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6 18:21:38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______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______。对联与我们语文的学习密切相关。通过对联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对课就是学习对对子,教师出上句,学生作虚实平仄对应的下句,以练习对仗。鲁迅少年时,曾以“比目鱼”巧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颇受夸赞。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好的对联却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______,宛若天成。对联与生活______,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对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衍变 兼容并包 信手拈来 休戚相关
B.演变 包罗万象 信手拈来 息息相关
C.演变 兼容并包 唾手可得 休戚相关
D.衍变 包罗万象 唾手可得 息息相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联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
B.通过对联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C.学习对联,可以使我们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
D.学习对联,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3.“红学”爱好者李明同学买了一套《红楼梦》的对联,结果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文段中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
①嫩寒锁梦因春冷 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吟成豆蔻才犹艳 ④琼浆满泛玻璃盏
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⑥菱藕香深写竹桥
⑦勋业有光昭日月 ⑧座上珠玑昭日月
(1)第3回,荣国府正堂荣禧堂的中堂对联:____________,堂前黼黻焕烟霞。
(2)第5回,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____________,芳气袭人是酒香。
(3)第17回,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____________,睡足荼蘼梦亦香。
(4)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____________;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5)第38回,大观园藕香榭的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____________。
上面五副对联空缺部分的序号分别为:
(1)____  (2)____  (3)____  (4)____  (5)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蔓,某些植物的茎,它的特点是细长而不能直立。植物学家有“木本曰藤,草本曰蔓”的说法。“蔓延”中的“蔓”,指的是蔓草——__①__。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长势凶猛,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所谓“蔓延”,就是像蔓草一样延伸、扩展。“漫”和水有关,本义为“大水貌”,引申为“浸淫、淹没”,《白蛇传》中便有“水漫金山”一折。由于白浪滔天给人(  )的感觉,由此引申出“遍、满”等义,如“漫山遍野”“漫天皆白”。水性至柔,奔涌无形,不受拘束,故“漫”又可用来__②__,如写文章可以“漫笔”,作报告可以“漫谈”。所谓“漫延”,是指像水一样(  ),迅速渗透。可见,“蔓延”和“漫延”,同样说的是“延”,一个比之为草,一个比之为水,两者有(  )之妙,在使用中各有千秋。但随着用词习惯的变化,它们已出现(  )的趋势:“蔓延”是通用词,“漫延”是专用词。“蔓延”,既可用本义,如“杂草蔓延”,又可用引申义,如“火势蔓延”;既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一座座帐篷如莲花般在江滨蔓延盛开”,又可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县城蔓延传布”。“漫延”则专指因水满而向四周扩散,如“大水一下子漫延到了家门口”。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望无际 无孔不入 异曲同工 分道扬镳
B.一马平川 无坚不摧 异曲同工 南辕北辙
C.一望无际 无孔不入 殊途同归 南辕北辙
D.一马平川 无坚不摧 殊途同归 分道扬镳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下一场春雨,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
B.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
C.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满了角角落落
D.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满了角角落落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闯”在《古代汉语字典》里解释是:“闯”是会意字。由“门”和“马”组成,表示马从门中猛然冲出。“闯”的本义是指一种突然而迅猛的动作,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心态上的无所顾忌的状态。
参照这种解释,请分析古人以城门会意出的系列姊妹字“问”“闹”各表示什么意义。
(1)“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校正举办“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下面“孺子牛”一词的信息,概括出现代汉语词语的三个特征,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孺子牛”一词有两个意思,最初指游戏时被儿童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现在也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孺子牛”的这两个意思,前一个叫作本义,后一个叫作引申义,二者要区别开来。鲁迅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习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这里用的都是引申义。如果说“孺子牛”的本义大致属于中性词的话,那么它的引申义就鲜明地表达了褒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字学家对一些汉字的形义析解也是有分歧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意和学生实际择善而从。例如“爽”字——
A.“爽”是会意字,一些字典析解为“大”是人形,其下的××表示他提着的一对灯笼在闪烁着光亮。所以,“爽”的基本义是明亮的意思。
B.“爽”是会意字,一些字典析解为从大从(lí,篱笆形,在这里表示窗棂),意为人(大)走到窗前双手打开窗户,窗外一片明亮,清风从窗棂吹进来,使人感到十分舒爽。
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中有“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的句子,在析解“凉爽”的“爽”字时,你会结合语境选择上面哪一种字理析解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答:___
(2)请根据“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通常指不同地区的人们特有的讲话习惯。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互相交流时产生的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互联网,所以方言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出现。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谐音进入。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交际的需要,网民们利用谐音表义的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语言。例如,“胖纸”即“胖子”的谐音词,是对胖子的幽默称呼。在平翘舌不分的方言区,“胖zi”很容易发音成“胖zhi”,在发现用来称呼较胖的人更为亲切时,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再如“集美”,本意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或集美大学,因为网上一位视频博主带有方言口音,把“姐妹”说成“集美”,所以“集美”现在在网上通常指的是“姐妹”。
填补空位进入。任何发达的语言都存在着空档缺位,方言作为彰显不同方言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语汇系统,常常承担起填补语言空位的重任。例如在语音方面,陕西有一种特色面食,因制作过程中有“biɑnɡ”“biɑnɡ”的声音,被当地人称为“biɑnɡbiɑnɡ面”,但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却没有“biɑnɡ”这个音节。随着大家对这种地方名吃的喜爱,网民们用“biɑnɡ”填补了音节上的这一空位。又如在语汇方面,“蒙圈”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搞不清楚状况的精神状态,在网络语言中填补表示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含义的空位。
