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6 19: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西藏工业博物馆是自治区立项并投入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西藏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原拉萨水泥厂的设施和条件,在其基础上改、扩建,并结合西藏实际和西藏特点,将水泥厂的工业遗址元素巧妙融入到美术馆的设计当中,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西藏工业文化,展示民族工业红色记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原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
①生态破坏 ②资源短缺 ③大气污染 ④垃圾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
A.完善了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 B.限制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C.增加了当地的居住用地 D.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
旅游废弃物的生态足迹指吸收消纳区域内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这些土地包括林地、处理设施用地和化石能源地三种。表为黄山风景区固体垃圾和污水生态足迹包含的土地类型,图示意该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各类土地类型占比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废弃物类型 生态足迹的主要土地类型
固体垃圾 林地化石能源地
污水 处理设施用地化石能源地
3.根据材料,推测黄山风景区废弃物生态足迹中各种土地类型发挥的作用( )
A.林地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 B.林地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
C.处理设施用地为消纳废弃物提供能源 D.在化石能源地填埋固体废弃物
4.与图中的阶段一相比,造成阶段三各土地类型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林地:固体垃圾的比例增加 B.处理设施用地:污水的比例下降
C.化石能源地:污水比例增加 D.化石能源地:固体垃圾比例增加
城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水循环互动最剧烈的区域,在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城市目前正面临着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新老四大水问题。其中,水生态退化是城市建设挤占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原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退化。图示意2000~2018年我国废水排放量总体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005年以后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呈逐年减小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流动意愿增强 B.交通条件完善
C.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D.产业结构调整
6.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时有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道渠化②地面径流污染③砂石淤积④地下水咸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下列城市群最可能发生水生态退化的是( )
A.长三角城市群 B.京津冀城市群 C.长株潭城市群 D.粤港澳城市群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下图是某城市局部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毫克/立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A、B两处可能分别是( )
A.加油站、汽车站 B.宾馆、学校
C.公园、汽车站 D.停车场、学校
9.为了降低C处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以下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绿地 B.向空中喷洒盐水
C.修建高架快速车道 D.过境车辆改道行驶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um的粉尘微粒,如风扬起的灰尘和工业粉尘等,下图示意广州市不同功能区(交通繁忙区、商业区、工业区,郊区)大气TSP月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TSP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个功能区TSP浓度差异夏季最大
B.TSP浓度变化与降雨月变化趋势相同
C.四个功能区中,郊区TSP浓度月变化最小
D.四个功能区中,工业区TSP浓度始终最高
11.下列天气状况,能够促使TSP浓度增大的是( )
A.烈日炎炎 B.浓雾弥漫 C.狂风暴雨 D.连绵阴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位于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遭破坏后产生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②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③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④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与措施的叙述,有正确的( )
①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②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③青藏铁路不应该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④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南麂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点海拔229.1米,周围多岛礁,区内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贝藻品种之多居各海域之冠,约占全国的29%以上。为满足岛上用电需求,当地通过开发海岛自身新能源,并铺设海底电缆与大陆电网联网,岛上供电线路采用地下埋设的方式。下图示意南麂岛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条件是具有( )
