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3.百合花 哦,香雪
学习目标 情境任务
1.赏析小说的语言美,体会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2.赏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人物美、人情美,理解小说主题。[审美鉴赏与创造] 3.感受特定情景中的青春形象,引发对青春与生命的思考。[文化传承与理解]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学校拟举办以“向青春举杯”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吟诵青春、对话青春、感悟青春。我班拟通过品鉴《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来感悟青春的价值,班内评选出优秀作品,向高一年级公众号投稿。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作品
“革命时代”的一脉温情——茹志鹃
课前预习
[简历]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担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她是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作品] 《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
[评价] 当代著名女作家。
低调的美女主席——铁凝
[简历]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由铁凝
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
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
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作品] 《哦,香雪》《大浴女》《玫瑰门》《麦秸垛》。
[评价] 当代著名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2.背景探寻
(1)《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地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之气。
(2)《哦,香雪》选自《铁凝文集》。本文获得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人道主义又在中国盛行,作为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也必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的关注。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1.字音识记
虔诚( ) 碾轧( )
攒钱( ) 褶皱( )
娇嗔( ) 窸窣( )( )
吮吸( ) 怂恿( )( )
踮起( ) 惆怅( )( )
忸怩( )( ) 踌躇( )( )
执拗( ) 尴尬( )( )
鹿砦( )
基础梳理
qián
yà
zǎn
zhě
chēn
xī
sū
shǔn
sǒnɡ
yǒnɡ
diǎn
chóu
chànɡ
niǔ
ní
chóu
chú
niù
ɡān
ɡà
zhài
2.字形识记
(1)“嗔”与“缜”
嗔(chēn),与“口”有关,对人不满;生人家的气。缜(zhěn),与“糸”有关,其古文字形体像一缕丝,表示像丝一般细致,兼表真实不虚、清楚确实。
(2)“稚”与“帷”
稚(zhì):小篆( )从禾,像谷类植物,表示短小的禾,是幼禾。本义是幼禾,泛指幼小。帷(wéi):从巾,篆书形体( )像布巾,表示围起来做遮挡用的布。
3.词义辨析
(1)迟疑·踌躇
迟疑:从时间角度说,是指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踌躇:着重指行动,是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体。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悄悄问医院的钱主任:“邓大姐这次住院是不是出不去了?”他_______了一下坦然说:“有可能,做好准备吧。”
②个体创业的杨巡四处闯荡累积经验,最终在扬子街电器市场拼搏出一条自己的“生路”……他们失意着也奋斗着、______着也前进着。
迟疑
踌躇
(2)颤动·颤抖
都指频繁地振动,都是动词。“颤动”指人或事物,使用范围大。“颤抖”多指因担心、害怕、寒冷、无力或感情激动而发抖,使用范围小。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拿起祖传的篾刀,“咔”地一声,竹篾劈片成条,薄薄的篾条拿在手上轻轻_______;劈细再分层,用牙咬住竹子一端,手顺势往下抽竹子皮,靠近竹皮的篾青便出来了……
②那段时间,毛泽东喜欢看《霸王别姬》。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同他的虞姬生离死别的一幕,毛泽东睫毛_______着,眼里湿漉漉的。
颤动
颤抖
(3)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都有“控制不住”的意思。“情不自禁”侧重情感行为。“不由自主”侧重指身体的生理机能控制不了。
练习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世界五大巨型雕像给人一种震撼之感,让人________地顶礼膜拜!