丰富词义进入。词语多数是多义性的,且不同方言之间同样的词语只是在彼此某个义项上等同,还可能存在不同的义项,因此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达到丰富词义的效果。例如:“几点整啊?”“九点整。”在普通话中这组对话我们认为时间刚好是九点钟,而在东北话中则表示两人相约,因为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一个万能动词。“整”可以表示“吃喝”,如“整两口”;可以表示“做、弄”,如“这事儿整挺好”。东北方言中的“整”字,丰富了“整”的内涵,成为网民最爱使用的动词之一。
直接进入。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词义基本不发生变化。比如东北方言中的“老铁”是“哥们”的意思,表示朋友之间关系亲近。由“老铁”一词衍生的表示亲密朋友的网络用语还有“铁子”“铁汁”等。
方言义作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通过网络进入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表达的语言内容,而且经由时间检验,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方言义最终将会强势进入民族共同语,成为普通话义项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杨立杰《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
材料二:
当方言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网络交际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时,我们应该正视它对网络交际的作用及对网络语言发展的影响。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是互利共赢的事。一方面,方言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涵,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新鲜感和趣味性。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谐音词及图形符号等表达形式,方言与这些已有的表达形式相比,无疑是具有地域特色和表达活力的新生力量。各类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络语言词汇的范围,突破了语法的基本限制,在给广大网民带来新鲜感和表达快感的同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内涵,让原本就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网络语言进一步拓宽了沟通边际。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赋予了方言新的传播土壤和生命力。在进入网络语言之前,方言主要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使用。进入网络语言后,方言因顺应了网民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表达心理和寻找趣味、幽默诙谐的表达惯性,从而有了超越地域空间限制的广阔传播舞台,得以从面临被普通话同化的境遇中或在当前社会“失语”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迸发出全新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网络时代得到了新生、发展和创新。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随着部分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这些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也得以打破传统交流方式和地域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世界中与其他文化思想进一步交流融合。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亦存在着消极影响。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传播带来了新鲜、个性的使用体验,但网民对新奇和个性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一些方言词汇的刻意使用甚至生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制造沟通障碍,也会对网络语言和方言本身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出现词义混乱、更替速度过快等现象。同时,网络语言中方言因素的使用多与求快求简、求新求奇的心理有关,一部分是源于输入时贪图简单便捷而产生的,一部分是对人们的发音特点和限制的戏谑调侃。从规范网络用语的角度来看,这些不规范的方言表达会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正确学习和使用普通话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混淆读音、惯用错别字等问题。且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其中也不乏恶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糟粕,这对网络语言的净化也是一大挑战。
(摘编自王莎莎《网络语言中方言因素的多维度考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用“胖子”来称呼体型胖的人,“胖纸”的称呼法更亲切幽默,受到网民们的欢迎。
B.不同方言在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因为词语有多义性,且可能同词不同义。
C.方言义通过进入网络成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需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并经过时间检验。
D.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拓宽了网络语言的沟通边际,体现了网络语言包容、开放的特点。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年轻人发展到老年人,随着它不断普及,方言慢慢在网络出现。
B.网民用谐音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具体含义。
C.在形容人们犯迷糊的精神状态时,“蒙圈”比“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D.方言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交流,会被普通话同化或在当前社会中慢慢“失语”而失去生命力。
1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对于某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方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闽方言中,“喜欢”发音为“xifan”,网友们根据谐音,用“稀饭”两字表示“喜欢”之意。
B.东北方言“忽悠”,填补了网络语言表示“欺骗、煽动”意思的空位,如“你这人太能忽悠了”。
C.“俺”是北方地区方言,多指“我”的意思,通过丰富词义的方式进入网络语言,如“俺来了”。
D.“恰”是江西、湖南地区的方言,“恰饭”是“吃饭”的意思,作为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网络语言中的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语言,从教、学、使用的角度来看,相对地讲,语汇是比较难的。母语是这样,第二语言更是这样。这是因为:第一,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什么是一个词,就说不清楚。汉语说“铁路”,是一个词;英语说railroad,也是一个词,然而直译应为“轨路”,不是“铁路”。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呢?就是在同一种语言之内,比如汉语普通话,说“吃面包”“吃苹果”“吃菜”,但是不说“吃酒”,因为酒是液体,要说“喝”,不说“吃”,然而,凡是药,即使药水或者汤药,统统说“吃”,不说“喝”,这又有什么道理可讲,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词的来源,词的构成,词义,词的用法,词与词的搭配,等等,变化多端,复杂万状。第二,词太多。学任何语言,要想稍微管点儿用,总得会几千个词。许多词有多义多用现象,两三个词或三五个词之间,有所谓同义、近义现象,或大同而小异,或大异而小同,其同其异,或在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内涵,或在新旧,或在雅俗,或在文野,或在来源,或在隐含,或在色彩,或在搭配习惯,充分理解已经不易,掌握使用做到准确得体更难。人们容易感到语音、语法困难,尤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实,无论就数量说或内容说,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第三,语汇的身上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至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倘若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对许多词的领会和运用就必然产生困难。在中国,比如举行一次文艺晚会,大家请某人弹一曲钢琴,或者唱一首歌,表演完了,大家鼓掌,他答谢,同时可能说:“胡弹乱唱,献丑,献丑。”在西方,不大会这样说。第四,语汇的变化很快,比语音、语法快得多。社会上,文化、科学中,有新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什么新事物、新观念,立刻就会出现新的词,或者用旧有的词赋予新义来表示它们。相反,也会不断有旧词被淘汰或者改变了意义和用法。对于社会生活的哪怕点点滴滴的变化,语汇是极为敏感的,反应也是极为迅速的。如果我们做一次今天一天出版的100份各种报纸的词频统计,大概“现代化”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会相当高。可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现代”的含义,恐怕不是很容易回答的。“现代汉语”“中国现代史”“现代派”“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用一个定义能说得清楚吗?不是不可知,不是不能定义,只是说,很难,因为同是这个词,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含义有所变化,它不是凝固的。
