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张PPT)
先秦至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王位世袭制 井田制
甲骨文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时空重点
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一体,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
(1)政治:①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社会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②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是重要的政治制度。
(2)经济: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向个体经营转变。
(3)文化:商朝甲骨文标志着文字的成熟,商周青铜文化繁荣。
主题概览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_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____。
元谋人
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___________,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
原始农业
(3)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_____,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北方辽 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_____,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多元一体
粟
水稻
玉器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思维点拨
角度 内容
多源性的体现 (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2)从文明起源区域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
(3)从遗址分布看,有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思维点拨
一体性的特征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交融、诞生的核心区域
3.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选必2,第1课子目1)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①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_____
_______来获取食物。
②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和渔猎
采集
(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①时间:大约1万年前。
②概况
农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_____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是粟和水稻的发源地
中美洲 是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大麦
玉米
③意义
历史地位: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_____。
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聚落
4.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_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贫富分化
私有制
5.生产关系的变化(选必2,第1课子目3)
(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产生,_______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主要表现
①社会结构: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地位下降。
②阶级关系:剩余产品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出现了阶级分化。
③治理方式: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了国家。
生产力
(3)历史影响
①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②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文字和阶级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奴隶社会。
图解历史
国家的产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三皇五帝: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炎黄部落:_____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_________。
(3)禅让制: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_____”。
(4)“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_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_________分化比较明显。
黄帝
华夏始祖
禅让
龙山文化
阶级阶层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①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_____统治。
禹
世袭制
间接
概念阐释
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部落联盟首领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己位”。 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于舜。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让位,成为联盟首领。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图解历史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联系
材料一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重点探究
材料二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区。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提示 (1)本土性。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2)多元性。不仅黄河、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三、商和西周
1.政治统治(纲要上+选必1,第1课子目1)
商朝 西周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率领商部族发兵讨桀,大败夏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政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_______ ___。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王畿四周 (1)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同姓贵族、_________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
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③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2)“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内外服
制
异姓功臣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概念阐释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材料
出处 内容
《史记·周本纪》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纣王)自燔于火而死
《尚书·武成》 甲子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礼乐》 殷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重点探究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提示 公元前1046年,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2.商和西周的经济
总体特点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1)地位:主要生产部门。
(2)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3)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井田制
思维拓展
井田制的特点
(1)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
(3)使用奴隶集体耕作。
(4)耕地阡陌纵横,形似“井”字。
四、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选必2,第4课子目1、2)
1.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材质 制作及方法(材质) 应用(形制)
石器 从打击发展到磨制,工序较多 原始农业,_________
青铜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人类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刀耕火种
铁器 ①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制作的农具 ①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
②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灌钢法
(2)灌溉工具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手工业工具
(1)骨针: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纺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陶纺轮
返 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1.内外服制度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
2.宗法制随着时间的久远,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凝聚力下降。
3.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所有制并未充分瓦解,从而形成了土地国有性质的井田制和“千耦其耘”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走向崩溃,土地私有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易错提醒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精准读背
角度 体现
地域范围 地域广泛,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区
文化分期 “满天星斗”,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遗址分布 有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发展趋势 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
2.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制度 利弊影响
宗法 制度 使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造就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形成“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造就一批批爱国忠孝之士
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重视私德,而忽视公共道德;任人唯亲,忽视法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分封制度 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及文化心理的认同
商汤“仁德治国”及分封制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
强调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3.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
血缘亲族关系尚未被地域关系取代,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官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权力与家族权力相结合。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工具仍以木石为主;青铜铸造处于繁荣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奴隶在贵族封地上集体劳作 呈现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强调“敬天保民”(民本思想);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化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3·1月浙江选考)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
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
1
2
3
4
5
6
7
2.(2023·1月浙江选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2
3
4
5
6
7
√
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是在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3.(2022·1月浙江选考)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
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
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
中国早期国家是从夏朝建立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
排除A、C、D项。
1
2
3
4
5
6
7
4.(2021·6月浙江选考)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1
2
3
4
5
6
7
√
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
“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5.(2020·1月浙江选考) 《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
由材料信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故①正确;
由“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得出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夏朝时“传贤”就已经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
1
2
3
4
5
6
7
6.(2021·1月浙江选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1
2
3
4
5
6
7
√
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
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
周朝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7.(2022·全国乙卷)据右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
2
3
4
5
6
7
√
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并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
返 回
1
2
3
4
5
6
7
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
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
课时精练
1.观察右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
