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张PPT)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五单元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构成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完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中外交流中,不断向外辐射与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概览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与华夏族交融,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多元一体
(2)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②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_____盛行。
④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百家争鸣
玄学
⑤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 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⑥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_________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陆王心学
理学
图解历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⑦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⑧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救亡图存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_________”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2)民本思想
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_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____
_________”的思想。
敬天保民
孔子
制天
命而用之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②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③墨家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思维点拨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主人。明清之际,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进步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_______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包容性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2)价值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________提供了有益借鉴。
道德建设
材料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重点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 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及影响
1.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佛教传入
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中的_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禅宗
影响 ①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④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①明末:意大利人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利玛窦
③晚清
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过程 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862年,在北京设立___________,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
京师同文馆
影响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④民国初年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___________的思想。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民主与科学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东南亚
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在汉字基础上,朝鲜、日本、越南分别创造了本国文字,即谚文、假名、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 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制度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实行_____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基本一样
其他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大化改新
(2)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13世纪经_____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④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_____________和宗教改革。
阿拉伯人
文艺复兴运动
图解历史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3)人员迁徙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_____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4)东学西渐
①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
②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郑和下西洋
材料
重点探究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1614-1651年 意大利 卫匡国(传教士) 《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
1623-1693年 比利时 柏应理(汉学家) 《大学》《中庸》《论语》
1689-1759年 法国 宋君荣(传教士) 《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1788-1832年 法国 雷慕沙(汉学家) 《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1836)
1797-1873年 法国 儒莲(汉学家) 《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答案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 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开,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中国的科举制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对欧洲影响至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返 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1.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但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秦朝法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2.“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 但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
3.“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
易错提醒
4.尽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但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 与时俱进, 不断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5.“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个整体, 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 具体来说,佛、道、儒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
6.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技术)到制度、由制度到文化的过程,既是西学东渐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还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过程,体现出“家国情怀”的爱国意识。
7.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制度先进与文化的繁荣,吸引周边地区的不同民族、国家学习中华先进文明,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8.东学西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中华文化的吸引,传播是以和平方式展开。西学东渐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科技文化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侵略。二者的实质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与交融。
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精准读背
2.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 与世界各国文化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是根植于本土,独自创立进而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连续性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华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
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同样,不同民族也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汇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包容性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凝聚性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3.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2·1月浙江选考)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A.司南 B.指南鱼
C.指南龟 D.支撑式指北罗盘
1
2
3
√
4
5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司南是古代用于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勺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A项正确。
1
2
3
4
5
2.(2019·4月浙江选考)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1
2
3
√
4
5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D项;
《四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
《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
《番客篇》中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国人,排除C项。
1
2
3
4
5
3.(2022·全国乙卷)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1
2
3
√
4
5
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
“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
“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
“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
1
2
3
4
5
4.(2021·湖南卷)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
1
2
3
4
5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
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
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排除D项。
1
2
3
4
5
5.(2020·海南卷)《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
1
2
3
4
5
皇权专制下,继承者一旦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统治危机,因此黄宗羲认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够补救这一漏洞,即通过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故选C项;
作者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A项;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排除B项;
黄宗羲主张用宰相补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对王位世袭,排除D项。
返 回
1
2
3
4
5
课时精练
1.(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如图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它可以实证
①长江下游的灿烂文化
②匣钵技术的运用推广
③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使用
④河姆渡居民最早饲养猪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属于长江下游的灿烂文化,故①正确;
匣钵是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的容器,而猪纹陶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而非制瓷所用容器,故②错误;
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猪纹陶钵可以证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使用,故③正确;
陶器中的猪纹,结合学者研究仅能证明河姆渡人有饲养猪的可能性,但没有明确与其他地域或具体时间的比较,无法判断“最早”,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022·浙江名校联盟联考)如图为西周遂公盨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益求懿德……心好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这一文物