②每次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我内心就_________地紧张,仿佛借债人被债主追债似的。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4.词语积累
(1)珠烁晶莹:像珍珠那样闪光,像水晶那样明净。
例:豆类做成的粉条中,绿豆粉条色白明润,泛着淡绿色,在阳光下珠烁晶莹。其他豆类做成的粉条虽然也可以是白色的,却没什么光泽。
(2)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例:那天起,时间来回穿梭在我的焦头烂额和老师的不厌其烦中,反反复复。多日后,我终于战胜了站在台上的局促不安。
(3)撼天动地:形容力量、声势浩大;也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例:“5、4、3、2、1,点火!”瞬间,火箭喷出巨大火焰,发出撼天动地的吼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4)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例:马洪坡回忆:“看到习主席向我们走来,我激动得不知所措。突然想起手上还有防滑的镁粉,赶紧在身上使劲擦。握住习主席的手,温暖一直传到我心里。”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散文体小说
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它和叙述体小说不同,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以对话为辅;有的作品以描写生动的环境为主,以描写人物对话为辅。这类作品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1.《百合花》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赞颂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哦,香雪》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要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心灵的纯美。
主旨探微
(一)领读课文
1.《百合花》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 人物:“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事件:(1)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2)借被子;(3)小通讯员救人牺牲;(4)新媳妇为小通讯员补衣服,主动献被子。
2.请简要概括《哦,香雪》的故事情节。
提示: 火车的到来扰乱了台儿沟姑娘们的心→姑娘们和旅客们做买卖→香雪上车换铅笔盒,结果被带到三十里外→香雪步行回家。
任务探究
活动 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提示: “百合花”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在“借被”“献被”的情节中凸现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在“献被”中则暗示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就像是洁白无瑕的百合花。百合花纯洁、清新、美好的特点不仅仅象征新媳妇或通讯员的美好品格,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军民之间的感情、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感情都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任务一
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精研课文
活动 茹志鹃谈到《百合花》中的那位新媳妇时说:我疯狂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作者为什么用“新娘子”,而不用“姑娘”“大嫂子”来构思?
提示: 观点一:为了更好地表现文中那位通讯员的美好品质。《百合花》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在于作品中那位年轻的通讯员与两个女性之间所形成的那种纯洁、美好的关系。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与一个青春年少、尚未涉足爱情的通讯员,二者之间自然就会有一种情感的碰撞和吸引,这种情感的碰撞和吸引彰显了通讯员的憨厚与腼腆。而这个与新媳妇、“我”接触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的通讯员却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这又衬托出其舍己救人的美好品质。
观点二:为了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彰显主旨。新媳妇开始不肯借被子,为什么最后却舍得给通讯员铺上?那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她是有点舍不得的,但她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再有通讯员那纯朴又可爱的举动,也让她受到触动。所以,她慷慨地把被子借了出去。后来,当她发现牺牲的战士是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他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作者用“新娘子”而不用“姑娘”“大嫂子”,是为了更好地设置“借被”“盖被”等情节,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真之美,体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活动 孙犁评价《哦,香雪》“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试举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品的“诗意”。
提示: 小说选取一些极富生活气息的细节,用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语言,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
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在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快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很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种爱默默的、毫不张扬,似乎还是很合情理的。
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还有一处细节: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地得到幸福。
活动 《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任务二
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
活动 《百合花》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提示: 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些细节描写,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细节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活动 小说中不同的景物描写可以烘托出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试着从《哦,香雪》中找出这样的景物描写并分析。
提示: 景物描写:“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怕—不怕—犹豫—坚定”。虽然这一变化是在三十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活动 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为例,谈谈《百合花》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示: 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任务三
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新媳妇的形象: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擦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活动 《百合花》中的“我”是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要人物,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同等重要的人物,是我们打开小说主旨的钥匙。
首先,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非常分明,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通讯员牺牲)。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从开始生气、发生兴趣到亲热起来,接着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月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我”内心无限的悲痛。