A.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 B.著名的风景名胜景观
C.代表性海洋生物系统 D.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15.该岛供电线路采用地下埋设方式主要是为了( )
A.保护海洋生物 B.减轻台风破坏 C.降低铺设成本 D.尽量少占耕地
二、综合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磷是动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发达,磷养分损失是造成白洋淀及其流域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减少磷养分损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牧系统进行优化,下图示意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优化前后磷养分流动的变化(单位:10kg)。
(1)计算2015~2018年白洋淀农牧系统优化前后磷养分参与该系统内部循环的变化量(仅写出计算结果)。
(2)简述磷养分进入白洋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根据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磷养分流动的变化特征,推测当地实施的农牧优化措施。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斯纳科利亚尔矿区地处西班牙南部,盛产黄铜、锌、铅、汞等高等级矿石。1998年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和有毒矿渣泥浆库因拦坝溃塌而泄漏,当地迅速采取在高迪亚玛河上修筑水坝、置换客土、移走周边表层土壤、种植香蒲的方式进行治理。到2020年,该地环境恢复状况良好,客土上次生植被覆盖,,但少数地区铅等重金属元素仍然超标。下图示意阿斯纳科利亚尔矿区周边地图。
(1)分析在高迪亚玛河上修筑水坝对治理重金属污染的作用。
(2)说明采用置换客土方式进行土壤修复的原因。
(3)客土置换后少分地区土壤重金属仍然超高,推测其来源。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最主要的形成因子之一,湖泊水体中的磷会以多种方式汇集到水底沉积物中,沉积物表层也会向水体释放磷,从而造成湖水的第二次污染。太湖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每年藻类大量繁殖,给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带来严重影响。左图示意太湖水体中鳞的空间分布,右图示意太湖沉积物表层中磷的空间分布。
(1)指出太湖水体与水底沉积物表层中磷的空间分布的相同点。
(2)简要说明污水中的磷进入湖泊水体后的主要去向。
(3)简要分析影响沉积物向湖水释放磷的环境条件。
(4)简要说明减轻湖泊水体磷含量的主要措施。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水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③④正确;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不属于环境污染,①②错误,故选B。
2.博物馆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A正确;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会吸引游客,促进当地工业发展,可能会加剧交通拥堵现象,BD错误;工业博物馆建设对居住用地没有产生影响,C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3.B 4.C
【解析】3.根据图表中黄山风景区固体垃圾和污水生态足迹包含的土地类型,可以看出只有固体垃圾生态足迹包括林地,A错;林地可以吸收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B正确;处理设施用地的作用是填埋焚烧垃圾和净化污水等,C错;化石能源地提供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所需的能源,D错。故选B。
4.与阶段一相比,阶段三中林地占比下降显著,因为只有固体垃圾生态足迹包含林地,说明固体垃圾比例是下降的,A、D错;若污水比例下降,应该使处理设施用地占比下降,但是该地的占比上升,B错;固体垃圾比例下降,但化石能源用地的占比却升高,说明其原因只能是污水的比例增加了,C正确。故选C。
【点睛】生态足迹是支持一个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及水域和吸纳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之总和,简称生物生产性土地。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最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其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5.D 6.A 7.B
【解析】5.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05年以后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呈逐年减小趋势;人口流动、交通条件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关系不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废水排放量应该增加。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近年来,河道水量不足、城区河道渠化、城市垃圾等导致水流不畅、水动力条件不足,加剧了水污染,与砂石淤积关系不大,①正确,③错误;同时,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也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来源,②正确;流经我国城市的河流多为外流河,地下水为淡水,含盐量较低,淡水咸化概率低,且对水污染的影响较小,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
7.京津冀城市群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挤占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湖水体破碎,生态斑块,廊道整体连通性减弱,水生态呈退化态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明显。同时,该城市群区域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也造成对地表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故B正确。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 粤港澳城市群等地区河流水源充足,降水多,水生态退化现象较弱,故排除ACD,故选B。
