,也是在向自然世界学习。因为自然是如此开阔敞亮,如此彼此依辅,和谐共
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谩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
在,生生不息,充分展现着生命的本性。
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选自谢有顺《阿来的散文写作有一种中国式的超越精神》,有删改)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
A. 冰雪覆盖,众水汇聚,金黄和暗绿的树林遍布山坡;文章开篇即以冷丽的色彩和视听的通感涂染出四姑娘山的独
“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
特风姿。
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
B. 作者善用动词,“驱车”“翻过”“下山”“入住”,记录了行程中的站点;“摊”“摘”“去”,表现了“我”
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
对马的细心关爱。
颜杲卿乎 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
C.“我”三十多年间几十次到访四姑娘山,既由于这里是能启迪“我”思考生命和自然问题的课堂,更由于那匹马
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让“我”牵挂难忘。
丁酉,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战于安州,官军大败,伯仪仅以身免,亡其所持.节.。希烈使人以其节及俘馘[注]
D. 作者欣赏山川之美,感受生灵之好,将自然大美与珍视自然的真实情感,潜行在字里行间,赋予作品空灵纯净的
示颜真卿;真卿号恸投地,绝而复苏,自是不复与人言。
诗意氛围。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7. 关于文中“我”在湖边寻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注]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A.“我”寻到湖边,发现“我”的马和它的伙伴们在湖边伫立,“我”环视四周,被自然的大美震撼,也如雕塑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肃立了。
高三语文试题 第3 页 共 5页
A.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
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②所归 。
B.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③。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
所归 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④。
C.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 【注】①此词为陆游归居山阴后刘过所寄赠答词。刘过为陆游晚辈,二人同有整顿乾坤、誓斩楼兰的英雄气质和身
所归 在江湖、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有“桃花净尽菜花开”句,以“桃花”喻弄权的小人。
D.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 ③安道,指戴安道。东晋书法家王子猷雪夜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夜乘小船寻访。④白居易晚年笃信
所归 佛教,常住洛阳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5. 下列对本词内容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A. 上阕主要铺叙归田生活,先以一“好”字写总体感受,接着从快乐程度、生活情趣等方面分别表现归田生活的乐
B.“将焉避之”的“焉”与《归去来兮辞》中“复驾言兮焉求”的中“焉”意思相同。 趣。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B. 上阕最后三句意思是任菜花葵麦之地开出桃花,增添春色,似是看破世事的无奈之语,实为对朝廷无可奈何的反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文中便是前者之义。 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C. 下阕前两句,以戴安道比放翁,以王子猷自比,既表现诗人对陆游的思慕,欲至山阴拜访,也暗含希望陆游出山
A.李希烈依仗立过军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朝中将佐没人敢去规劝和阻止他,卢杞便向德宗推荐了颜真卿,德宗同 之意。
意了卢杞的建议。 D. 全词构思新奇,笔力雄健。语言朴素通俗,但寓意深微;多用典故,扩大了词的容量和内涵,大大提高了词的表
B.颜真卿去许州李希烈处传达圣意,满朝大臣觉得他此行凶多吉少,都大惊失色。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颜真 现力。
卿未听,毅然前往。 16. 本词上阕极力铺叙归田生活之“好”,为何结尾处又希望陆游“未可向、香山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C.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分别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劝他称帝,李希烈洋洋自得地让颜真卿看这些使者,遭到了 分)
颜真卿的斥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D.张伯仪的朝廷大军与李希烈的淮宁军作战,大败而还。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看,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颜真卿看后悲痛欲绝。 (1)《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的行为使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_________”,而秦朝统治者却“_________”。
(1)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4 分)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4 分) (3)“芙蓉”象征着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深受诗人喜爱,“芙蓉”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
14.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分别派遣的四位使者劝颜真卿投靠李希烈并做其宰相,颜真卿是如何痛斥他们的 请简 _________”。
要概括。(3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
水龙吟·寄陆放翁① 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例如,被后人奉为
刘过 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 ① 的“小儿辩日”问题,
高三语文试题 第4 页 共 5页
( );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 四、写作(60 分)
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 ② ;……类似例子, ③ ,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在乒乓球比赛中,要想战胜对方,有一约定俗成的规律。首先要做到合力,即将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