(摘自张志公《语汇重要,语汇难》,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可是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作“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
(摘自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语汇的发展和演变是否有规律?如果有规律,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至今仍然是谜。据笔者的初步观察,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似乎是语汇发展和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另一条重要规律是口语化。如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揠苗助长”如今常作“拔苗助长”。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的《新华成语词典》(2002),收了“拔苗助长”而未收“揠苗助长”,表明“拔苗助长”已经得到社会认可,逐步取代了“揠苗助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汇也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
(摘自温端政《也谈“语汇重要,语汇难”》,
《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
材料四:
华舆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国内外的社交和媒体生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新词汇。
《柯林斯词典》给出的年度词汇是Lockdown(封锁);美国《韦氏词典》和美国词典网都将Pandemic(大流行)评为年度词汇;牛津词典也给出了三个年度词汇,Covid-19(新冠肺炎)、WFH(在家工作)和Lockdown(封锁)。
据悉,德国学者在年底发现,德国人开始使用约1 000个新词。俄罗斯出现了pacxnaMMHro(因隔离期间无聊而大扫除)和KapaHT3(在长期隔离期间掌握的技能)以及KoBMMOT(无视安全要求、认为新冠肺炎是虚构疾病的人)。芬兰甚至为某些官方行为创造了新术语,比如,koronavelka——为支付疫情开支而提供的国家贷款。
随着本次疫情的传播,“生鲜市场”(WETMARKET)的意义也在发生改变,成为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的代名词。
在中国,很多流行语都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高度关联。《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的十大流行语中,就有“逆行者”“后浪”“飒”“直播带货”等7个词,和抗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
2020年12月17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汇最不好讲,是因为词的来源、构成,词义及其用法以及词与词的搭配等,变化多端,相当复杂。
B.语汇在语言的变化中显得最快,也最显著,这是因为它相较于语音、语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C.语汇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只体现出两条重要规律:一条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另一条是口语化取代书面语。
D.中外一些语言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新词汇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与疫情有联系。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如果不理解“LUCKYDOG”在英语里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他就不能理解英语的民族文化传统。
B.语汇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对方语汇来了解其民族文化。
C.材料一认为学习语汇比语音、语法难。为了学好语汇,我们可以先学习语音和语法,再学习语汇。
D.四则材料都涉及了语汇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可以说,语汇是时代的记录者。
1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管子”“咱俩”“打算”“脑袋瓜儿”这些词语不太适合用在公文里。
B.“知府”“科举”“农业税”这些特定时代的词语,我们几乎见不到了。
C.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一带一路”而没有收录“蓝瘦香菇”。
D.“光盘”原先是指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现在是指吃光盘中的食物。
19.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材料四中的语言现象说明了材料二、三中的哪些观点?试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上有一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
比如,今人把沉溺于网购时兴奋刺激、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把竭尽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对美食诱惑会说“馋哭了”;实用效果不错的东西被称为“神器”……现代人正在鼓励并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对忠实于自然再现的绘画艺术不满,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色彩呈现主题。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画作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每当新旧媒介交替,新的载体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语言不断“贬值”便如实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变化——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趋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卷”。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研究信息传播,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仅为7%,另有38%由语气和音量的高低传递,55%靠面部表情传递。通过网络交流时人们无法面对面,只能用文字沟通,产生理解错位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言“通胀”的现象。
如网上有中学教师培训教程,教导老师平时和学生用社交软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了,不能简单回答“嗯”和“哦”,以免学生因看不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误以为被敷衍;老师必须用“嗯嗯嗯”“哦哦哦”加强语气,表示自己很上心很重视,才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打成一片。
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物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这些极度夸张的形容词,除了用来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对表达毫无增色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例子。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本末倒置,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
人们一旦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就会立即失去意义,并需要诞生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化的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摘编自《读者》2021年第17期陶琦《语言“通胀”》)
材料二:
语言上的“通货膨胀”,是指供过于求,使之“贬值”,也就是降低其价值。语言,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还有官方的辞令和宣传。
后者比如说有些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节目,权威性在那里自不必说,但形式如果太呆板、僵化,让观众看不下去,让观众主动换台,也就没了收视率,这样其内宣的价值就遭到贬损了。
