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在京成立,标志着网络文学学科建设迈出一大步。
听到网络文学研究室成立,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为之一振。十几年前,他刚研究网络文学时,有人讥笑他“不务正业”。后来,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壮大,人们也改变了看法。“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你选择了一个好方向。”周志雄说。
20多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有评论认为,网络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的第二次起航”,是“跨世纪的大转折”,是“中国文学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 253万,占网民整体的53.2%;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5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 527万,占手机网民的51.4%。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文学评论研究也得到切实重视,评论队伍继续壮大,研究阵地持续扩充。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等也将重点课题给予网络文学研究项目。
网络作家齐橙也深有感触:“网络文学很早就进入了学术场,很多高校也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机构,但是网络文学研究整体偏弱,甚至在不少人眼里,网络文学研究仍然是另类,这显然跟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不匹配。它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去带动和引领。”
(摘编自刘江伟《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
材料二:
网络文学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走于文学内外。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我拟从以下四个价值维度谈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
“有趣”也即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这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怎样才能算“有趣”?我想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
“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IP价值指的是网文除在线阅读、有声作品和线下出版外,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基础上的,依托大数据并最终依赖行业判断也就是产经价值评估。“有戏”的网文,在人物关系营造和剧情冲突设计上匠心独运。
“有料”指的是网络文学的认识价值,是比“有戏”更高层级的价值。网络文学以超大规模和庞杂的内容,在历史讲述、现实反映、时代记录、社会关切、未来想象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料”不仅仅是指网络文学可以作为泛文娱产业的改编资料和再生产材料,更在于优秀网络文学可以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
“有道”指的是网文的艺术价值或审美价值,这是网文的最高价值,也就是经典价值。18世纪英国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说过:“莎士比亚的剧作,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作;它表现普通人性的真实状态,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与莎士比亚剧作艺术高度比肩的,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世界文学名著,具有超越“时代、种族、环境”的能量。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作家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超越了类型文的范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
(摘编自李安《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网络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的第二次起航”,是“跨世纪的大转折”,是“中国文学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B.网络文学研究在不少人眼里仍然是另类,这显然跟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不匹配。它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去带动和引领。
C.网络文学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走于文学内外。一些经典理论话语很难对其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
D.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其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这样的作品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
【解析】 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有关网络文学的崛起的评价是“有评论认为”,选项以偏概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十几年前研究网络文学,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被人讥笑成“不务正业”。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壮大,人们才改变了看法。
B.网络文学发展壮大,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部分高校纷纷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国家也对网络文学研究项目大力支持。
C.“有趣”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评价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三个标准。
D.“有料”的优秀网络文学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
【解析】 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而非评价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正面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D )
A.《盘龙》《仙逆》《斗破苍穹》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网络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等优秀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B.《琅琊榜》中的男主角梅长苏以一介白衣之身,心怀赤子之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国家民族大义的人格特点。
C.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D.一些网络“爽文”以满足自我欲望和憧憬而进行的空想吸引了大量读者,使他们得到空前愉悦。