【点睛】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矿山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四大部分。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8.C 9.B
【解析】8.由于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A处氮氧化物含量明显低于周围,推断为公园等绿地面积大的场所,而B处氮氧化物含量为图中的高值点,含量大于200毫克/立方米,应为汽车站等车流量密集的场所,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植树种草,增加绿地,能够吸收污染物,降低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A不符合题意。修建高架快速车道与过境车辆改道行驶能够使得该区域汽车活动减少,会使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减少,CD不符合题意。向空中喷洒盐水对于降低氮氧化物含量无明显作用,反而会导致二次污染,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NOx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的深部,可引起支气管炎或肺气肿(见氮氧化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NOx还能和大气中其他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N2O在大气中经氧化转变成硝酸,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N2O还可使平流层中臭氧减少,从而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10.C 11.B
【解析】10.由图可知,四个功能区TSP浓度差异在冬季最大,A错误;由图可知TSP浓度变化与降雨月变化趋势大致相反,B错误;由分析可知,③曲线为工业区TSP浓度变化,由图可知,工业区TSP浓度在9月份不是最高的,D错误;郊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小,污染源少,故TSP浓度含量少,所以图中曲线④为郊区TSP浓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郊区TSP浓度变化曲线月变化最小,C正确。故选C。
11.烈日炎炎时近地面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狂风暴雨时也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连绵阴雨有利于净化空气,能够促使TSP浓度减小,ACD错误;浓雾弥漫时说明大气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能够促使TSP浓度增大,B正确。故选B。
【点睛】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是造成全球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世界各 国对之已进行过很多的研究。大量的研究显示,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非常严重,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的源以人为来源为主,其汇则以湿沉降为主。
12.B 13.D
【解析】12.三江源是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一旦生态环境遭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三条大江的径流减少,并且地下水减少,①错误。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生态破坏后很难再生并难以恢复原貌,③错误。一旦生态环境遭破坏,土地成为裸地,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②正确,生态破坏会导致植被减少、退化,会造成荒漠扩大,并且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三江源是自然保护区,必须停止破坏性的经济建设,而不是停止发展可行性的生态经济,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并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①错误。保护生态环境宜疏不宜堵,既要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人民利益,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能够保证该地的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发展,有利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②正确。青藏铁路在此穿过是考虑了环境影响的,并没有更大的破坏,不会导致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落空,③错误。该地是高寒气候,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有利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此外还有湖泊的富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
14.C 15.B
【解析】14.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贝藻品种之多居各海域之冠,约占全国的29%以上,具有代表性海洋生物系统,C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没有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没有著名的风景名胜景观、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ABD错误。故选C。
15.南麂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多台风灾害,将岛上供电线路埋设于地下,主要是为了减轻台风对电网的破坏,B正确。供电线路采用地下埋设方式并不能保护海洋生物,A错误。地下埋设,增加了铺设成本,C错误。地下铺设能够减少耕地的占用,但并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点睛】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结合区域及材料,该区域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条件是具有丰富、珍稀的海洋生物,具有代表性海洋生物系统。
16.(1)80kg(或-80kg)