而如果是前者,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一定程度的措辞和表达技巧可以使交流更畅通,比如你讲一个道理,如果搭配上某个形象生动的例子,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达和当下流行的用词,会让这个道理更简单地被人理解,但是如果你过于沉迷于“演讲与口才”,一开口就是排比句,一句话恨不得全都是网络流行语,正常的表达习惯反而不使用,结果就可能让表达更吃力,对方理解起来更困难。
其他方面,一个新生词汇或者句式能流行开来最开始肯定是契合了当下的比较广泛的需求,但是被用多了其内涵往往就降低了、泛化了,例如“诗和远方”本是比较有诗意、有腔调的词组,后来因为被滥用,如今已经成为烂大街的、刻意的、做作的用词,从原来的美好的意境沦落成推脱责任、不脚踏实地的贬义词了;再比如,“女神”原本是指有气质的美女,是男性心中完美女性的意向,现在由于被滥用,但凡有个看得过去、穿着相对入流、涂脂抹粉的女性都被称为“女神”。搞得不仅遍地是神,连一些妖艳者稍加包装也算了进来,“女神”一词就此沦陷,彻底贬值。类似的还有奇葩、清新脱俗之类的许多词。
外语方面,懂外语相对于不懂肯定是有好处的,学习外语协助交流,但是学习外语的精力如果超过了学习母语的精力,就值得商榷了。过去懂英语的都是些有文化的人,现在但凡有个高中学历多少都懂些英文,英文在中国的价值自然也就降低了。这些年你很少再见到疯狂英语、新东方一类的电视节目了,民众的狂热冷却了下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单靠英语找工作也很难了,这也是贬值的一种体现。其他语种也一样,懂的人多了,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总之,所谓通货膨胀,也就是供过于求导致的价值贬损,过犹不及。
(摘编自知乎维勒探长《除了在经济上以外,
在政治和语言上会不会也有通货膨胀效益?》)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通胀”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语言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B.由于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因此发布者要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C.阿尔伯特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比网络交流时人们用文字沟通有效传递的信息差得很远。
D.如果人们一味习惯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形成语言上的“内卷”,循环往复,最终会导致文化的枯萎。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颇具权威性的官方新闻节目,观众看不下去而换台,是因为电视节目形式太呆板、僵化。
B.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可以用一定程度的措辞和表达技巧使交流更畅通。
C.事实证明,一个新生词汇或者一个句式一旦被用多了,其内涵肯定就会降低、就会泛化。
D.毋庸置疑,学习外语有助于交流,但是除此以外花大量精力学习外语已没有任何价值了。
2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通胀”的一项是(  )
A.作文中许多同学把拿不准的名言都说成是“鲁迅”说的。
B.课堂上老师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表扬说你是“最棒的”。
C.许多养宠物的人称所养宠物叫“宝贝儿”“亲爱的”。
D.一群青年人称赞他们中某人的动作“酷毙了”“帅呆了”。
2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当下要预防语言“通胀”我们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八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______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______。对联与我们语文的学习密切相关。通过对联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对课就是学习对对子,教师出上句,学生作虚实平仄对应的下句,以练习对仗。鲁迅少年时,曾以“比目鱼”巧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颇受夸赞。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好的对联却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______,宛若天成。对联与生活______,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对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衍变 兼容并包 信手拈来 休戚相关
B.演变 包罗万象 信手拈来 息息相关
C.演变 兼容并包 唾手可得 休戚相关
D.衍变 包罗万象 唾手可得 息息相关
【解析】 “演变”,意思是发展变化,指历史较久的发展变化;“衍变”,意思是发展变化,指通过进化而发展。句中说“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强调历史悠久,用“演变”。“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句中指“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强调内容丰富,用“包罗万象”。“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强调轻易可得,多用于一般事物;“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强调随手可得,多用于写作。句中描写的对象是“对联”,用“信手拈来”。“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一般有人参与;“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侧重物与物间。句中指“对联与生活”,用“息息相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通过对联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
B.通过对联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C.学习对联,可以使我们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
D.学习对联,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解析】 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成分残缺,“通过对联的学习,可以使……”残缺主语,排除A项;二为语序不当,“我们学到一些运用、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语序不当,应是“推敲、锤炼、运用”,排除B、D两项。
3.“红学”爱好者李明同学买了一套《红楼梦》的对联,结果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文段中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
①嫩寒锁梦因春冷 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吟成豆蔻才犹艳 ④琼浆满泛玻璃盏
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⑥菱藕香深写竹桥
⑦勋业有光昭日月 ⑧座上珠玑昭日月
(1)第3回,荣国府正堂荣禧堂的中堂对联:____________,堂前黼黻焕烟霞。
(2)第5回,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____________,芳气袭人是酒香。
(3)第17回,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____________,睡足荼蘼梦亦香。
(4)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____________;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5)第38回,大观园藕香榭的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____________。
上面五副对联空缺部分的序号分别为:
(1)__⑧__ (2)__①__ (3)__③__ (4)__⑤__ (5)__⑥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蔓,某些植物的茎,它的特点是细长而不能直立。植物学家有“木本曰藤,草本曰蔓”的说法。“蔓延”中的“蔓”,指的是蔓草——__①__。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长势凶猛,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所谓“蔓延”,就是像蔓草一样延伸、扩展。“漫”和水有关,本义为“大水貌”,引申为“浸淫、淹没”,《白蛇传》中便有“水漫金山”一折。由于白浪滔天给人(  )的感觉,由此引申出“遍、满”等义,如“漫山遍野”“漫天皆白”。水性至柔,奔涌无形,不受拘束,故“漫”又可用来__②__,如写文章可以“漫笔”,作报告可以“漫谈”。所谓“漫延”,是指像水一样(  ),迅速渗透。可见,“蔓延”和“漫延”,同样说的是“延”,一个比之为草,一个比之为水,两者有(  )之妙,在使用中各有千秋。但随着用词习惯的变化,它们已出现(  )的趋势:“蔓延”是通用词,“漫延”是专用词。“蔓延”,既可用本义,如“杂草蔓延”,又可用引申义,如“火势蔓延”;既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一座座帐篷如莲花般在江滨蔓延盛开”,又可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县城蔓延传布”。“漫延”则专指因水满而向四周扩散,如“大水一下子漫延到了家门口”。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一望无际 无孔不入 异曲同工 分道扬镳
B.一马平川 无坚不摧 异曲同工 南辕北辙
C.一望无际 无孔不入 殊途同归 南辕北辙
D.一马平川 无坚不摧 殊途同归 分道扬镳