【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为网络文学要有趣、有戏、有料、有道。A项,符合“有料”,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B项,符合“有戏”,在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C项,符合“有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学的艺术价值。
4.简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答:__①材料二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②首先提出网络文学需要建立文学评价体系的观点。③再从有趣、有戏、有料、有道四个维度分析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答对论证结构得2分,具体论述得2分)__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助力我国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6分)
答:__①成立相关的网络文学研究机构,重视网络文学评论研究。②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④用经典价值观照网络文学,提升网络文学质量。(答对1点得2分,3点得6分)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
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①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
留小儿总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哈时想吃肉,就吃?”“嗯。”“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留小儿的大②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她说,黑肉③真的还是比白肉好吃些。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
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记起那片土地,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注】①受苦人,即庄稼人的意思。陕北方言。②大:爹。③黑肉:瘦肉或精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文章开头对黄土山的描写,展现了清平湾的贫穷苦难,增强文章厚重感。
B.清平湾农活繁重,农民们总不得闲,全靠自己动手,生活尽是辛劳痛苦。
C.老乡们听到燕子肉能吃就仿佛亵渎了神灵,说明他们仍残存封建迷信意识。
D.“我”在山里拦牛时,可以睡觉、看书,插队的生活很轻松愉快,所以怀念。
【解析】 B项“生活尽是辛劳痛苦”说法错误。从文中“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可见“生活尽是辛劳痛苦”的说法错误。C项“说明他们仍残存封建迷信意识”说法错误。他们不吃燕子肉,体现了他们的纯朴和善良。D项“所以怀念”的因果关系错误。作者并非因为“插队的生活很轻松愉快”才对其怀念,而是因为这段生活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才对其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小说中的民歌带来一种更为立体的表现方式,给读者以强烈的听觉体验,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思想感情。
B.小说描写清平湾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描写人物语言多用方言……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C.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追忆遥远的清平湾生活,表达对清平湾的怀念,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D.小说描写清平湾秋景,不事雕琢,将远景与近景组合,再现了秋日清平湾的色彩斑斓和生气勃勃。
【解析】 “不事雕琢”分析错误。作者对清平湾秋景的描写非常唯美,是经过精心选择裁剪的结果。
8.请简要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__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句以近似咏叹调的形式抒情,以表达自己对以白老汉为代表的清平湾乡亲们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自己那段插队生活,那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的怀念之情。__
9.当代作家王蒙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篇小说“诗”的特点。(6分)
答:__①小说的语言充满诗意,富有诗的美感。通过作者对清平湾秋天的景物描写可以突出地表现这一特点。②小说的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小说情节没有高潮,如散文般平静幽淡,但其中却富有哲理性。如小说中对乡亲们对于燕子肉可以吃这一提议的反应,表现了乡亲们的纯朴与善良。对乡亲们不吃燕子的描写。短短的描述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着小说的诗意。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稜所杀。
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①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以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或疑非迁。仪曰:“此野人语耳。御史供奉赤墀下,岂雍州判佐比乎?”时以为清言。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
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籍其家。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②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谘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覆,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庭芝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
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③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④,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
(节选自《新唐书·上官仪传》)
【注】①沙门:僧人。②中人:宦官。③嬖阴:受宠幸的女人。④牝咮(zhòu)鸣辰: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B.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C.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D.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解析】 “内牵嬖阴”“外劫谗言”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顾命大臣”是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在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中,“擢”“迁”都指官职升迁,“授”指授予官职,“转”指调动官职。
B.起居郎,古代官职。唐贞观初于门下省设置起居郎,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C.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称;也借指朝廷。
