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96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96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11: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第二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6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时空重点
220年
581年
589年
907年
魏晋南北朝
灌钢法、草市出现、均田制
佛教、道教传播、书法艺术
618年
曲辕犁、夜市、对外开放
三教并行、书法、雕版印刷术、
绘画、唐诗
隋朝
唐朝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瓷器出口;商业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准计算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
主题概览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魏晋至隋唐的经济
1.农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三国 劳作方式 坞堡
水利灌溉 马钧对翻车进行了革新,在民间广泛使用
两晋、南北朝 生产工具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劳动力 北方人民南下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土地开发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 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土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推行均田制(选必1,第4课子目1)]
唐朝 生产工具 曲辕犁
劳作方式 农业家庭式
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 (1)均田制(唐前期)。
(2)地主土地私有制(唐中期)
水利灌溉 (1)翻车得到推广并广泛使用。
(2)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技术体系 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选必2,第1课子目1)
政府政策 重农抑商
2.手工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晋 制瓷业 (1)制瓷烧造技术臻于成熟,不仅质量有所提高,品种也更加丰富。
(2)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_____中
冶炼业 出现了灌钢法技术
匣钵
隋唐 陶瓷业 (1)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_。
(2)唐代著名的“唐三彩”驰名中外,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盘,釉色绿、褐、白相间,既有图案规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动自然的特点
支钉
3.商业(选必2,第7课子目1、2)
魏晋 出现当铺
隋朝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 市场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货币 铸行“开元通宝”钱(选必1,第15课子目1)
信贷契约 (1)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2)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
(3)契约应用更加广泛(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石染典买马契)
唐 朝 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 陶瓷(特别是瓷器)、丝绸、茶叶、纸张
外贸路线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
管理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影响 (1)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4.江南的开发
背景 从_________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西晋末年
思维点拨
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重点探究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世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一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 信息:匈奴、羯、氐、羌基本已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区域;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大量流民(中原人)向长江以南迁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 材料反映了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这一经济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南朝统治者鼓励开发荒田;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士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魏晋至隋唐的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汉代 儒学正统 呈繁盛之势
魏晋 南北朝 三教融合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三教合归儒”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中期 复兴儒学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维深化
唐代“三教并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显地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2.文学艺术
文学 魏晋南北朝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_____”和“诗圣”
书法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诗仙
绘画 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以________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_______被尊为“画圣”
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___________等
顾恺之
吴道子
敦煌莫高窟
思维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3.科技
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齐民要术
隋唐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本草
4.中外文化交流(纲要上+选必3,第9课子目2)
思想 佛教东传 高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_____,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佛教外传 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_____是其中的代表
玄奘
空海
物质文化 传出 (1)养蚕和_____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3)瓷器主要经过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传入 (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_____、葡萄等作物。
(2)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
(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缫丝
苜蓿
精神 文化 (1)_____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佛教
图解历史
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
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
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
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
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
交往,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图解历史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
重点探究
根据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答案 交往范围广,国家众多;交往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交流;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返 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1.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把手里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但同时,原有的私田、园宅地、桑田等仍属私人所有。因此,不能说均田制的实行就否定了原有的土地私有制。
2.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下,不只是江南经济,整个南方经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易错提醒
1.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精准读背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武周政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
(3)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唐朝由盛转衰。
3.正确认识隋唐时期儒、佛、道的融合
(1)儒道佛融合的特点
①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③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2)儒道佛融合的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②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③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4.全面认识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
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 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
精神文化 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
制度文化 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
四根纽带 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
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
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
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2·6月浙江选考)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豸区。……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1
2
3
4
5
6

根据“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豸区。……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
明清才出现会馆,排除B项;
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
1
2
3
4
5
6
2.(2021·6月浙江选考)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
2
3
4
5
6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都属于楷书,其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选C项;
小篆创始于秦朝,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A项;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排除B项;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排除D项。
1
2
3
4
5
6
3.(2021·6月浙江选考)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1
2
3
4
5
6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
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
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
1
2
3
4
5
6
4.(2021·山东卷)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
2
3
4
5
6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是隋唐时期,故选B;
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
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1
2
3
4
5
6
5.(2020·天津卷)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1
2
3
4
5
6