【解析】 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一马平川:能够纵马疾驰的平地。前者强调其广,后者强调其平。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白浪”之广,应用“一望无际”。无孔不入:是空隙就钻进去,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无坚不摧: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形容力量强大。文段中不是强调其力量强大,而是强调其善于抓住机会,应用“无孔不入”。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文段中并没有二者“结果相同”的意思,应用“异曲同工”。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中“蔓延”与“漫延”不存在目的与行动相反的问题,应用“分道扬镳”。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只要下一场春雨,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
B.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
C.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满了角角落落
D.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满了角角落落
【解析】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可改为“只要下一场春雨”或“一场春雨过后”;二是搭配不当,将“铺开”改为“铺满”。A、B两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D项没有修改第一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①细长而不能直立的野草__②形容放松、随意__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闯”在《古代汉语字典》里解释是:“闯”是会意字。由“门”和“马”组成,表示马从门中猛然冲出。“闯”的本义是指一种突然而迅猛的动作,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心态上的无所顾忌的状态。
参照这种解释,请分析古人以城门会意出的系列姊妹字“问”“闹”各表示什么意义。
(1)“问”:__“问”是由门和口会意而成。表示守城的士兵,用口对着城门外的来者问话。__
(2)“闹”:__“闹”是会意字,由门和市组合而成。表示骑马人一进城门内,就看见城内集市的热闹非凡景象。__
8.某校正举办“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下面“孺子牛”一词的信息,概括出现代汉语词语的三个特征,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孺子牛”一词有两个意思,最初指游戏时被儿童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现在也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孺子牛”的这两个意思,前一个叫作本义,后一个叫作引申义,二者要区别开来。鲁迅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习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这里用的都是引申义。如果说“孺子牛”的本义大致属于中性词的话,那么它的引申义就鲜明地表达了褒扬的态度。
答:__示例:①往往具有多个义项。②语义不断发展变化。③表达具有感彩。__
9.文字学家对一些汉字的形义析解也是有分歧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意和学生实际择善而从。例如“爽”字——
A.“爽”是会意字,一些字典析解为“大”是人形,其下的××表示他提着的一对灯笼在闪烁着光亮。所以,“爽”的基本义是明亮的意思。
B.“爽”是会意字,一些字典析解为从大从(lí,篱笆形,在这里表示窗棂),意为人(大)走到窗前双手打开窗户,窗外一片明亮,清风从窗棂吹进来,使人感到十分舒爽。
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中有“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的句子,在析解“凉爽”的“爽”字时,你会结合语境选择上面哪一种字理析解呢?为什么?
答:__选择B进行解释。根据题干内容,“飘哇飘哇”“凉爽”,是指风带来的凉爽的感觉,所以选择B进行解释,更符合语境。__
10.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答:__②④__
(2)请根据“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__峰回路转__②用引申义:__回眸一笑__
【解析】 ①“回”,回来。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②“回”,环绕,回旋。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③“回”,调转。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④“回”,回旋。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使用本义的是②④。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通常指不同地区的人们特有的讲话习惯。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互相交流时产生的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互联网,所以方言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出现。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谐音进入。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交际的需要,网民们利用谐音表义的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语言。例如,“胖纸”即“胖子”的谐音词,是对胖子的幽默称呼。在平翘舌不分的方言区,“胖zi”很容易发音成“胖zhi”,在发现用来称呼较胖的人更为亲切时,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再如“集美”,本意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或集美大学,因为网上一位视频博主带有方言口音,把“姐妹”说成“集美”,所以“集美”现在在网上通常指的是“姐妹”。
填补空位进入。任何发达的语言都存在着空档缺位,方言作为彰显不同方言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语汇系统,常常承担起填补语言空位的重任。例如在语音方面,陕西有一种特色面食,因制作过程中有“biɑnɡ”“biɑnɡ”的声音,被当地人称为“biɑnɡbiɑnɡ面”,但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却没有“biɑnɡ”这个音节。随着大家对这种地方名吃的喜爱,网民们用“biɑnɡ”填补了音节上的这一空位。又如在语汇方面,“蒙圈”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搞不清楚状况的精神状态,在网络语言中填补表示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含义的空位。
丰富词义进入。词语多数是多义性的,且不同方言之间同样的词语只是在彼此某个义项上等同,还可能存在不同的义项,因此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达到丰富词义的效果。例如:“几点整啊?”“九点整。”在普通话中这组对话我们认为时间刚好是九点钟,而在东北话中则表示两人相约,因为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一个万能动词。“整”可以表示“吃喝”,如“整两口”;可以表示“做、弄”,如“这事儿整挺好”。东北方言中的“整”字,丰富了“整”的内涵,成为网民最爱使用的动词之一。
直接进入。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词义基本不发生变化。比如东北方言中的“老铁”是“哥们”的意思,表示朋友之间关系亲近。由“老铁”一词衍生的表示亲密朋友的网络用语还有“铁子”“铁汁”等。
方言义作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通过网络进入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表达的语言内容,而且经由时间检验,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方言义最终将会强势进入民族共同语,成为普通话义项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杨立杰《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
材料二:
当方言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网络交际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时,我们应该正视它对网络交际的作用及对网络语言发展的影响。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是互利共赢的事。一方面,方言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涵,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新鲜感和趣味性。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谐音词及图形符号等表达形式,方言与这些已有的表达形式相比,无疑是具有地域特色和表达活力的新生力量。各类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络语言词汇的范围,突破了语法的基本限制,在给广大网民带来新鲜感和表达快感的同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内涵,让原本就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网络语言进一步拓宽了沟通边际。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赋予了方言新的传播土壤和生命力。在进入网络语言之前,方言主要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使用。进入网络语言后,方言因顺应了网民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表达心理和寻找趣味、幽默诙谐的表达惯性,从而有了超越地域空间限制的广阔传播舞台,得以从面临被普通话同化的境遇中或在当前社会“失语”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迸发出全新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网络时代得到了新生、发展和创新。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随着部分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这些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也得以打破传统交流方式和地域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世界中与其他文化思想进一步交流融合。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亦存在着消极影响。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传播带来了新鲜、个性的使用体验,但网民对新奇和个性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一些方言词汇的刻意使用甚至生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制造沟通障碍,也会对网络语言和方言本身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出现词义混乱、更替速度过快等现象。同时,网络语言中方言因素的使用多与求快求简、求新求奇的心理有关,一部分是源于输入时贪图简单便捷而产生的,一部分是对人们的发音特点和限制的戏谑调侃。从规范网络用语的角度来看,这些不规范的方言表达会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正确学习和使用普通话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混淆读音、惯用错别字等问题。且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其中也不乏恶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糟粕,这对网络语言的净化也是一大挑战。
(摘编自王莎莎《网络语言中方言因素的多维度考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相比用“胖子”来称呼体型胖的人,“胖纸”的称呼法更亲切幽默,受到网民们的欢迎。
B.不同方言在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因为词语有多义性,且可能同词不同义。
C.方言义通过进入网络成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需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并经过时间检验。
D.方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拓宽了网络语言的沟通边际,体现了网络语言包容、开放的特点。
【解析】 “方言义通过进入网络成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需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并经过时间检验”说法错误,原文为“词语多数是多义性的,且不同方言之间同样的词语只是在彼此某个义项上等同,还可能存在不同的义项,因此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达到丰富词义的效果”,可知方言义不是进入网络才能成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也不需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成为普通话义项的补充。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互联网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年轻人发展到老年人,随着它不断普及,方言慢慢在网络出现。
B.网民用谐音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具体含义。
C.在形容人们犯迷糊的精神状态时,“蒙圈”比“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D.方言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交流,会被普通话同化或在当前社会中慢慢“失语”而失去生命力。
【解析】 A项“互联网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年轻人发展到老年人,随着它不断普及,方言慢慢在网络出现”于文无据,原文为“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互联网,所以方言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出现”,并没说互联网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年轻人发展到老年人,也不是随着它的普及,方言慢慢在网上出现;C项“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错误,原文为“方言作为彰显不同方言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国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语汇系统,常常承担起填补语言空位的重任。……又如在语汇方面,‘蒙圈’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搞不清楚状况的精神状态,在网络语言中填补表示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含义的空位”,是说填补语言空位,不是具有更丰富的内涵。D项“会被普通话同化或在当前社会中慢慢‘失语’而失去生命力”过度引申,原文为“得以从面临被普通话同化的境遇中或在当前社会‘失语’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只说现在面临这种状况,没说一定会导致这种结局。
1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对于某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方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闽方言中,“喜欢”发音为“xifan”,网友们根据谐音,用“稀饭”两字表示“喜欢”之意。
B.东北方言“忽悠”,填补了网络语言表示“欺骗、煽动”意思的空位,如“你这人太能忽悠了”。
C.“俺”是北方地区方言,多指“我”的意思,通过丰富词义的方式进入网络语言,如“俺来了”。
D.“恰”是江西、湖南地区的方言,“恰饭”是“吃饭”的意思,作为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
【解析】 “通过丰富词义的方式”错误,由原文“直接进入。方言词直接进入网络语言,词义基本不发生变化”可知是直接进入网络,不是通过丰富词义的方式。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①结构上整体采用总分式,思路清晰。②论证具有思辨性,一分为二,角度全面,思维严密。__
15.网络语言中的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①我们要理性(辩证)对待。要看到网络语言中方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中的不利因素。②追求新奇和个性要适当,避免人为制造沟通障碍。③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自觉对网络用语进行规范和净化,摒弃语言糟粕。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语言,从教、学、使用的角度来看,相对地讲,语汇是比较难的。母语是这样,第二语言更是这样。这是因为:第一,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什么是一个词,就说不清楚。汉语说“铁路”,是一个词;英语说railroad,也是一个词,然而直译应为“轨路”,不是“铁路”。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呢?就是在同一种语言之内,比如汉语普通话,说“吃面包”“吃苹果”“吃菜”,但是不说“吃酒”,因为酒是液体,要说“喝”,不说“吃”,然而,凡是药,即使药水或者汤药,统统说“吃”,不说“喝”,这又有什么道理可讲,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词的来源,词的构成,词义,词的用法,词与词的搭配,等等,变化多端,复杂万状。第二,词太多。学任何语言,要想稍微管点儿用,总得会几千个词。许多词有多义多用现象,两三个词或三五个词之间,有所谓同义、近义现象,或大同而小异,或大异而小同,其同其异,或在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内涵,或在新旧,或在雅俗,或在文野,或在来源,或在隐含,或在色彩,或在搭配习惯,充分理解已经不易,掌握使用做到准确得体更难。人们容易感到语音、语法困难,尤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实,无论就数量说或内容说,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第三,语汇的身上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至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倘若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对许多词的领会和运用就必然产生困难。在中国,比如举行一次文艺晚会,大家请某人弹一曲钢琴,或者唱一首歌,表演完了,大家鼓掌,他答谢,同时可能说:“胡弹乱唱,献丑,献丑。”在西方,不大会这样说。第四,语汇的变化很快,比语音、语法快得多。社会上,文化、科学中,有新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什么新事物、新观念,立刻就会出现新的词,或者用旧有的词赋予新义来表示它们。相反,也会不断有旧词被淘汰或者改变了意义和用法。对于社会生活的哪怕点点滴滴的变化,语汇是极为敏感的,反应也是极为迅速的。如果我们做一次今天一天出版的100份各种报纸的词频统计,大概“现代化”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会相当高。可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现代”的含义,恐怕不是很容易回答的。“现代汉语”“中国现代史”“现代派”“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用一个定义能说得清楚吗?不是不可知,不是不能定义,只是说,很难,因为同是这个词,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含义有所变化,它不是凝固的。