( )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 汇总到一点爆发出去。其次要做到借力,即根据对方的来球,借助对方的力量反拨旋转,巧妙地回球。如此才能合
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为( ),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 理发力,战胜对方。
史册。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
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 23℃。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
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编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
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
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
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
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
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正好描述了这里
的意境。
21. 下列句子中的“丰满”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丰满”,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今年好收成,家家户户粮仓丰满。
B. 那手结实丰满,像海豹的鳍脚一样。
C.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内容甚是丰满。
D. 鸟儿毛羽尚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可以改成“一层层的花瓣组成一个茸茸的小团,这是一朵;又有千朵万朵花编织成一条条的花
带,这是花圃”,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述理由。(4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5 页 共 5页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文艺的……,所以……”说法错误,因果倒置,由文材料一“它总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可知,“一个作家的倾向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不是结果,而是原因。
B.“情感的作用远远超过思想的作用”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因为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有时还比思想起更大的作用”。
D.“善是以真、美为前提的”说法错误,原文是“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故选C。
2.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将文艺思维与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论述,强调了……”说法错误,材料二只是指出文艺思维与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并没有进行对比论述,也不是强调“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而是强调“文艺思维借助形象以显现”。故选D。
3.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观点是“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创作或评价文艺作品都不能顾此失彼”。
A.“用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去克服思想上的各种偏见”体现了“文艺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
B.“忠实地描绘了当时俄国农民革命中农民的矛盾状态和情绪”体现了“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
C.“情致”就是情理交融的统一体,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叙写的人物与故事仍然来自现实生活”不能体现材料一强调的“统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故选D。
4. ①同:两则材料都认为文艺要有情有理,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
②异:材料一侧重于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材料二侧重于强调要高度重视文艺的思想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相同点:由材料一结尾段“总之,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创作或评价文艺作品都不能顾此失彼”可知,材料一认为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由材料二“文艺是情、意、象的统一,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历史的进步中,优秀的文艺都体现出情真、意善、象美的特点。思想和情感不但是文学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愉悦性得以产生的要素”可知,材料二也认为文艺要有情有理,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
不同点:材料一中用大量的篇幅列举了“忠君爱国”“人道主义”等抽象概念,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所以材料一侧重于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材料二第一段的结论是“怎么能说文艺作品表现这种情感就没有理性思维呢”,第二段的结论是“文艺作品除具有艺术性外,还具有思想性”,所以综合来看,材料二侧重于强调要高度重视文艺的思想性。
5. ①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作品要写出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达到情和理的统一、形象和思想的统一。
②马克思反对拉萨尔让人物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要求他学习莎士比亚,通过具体形象将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还应指出,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的统一体才形成人格,才形成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可知,马克思批评德国剧作家拉萨尔“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指的是他的作品写得太抽象了,缺乏生动的人物形象与具体的情感,因为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作品要写出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达到情和理的统一、形象和思想的统一。
