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张PPT。西部歌王——王洛宾武威五中 付海雁民歌的概念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民歌的特点民歌是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
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作者介绍王洛宾(1913~1996)汉,有“西部歌王”之称。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传奇般的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作品介绍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 , 好象红太阳 。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欣赏《大阪城的姑娘》
《大阪城的姑娘》是王洛宾在兰州整理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民歌。1938年,王洛宾所在的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一个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一首简短的维吾尔语歌曲。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被触动了,他用在学校学习的速记方法很快记下了这支歌的旋律,并在兰州的维吾尔族商贩对歌词作了简单的翻译。他很快就编配成一首简短流畅的《大阪城的姑娘》。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并学唱和欣赏了王洛宾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王洛宾草原情歌的魅力,感受他的西部情怀,感受牧羊姑娘羊鞭轻轻敲打的滋味。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2014年 03月 10 日 第 二 学期 总第课时 编写人:付海雁
课题
西部歌王—王洛宾
授课班级
八(3)班
授课时间
2014.03.12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学唱王洛宾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并在聆听、感受、2、在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民歌的基本特征。
过程方法
以聆听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民族音乐文化,开拓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民歌的基本特征。
2、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欣赏歌曲《大阪城的姑娘》。
教学难点
1、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学唱歌曲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歌的社会价值。
课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探讨法、和做法
教学模式
学唱、欣赏
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电脑
板书设计
1、民歌的概念
2、民歌的特点
3、王洛宾作品学唱与欣赏
作业设计
练习并唱熟《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反思
注:教学过程在续页上完成。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片段。
2、师生交流,引出学习内容。
营造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教学内容做准备。
二、新课讲授、
1、音乐知识
(1)、民歌概述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2)、民歌的特点
—民歌是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1)、介绍作者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汉,有“西部歌王”之称。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大阪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传奇般的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2)、作品介绍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教师范唱
(4)、学生学唱
3、欣赏王洛宾作品《大阪城的姑娘》
《大阪城的姑娘》是王洛宾在兰州整理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民歌。1938年王洛宾所在的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一个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一首简短的维吾尔语歌曲。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被触动了,他用在学校学习的速记方法很快记下了这支歌的旋律,并在兰州的维吾尔族商贩对歌词作了简单的翻译。他很快就编配成一首简短流畅的《大阪城的姑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让学生们简单的了解了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并学唱王洛宾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欣赏《大阪城的姑娘》,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王洛宾草原情歌的魅力,感受他的西部情怀,感受牧羊姑娘羊鞭轻轻敲打的滋味。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简单的认识民歌
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师有感情的为学生范唱。
欣赏王洛宾的作品
了解民歌的概念和它的音乐特点。
了解作者王洛宾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教师的范唱可以将作品的感情直接形象的传达给学生。
通过欣赏体现出民歌的特点
<<西部歌王——王洛宾>>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三、说学情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的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我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和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迅速的向我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
四、说过程
[教学内容]
1、了解民族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2、学唱、欣赏王洛宾作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唱王洛宾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并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民歌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以聆听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民族音乐文化。开拓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民歌的基本特征。
2、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欣赏歌曲《大阪城的姑娘》。
[教学难点]
1、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学唱歌曲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歌的社会价值。
[课时]一课时
[教学道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片段。
2、师生交流,引出学习内容。
营造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教学内容做准备。
二、新课讲授
1、音乐知识
(1)、民歌概述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2)、民歌的特点
—民歌是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1)、介绍作者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汉,有“西部歌王”之称。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大阪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传奇般的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2)、作品介绍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教师范唱
(4)、学生学唱
3、欣赏王洛宾作品《大阪城的姑娘》
《大阪城的姑娘》是王洛宾在兰州整理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民歌。1938年,王洛宾所在的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一个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一首简短的维吾尔语歌曲。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被触动了,他用在学校学习的速记方法很快记下了这支歌的旋律,并在兰州的维吾尔族商贩对歌词作了简单的翻译。他很快就编配成一首简短流畅的《大阪城的姑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让学生们简单的了解了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并学唱王洛宾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欣赏《大阪城的姑娘》,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王洛宾草原情歌的魅力,感受他的西部情怀,感受牧羊姑娘羊鞭轻轻敲打的滋味。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