(2) 磷养分进入水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3)控制农牧业规模,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化肥和外源饲料的输入:深化种养结合,加强农牧系统内部的养分循环,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分析】本题以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磷养分的流动为材料,涉及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详解】(1)参与该系统内部循环的环节有秸秆还田、粪尿还田、骨头饲喂、本地饲料四个环节,2015年参与循环的数量是11.0+28.6+3.5+19.1=62.2,2015年参与循环的数量是11.5+35.5+3.5+19.7=70.2,单位是10kg,故2018年和2015年磷养分参与该系统内部循环的变化量是二者的差值,即80kg。
(2)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个方面。磷养分进入白洋淀,会使白洋淀中水体的磷养分含量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使得白洋淀水质下降;而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又会改变白洋淀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3)根据2015年和2018年磷养分流动示意图对比可知,磷养分流动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化肥施用量由1713 kg 减少到1470 kg ,推测实施了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措施;②粪尿还田由286 kg 增加到355 kg ,推测实施了减少粪尿直排、增施农家肥的措施;③外源饲料由原来的503 kg 减少到383 kg ,推测实施了减少外源饲料输入措施;④畜牧体系粪尿还田到农田体系由原来的286 kg 增加到了355 kg .农田体系的秸秆还田由原来的110 kg 增加到115 kg .推测实施了加强农牧系统内部的养分输入与循环,深化种养结合的措施。
17.(1)修筑两道拦水坝,阻隔或减缓污水进入国家公园,延长香蒲吸附重金属离子时间。
(2)土壤重金属污染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客土置换效果彻底,治理效率高,资金充足,环境意识强
(3)污染区河水下渗再污染土壤,污染区的扬尘再沉降。
【分析】本题以阿斯纳科利亚尔矿区周边地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高迪亚玛河上修筑水坝对治理重金属污染的作用与采用置换客土方式进行土壤修复的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高迪亚玛河上修筑水坝后有利于阻挡与减缓受到污染的河水进入到唐纳康国家公园,并且修建水坝后能够将污水阻拦,有利于延长香蒲吸收重金属离子的时间,进而减少重金属污染。
(2)采用置换客土方式进行土壤修复的原因主要从重金属污染的特点以及置换客土的效果来进行分析。从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隐蔽性较强,并且治理难度较大。从置换客土的效果来说,置换客土有利于彻底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效率较高,并且该地区资金充足,环保意识较强,采用客土置换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土壤修复。
(3)由于客土置换后该地环境恢复状况良好,客土上次生植被覆盖,但少数地区铅等重金属元素仍然超标,说明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不是来自于土壤本身,而是来自于周围地区,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污染区的河水下渗后能够污染土壤,并且污染区受风力因素影响产生扬尘,扬尘沉降到地表后会污染土壤,所以客土置换后少分地区土壤重金属仍然超高的来源是污染区河水与扬尘。
18.(1)相同点:高值均分布在太湖的北部和西北部,高值分布区的核心位置基本相同;低值均分布在中部和东部,低值分布区的核心位置大致相同。
(2)主要去向: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进入湖泊水体的磷会被是水生植物吸收一部分,进入植物体内;湖水对含磷物质具有一定的稀释降解作用,一部分磷会消失在湖水中;一部分含磷物质会自然沉降到湖底,进入湖底沉积物。
(3)环境条件:湖水中的含磷物质浓度低于沉积物表层,由于两者存在浓度差,使得含磷物质进入湖泊水体;湖水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如溶解氧含量、PH值、水温等,使得沉积物中的含磷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可溶性含磷物质,从而进入湖泊水体;湖水的水力扰动如水流,使得沉积物中的含磷物质直接进入湖泊水体。
(4)主要措施:减少人为向湖泊排放含磷物质的数量;增加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定期清除湖底淤泥。
【分析】本题以太湖水体中的磷的空间分布和太湖沉积物表层中的磷的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磷的空间分布、磷在水体中的去向、沉积物向湖水释放磷的环境条件和减轻湖泊水体中磷含量的措施等,主要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过程分析和治理措施等,突出了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素养。
【详解】(1)结合两幅图示可知,太湖水体与水底沉积物表层中磷的高值区均分布在太湖的北部和西北部,高值分布区的核心位置基本相同;低值区均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低值区的核心位置大致相同。
(2)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 知识可知污水中的磷进入湖泊水体后,湖泊水体中的磷会以多种方式汇集到水底沉积物中;太湖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每年藻类大量繁殖,水生植物吸收一部分,进入植物体内;湖水水量较大,对含磷物质具有一定的稀释降解作用,一部分磷会消失在湖水中。
(3)结合材料可知湖泊水体中的磷会以多种方式汇集到水底沉积物中,沉积物表层也会向水体释放磷,从而造成湖水的第二次污染。湖泊水体和水低沉积物之间的磷相互转换主要是两者的浓度差造成的,当湖水中的含磷物质浓度低于沉积物表层,含磷物质从沉积物中进入湖泊水体;当湖水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溶解氧含量、PH值、水温等,使得沉积物中的含磷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可溶性含磷物质,从而进入湖泊水体;当湖水发达扰动时,水底沉积物中含磷物质直接进入湖泊水体。
(4)湖泊水体中磷主要来源的人类活动的排放和湖底沉积物的释放,因此减轻湖泊水体磷含量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减少人为向湖泊排放含磷物质的数量;增加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吸收水体中的磷;定期清除湖底淤泥,减少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的磷。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