由材料一“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是他所写出的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每部剧本里,特别在悲剧里,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强烈的爱和恨,强烈的悲和喜,强烈的憧憬和怅惘,强烈的讽刺和谑浪的笑傲,这些因素使我感到振奋,也使我感到苦闷”可知,马克思要求他“更加莎士比亚化”,“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是反对拉萨尔让人物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告诫他应该像莎士比亚那样,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再现生活,做到思想深度和同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的融合,通过具体形象将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
6.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更由于那匹马让‘我’牵挂难忘”错误,原文写的是“这么多年里,我来到四姑娘山至少有三十次了吧。人们问我,频繁前来的原因是什么?我说,这里是我的自然课堂,或者说,是我的自然课堂之一。不同的时间,来这里的高山之山,从树,从草,从花,从果,看生命律动。从浩大的地理中的山起水落,感受四季流转”,并未说由于那匹马让“我”牵挂难忘。故选C。
7.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虚实结合”错误,文段中写了鸟、马、太阳、积雪等,均是实写,并无虚写。故选C。
8. ①“多维度交织”是阿来散文的独特艺术特征,即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此在、曾在、将在三者合一。②文章以多维度的时间来组织素材,从驱车到四姑娘山的“现在”写起,中间是回忆三十年前第一次到四姑娘山的“过去”,最后回到现在,并遥想在四姑娘山雪峰下开诗歌讲座的“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串联起对四姑娘山美好风光的描写。③作者身份的“此在”“曾在”“将在”串联起内在深沉的感情。“此在”时的沉浸欣赏,“曾在”时的震撼感动,“将在”时会有的深情颂赞,三个状态背后有“我”对自然的深厚感情,有我对世界和生命的深邃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依据文本二“阿来的散文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他的散文作品不会只有‘现在’这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和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此在、曾在、将在三者合一”可知,“多维度交织”是阿来散文的独特艺术特征,即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此在、曾在、将在三者合一。
“从成都出发,驱车将近两百公里,来到四姑娘山镇……”“我和四姑娘山三十多年的过从,逐次展开。恍惚中,弄不清是梦境还是回忆,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山中的情形。也是十月,第一次到访四姑娘雪山……”“我在床上醒来,室内的供氧机发出的声音,就像那匹记忆中的马咝咝的鼻息”“这一回来,却是为一场诗歌讲座……不知道,当我在冰峰雪野下诵起这些诗歌时,‘蜀山皇后’是否会对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颂赞,荡起会心的微笑……”,文本一以多维度的时间来组织素材,从驱车到四姑娘山的“现在”写起,中间是回忆三十年前第一次到四姑娘山的“过去”,最后回到现在,并遥想在四姑娘山雪峰下开诗歌讲座的“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串联起对四姑娘山美好风光的描写。
作者身份的“此在”“曾在”“将在”串联起内在深沉的感情。“此在”时的沉浸欣赏(冰和雪,洁白晶莹,闪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状铁青色的岩石尖峰上。阳光透耀,峡谷深切,沟谷交错绵延,水流汇聚成湍急清澈的沃日河。沟谷上方……暗绿的栎树林,和云杉与冷杉组成的针叶林,是……),“曾在”时的震撼感动(“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我被眼前这美景震住,不由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团团白雾的雕塑”“湖中倒映的世界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阒寂无声。我沉入其中,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将在”时会有的深情颂赞(不知道,当我在冰峰雪野下诵起这些诗歌时,‘蜀山皇后’是否会对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颂赞,荡起会心的微笑……),三个状态背后有“我”对自然的深厚感情,有我对世界和生命的深邃思考。
9. ①这是作者以点带面的匠心,作者心中的四姑娘山不只是山,是有着更丰富和博大内涵的自然。马是四姑娘山的灵性之物,是自然的代言,作者写马就是写四姑娘山,写对整个大自然的感受。②这样写更能集中展现作者对自然的谦卑姿态,凸显作者亲近和敬畏自然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自然世界是生命课堂,他细致描摹马,他对牧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这和他细致描绘山川河流、草木花朵一样,都是作者仰望自然﹑学习自然、善待生命的形象体现。③这样写更能凝聚和彰显文章的主旨。马和作者很快建立起信任,马懂得感恩、主动回报,作者喂食寻找、善待关爱,这种温暖的交流与互动体现着人与自然彼此依辅、和谐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形象作用的能力。
“这一切,同时倒映在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雄伟大野的长空,雪峰,冰瀑,连绵群山,还有湖边的几匹马和我,都倒映在湖中”“湖中倒映的世界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阒寂无声。我沉入其中,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作者心中的四姑娘山不只是山,是有着更丰富和博大内涵的自然。而“马”就是这自然中的灵性之物,所以作者这是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写马就是写四姑娘山,写对整个大自然的感受。
“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这样写更能集中展现作者对自然的谦卑姿态,凸显作者亲近和敬畏自然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自然世界是生命课堂,他细致描摹马,他对牧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晚餐时,我分了半张饼给我的马。人和马,就这样迅速建立友谊”“我被眼前这美景震住,不由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团团白雾的雕塑”,在自然面前,人、马、山川河流、草木花朵等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作者用很多笔墨去写马,更能集中展现作者对自然的谦卑姿态,凸显作者亲近和敬畏自然的形象。