D.厌胜,旧时中国民间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习俗,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行径。
【解析】 “迁”分左迁(降职)与右迁(升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上官仪博览群书,很有文学才能,唐太宗很欣赏他,常常将所写的文章给他看以征求意见。
B.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但高宗摇摆不定,使上官仪陷入困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C.武后因为深恨上官仪,下旨让许敬宗构陷上官仪同梁王李忠谋反,乘机除掉了忠于高宗的上官仪。
D.中宗时,上官仪的孙女儿是宫中的昭容,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解析】 武后并没有下旨,许敬宗是顺承武后的心意。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服。(4分)
译文:__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身边侍候的人将他隐藏起来,得以幸免,假冒穿着僧人服装。(“左右”,1分;“匿(之)”,省略1分;“冒”,1分;大意1分)__
(2)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4分)
译文:__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天下人失望,应当废黜她来顺应人心。(“专恣”,1分;“海内”,1分;“宜”,1分;大意1分)__
14.唐高宗最后被武后取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①唐高宗方面:优柔寡断、心软,不能明辨是非。②武后方面:独断专行,恣意行事,谋害亲良。③大臣方面:元老大臣相继被残害,公卿大臣没有人敢再坚持公正的议论。(答对1个方面给1分,答对3个方面给3分)__
参考译文: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其父上官弘,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大业末年,被陈稜杀掉。
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身边侍候的人将他隐藏起来,得以幸免,假冒穿着僧人服装。后渐渐精于文章之学,精通典籍。贞观初年,考中进士,朝廷召入拜授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升为秘书郎。太宗每次写文章,派上官仪审视草稿,每次宴会上官仪未曾不参与。又转任起居郎。高宗就位,他任秘书少监,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当时任用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人怀疑这不是升迁。上官仪说:“这是乡野农夫的话罢了。御史供奉在皇宫之中,难道是雍州的佐吏僚属之职能比拟的吗?”当时人们认为他的谈论贴切。上官仪擅长作诗,他的诗绮丽多彩、柔婉华美。他地位高贵显赫以后,人们往往仿效他的诗风,称为“上官体”。
高宗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梁王李忠事件被捕入狱死去,抄没他家。起先,武后得志,就牵制高宗,擅自作威作福,高宗不能忍受;她又勾结道士使用符咒谋求成功,被宦官王伏胜揭发。高宗因此大怒,要将武后废为平民,召见上官仪一同商议。上官仪说:“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天下人失望,应当废黜她来顺应人心。”高宗让他草拟诏书。左右的人飞奔告诉武后,武后主动申辩解释,高宗于是后悔;又怕武后怨恨自己,于是说:“这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武后由此深恨上官仪。原先,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谘议,与王伏胜同在王府。这时,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与李忠谋划反叛,这是武后的意思。自从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继被残害,公卿大臣没有人敢再坚持公正的议论,惟独上官仪奉献忠诚,灾祸就很快降临到他头上。自此国政归于武后,而高宗拱手相让了。
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历任周王府属官,也被杀。上官庭芝的女儿婉儿,中宗时是宫中的昭容,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追赠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
赞曰:高宗丧失为君之道,(难道)可以和他一起治理天下吗?他内受女人牵制,外听信谗言,以长孙无忌的至亲、褚遂良的忠诚,他们都是顾命大臣,一旦诛杀贬斥,残忍而不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最终使母鸡报晓,皇权移入皇后之家,怎不悲哀啊!上天兴起女主执政穿插在大唐王朝之中,即使仁人志士以死抗争,也决不可改变。然而韩瑗、来济、李义琰、上官仪可以说是知道忠于职守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花 鸭①
杜 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首联中的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B.颔联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的羽毛根根独自竖立,毛色只有“黑”“白”二色,富有象征意义。
C.颈联中的“不觉”“休牵”二字,表现出了花鸭对众鸭的嫉妒、惊猜浑然不觉,也表现了作者对花鸭行为的规劝。
D.尾联是作者对花鸭的进一步劝说,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鸣叫了,情感含蓄而蕴藉。
【解析】 “独立”是指花鸭的羽毛与众不同。
16.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花鸭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写照,那么在诗中作者赋予了“花鸭”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花鸭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写照,被赋予了以下精神风貌:①行无泥滓(或洁身自好)。花鸭身上清净无泥;②独立于世(或卓尔不群)。花鸭羽毛与群鸭不同;③黑白分明(或爱憎分明),是非好坏区分得很清楚。花鸭羽毛的黑白颜色过于分明;④恃才傲物(或自恃才高,或傲视他人)。花鸭受到了群鸭的忌妒,惹得众鸭受惊。(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符合诗意的答案酌情给分)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借用美人表达心中的理想的诗句是“__渺渺兮予怀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__”。
(2)《赤壁赋》中“__横槊赋诗__”一句,写出了曹操心中志得意满之态,而“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一句,则是从变化的一方面对事物的观察。
(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观以西峰颜色错杂,显得矮小的句子是:“__绛皓驳色__,__而皆若偻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风吹过来,枝上的叶片便摇动,将阳光反射出光芒。沙漠中的草,有的是骆驼刺,有的是笈笈草,__①__。新疆的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曾对我说,沙漠里有一半的草没有名字。有一次我在库姆塔格沙漠中见过一株草,没有枝,叶子直接从根上长出来,在地上覆盖成一片,很是显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使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也许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但凡植物都是有名字的,唯一的原因是那样的植物太少,又被人忽略,以至被人们淡忘了。
