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学习目标 情境任务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思维发展与提升] 2.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张秉贵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被誉为“燕京第九景”,这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其售货艺术的美誉。陈云同志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江泽民同志也为其题词:发扬“一团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超越海拔六千米,钟扬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作品
[简历] 沈英甲(1948年生),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
曾多年担任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
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作品] 《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
《生存方式》《前尘》。
课前预习
[简历]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的理想本是做一个考古学者,最后服从国家的派遣,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资深记者。1979年,林为民报道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先进事迹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获商业部优秀新闻奖。
[作品] 1980年,调查报告《醒醒吧,长城》获全国最佳新闻稿;1981年,在《北京晚报》发表《天鹅之死》首次引发了首都人民环保和爱护野生动物的大讨论;1982年,主编《三希堂法帖》,荣获全国最佳图书奖。
[简历] 叶雨婷,《中国青年报》记者。
2.背景探寻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北京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位普通售货员的塑像,那就是张秉贵(1918—1987)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感受“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张秉贵被誉为“燕京第九景”,这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
《“探界者”钟扬》:钟扬教授,生前担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西藏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第六、第七、第八批援藏干部。他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30年,在分子进化研究和生物信息学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多年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物信息学和进化生物学是国际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钟扬教授十余年来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在交叉学科领域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获上海市教委“育才奖”,培育了许多学科人才,并且情系社会生态,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的海滨。在援藏的十五年中,他培养出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钟扬说,“援藏,不仅仅是奉献,更是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字音识记
淤泥( ) 籼稻( ) 分蘖( )
田埂( ) 粳米( ) 半晌( )
跋涉( )( ) 淤塞( ) 抖擞( )
兵痞( ) 肺腑( ) 角色( )
戛然而止( ) 毛坯( ) 拯救( )
调侃( ) 诞生( ) 悲怆( )
奇葩( ) 疆域( ) 负荷( )
基础梳理
yū
xiān
niè
ɡěnɡ
jīnɡ
shǎnɡ
bá
shè
sè
sǒu
pǐ
fǔ
jué
jiá
pī
zhěnɡ
kǎn
dàn
chuànɡ
pā
yù
hè
2.字形识记
(1)“梗”与“埂”
梗(ɡěnɡ),形声字,木表意,篆书( )形体像树,表示刺榆是树;更表声,更有变化义,表示刺榆是榆树的变种。转指植物的枝或茎。埂(ɡěnɡ),土字旁,地势高起的长条地方。
(2)“蘖”与“孽”
蘖(niè),树枝被砍伐后重新长出来的芽,泛指从植物茎的基部长出来的新枝,如萌蘖、蘖枝等。孽(niè),古时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现指邪恶、罪恶、不孝或不忠等,如妖孽、作孽、罪孽、孽臣等。
3.词义辨析
(1)探索·摸索
都有“寻找”之意。“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浓厚。“摸索”,试探着(行进),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方法、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长三角在重点领域协同治理上体现新力度,在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上________新模式,努力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
②经过多年_______,白春兰创造了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栽树防沙的“三行制治沙法”,走上了科学治沙之路。
探索
摸索
(2)退化·蜕化
都有“变化”之意。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受到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冲击,濒临变质_______的风险。如何坚守党的政治方向,成为关系到党和人民军队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②作品通过展现作者在达森草原的见闻和经历,表达出其对冻土生态系统问题、草原_______问题、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直观感受和深入思考,非常具有价值。
蜕化
退化
(3)浓厚·醇厚
都有“厚实”之意。浓厚:浓的,密的;强烈;强烈的。多指兴趣、氛围等。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林郑月娥透露,目前香港的初创氛围日益_______,初创企业近年在香港如雨后春笋。经统计,香港去年的初创企业数目已超过2 600间,比起2017年增加了18%。
②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秘书长周新政表示,中日两国人民长期以来结成的友好情谊,正如今天越洋而来的冲绳白酒一般细腻_______。
浓厚
醇厚
4.词语积累
(1)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例: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间,世界列强共计470多次从海上入侵中国。
(2)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例:在生死关头,战机上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任永涛、粘金鑫想到的是人民的安危。为了人民,他们义无反顾地做出抉择。
(3)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例: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26年,尽管被认为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政府首脑,但是备尝艰辛。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该奖设立于2000年,是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为8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该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主旨探微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文章叙述了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热忱和对顾客的“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服务的事迹,高度赞扬了张秉贵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3.《“探界者”钟扬》:通过记叙钟扬援藏16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子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其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
(一)领读课文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是什么因素促使袁隆平踏上了水稻杂交研究的路程?
