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节 教学目标 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原因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区域实例和资料,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导入:材料 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蕾切尔·卡逊(R. L. Carson,1907—1964)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摆到了各国政府的桌面上,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 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问题 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美好季节,而《寂静的春天》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 议一议,《寂静的春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满足消费需求。 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去。 2.环境问题的定义 是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实质。 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 你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三面环山,静风,不利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工业、汽车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逆温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SO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下生成SO3、硫酸,附着在烟尘上吸入肺部 【类型】海洋污染 【成因】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甲基汞,被鱼、贝类摄入,并在鱼体内富集,当地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鱼而中毒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重金属粉尘和SO2随煤尘进入肺部 【类型】食品污染 【成因】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 【类型】水体污染 【成因】用河水灌溉稻米,使米中也含镉,变成镉米 【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98“活动”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 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原有耕地趋于贫瘠产出减少;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一方面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加剧下游洪涝灾害,另一方面会使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局地气候异常现象增加。 开垦草场:致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毁林开荒: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气候异常现象增加。 3.耕地面积大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说说其中的道理。 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气候变干、水旱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而环境问题必然会影响人类自身,使人类越垦越穷。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会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表现 (1)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 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破坏,快速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有些环境问题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酸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危害: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危害人体健康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酸雨的防治措施: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臭氧层破坏与保护 原因: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危害: 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危害人体健康,如增加皮肤癌,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使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减少渔业产量等 生态破坏问题 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100“活动”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①小岛国忧虑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没,国土面积减少。 ②有道理,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加速融化。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两极冰川融化 全球变暖 砍伐森林 燃烧化石能源 海平面上升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砍伐森林和燃烧化石能源。 减少排放: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增加吸收: 保护森林,植树种草;
板书
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
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运用不同区域实例和资料,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