( )。在万物中,__②__。“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类在多少年前就对草发出了赞颂。有史以来,这是人对草最高的赞颂。如果是大山里的草,想必生得并不艰难,而草长在沙漠那样的地方,__③__。此处虽不会有野火焚烧,却有一种更长久的磨难。或许,有很多种子都落进了沙漠,只有少数的种子发芽,生长。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
B.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也许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
C.这么多年过去了,使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也许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
D.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这么多年过去了,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
【解析】 A、D两项中“因为稀少没有名字”与后文“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中“使”字介词湮没主语,故排除。D项中“这么多年过去了”语序有误,故排除。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有很多并不常见的草,是沙漠中能看得见唯一的绿色
B.有很多常见的草,是沙漠中能看得见的唯一绿色
C.有很多并不常见的草,是沙漠中唯一能看得见的绿色
D.有很多常见的草,是沙漠中唯一能看得见的绿色
【解析】 根据前后文内容,文中谈论的应是“不常见的草”,排除B、D两项。A项、B项中“能看得见”不能放在“唯一”之前,故排除。
20.在以上文段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①还有些叫不上名字__②草是最具生命力的__③就艰难得多了(每处2分,超过字数酌情扣分)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接过这一碗“粉汤羊血泡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的辣椒、绿的葱蒜、白的豆腐,( );其次是冲鼻子的麻香气味,深吸一口,鼻翼( ),顿觉通透入脑;还没吃闻着就这么香,吃起来肯定更好!不错,拿起筷子,轻轻搅动,让调料味分布均匀。之后一定先喝口煎活的热汤,热得烫嘴,庥得唇颤,滚热与麻香不由分说( )。接下来细细咂摸,哦,咸!万味咸为先,有了这一口浓咸,给其他的滋味打了底、开了头,不然一切的滋味都无从谈起。再细细( ),哦,这一口汤里又有多少滋味啊!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中药味的调料搅和在一起,让你只感觉到“综合”而难一一分辨,但这“综合”是“中和”,那般和谐,任谁也不突出,任谁也未曾缺席,它们按着各自的“个性”,在巧妙的数量搭配下,团结紧密、俨然一体。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色彩斑斓 翕动 接踵而至 品味
B.色彩斑驳 翕动 纷至沓来 品位
C.色彩斑斓 颤动 纷至沓来 品味
D.色彩斑驳 颤动 接踵而至 品位
【解析】 ①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色彩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样子,引申为不纯,有瑕疵。此处用来形容各种不同的色彩,应用“色彩斑斓”。②翕动:(嘴唇等)一张一合地动;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此处用来指鼻子呼吸羊汤的香气,应用“翕动”。③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多用来指人。此处不仅体现陆续到来,还应有“多”的意味,应用“接踵而至”。④品味:仔细体会,玩味,品尝;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此处应选用动词“品味”。
22.上述文字描述生动形象,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①分别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摹写了“粉汤羊血泡馍”的滋味,文字鲜活生动,具有表现力。②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凸显了“粉汤羊血泡馍”味道的鲜美。③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将人的主观感受写得具体而生动。④大胆运用色彩描摹,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⑤句式灵活多变,整句与散句的错杂运用,使文段富有文采与生活气息。(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若考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天来了,万物勃发,万类生长。2022年2月4日,是壬寅虎年的正月初四,立春日。
请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进入这一天,并以“春天的阳光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然的春天,人生的春天,乃至社会的春天,但要符合这一时令节点,有真情实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1)最佳立意:写进入虎年,人们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社会、时代、个人,都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重点要写出“春天”和“阳光”的隐喻。
(2)如果仅写自然的“春天”和“阳光”,最终得分不能进入一类文。
(3)关于时间节点,明写暗写均可,但是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一背景,不能进入二类文。
1第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在京成立,标志着网络文学学科建设迈出一大步。
听到网络文学研究室成立,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为之一振。十几年前,他刚研究网络文学时,有人讥笑他“不务正业”。后来,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壮大,人们也改变了看法。“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你选择了一个好方向。”周志雄说。
20多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有评论认为,网络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的第二次起航”,是“跨世纪的大转折”,是“中国文学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 253万,占网民整体的53.2%;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5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 527万,占手机网民的51.4%。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文学评论研究也得到切实重视,评论队伍继续壮大,研究阵地持续扩充。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等也将重点课题给予网络文学研究项目。
网络作家齐橙也深有感触:“网络文学很早就进入了学术场,很多高校也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机构,但是网络文学研究整体偏弱,甚至在不少人眼里,网络文学研究仍然是另类,这显然跟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不匹配。它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去带动和引领。”
(摘编自刘江伟《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
材料二:
网络文学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走于文学内外。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我拟从以下四个价值维度谈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