这样,“我”的情感始终流贯起伏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正是由于“我”的角色地位的凸显,才有了这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正是以此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框架。小说的艺术构思,剪裁组织,起承转合,呼应陪衬,更显精巧严密,匠心独运。
其次,小说中充满诗意的爱情描写,是文本中最细腻、最美丽、最动人、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小说中正是有了“我”的介入,小通讯员的腼腆与羞涩、淳朴与善良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男人,也看到了多情美丽的女人,看到了他们的憧憬和浪漫,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和痛苦。可以说,爱情是《百合花》的故事结构框架,也是其表达主题的依托,正是这样,“我”在《百合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活动 《哦,香雪》中香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 (1)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
(2)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她纯真无邪。别的姑娘可以和“北京话”调笑,香雪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她渴求进取。其他姑娘们总是用土特产换回发卡、纱巾或尼龙袜,而香雪则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她纯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火车上的女学生将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却执意将那一篮子鸡蛋留下。
她坚毅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一分钟的停车间隙里,毅然踏上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
她们美丽、善良、单纯,当别人把“北京话”和香雪相比,说城里人的白是捂出来的时候,凤娇会不高兴,就会松开拉着香雪的手。但是当香雪被火车带走以后,她们却会不顾一切地连夜去找。当彼此看见对方的那一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那一颗颗黑点又岂止是黑点呢?——是人性之真。
【适用话题】“人性美”“自尊”“追求”等。
素材积累
2.课外素材
杭州有座紫阳山,山脚下有个深水潭。每天总有一个小女孩在潭边淘米,洗衣,提水,她所淘的米都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把,所洗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两件。这个在贫困中挣扎的女孩就是少年时代的女作家茹志鹃。生活尽管艰辛,可茹志鹃却还一心想要念书。有一天,她拦住一个正在上学的邻居小女孩问:“你上课上些什么呀?”不料那个小女孩用一个手指指着她的鼻子笑道:“上课就是上课么,跟你谈你也不懂!”茹志鹃气极了,回来就自己找书来读。当她读《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时,见黛玉教授香菱的方法也不过是给了她一部书,让她细心揣摩熟透,然后就要她读这个,背那个,左右离不了读与背。
于是,茹志鹃自学的信心更足了。当她自己通过背诵书中的诗词,也能慢慢揣摩出“冷月葬诗魂”对“寒塘渡鹤影”的工整对仗时,简直惊喜得跳起来。后来,她又找到了张天翼写的《大林和小林》,这时已不是一字一句像嚼生姜似的那么困难了,她可以一口气看下去,直到深夜上下眼皮打架为止。
【适用话题】“无畏”“勇气”“信念”等。
铁凝签名不潦草
1989年春天,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在北京举行研讨会,汪曾祺受邀参加。会上,汪曾祺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为表达感激之情,铁凝将自己一本签名的新书赠送给汪曾祺,在看到新书扉页上的签名时,汪曾祺马上对铁凝说:“铁凝,你这个铁的金字旁写得太潦草了,签名可以连笔,但不能连得不像个金字旁,是不是?”如此直率坦诚的指正,让铁凝十分感动,当即表示一定改正。
人物速写
铁凝后来说:“这件事一直使我难忘。因为除了父母,还没有人能这样直率地指出我的毛病,而这毛病,在当时或许还被我视为潇洒吧。能够指出你这样毛病的人,他不是你的亲人又是谁呢?从此我才开始特别认真地写我的铁字。在很多为读者签名售书的场合,我写下千百个正确的铁字,心里想着汪老的话,渐渐地明白了写字是不可以没有章法的,就像生活,就像人生。你敷衍了你笔下的字,或许就有可能敷衍你的日子,敷衍你整个的人生。”
细节描写
《百合花》中作者打动读者心灵的除了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那种朴实、善良而又纯真高尚的品质,还有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所产生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细针密线似的细节描写。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文字跌宕起伏,唤起了读者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
学以致用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要求:有人物,有动作,300字左右。
【示例】在半明亮的屋子里,一个小女孩正搬来一张小凳子,瞧,她竟踩在上面烧菜。“嘣”的一声,油飞溅了出来,滴在了她白白嫩嫩的皮肤之上,灼烧着她的肌肤。她似乎被吓到了,一时慌了神,摇摇晃晃地摔了下来,大概是真摔疼了吧!她皱起了眉头,扁着嘴,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似乎随时都会像那断线的珍珠落下来。但她却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伸出小手在眼边抹了几下,擦去眼泪。那小身躯再次站起来,她拍了拍身上的土,再次踏在了板凳上。摔倒了,她会自己爬起来,哪怕摔得满身伤痕,但她仍站起来,一次又一次。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美丽娴静、淳朴善良,通讯员淳朴、善良、单纯,“我”热情开朗,善于做群众工作。《哦,香雪》中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形象,如大胆直率、性格泼辣的凤娇,文静腼腆、纯真善良的香雪……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点,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概括形象特点,赏析形象塑造手法,分析形象作用。
聚焦高考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题干要求 审题重点
(2019·浙江卷)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
(2)题干中有“小说中”“文中”“全文”等字样;
(3)题干中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2020·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解题规范】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细节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上下文和主人公的形象、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对话表现了尼克和乔治对滑雪运动的喜爱,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以及对以后没有机会滑雪的颓丧。“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后,内心的颓丧、郁闷、惘然。
【参考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
1.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
1.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在分析回答某一人物的形象时,须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进而可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2.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尤其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3.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4.注意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5.答题模式
(1)形象特点
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分总: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2)性格特点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