产者
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的特点
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
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渔猎采集”到“农业生产”可知,中国古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故①正确;
据材料“元谋人”“北京人”“半坡文化”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可知,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故②正确;
半坡文化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而非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故③错误;
据材料“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可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5
16
17
2.(2022·金华十校一模)某文化遗存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该文化遗存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可知,这是良渚文化,位于位置③,C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有着丰富文明遗产的伟大国家。下列项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有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骨镰
②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和丝带
③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蚕
④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质地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故①正确;
钱山漾遗址是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部落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带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故②正确;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蚕是商代文物,故③错误;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质地图是西汉时期的文物,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从中可以得出的直接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
A.达到了经济繁荣
B.出现了贫富分化
C.建立了国家政权
D.进入了阶级社会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题干图片可以看出墓的大小、有无陪葬品,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说明当时存在贫富差距,答案为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 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该遗迹表明
A.早期都城建设趋向完备
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权出现
C.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
D.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礼制以及国家政权,说明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C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23·绍兴模考)夏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B.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夏王直接统治夏部族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所以C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3·温州十校联考)《殷周制度论》记载:“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这反映了
A.商朝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具体表现
C.西周实行家国一体的制度
D.分封制拱卫了周王朝的统治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题干可知,西周实行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将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C项正确;
商朝在王位继承上并未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除父死子继外还存在兄终弟及的王位传承方式,排除A项;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
材料并未反映分封制对周王朝统治的拱卫,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2023·诸暨高三月考)如图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西周康侯簋。内部24字铭文记述了它的由来,其大意是:“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沫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关于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记载了周伐商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
B.铭文作为书法字体之一富有图案美
C.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重要内容
D.它与后母戊鼎属于同一个朝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簋”是一种礼器,根据康侯簋上的铭文记载可知,这一礼器有纪念先祖的作用,说明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的内容之一,C正确;
牧野之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
铭文不是书法字体,排除B;
后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排除D。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 “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故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的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2·杭州高三一模)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指
A.行政的中枢
B.诸侯的封地
C.天下的中心
D.天子的寝宫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15
16
17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都洛邑处于中原,这里的“中国”是指天下的中心,C项正确;
行政的中枢指的是中央政府机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诸侯的封地在地方,排除B项;
天子的寝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15
16
17
11.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开始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的生活,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这种农耕和畜养。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包括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使较大居住点成为早期城市
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随着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从采集、渔猎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西亚地区的远古居民最先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生活在埃及、印度、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居民先后培植和驯养了各有特色的动植物。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生产总量、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①②③正确;
玉米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植,并非西亚居民,④错误,故选A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姬发按照夏商两朝的惯例,对尧、舜、禹和纣等的后代实行分封。直到周公旦完成东征之后,才通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逐步完善分封制,这就是“周初大分封”的由来。这说明“周初大分封”
A.有利于周天子权势的上升
B.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C.使国家可以有效控制地方
D.是对武王分封原则的继承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材料,周武王灭商之后,主要分封了古代帝王的后代来加强对其控制;周公东征之后,大行分封,主要分封王室子弟及功臣拱卫王室,所以“周初大分封”促进了周天子权势的上升,故选A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2·嵊州高三月考)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始于西周
B.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
C.同姓不婚加强了姬姓封国间联系
D.宗法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选择题
15
16
17
材料信息“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说明了宗法制的重要性,即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B项正确;
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并不是始于西周,排除A项;
同姓不婚加强了王室和异姓封国间联系,排除C项;
分封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4.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出处 记载
《诗·秦风·驷驖》 有“驷驖孔阜”之句。驖(tie):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
15
16
17
诗经中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晋国用铁铸刑鼎,《吴越春秋》中记载用铁铸剑,反映出在不同方面都有用到铁,说明其应用范围较广,故选A项;
材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B项;
材料没有南北经济比较的信息,排除C项;
由材料不能得出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5.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选择题
15
16
17
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而考古学家夏鼐研究认为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由此可知,两项研究结论都认为中国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尧帝时候,洪水滔天……舜举用了鲧的儿子禹来继续鲧的治水事业。禹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据韩兆琦主译文白对照版《史记·夏本纪》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考古学证据表明距今4 000年前后黄河发生大规模的改道,气候重建表明约4 000年前气候好转的开始阶段恰好对应于夏朝的始建时期,这证实夏朝建立前夕的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 000年前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能所为。
——据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
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整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三 大禹信仰的产生基于其治水实践及其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秦始皇是第一位祭祀大禹的帝王。北魏孝文帝在大禹治水之地龙门用最高祭祀礼仪祭祀禹庙。唐宋元君主多次重修、新修大禹庙宇,希望大禹护佑国祚绵长,家国安福。明清两朝对于大禹的信仰与册封达到鼎盛。这与黄河屡次冲决运河,阻碍国家漕运的现状密不可分。
——摘自郑民德《大禹治水:历史变化中的国家信仰与社会崇拜》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你认为可信的部分,并说明你的依据。(8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可信部分之一:夏朝建立前夕曾发生大洪水。依据《史记》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记载与现代学者关于黄河改道、夏朝前夕大洪水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相互印证。
可信部分之二:夏朝建立前夕洪水的问题得以解决。依据:《史记》关于大禹治水,疏导河道,治水成功的记述和现代学者关于4 000年前的气候好转,洪水消退的研究成果相互关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5
16
17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大禹信仰的历史原因。(7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原因:黄河水患频发,黄河治理成为古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关键;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统治者重视治河与水利;专制皇权强化,构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求;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统治者重视建构文化信仰。(答出小农经济、专制皇权、儒家思想、政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等信息即可,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5
16
17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区域的史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
——摘编自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
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5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因时间久远、空间广阔、自然环境复杂、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不足,客观上使中华文明在认定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文明起源观察的角度不同、判断的标准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也导致出现各种起源假说。
15
16
17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10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 回
答案 观点:多元一体说。理由:中华文明起源地有若干中心区域,各个氏族文化相互交流,逐渐交融。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相继出现。虽然各地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别,呈现多元局面,但他们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文明。所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各地区文明交融的过程。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