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7: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2023-2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浙》:“宾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容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被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地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除 夕 沈从文
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
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
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像打仗时的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
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声音就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
“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地笑了一笑。
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
“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客人不作声。
“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
客人到此,目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地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
“当真么?”
“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客人沉重地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
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橡皮,重重地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
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因为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
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地说:“万里,你做的事真空前!我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成婚了。依我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像打枪!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贺这新年!明天早上他们的惊讶将把他们的欢喜讨回。……万里,你送的新年礼物太好了。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动,病人不说话了。
女人见病人反常地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数分钟后病人熟睡了。
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人猜量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地问:“万里,有牺牲的么?”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多少呢?”
答说:“一个。”
那年轻一点的女人说:“是谁?”
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不说了。
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
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客人又勉强地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随即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
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上去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说要走,乘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朋友处告别,就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过年。”
“……”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
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
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地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女人把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诉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汉子,显出一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
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在昨夜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
作于一九二八年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日执行刺杀计划。
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是这样的表现。
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细节做出了暗示。
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正面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7.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仰力量之巨大。
B.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
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气的意思。
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爱互助的精神。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小说为什么以“除夕”为题。(6分)
9.“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国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眼,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石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韵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B.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C.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
成/大破之/
D.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
成大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安石有庙堂之量"的"庙堂"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的"庙堂"含义相同。B.左衽,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文中借指晋国将被少数民族统治。
C.“但引兵少却”的“引”指率领,与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含义相同。
D.什,指集体单位,户籍十家为"什";又指十等分。文中取后者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秦军队重兵压境,东晋京城里的人,包括谢玄,都感到震惊恐惧。因此,棋术一直胜过谢安的谢玄在对弈中却未能获胜。
B.面对紧急的军情,谢安仍畅游山水,尽情玩乐。恒冲对此深表不安,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
C.寿阳之战正式交战前,谢石想通过不交战来拖垮前秦军队,但谢玄采用不同策略,选派精兵迅速出击,局势发生转变。
D.眼见前秦军队慌乱后撤,苻融急忙骑马巡视,不料战马倒地,苻融也为晋兵所杀。失去主将的前秦士兵顿时溃不成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
(2)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14.前秦军队众不敌寡,其作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战局有一定影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关山月①【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天山:今甘肃西北部的祁连山。③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紧扣诗歌的标题,通过关、山、月、风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长风万里、云海苍茫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B.中间四句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承上启下,化用白登山的典故,表现战争的残酷。
C.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望边邑”三字把上面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
D.本诗如同一幅边塞图长卷,由虚到实,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16.本诗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王之涣的《凉州词》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两者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两句抨击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两以乐景写哀情,诗人通过描写诸葛亮祠堂外的景色,抒发了凭吊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①___,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矾孤单地清点倒影,浊浪即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②______;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胃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矢志不移,用一支③ ,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①____。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②_,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退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喂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③
21.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C.作家水运宪在长沙雨花区采风,用独特视角探寻雨花创新发展的文化价值。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开学第一课》中,谢华安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50年金色种子梦”。他回忆说,自己是饿着长大的,那时外婆连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谢华安长大后,立志投身农业,要为了“让大家有一碗饭吃”的梦想而努力。
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谢华安追着光和热来到海南,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育成“汕优63”优良品种。"汕优63"连续十余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非常不易,希望大家有奋斗的精神,做奋斗的一代新人。”
五十年来,谢华安把心血全部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一双手也因常年的育种工作变得异常粗糙,布满老茧和沟壑。
几十万名像谢华安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都曾先后来到海南成为研究育种的"南繁候鸟"。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