提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促使袁隆平下定决心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引发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构想。
任务探究
2.通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概括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内涵。
提示: 一团火,爱心之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一团火,匠心之火,专注品质,铸就经典;一团火,忠心之火,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一团火,星星之火,始于京华,光耀神州。
3.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探界者”?
提示: 钟扬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
活动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四个小标题的核心词分别是什么?
提示: 实践 创新 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
活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如何组织行文的?
提示: 本文采取纵横交错的结构布局。先采取特写式镜头,描绘张秉贵工作的场景;然后再通过典型事例介绍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接着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剖析张秉贵之所以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因;最后讲述张秉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任务一
抓关键句,梳理文章思路。
(二)精研课文
活动 《“探界者”钟扬》一文的作者是如何来报道钟扬的事迹的?
提示: 关键词:“‘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
本文是以时间为行文线索并结合人物身份变化来进行报道的。首先在第一段用总结性的句子“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来概括全文。然后回忆其少年事迹,工作后的身份变化(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最后跳回到时间线索(生命延续),突出人物的贡献和生命意义。报道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活动 找出有关袁隆平的事例,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材组材的?
提示: (1)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一代。
(2)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3)1993年要求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4)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任务二
理解作者多方面、多角度采集材料的手法。
活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选材方面,作者是如何突出“心有一团火”这一核心内容的?
提示: (1)选材集中。作者重点围绕张秉贵售货展开叙述,顾客对他的称许,他对顾客的态度等都体现了其“一团火”的特点。
(2)选材典型。张秉贵接待顾客非常热情,像一团火;他对待“冷顾客”则“以热对冷,变冷为热”等,也
像“一团火”。
(3)事例生动。在展现人物“一团火”的特点时,作者不仅“以事写人”,还“以言见人”,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活动 《“探界者”钟扬》采集材料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提示: 文本中的五个小标题,体现了每一部分的写作重点,交代了每一部分的写作内容。文本中的标题呈并列关系照应了开篇对钟扬不同的“人生角色”的介绍,文章选材围绕“钟扬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天下”的主旨。文章选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介绍了人物事迹。
活动 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袁隆平“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提示: (1)美国科学家早就提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勇敢地向“无优势”论挑战。
(2)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他写成了《水稻雄性不孕性》一文,证明自己的杂交水稻的理论假设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任务三
理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 张秉贵是全文的主体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 (1)业务水平高。他动作迅速,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
(2)服务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着急赶车的顾客,他会为其开“绿灯”,还不忘征求周围顾客的意见。
(3)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还会站在对方立场去开导。
(4)敬业爱岗。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
(5)受人尊敬和爱戴。人们赞扬他,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活动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钟扬的形象。
提示: (1)功底深,才艺多。钟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对植物学有深入的研究,还热爱科普,文字功底深厚。
(2)关爱学生,有担当。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认为每个学生都像种子一样宝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培养的研究生遍地开花。
(3)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别人不愿接的烫手山芋他接,因找不到合适导师而“流落街头”的学生他“接盘”,不顾身体状况,亲自爬上海拔6 000多米的高峰采集种子。
活动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提示: (1)“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运用“眯”“出神地打量”“跨”“走”“蹲”等几个细节突出了人物对工作的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一丝不苟,刻画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任务四
关注作者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方式。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段文字运用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深入到袁隆平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袁隆平发现优质稻穗时的惊喜,以及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后面的失望形成对比,表现袁隆平研究道路的艰难。
(3)“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个片段通过“马上”“欣喜异常”等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袁隆平内心的巨大惊喜,这是对他勤于实践、艰辛付出的回报。
