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试题分析】“不可调和"的理解不正确,费孝通提出的“双重性格"的命题是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案。
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第4段,“科学性和主动性"是指能够让被调查者感到"温暖和亲切““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这就是材料二第2段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直觉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的方法论的意义”。且根据材料二第1段,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具有理性、定量、普遍性等特点;而费孝通所指的"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具有"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的"人文性"方法论特点。
D【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人民的人类学”指的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工具,为解决人民对社会发展变革等需求提供方法,以服务于广大人民利益的科学。A项,该项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围;B项,该项研究没有指向具体要解决的问题;C项,该项研究没有为解决人民对社会发展变革等需求提供方法。
答:①人民中国建立后,费孝通开展了一系列的量化研究,为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事实根据;(2分)
②他“将心比心”,让当地人民理解并认识到研究的目的,调查双方能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流,又“推己及人”,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意见。(2分)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①坚持人民立场的策略,他也由此迈入社会学殿堂、投身民族研究;
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早期为认识中国社会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解放后则致力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坚持理论创新的策略,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创新主张,有力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4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B选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オ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D“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
8.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C
10、A
11、C
12.(1)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驾回转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滚滚波涛倒流的回旋急流。
(2)只看见古树枝头悲鸟哀鸣,雄雌相随,在林间飞绕。
13.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14.A【试题分析】“千万点”和“两三声”并没有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
15.答:(1)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错落重叠,是为“鼓荡”;(2分)
(2)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事种种,作者独对“楼”和“水”情有所钟,这样的关注点发自诗人“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2分)
(3)这样的写法前所未见,可谓诗人独创,这就使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表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2分)
[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说法,只要于文有据,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16.(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7.A(熙来攘往,同“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不可修饰“解读”。)
18.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句式不工整或语意改变较大的,均不给分。其它句式工整、语意不变的表达,也可给分;语序变动、语意不变的表达,也可给分,但不建议改变语序。
19.《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1分。
20.B(原句共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中途易辙,“中国人在……之际,隆重的年礼……”。第二处语病,搭配不当,“刻下深远的……符号”错,应为“刻下深深的……符号”。A项,无主语,“在……,以……”;C项,中途易辙;搭配不当,“刻下深远的……符号”;D项,搭配不当,“刻下深远的……符号”。)
21.①这些礼仪被统称为辞年礼。(答出“辞年礼”,即给分。)
②还具有家族朋友之间的救助功能。(答出“救助功能”或类似语意的表达,即给分。)
③还有人与祖先及神灵的礼仪互动。(答出“祖先”“神灵”“礼仪互动”三个要点,给分;“祖先”和“神灵”,只答一个不给分。)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审题立意
这道试题审题难度不大,我们很容易找出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即“跟跑”“并跑”“领跑”,对这三个关键词的界定,材料也非常明确给出了相关的提示,材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对三个概念本意的解释,指的是奔跑中三种不同的姿态,材料第三句则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延伸适用的范围,即可延伸到国家发展、个人进步之中。材料最后一句话颇为关键,“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指向了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其中前半句说的是“跟跑”和“并跑”的关系,后半句说的是“并跑”和“领跑”的关系。很明显,命题人并不想让我们把每一关键词单独阐释,而是想让我们建构起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过,材料给出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即“跟跑”是“并跑”的必要条件,“并跑”是“领跑”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在行文中围绕这一关系展开论述。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的逻辑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文
跟跑并跑领跑,跨越再跨越
“跟跑、并跑、领跑”是跑步的不同姿态,也是个人成长的不同姿态,更是国家发展的不同姿态。要想跑得好、跑得远,就要在不同阶段把握好要领、掌握好节奏,如此,才能实现跨越、再跨越,使个人成长层层进阶,国家发展不断突破。
须知,跟跑、并跑、领跑只是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虽有先后之分,却无优劣之别,踏实跑好每一段,才能为后一段作好充足准备。
不惧跟跑,蓄能量。
“跟跑”即跟在他人身后跑,虽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意味着能学到更多经验,避免前人之失。不能因落后而畏俱跟跑,而要因跟跑而敢于失败,敢于尝试。只有小学学历的金克木先生,青年时总是去北大”偷师”听课学习,虽落后于他人,但毫不胆怯,勤恳研学最终成为一代大家。其后来超逸的文学素养和丰厚的学识积淀又何尝不来自跟跑时期的点滴积累呢?新中国建立初期,同样是技术落后于人,正是不惧困难勇于跟跑的精神才让国家建设短时间内取得较快进展,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开始就会有进步,相反,若只是踌躇不前甚至不屑限跑,只能是蹉跎光阴,一事无成。我们青年要有这样一种肯低头,敢开始的跟跑精神,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踏实并跑,求突破。
“并跑”说明已经能与他人齐头并进。所谓山行至半腰最为疲乏,并跑阶段容易困于难以前进或精神疲惫的境地。此时应脚踏实地,同时调整心态,积极寻找出路。谁能不骄不躁保持干功,谁能灵活思考切中要害,谁才能占据竞争高地。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尤为激烈,为此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航空航天齐头并进、多点跟进、多路探索,既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又大胆创新寻求新思路,使得我国在并跑中保持前进势头不落后,为赢得领跑地位再添动力。对于青年道理也是如此,唯有在竞争中积极进取,勇于求新,方能赢来新的跨越。
自信领跑,不松懈。
“领跑”是暂时超越,我们既要有胜利的自信与平和,又要有被赶超的担忧与紧迫。前路是更多无人涉足的险区,是未知的挑战与考验。“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坚持己见,一次实现“绕、落、回”三步发射,使得航天发期技术跃进领先世界的地位。脱贫事业取得圆满成功后,村干部仍不松懈,继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让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一时的努力只有一时的超越,持续不断发力、久久为功才有领先位置的保持。发展没有终点,奔跑永不松懈应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跟跑、并跑、领跑带领找们逐步跨越、不断突破。作为青年学子,理应将人生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势中,不惧跟跑,踏实并跑,自信领跑,为社民族复兴增添更多动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让我们共同奏响时代凯歌,在跨越再跨越中助力祖国发展!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 工具。我们是为民族
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一种应用的人类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
材料一:
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
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
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
斯基 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
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
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
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
段自白。当 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
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
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
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
学。这就 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
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
(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 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
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 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 材料二:
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 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与“人
的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 文 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
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 遍性知识, 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
这本书。 反实证”倾向联系 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学中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主张本土化者之首创”。也 有人将对本土化的质疑归结为方法问题,认为“社
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 会学本土化之类,所遭遇的最大问 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这点成
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 为熟悉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者质疑 本土化是否必要和可能的理由”。从
聚居区要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 本土化之争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社会学人实际上把 诞生于西方且富有浓厚西方
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 文化色彩的社会学当作了社会学的全部,潜意识中将“科 学”与“人文”相对
清楚。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 各有多少人 分布在什么地方 另外,我所参 立。
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 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
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 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 疾呼
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 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 “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他特别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己
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 及人”“格物 致知”就是一种直觉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
