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湖县奇石中学2022-2023第二学年
期中考试历史卷
注意事项:
1、考生先将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2、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50分,材料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1、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费正清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材料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未揭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2、《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3年,英国向中国输入棉布便援引这一条款完成了交易。这一案例说明该条款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驻军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3、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将中国居于世界文明的最高层次,把西方相对弱势国家称为“夷”,将英国、美国等强国置于与“华”相等的地位。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体西用”指导社会革新 B.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观念
C.西方地理知识开拓民众视野 D.开明知识分子反思君主专制
4、1884年之前,清政府在新疆实行以军统政的军府制以及带有封建领主制性质的伯克制等行政体制。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的行政体制,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这一举措( )
A.标志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 B.削弱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
C.成为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 D.体现了清末改土归流的成果
5、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材料反映了义和团( )
A.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B.对帝国主义有了理性的认识
C.运动本身具有自发性和彻底性 D.具有朴素的爱国、排外思想
6、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
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目的 B.使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将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7、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主张要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请问赛先生是指( )
A.科学 B.民主 C.共和 D.专制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出现B处(1919年前)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B.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9、1912年2月,孙中山召集同盟会议员讨论约法,特别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之真意义所在,一以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得到与会者赞同。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得到全国各阶级一致拥护 B.具有反独裁和求民主的精神
C.预见袁世凯采取复辟行为 D.存在因人设法的历史局限性
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11、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12、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土地政策的调整旨在( )
A.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程 B.改变中国革命的性质
C.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为解放战争储备物资
13、在中共中央某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站起来,手里拿着那份毛边纸的铅笔记录稿,义正词严地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指出李德是‘瞎指挥’”。这次会议使( )
A.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D.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4、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日本作为二战的轴心国,开始全面侵华的标志(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是指( )
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激烈争夺
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
16、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7、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历来强调治史不求致用,但1932年之后,他提出要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的研究,认为“改造中国历史,即可以改造一般民众的历史观念”,为此,他除了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的课程外,还与同仁一起创办了史地学杂志《禹贡》。这反映出当时( )
A.历史研究开始强调经世致用思想 B.历史地理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C.民族矛盾影响知识分子治学观念 D.民众历史观念落后亟待加强教育
18、甲午战后十八省举人“公车上书”痛陈利害;五四运动期间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也有广大工人;抗战时期,全民抗战同仇敌汽。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革命力量逐渐壮大
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19、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
A.国共两党走向和平建国 B.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力争建立联合政府 D.国民党失去了执政党地位
20、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资源极度匮乏,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沿西方发达国家路径前进,而必须另择它途。“它途"主要是指(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D.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
21、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维护团结和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提出的原则是( )
A.和平共处 B.另起炉灶 C.睦邻友好 D.求同存异
22、如表为1949-1952年中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由此可知( )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红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9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
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
A.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B.生产关系调整调动农民积极性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23、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开会,全队人连夜抓阉分牲畜、家具,丈量土地,一个早晨就全部分好了。这体现了( )
A.农民积极拥护国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C.民众自发改革原有经济体制的愿望强烈 D.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2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由此可知( )
A.大陆将武力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B.统一顺应了祖国和中华儿女的需要
C.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D.一国两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 )
A.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首义的时间及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4分)
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读材料,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2分)选择题
1-5.CDBCD 6-10.AACBC 11-15.DCADD 16-20.BCCCA 21-25BDCBD
26、(1)时间:1911年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3)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
27、(1)政治:“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科技: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8、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