总之,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通讯的信息,使人物栩栩如生,也将袁隆平研究杂交稻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
活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的对比虽然不多,但恰到好处,请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 (1)将张秉贵在旧中国挨过打的故事与他在新社会所受到的尊敬进行对比,既突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突出了本文的主旨——一心为人人的人,会赢得人人的尊敬。
(2)将张秉贵工作时的状态和下班后“支持不住”的状态进行对比,这样写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展现了人物工作时的投入,饱含赞美之情。
活动 在《“探界者”钟扬》这篇通讯中,作者大量地引用材料,请分析不同引用的作用。
提示: (1)大量引用钟扬作为“种子达人”的事迹,不仅增加了通讯的真实性,而且在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中,钟扬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的境界也得到了彰显。
(2)引用钟扬与妻子结婚的故事,体现了钟扬的外向、热情,增强了通讯的活泼度,使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3)引用钟扬的话语,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走近人物。在通讯的最后,钟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阐释真正体现了一位植物学家的最高境界。
(4)在“‘接盘’导师”一节中,作者大量引用学生对钟扬的评价,这是一位点亮学生人生的好教师,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钟扬的爱戴。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向传统挑战”“志与力”“奉献”“淡泊”“勤奋”“名利”等。
素材积累
2.课外素材
袁隆平改稿
1月,我带着清样稿,请袁隆平审定有关他的一篇文稿。少顷,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说罢,他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儿,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他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至点头即可。袁隆平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
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动天下;论学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学;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成绩响当当。就是这样一个人,阅改一份不满3 000字的文稿,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都不含糊。
【适用话题】“严谨与浮躁”“认真”“科学精神”等。
袁隆平的读书法
袁隆平的读书方法很特别:大声诵读。这种读书习惯是在湖北汉口博学中学时养成的。读高一时,学校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袁隆平是班级的参赛选手之一。为夺得名次,袁隆平和另外两名参赛选手选定了演讲稿后,早晨起床后就相邀到宿舍的楼顶上放声朗读。袁隆平仅用两个早晨的时间就将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那次比赛他们班级夺得了第一名。从那时开始,袁隆平发现放声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的好处最少有五点:一是强化了记忆;二是让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刺激思维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三是训练了普通话,形成了语感,说话时字正腔圆;四是锻炼了肺活量;五是培养了讲话时的一种特有气质。后来,袁隆平一直采用这种方法读书。
人物速写
袁隆平参加工作后,空余时间依然保持着这种独特的读书方法。袁隆平说,开口诵读我们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所读书籍的精髓,主动去消化和吸收;诵读还是一种“思维体操”,它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能增加肺活量,使全身通畅,再投入到田间地头搞杂交水稻的研究,人的思维空前活跃,精力也格外充沛,容易出成效。
夹叙夹议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作为通讯文,作者以事实为基础,以记叙为主要的写作手法。同时,为了更丰富地展示人物,塑造人物,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使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尤其是在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学以致用
【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他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的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本课塑造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典型形象。
聚焦高考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题干要求 审题重点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规范】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关系方面:从他与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理解他积极追求真理,认识他坦荡的胸怀。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事件:从其领导哥本哈根学派,可以得出他慧眼识才。
对纳粹的斗争:从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可以看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关链接②: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可以看出他的赤子情、爱国心。
【参考答案】 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4角度”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 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分析。看传主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表现出的精神特质等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要知人论世,联系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与社会进程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来分析传主的形象
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 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是非、功过等进行评价,所以对传主形象的把握需分析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为某一人物作文立传,其目的无非就是弘扬某种精神,凸显某种品质。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评论概括等方式向读者传递其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