会历史,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 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 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 的方法论的意义,它是通过人的深层心灵的感知和觉悟,
1
直接获得某些认识,这种认 知方式,我们的祖先实践了几千年”。费先生“双 江上【注】
重性格论”为奠定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指出了方向,他强调“将心比心”的田野 冯至
调查,注重“解剖麻雀”式典型个案研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
有机融合,实现“双重性格”的优势互补。这里有严谨严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
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自觉”。 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摘编自石英《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A. 认识到个人出路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联,科学理解中国社会以求挽救国家和民族,是费孝通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
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的原因。 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
B. 费孝通早期开展学术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一是如何对掌握的材料进行解读,二是在调查时 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
常常遭受到被调查者的冷遇。
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
C. 在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如何看待本
土的地方性知识是争论的焦点。 要保持他的高洁。”
D. 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既要保持传统上强调的科学属性,又要与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相一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
致,提出了新的社会学方法论。 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
A. 相较于在书斋里拿着书本思考,理解社会状况更好的方式,是实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
B. 人类学科学性和主动性的新境界,摆脱了盲目被动局面,更符合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画图!”
C.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智慧,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
D. 费孝通特别关注直觉认知方式,他在《乡土中国》 一书中常运用这一方法理解问题。
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人民的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
A. 为完善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而开展的研究 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
B. 为调查全民普法教育的现状而开展的研究 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
C. 为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而开展的研究 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D. 为改善特大型城市人居环境而开展的研究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4.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实践依据是什么 请结合 与子期乎芦之漪。
材料一简要分析。(4 分)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
5.费孝通的经历,给今天建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提供了哪些最基本的研究策略 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4 分) 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2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
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 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
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 向下游驶去。
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
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 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
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 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
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 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有删改)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
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 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
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 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
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人的口里。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
“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
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
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
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 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
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3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 C.青泥何盘.盘. 盘盘:山峦曲折盘旋。
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 分) D.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飞越。
二、 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11.下列对这首诗第二节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A.第二节一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蜀道难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
李白 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 C.诗人运用比喻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喻山峰之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 高,“枯松倒挂倚绝壁”比喻绝壁之险。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
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 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
13.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3分)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阅读下面这唐首诗,完成 14~15 题。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
过 襄 阳 楼
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元 稹
9.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
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 为“七子之冠冕”。②
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 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 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
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站的③( ),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A. 前四句写襄阳楼下之胜景,“树阴”“荷叶”“柳花”“莺舌”美不胜收,但 “千万点”和“两三声”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
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 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
B. 第五六句写襄阳楼下之闲人,虽然“有时”“每日”均不得上楼,但“水畔看 云立”和“楼前信马行” 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的生活颇有悠然自得之乐。
17.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前六句起句写楼,继而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楼;转笔索性再 又写水,再又写楼,重
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
重叠叠,妙笔相赴, 一气浑成。
换为“熙来攘往”,也使用恰当。
D. 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诗人开阔的胸襟、 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
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
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
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
15. 金圣叹评价此诗说:“从来文章一事,发由自己性灵,便听纵横鼓荡。 一受前人欺 压,终难走脱牢笼。 ……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
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请结 合诗歌作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5 小题,12 分 ) 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16.( 1)刘兰芝在离别焦仲卿时说: , 。 ,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
。以磐石和蒲苇两个贴切的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4 分) 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
(2 分) 18.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
(3)《扬州慢》中描绘红芍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状况的诗句是“ , 。” 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 分)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 , 。
(4)《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19.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
, 。(2 分)
(5)《望海潮》中“ , 。”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 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
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 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4分)
美。(2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百节年为首”,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5
进入腊月后,人们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 ① 。其中的腊八礼,是拉开
年节序幕的启幕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
开启了年节历程。
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
情。岁末的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 ② ,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亲
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
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 ③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
故的祖先并没远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向祖先谢恩。同时人们对影响日
常生活的诸种神灵也沿袭古代蜡祭百神的传统,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
腊月二十三,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
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
号。
B.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
号。
C.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D.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
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
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
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