(摘自张志公《语汇重要,语汇难》,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可是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作“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
(摘自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语汇的发展和演变是否有规律?如果有规律,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至今仍然是谜。据笔者的初步观察,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似乎是语汇发展和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另一条重要规律是口语化。如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揠苗助长”如今常作“拔苗助长”。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的《新华成语词典》(2002),收了“拔苗助长”而未收“揠苗助长”,表明“拔苗助长”已经得到社会认可,逐步取代了“揠苗助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汇也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
(摘自温端政《也谈“语汇重要,语汇难”》,
《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
材料四:
华舆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国内外的社交和媒体生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新词汇。
《柯林斯词典》给出的年度词汇是Lockdown(封锁);美国《韦氏词典》和美国词典网都将Pandemic(大流行)评为年度词汇;牛津词典也给出了三个年度词汇,Covid-19(新冠肺炎)、WFH(在家工作)和Lockdown(封锁)。
据悉,德国学者在年底发现,德国人开始使用约1 000个新词。俄罗斯出现了pacxnaMMHro(因隔离期间无聊而大扫除)和KapaHT3(在长期隔离期间掌握的技能)以及KoBMMOT(无视安全要求、认为新冠肺炎是虚构疾病的人)。芬兰甚至为某些官方行为创造了新术语,比如,koronavelka——为支付疫情开支而提供的国家贷款。
随着本次疫情的传播,“生鲜市场”(WETMARKET)的意义也在发生改变,成为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的代名词。
在中国,很多流行语都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高度关联。《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的十大流行语中,就有“逆行者”“后浪”“飒”“直播带货”等7个词,和抗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
2020年12月17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语汇最不好讲,是因为词的来源、构成,词义及其用法以及词与词的搭配等,变化多端,相当复杂。
B.语汇在语言的变化中显得最快,也最显著,这是因为它相较于语音、语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C.语汇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只体现出两条重要规律:一条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另一条是口语化取代书面语。
D.中外一些语言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新词汇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与疫情有联系。
【解析】 “只体现出两条重要规律”以偏概全。原文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似乎是语汇发展和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选项中“另一条是口语化取代书面语”与原文“另一条重要规律是口语化”不符;另,“语汇也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也是语汇发展和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中国人如果不理解“LUCKYDOG”在英语里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他就不能理解英语的民族文化传统。
B.语汇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对方语汇来了解其民族文化。
C.材料一认为学习语汇比语音、语法难。为了学好语汇,我们可以先学习语音和语法,再学习语汇。
D.四则材料都涉及了语汇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可以说,语汇是时代的记录者。
【解析】 A项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倘若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对许多词的领会和运用就必然产生困难”,可见,“中国人如果不能理解英语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他就不理解‘LUCKYDOG’在英语里是‘幸运儿’的意思”才正确。C项“为了学好语汇,我们可以先学习语音和语法,再学习语汇”错误,这一说法在原文找不到根据。材料一只是说“人们容易感到语音、语法困难,尤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实,无论就数量说或内容说,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D项“四则材料都涉及了语汇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错,以偏概全。材料四没有涉及“语汇存在旧语不断消亡”的问题。
1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B )
A.“管子”“咱俩”“打算”“脑袋瓜儿”这些词语不太适合用在公文里。
B.“知府”“科举”“农业税”这些特定时代的词语,我们几乎见不到了。
C.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一带一路”而没有收录“蓝瘦香菇”。
D.“光盘”原先是指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现在是指吃光盘中的食物。
【解析】 A项“‘管子’‘咱俩’‘打算’‘脑袋瓜儿’这些词语不太适合用在公文里”,表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所以不可以作为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论据。B项“‘知府’‘科举’‘农业税’这些特定时代的词语,我们几乎见不到了”,表明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所以,该项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C项“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一带一路’而没有收录‘蓝瘦香菇’”,表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的原则,所以不可以作为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论据。D项“‘光盘’原先是指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现在是指吃光盘中的食物”,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所以不可以作为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论据。
19.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答:__①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先提出“语汇是比较难的”这一观点,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②论证方法: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举“铁路”在不同种语言中不一样的例子证明“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用学习语音、语法和语汇进行对比来突出学习语汇之难。__
20.材料四中的语言现象说明了材料二、三中的哪些观点?试作简要说明。
答:__①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国内外的社交和媒体生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新词汇,例如《柯林斯词典》《韦氏词典》给出的年度词汇以及德国、俄罗斯、芬兰出现新词语,这说明了“有些字眼/语汇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新语/语汇不断产生”)。