“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晚餐时,我分了半张饼给我的马。人和马,就这样迅速建立友谊”,这样写更能凝聚和彰显文章的主旨。马和作者很快建立起信任,马懂得感恩、主动回报,作者喂食寻找、善待关爱,这种温暖的交流与互动体现着人与自然彼此依辅、和谐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失信天下”的主语应是朝廷,而非功臣,可排除A项和D项;“都统英武自天”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自天”是用来修饰“英武”的,指李希烈的英武是上天赐予的,“功烈盖世”则是劝李希烈称帝的另一个原因,可排除B项。“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表目的,中间不可断开)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
B前者译为“到哪里”,后者译为“什么”。
1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错误。根据原文“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可知,郑叔则是劝告颜真卿,而李勉是上表劝谏皇帝并派人阻截颜真卿)
13.(1)李希烈急忙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颜真卿,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中并以礼相待。(“遽”“麾”“馆”“礼”各1分)
(2)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必要那么多花样呢!赶快一剑砍死我,不是使你心中更痛快些吗! (“亟”“相”“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将自己和哥哥颜杲卿类比,表明自己不畏生死的态度;②要保持晚年的气节,不受他人的威胁利诱。(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参考译文】
德宗向卢杞询问计策,卢杞回答说:“李希烈是一员年轻骁勇的将领,仗恃着立了军功,骄横简慢,将佐无一人敢规劝和阻止他;假如能够选出一位温文尔雅的朝廷重臣,奉旨前去宣示圣上的恩泽,向李希烈讲清逆为祸、顺为福的道理,李希烈一定能够洗心革面,幡然悔过,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他归服。颜真卿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老臣,名声为海内所推重,人人都信服他,真是出使的最好人选!”德宗认为有理。甲午(十七日),德宗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诏书颁下,举朝大惊失色。
颜真卿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郑叔则说:“若是前往,一定不能幸免,最好是稍作逗留,等待尔后发来的命令。”颜真卿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啊,我能躲避到哪里去呢!”于是出发了。李勉上表说:“丧失一位元老,乃是朝廷的羞辱,请将颜真卿留下来吧。”李勉又让人拦截颜真卿,但没有赶上他。颜真卿给他儿子去信,只命他“供奉家庙,抚育孤子”罢了。来到许州,颜真卿准备宣布诏旨,李希烈让他的养子千余人环绕着他谩骂,还拔出刀剑向他比画着,作出要将他细割吞食的架势;颜真卿脚不移动,脸不变色。李希烈急忙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颜真卿,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中并以礼相待。李希烈打算将颜真卿放回去,正值李元平在座,颜真卿责备了他,李元平惭愧地站起来,以密信向李希烈提出建议;于是李希烈改变了主意,把颜真卿留下,不让他回去。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自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上表称臣,劝他称帝,使者们在李希烈面前行拜舞礼,劝李希烈说:“朝廷杀害有功之臣,对天下言而无信。都统英明威武,得自天授,功业压倒当世,已经遭到朝廷的猜忌,将有如韩信、白起被害的大祸。希望都统早称皇帝尊号,使全国的臣民知道有所归依。”李希烈叫来颜真卿,让他看四镇派来的使者,并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派遣使者推戴我,不谋而合,太师看看这事态时势,难道我会因朝廷猜忌而无地自容吗 ”颜真卿说:“这四人乃是四凶,怎么叫四王!你不肯自保所建树的功劳业绩,做唐朝的忠臣,反而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是要和他们一齐覆灭吗 ”李希烈心中不快,将颜真卿扶了出去。另一天,颜真卿又与四镇的使者一起参加宴会,四镇的使者说:“早就听说太师崇高威望,现在都统就要称帝号,而太师恰好到来,这是上天把宰相赐给都统啊。”颜真卿大声呵斥四镇使者说:“说什么宰相!你们知道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 他便是我的哥哥。我已经八十岁了,只知道恪守晚节而死,难道会受你们的引诱胁迫吗!”四镇使者不敢再说话了。于是李希烈让甲士十人在馆舍中看守颜真卿,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穴,说是准备活埋他,颜真卿神色安然,见李希烈说:“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必要那么多花样呢!赶快一剑砍死我,不是使你心中更痛快些吗!”于是李希烈向他道歉。
丁酉(二十日),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在安州交战,官军大败,张伯仪仅自身幸免于难,还失去了所持节度使的旌节。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看;颜真卿痛哭扑地,气绝而复苏,从此不再与人讲话。
15.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朴素通俗”错。本词多用典故,笔力雄健之中却又隐隐透着俊逸之气,语言深沉典雅。故选D。
16. ①词人了解陆游无法忘怀收复中原、一统江山的理想,“看来毕竟归田好”中“看来”、常读《离骚》都表明归田对于陆游来说可能只是“看似”很好,陆游其实并不能完全放下世事,仍如屈原一般关怀祖国的命运。
②词人钦慕陆游的文韬武略,又与陆游同有心忧天下、整顿乾坤的爱国情怀,认为他当亲草檄书,报国杀敌,而不应当在归田中了此一生。
③上阕极写归田之乐,实际是运用反衬手法,“归田之乐”渲染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放翁不甘退隐、志在报国、至老弗渝爱国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看来世上还是归隐田园最好。朝廷的翰林院,海上的三山蓬莱、方丈、瀛洲,都虚无飘渺,比不过归隐田园的快乐。读完离骚,酒香依然还在,顿时觉得人间之小。词人了解陆游无法忘怀收复中原、一统江山的理想,其中中“看来”、常读《离骚》都表明归田对于陆游来说可能只是“看似”很好,陆游其实并不能完全放下世事,仍如屈原一般关怀祖国的命运。
下阕开始,作者即表达对陆游的思慕和希望他重新出山为心中之理想再次奋斗的劝勉。“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词人自比王子猷,以戴安道喻陆游,表达对他的仰慕。“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词人盛赞陆游既能写文采斐然的美妙诗词,又能写掷地有声的征召檄文。才人怜英雄,刘过认为兼具诗才将略的陆游应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不应在田园之中看韶华流逝、岁月渐老,最终虚度此生。
可见本词看上去反复渲染弃官归田之乐,实则衬托弃隐从戎、杀敌报国的思想。“归田之乐”渲染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放翁生命的力量,不屈的精神,不甘退隐、志在报国、至老弗渝的爱国情怀。
17. (1)不敢言而敢怒 日益骄固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示例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骄”“扪”“胁”“膺”。