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
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
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1
2
3
4
5
6
6.(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1
2
3
4
5
6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
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
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
1
2
3
4
5
6
返 回
课时精练
1.(2022·临沂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当时人口迁徙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
“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层及南方开发,故B、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023·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在唐代,随着商业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这“新的经济形势”是
①“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②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③全国性的商业中心逐渐开始形成
④设市署管理财货交易和度量衡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商业繁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常设商业区,①②正确,A项正确;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开始形成于两汉时期,③错误;
市署是管理市的机构而非出现的“新的经济形势”,④错误,排除B、C、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日益频繁,故选B项;
幻术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音乐范畴,排除A项;
材料中未体现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排除C项;
“空前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022·杭州模拟)中国自唐代起就有茶道,下表是对唐代茶事过程的诠释。这反映了当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
A.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C.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D.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材料中“酸甜苦涩调太和”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奉茶为礼尊长者”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秩序的思想。这些词出现在唐代的茶事过程中,表明唐代儒家思想已渗入社会生活, C选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A.放松了人身依附控制
B.加强了地主土地兼并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侵夺细民,广占田宅”“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等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寺院广占良田,减少政府的赋税收入,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不相符;
B错误,材料体现了寺院的土地兼并,无法加重地主的土地兼并;
C错误,材料反映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神策军碑》能代表某位书法家的最高水平,笔力凝练内含,骨力洞达,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其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情荡漾,神往不已。下列对此碑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碑所涉及的字体形成于汉末
②此种书体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感情
③碑中字体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此碑为书法家柳公权所写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神策军碑
碑所涉及的字体是楷体,形成于汉末,①正确;
根据“笔力凝练内含,骨力洞达,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可得出此碑为书法家柳公权所写,④正确,D项正确;
草书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感情,②错误;
碑中字体是楷书,而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③错误,排除A、B、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神策军碑
7.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仍有制度演进、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等新成就。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推行均田制 ②《抱朴子》中提到“火药” ③出现了“草市” 
④“文人画”逐渐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创立了均田制,①正确;
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里《抱朴子·仙药篇》中首次提出火药配方,②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出现了草市,③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刚刚出现,④错误。
综上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魏晋时期的绘画,在画面造型及线条的处理上,往往追求一种空灵通透的境界,体现出一种超然物表的审美品格,流露出一种虚灵的风致和气韵。这表明当时
A.时代思潮影响了艺术创作
B.三教合一催生新绘画风格
C.绘画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D.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合一,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绘画创作的风格,没有体现绘画创作的繁荣局面,故排除C;
宋元时期,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故排除D。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缓慢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们不得不使用谷帛来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故选C项;
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排除A项;
社会奢靡腐化之风盛行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排除B项;
在市场上,人们“废弃货币”而采用谷帛来交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商业发展萎缩,与“货币的铸造技术”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据下表判断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故选B项;
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国内民族大迁徙问题,排除A项;
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并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排除C项;
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扩大为“东亚一体”,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3·金华模拟)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大规模发展,寺院拥有的土地占当时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3,依附农民占当时总劳动力的1/7,僧尼达几百万之众。材料反映了
A.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支柱
B.百姓为躲避剥削而进入寺院
C.民众对社会现实不满与失望
D.大量寺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几百万之众的民众进入寺院,而当时的寺院不缴纳赋税,这样为政府提供赋役来源的劳动力就减少了,故选D项;
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百姓是因为战乱和逃避政府沉重的赋役而进入寺院,但进入寺院依然会受寺院的剥削,排除B项;
广大的民众是在被战乱和政府剥削到几乎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进入寺院的,不仅仅是不满与失望,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2·义乌适应性考试)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后汉书·西南夷传》
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纟卢……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梁书·西北诸戎传》
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 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
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 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

据材料可知,汉代西南夷地区就已经出现棉纺织业,南朝时,高昌国即新疆地区出现了棉纺织业,即边疆地区出现棉纺织业,而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故选D项;
没有比较,得不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强调边疆地区出现棉纺织业,此时中原地区还没有棉纺织业,排除B项;
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与“哀牢夷‘有梧桐……垢污’”不符,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3·温州模拟)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农业生产要求农夫注重农时,强调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故选C项;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且天人感应理论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
题干未提及南方、北方及其生产情况,排除B项;
农谚和民歌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而非科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4.(2022·日照高三模拟)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
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透露出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的氛围,体现了晚唐时期逐渐衰落的社会环境,说明文学风格折射出社会环境变迁,故选C项;
材料中只是说明了边塞诗的风格转变,故“全景再现社会真实”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边塞诗风格的变化与思想演进无关,排除B项;
宋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逐渐世俗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5.(2022·德州高三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记述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汉晋春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
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
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
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
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
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说明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交战,故选D项;
据材料“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可知,《晋书》中记载诸葛亮战败,排除A项;
三则材料对魏军、蜀军胜负表述不一,排除B项;
C项说法只符合《晋书》记载,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6.(15分)(2022·沈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进行逃税。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课敛的。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
——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5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林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10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减轻了依靠寺院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7.(10分)隋唐是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原因: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贡献: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结合所学,以材料二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影响: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鉴真东渡、空海求法)。
返 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