①说明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出现
②反映了西周时期冶金技艺高超
③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
④反映了西周敬德保民治国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字,形成了金文,金文相较于甲骨文成熟了许多,①正确;
根据材料“如图为西周遂公盨青铜器铭文拓片”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的冶炼技术,②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西周时期距离大禹时期已经极为遥远,因此该铭文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③错误;
根据材料“民成父母”“民好明德”可知西周提倡敬德保民治国理念,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③错误,B项正确。
3.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比如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
A.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
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
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墨子提倡节俭,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因此材料反映的各自评价音乐的标准是他们哲学认识的反映,A项正确;
庄子崇尚“天籁”音乐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他两家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
这些不同主张是学者们不同认识的反映,与各国现实统治需要没有关系,排除C项;
这些不同主张不能体现文化创新,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023·嘉兴高三联考)梁启超曾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叙述:“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横线中的“▲”应为
A.先秦诸子百家 B.西汉的儒家学说
C.晋唐间的佛学 D.宋明时期的理学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即晋唐间的佛学是中外知识线的第一次接触,故选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作者毕生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他是
A.墨子 B.商鞅
C.庄子 D.孔子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信息“尚同”“作者毕生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再结合墨子的思想主张可知,他是墨子,故A项正确。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故排除B项;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项;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以“仁”为核心思想,故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北宋儒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是人的父母。这一观点
A.意在强调民本的重要地位
B.确立了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C.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
D.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题意可知,张载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即将人和天联系起来,这就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
材料说明张载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内容,不能体现民本,更无法明确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排除A、D项;
理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是在南宋,排除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逐渐转型嬗变时期。下列各项中的四个关键词均属明清时期的是
A.锦衣卫、会馆、“众治”、《杏园雅集图》
B.军机处、市署、《宋论》、风力水车
C.乌里雅苏台、粉彩瓷、“致良知”、红山宫
D.紫禁城、广州十三行、《时务报》《旌德县志》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众治”是顾炎武提出的观点,顾炎武是明清时期思想家,《杏园雅集图》是明代画家谢环创作的,A项正确;
市署是唐代出现的管理市场的机构,排除B项;
红山宫是唐朝时期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兴建的,排除C项;
《旌德县志》始于南宋时期,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时间 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
√
如表中所示,先秦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长期占优势,并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B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时间 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9.(2023·潍坊北海中学月考)《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
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
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2·聊城模考)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15
16
17
钱穆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追溯到五经,由此体现了对历史传承和教育的重视,故选D;
宗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是宗法制的产物和受宗族观念影响,排除A、C;
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排除B。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3·嘉兴高三模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自强不息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和而不同
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体现了家国情怀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家国情怀的思想,故选D项;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是墨子的“尚贤”思想,而不是以人为本,排除A项;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体现了和而不同,排除B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曾有评论谓:“继承和创新这二者之间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是承继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人文艺术领域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出新。”下列项中,属于“在继承基础上的出新”的是
A.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展
B.京剧是在越剧基础上吸收昆曲等剧种优点演变而来
C.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吸收了中世纪科隆教堂的尖顶设计
D.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以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为基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展,A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对此作品理解正确的是
A.用白描的笔法,铺叙绘写
B.风格浪漫,充满奇特的幻想
C.这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D.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
根据材料可知,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A项正确;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B项;
柳永是北宋词人,排除C项;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不是慷慨悲壮,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4.(2022·青岛质量检测)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 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
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
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
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
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
15
16
17
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选择,C项正确;
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
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
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6.(15分)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思想 观点
墨子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
董仲舒 “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孔子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矣。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材料二 从秦朝开始,秦始皇嬴政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隋唐两代,都城均建都在长安。隋和唐均以洛阳为东都,作为控制东部的重要据点,与西周经营洛邑的政治目的相同。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
——摘编自《赵俪生文集》、唐紫昕《中国
历代王朝都城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芹川古村坐落在一条相对独立的山谷之中,从村落的外形看,口小腹大,天道自然,山水形胜,是典型的风水宝地。地势北高南低,整体地形地貌极为巧妙,呈“葫芦”形状。一条小溪,横卧在村子中央,宛如衣带自上游飘至村口,溪水清澈见底,溪中小鱼成群,全村有30多座桥,半数以上是柏木搭成的独木桥,约有10公分宽。走在桥上,柏木会时常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溪的两岸屋舍俨然,环溪而建,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摘编自芹川古村导游词等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墨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天人关系中反映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请说明孔子天人关系的特点。(4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思想主张:否认命定论。
价值追求:王道同一;限制君权。
特点:把人道从天道中相对地分离出来。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对都城选择的分析可以以点带面。请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历代都城变迁的特点,并介绍定都的依据。(5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特点:政治中心则往往选择接近军事中心的区位;全国一统时期的都城基本上位于北方,南方建都多在分裂割据时期。
依据:周围要山环水绕,便于防守;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交通要通畅;水源充足;地形开阔。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其中儒家多有论述。结合所学,阐述儒家思想在人地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芹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典型的风水宝地”是什么?试对其口小腹大和山水形胜村落布局予以描述。(6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选择①儒家主张表现:儒家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给农民以土地和时间。
影响: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盛世局面的出现。
选择②关系:天人合一;“典型的风水宝地”是自然风光优美;人居环境舒适。
描述:芹川古村整体地形地貌极为巧妙,就像“葫芦”形状,呈现口小腹大;一条小溪,横卧在村子,溪中小鱼成群,而溪的两岸屋舍俨然,环溪而建,这正是山水形胜村落布局的特点。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2022·烟台模考)(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领域 西方近代文化 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作为代表)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世界观 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分析——综合方法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摘编自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行为方式 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 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顺其自然
伦理 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 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示例
论题:东西方生态伦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同价值。
阐释:近代西方生态伦理强调征服自然,关注实验的方法和数学的表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联系,便利了人类的生活,但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天人感应”,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两者都提倡“天人合一”,将人视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可以指导人类改善与自然的关系。但“天人合一”思想毕竟是封建自然经济下原始朴素的和谐观念,只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在继承、发展工业文明的成果之后重新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和西方模式相互补充,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