①赫赫有名/众所周知/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家喻户晓;②息息相关;③不胜枚举/举不胜举/数不胜数/恒河沙数/比比皆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小儿辩日”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故此处可填“赫赫有名/众所周知/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赫赫有名:形容名声极盛,非常有名气。众所周知:指大家都知道。耳熟能详:听得久了,熟悉了,也就能够详尽地说出来。妇孺皆知:比喻某事物广为人们所知晓。家喻户晓:家家明白,户户知晓。形容人人皆知。
第②处,前面列举的“勾股定理”“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都与浑盖之争有关,据此可知此处说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关系密切,故此处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比喻关系或联系非常密切。也比喻有着一致的利害关系。
第③处,结合前面的各种例子,此处应该是说类似例子非常多,举不胜举,故此处可填“不胜枚举/举不胜举/数不胜数/恒河沙数/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不能逐个列举。形容数量或同类事例极多。举不胜举:列举不尽。形容类似或同样的事物很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恒河沙数:像恒河中的沙子那样多。形容数量多得无法计算。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同类事物或现象。
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介词残缺,“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应在“贯串”的后面添加介词“于”。
二是语序不当,应将“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改为“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故正确语句应该为: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20. ①在浑盖之争中得到了合理解答(解决)②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论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小儿辩日”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以及前面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后文列举的“勾股定理”“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都得益于浑盖之争,故此处可填“在浑盖之争中得到了合理解答(解决)”。
第②空,结合前文列举的众多例子都与浑盖之争有关,此处要概括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的特点,再结合后文“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可知,此处可填“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
第③空,结合第一段的开头“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及最后“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可知,浑盖之争这场学术论争影响之大,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故此处可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论争”。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充足;B.(身体或身体的一 部分)胖得匀称好看; C.丰富;D.多而密。故选B。
22. 答案示例一:原文好。
①运用短句,逐层展现花的美感,富有层次感;
②“茸茸的”定语后置(变式句、倒装句),突出花的质感,表达了对边疆风物的喜爱之情。
答案示例二:改文好。
将花的特点提前,突出花的美丽、花的繁多;
②句式整齐,表意准确,富于节奏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好。
原句“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编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改句把原句整合为两个长句,原句运用短句,句式活泼,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并且体现了由“算是一朵”到“又千朵万朵”的递进,逐层展现花的美感,富有层次感;
原句“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与改句“一层层的花瓣组成一个茸茸的小团”比较发现,“茸茸的”定语后置,且单独成句,其强调作用,突出花的质感,表达了对边疆风物的喜爱之情。
改文好。
改句“一层层的花瓣组成一个茸茸的小团”“又有千朵万朵花编织成一条条的花带”主语和宾语前都添加了定语,将花的特点提前,突出花的美丽、花的繁多;“……这是一朵;……这是花圃”运用整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指出,在乒乓球比赛中,要想战胜对方,需要借助“合力”和“借力”。这有象征意味。在材料中,“合力”指的是,将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汇总到一点爆发出去;放到生活中,就是强调,要想把一项任务、工作做好,需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各成员、各要素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既要激发其活力,又要让他们形成合力。在材料中,“借力”是指,根据对方的来球,借助对方的力量反拨旋转,巧妙地回球;放到生活中,就是强调,要根据对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的状况,巧妙借助对手的力量,借势而为,让其为我所用。
由此看来,要想战胜对手,或者是要想完成一项任务、克服某种困难,既要做到有“合力”,即凝聚一切力量,又要善于“借力”,即连对手的力量都利用上,而不能只使“蛮力”。
写作时,既要辨析清楚“合力”与“借力”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又要指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先提出论点,要想完成任务、取得胜利,需要善于运用合力与借力。然后分别辨析借力与合力的内涵,在此处,可以联系现实中的例子,指出合力与借力的作用。比如,中国的登月计划,是在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协同作战的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性成果的,这是运用合力的体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在于外国造车势力竞争的过程中,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这是善于借力的体现。接下来强调,完成任务、战胜对手的过程,就是把合力与借力有机结合的过程,既充分整合自身力量,又巧妙借助对手力量,方能战胜对方。
立意:
1.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众人划桨开大船。
3.合我之力攻难关,借人之力登高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