②“生鲜市场”(WET MARKET)的意义发生了改变,成为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的代名词,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语汇)的意义也起了变化”(“语汇发展和演变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的”)。“生鲜市场”这个词既保留了本义,又出现了“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的新义。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上有一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
比如,今人把沉溺于网购时兴奋刺激、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把竭尽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对美食诱惑会说“馋哭了”;实用效果不错的东西被称为“神器”……现代人正在鼓励并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对忠实于自然再现的绘画艺术不满,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色彩呈现主题。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画作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每当新旧媒介交替,新的载体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语言不断“贬值”便如实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变化——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趋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卷”。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研究信息传播,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仅为7%,另有38%由语气和音量的高低传递,55%靠面部表情传递。通过网络交流时人们无法面对面,只能用文字沟通,产生理解错位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言“通胀”的现象。
如网上有中学教师培训教程,教导老师平时和学生用社交软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了,不能简单回答“嗯”和“哦”,以免学生因看不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误以为被敷衍;老师必须用“嗯嗯嗯”“哦哦哦”加强语气,表示自己很上心很重视,才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打成一片。
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物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这些极度夸张的形容词,除了用来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对表达毫无增色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例子。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本末倒置,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
人们一旦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就会立即失去意义,并需要诞生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化的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摘编自《读者》2021年第17期陶琦《语言“通胀”》)
材料二:
语言上的“通货膨胀”,是指供过于求,使之“贬值”,也就是降低其价值。语言,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还有官方的辞令和宣传。
后者比如说有些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节目,权威性在那里自不必说,但形式如果太呆板、僵化,让观众看不下去,让观众主动换台,也就没了收视率,这样其内宣的价值就遭到贬损了。
而如果是前者,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一定程度的措辞和表达技巧可以使交流更畅通,比如你讲一个道理,如果搭配上某个形象生动的例子,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达和当下流行的用词,会让这个道理更简单地被人理解,但是如果你过于沉迷于“演讲与口才”,一开口就是排比句,一句话恨不得全都是网络流行语,正常的表达习惯反而不使用,结果就可能让表达更吃力,对方理解起来更困难。
其他方面,一个新生词汇或者句式能流行开来最开始肯定是契合了当下的比较广泛的需求,但是被用多了其内涵往往就降低了、泛化了,例如“诗和远方”本是比较有诗意、有腔调的词组,后来因为被滥用,如今已经成为烂大街的、刻意的、做作的用词,从原来的美好的意境沦落成推脱责任、不脚踏实地的贬义词了;再比如,“女神”原本是指有气质的美女,是男性心中完美女性的意向,现在由于被滥用,但凡有个看得过去、穿着相对入流、涂脂抹粉的女性都被称为“女神”。搞得不仅遍地是神,连一些妖艳者稍加包装也算了进来,“女神”一词就此沦陷,彻底贬值。类似的还有奇葩、清新脱俗之类的许多词。
外语方面,懂外语相对于不懂肯定是有好处的,学习外语协助交流,但是学习外语的精力如果超过了学习母语的精力,就值得商榷了。过去懂英语的都是些有文化的人,现在但凡有个高中学历多少都懂些英文,英文在中国的价值自然也就降低了。这些年你很少再见到疯狂英语、新东方一类的电视节目了,民众的狂热冷却了下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单靠英语找工作也很难了,这也是贬值的一种体现。其他语种也一样,懂的人多了,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总之,所谓通货膨胀,也就是供过于求导致的价值贬损,过犹不及。
(摘编自知乎维勒探长《除了在经济上以外,
在政治和语言上会不会也有通货膨胀效益?》)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语言“通胀”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语言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B.由于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因此发布者要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C.阿尔伯特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比网络交流时人们用文字沟通有效传递的信息差得很远。
D.如果人们一味习惯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形成语言上的“内卷”,循环往复,最终会导致文化的枯萎。
【解析】 “通过语言比网络交流时人们用文字沟通有效传递的信息差得很远”错误,无中生有。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阿尔伯特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占比少,只有7%;但并未与“网络交流时人们用文字沟通有效传递的信息”作对比,“差得很远”说法没有依据。另外,网络语言信息不是他发现的。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为颇具权威性的官方新闻节目,观众看不下去而换台,是因为电视节目形式太呆板、僵化。
B.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可以用一定程度的措辞和表达技巧使交流更畅通。
C.事实证明,一个新生词汇或者一个句式一旦被用多了,其内涵肯定就会降低、就会泛化。
D.毋庸置疑,学习外语有助于交流,但是除此以外花大量精力学习外语已没有任何价值了。
【解析】 A项“是因为电视节目形式太呆板、僵化”错误,以偏概全。观众看电视时主动换台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文化等;C项“就会降低、就会泛化”错误,过于绝对。据材料二第四段可知,应是被用多了其内涵“往往”就降低了、泛化了;D项“除此以外花大量精力学习外语已没有任何价值了”错误,过于绝对。学习外语不仅有助于交流,而且还用于个人学习、工作等多方面。
2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通胀”的一项是( A )
A.作文中许多同学把拿不准的名言都说成是“鲁迅”说的。
B.课堂上老师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表扬说你是“最棒的”。
C.许多养宠物的人称所养宠物叫“宝贝儿”“亲爱的”。
D.一群青年人称赞他们中某人的动作“酷毙了”“帅呆了”。
【解析】 语言上的“通货膨胀”,是指供过于求,使之“贬值”,也就是降低其价值。A项作文中许多同学把拿不准的名言都说成是“鲁迅”说的,反而因说成是“鲁迅”说的提升了其价值,而没有降低其价值,因而不属于语言“通胀”。
2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答:__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语言的类别,然后分说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官方的辞令和宣传、其他方面和外语方面,最后总结一句收尾。__
25.当下要预防语言“通胀”我们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__①预防鼓励、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的出现;②语言措辞和表达技巧要有度;③不要滥用一个新生词汇或者句式。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