“有趣”也即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这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怎样才能算“有趣”?我想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
“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IP价值指的是网文除在线阅读、有声作品和线下出版外,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基础上的,依托大数据并最终依赖行业判断也就是产经价值评估。“有戏”的网文,在人物关系营造和剧情冲突设计上匠心独运。
“有料”指的是网络文学的认识价值,是比“有戏”更高层级的价值。网络文学以超大规模和庞杂的内容,在历史讲述、现实反映、时代记录、社会关切、未来想象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料”不仅仅是指网络文学可以作为泛文娱产业的改编资料和再生产材料,更在于优秀网络文学可以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
“有道”指的是网文的艺术价值或审美价值,这是网文的最高价值,也就是经典价值。18世纪英国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说过:“莎士比亚的剧作,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作;它表现普通人性的真实状态,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与莎士比亚剧作艺术高度比肩的,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世界文学名著,具有超越“时代、种族、环境”的能量。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作家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超越了类型文的范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
(摘编自李安《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的第二次起航”,是“跨世纪的大转折”,是“中国文学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B.网络文学研究在不少人眼里仍然是另类,这显然跟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不匹配。它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去带动和引领。
C.网络文学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走于文学内外。一些经典理论话语很难对其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
D.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其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这样的作品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几年前研究网络文学,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被人讥笑成“不务正业”。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壮大,人们才改变了看法。
B.网络文学发展壮大,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部分高校纷纷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国家也对网络文学研究项目大力支持。
C.“有趣”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评价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三个标准。
D.“有料”的优秀网络文学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正面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盘龙》《仙逆》《斗破苍穹》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网络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等优秀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B.《琅琊榜》中的男主角梅长苏以一介白衣之身,心怀赤子之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国家民族大义的人格特点。
C.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D.一些网络“爽文”以满足自我欲望和憧憬而进行的空想吸引了大量读者,使他们得到空前愉悦。
4.简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助力我国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
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①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
留小儿总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哈时想吃肉,就吃?”“嗯。”“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留小儿的大②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她说,黑肉③真的还是比白肉好吃些。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
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记起那片土地,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注】①受苦人,即庄稼人的意思。陕北方言。②大:爹。③黑肉:瘦肉或精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对黄土山的描写,展现了清平湾的贫穷苦难,增强文章厚重感。
B.清平湾农活繁重,农民们总不得闲,全靠自己动手,生活尽是辛劳痛苦。
C.老乡们听到燕子肉能吃就仿佛亵渎了神灵,说明他们仍残存封建迷信意识。
D.“我”在山里拦牛时,可以睡觉、看书,插队的生活很轻松愉快,所以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民歌带来一种更为立体的表现方式,给读者以强烈的听觉体验,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思想感情。
B.小说描写清平湾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描写人物语言多用方言……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C.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追忆遥远的清平湾生活,表达对清平湾的怀念,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D.小说描写清平湾秋景,不事雕琢,将远景与近景组合,再现了秋日清平湾的色彩斑斓和生气勃勃。
8.请简要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当代作家王蒙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篇小说“诗”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稜所杀。
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①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以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或疑非迁。仪曰:“此野人语耳。御史供奉赤墀下,岂雍州判佐比乎?”时以为清言。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
