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
一、说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一篇回忆录。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被审时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紧扣父亲被害这一痛苦难忘的日子,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与态度: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所以,在《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中紧紧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来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去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此外,教学中还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讨论、模仿写作,体会对比与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的好处,积累写作经验。
2、学法:首先通过默读,初步感知。抓住人物描写,借助背景资料,通过自读理解、同学交流、师生对话深入探究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情感基础
2、生字教学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再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5、读懂“父爱”,感受人物平凡人的人性光辉
6、探索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经验
(一)导入激发情感基础
1、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引出问题:清明扫墓是为了思念亲人、缅怀朋友,那我们为什么要为烈士扫墓?他们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引出学生的回答,初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为课文的教学垫下情感基础。
2、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之后,质疑:从这个题目当中你了解到这是一篇什么文章?通过学生回答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然后教师口头简介文题的来历及人物介绍与时代背景。
(二)生字教学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生字的教学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问题所在,纠正易错字读音,强调易写错的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熟悉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又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扫除阅读障碍的参与意识,得到尝试质疑、自能读书的有效训练。
(四)再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在本环节中,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如“乱篷篷”“平静”“沉着”等等结合李大钊就义时的背景资料,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文本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加快领悟文章的内涵。
(五)读懂“父爱”,感受人物平凡人的人性光辉
抓住文中的第五个自然段“父亲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猜想父亲平时是如何教育我们的。通过猜想,再现情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再结合父亲被害后我们的悲痛进行侧面理解,感受父爱。
(六)探索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经验
1、让学生找出写父亲对“我”前后不同的态度、被捕时“我”、反动者与父亲不同的神态与动作、法庭上父亲的平静与“我们”激动的相关语句,体会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让学生找出文中前后对应的句子,讨论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并练习写作。
通过写作,把阅读教学最终落实到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体现了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要求。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被捕前 局势危急 忘我工作
被捕时 身处险境 毫不慌张
法庭上 遭受酷刑 沉着镇定
被害后 慈父遇害 肝肠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