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籍其家。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②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谘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覆,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庭芝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
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③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④,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
(节选自《新唐书·上官仪传》)
【注】①沙门:僧人。②中人:宦官。③嬖阴:受宠幸的女人。④牝咮(zhòu)鸣辰: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B.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C.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D.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中,“擢”“迁”都指官职升迁,“授”指授予官职,“转”指调动官职。
B.起居郎,古代官职。唐贞观初于门下省设置起居郎,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C.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称;也借指朝廷。
D.厌胜,旧时中国民间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习俗,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行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官仪博览群书,很有文学才能,唐太宗很欣赏他,常常将所写的文章给他看以征求意见。
B.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但高宗摇摆不定,使上官仪陷入困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C.武后因为深恨上官仪,下旨让许敬宗构陷上官仪同梁王李忠谋反,乘机除掉了忠于高宗的上官仪。
D.中宗时,上官仪的孙女儿是宫中的昭容,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服。(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唐高宗最后被武后取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花 鸭①
杜 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B.颔联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的羽毛根根独自竖立,毛色只有“黑”“白”二色,富有象征意义。
C.颈联中的“不觉”“休牵”二字,表现出了花鸭对众鸭的嫉妒、惊猜浑然不觉,也表现了作者对花鸭行为的规劝。
D.尾联是作者对花鸭的进一步劝说,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鸣叫了,情感含蓄而蕴藉。
16.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花鸭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写照,那么在诗中作者赋予了“花鸭”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借用美人表达心中的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曹操心中志得意满之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是从变化的一方面对事物的观察。
(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观以西峰颜色错杂,显得矮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风吹过来,枝上的叶片便摇动,将阳光反射出光芒。沙漠中的草,有的是骆驼刺,有的是笈笈草,__①__。新疆的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曾对我说,沙漠里有一半的草没有名字。有一次我在库姆塔格沙漠中见过一株草,没有枝,叶子直接从根上长出来,在地上覆盖成一片,很是显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使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也许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但凡植物都是有名字的,唯一的原因是那样的植物太少,又被人忽略,以至被人们淡忘了。
( )。在万物中,__②__。“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类在多少年前就对草发出了赞颂。有史以来,这是人对草最高的赞颂。如果是大山里的草,想必生得并不艰难,而草长在沙漠那样的地方,__③__。此处虽不会有野火焚烧,却有一种更长久的磨难。或许,有很多种子都落进了沙漠,只有少数的种子发芽,生长。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
B.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也许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
C.这么多年过去了,使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也许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
D.我一直忘不了那株不知名字的草,这么多年过去了,而且因为稀少没有名字,它只生长于库姆塔格沙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很多并不常见的草,是沙漠中能看得见唯一的绿色
B.有很多常见的草,是沙漠中能看得见的唯一绿色
C.有很多并不常见的草,是沙漠中唯一能看得见的绿色
D.有很多常见的草,是沙漠中唯一能看得见的绿色
20.在以上文段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接过这一碗“粉汤羊血泡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的辣椒、绿的葱蒜、白的豆腐,( );其次是冲鼻子的麻香气味,深吸一口,鼻翼( ),顿觉通透入脑;还没吃闻着就这么香,吃起来肯定更好!不错,拿起筷子,轻轻搅动,让调料味分布均匀。之后一定先喝口煎活的热汤,热得烫嘴,庥得唇颤,滚热与麻香不由分说( )。接下来细细咂摸,哦,咸!万味咸为先,有了这一口浓咸,给其他的滋味打了底、开了头,不然一切的滋味都无从谈起。再细细( ),哦,这一口汤里又有多少滋味啊!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中药味的调料搅和在一起,让你只感觉到“综合”而难一一分辨,但这“综合”是“中和”,那般和谐,任谁也不突出,任谁也未曾缺席,它们按着各自的“个性”,在巧妙的数量搭配下,团结紧密、俨然一体。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色彩斑斓 翕动 接踵而至 品味
B.色彩斑驳 翕动 纷至沓来 品位
C.色彩斑斓 颤动 纷至沓来 品味
D.色彩斑驳 颤动 接踵而至 品位
22.上述文字描述生动形象,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天来了,万物勃发,万类生长。2022年2月4日,是壬寅虎年的正月初四,立春日。
请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进入这一天,并以“春天的阳光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然的春天,人生的春天,乃至社会的春天,但要符合这一时令节点,有真情实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