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蜀道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本次授课时长:1 课时
◆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这首诗有三个特点,句式结构上的新颖,风格上的奇特和遣词造句的惊心动魄。与李白许多诗歌相似,作者对乐府古题作了创新的改革,他冲破了通篇无言的格局,采用长短句式,错落有致,使诗歌的环节十分灵活,他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来渲染主题,艺术和构思显得既新颖又和谐与完整。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因而对李白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一定了解。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那么再次学习李白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整体感知这一层面上,而应通过对字句的研读,理解诗歌文字背后的表情达意。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在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诗歌字句进行分析,对诗歌内容进行概括,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在字句的解读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除课下注释外,重点分析诗歌中引用传说和充满想象的句子,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李白的风格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和李白其人;
2.把握这首的句式特点,品味其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
涵咏字句,品味诗情。
◆教学难点
作者诗歌中引用传说的诗句和充满想象诗句的理解
◆教学资源和手段
多媒体电脑、课本、白板
1.诵读法。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古体诗和唐代诗歌 积累学习诗歌文体知识
环节二 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李白主要的创作风格 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环节三 解读诗歌题目,介绍蜀道历史 了解诗歌主题和背景,整体感知
环节四 听名家朗诵,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内容和句式上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重点分析诗歌中能体现李白飘逸不羁的句子。 涵咏字句, 体悟特色,品味诗情,突破重难点
环节五 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一唱三叹的写作方法 进一步体会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
环节六 作业布置一、诗歌文化常识考查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①猿猱欲度愁攀援②使人听此凋朱颜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式:译文:3.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①危乎高哉 词义:②西当太白有鸟 词义:③百步九折萦岩峦 词义:④开国何茫然 词义:⑤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词义:二、请根据《蜀道难》的内容完成下面题目1.诗歌第一段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答:2.“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答:三、比较下面这首诗和《蜀道难》,说说分别体现了诗人哪种风格?怨情[唐] 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答: 巩固本文所学知识
高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蜀道难》 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本次授课时长:1 课时(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增进对古典诗歌体式和源流的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同时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束,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学习这首诗歌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品味李白飘逸豪放、浪漫奇崛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结合诗文以及背景,探究诗歌的主旨。
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这首诗歌的当代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李白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这首诗歌的当代价值。
教学资源
课本,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过程
步骤 活动 目标
导入新课 同题古诗和名家诗评导入,“王尊奉汉朝, 让课堂更有吸引力,
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 同时快速导入,自然
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南北朝·阴铿。)“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唐代诗评 过渡到诗歌的探究环节。
家殷番)
品读探究 围绕唐代诗评家阴番“奇之又奇”的评价, 落实本节课学习目标
以“诵读感知章法之奇”“品读涵泳语言之 1 体会诗作艺术风格
奇”“精读揣摩寓意之奇”等活动,以问题 和目标 2 探究诗歌主
引导学生朗读以及深入阅读探究。 题,落实“思维发展
与提升”核心素养的
培养。
思考领悟 带领学生结合生活思考与领悟这首诗歌的当 落实本节课学习目标
代价值。 3 把握诗歌蕴含的传
统文化精神,认识这
首诗歌的当代价值,
落实“文化传承与理
解”核心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 从审美的角度感知《蜀道难》的奇崛之美。 与现行新高考信息类文本多以美学类学术作品命题的导向接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落实“审美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业布置 本文作者大量运用反衬手法极言蜀道之高 读写结合,落实本节
(二选一) 险,通过学习,同学们可以模仿李白的手段 课学习目标 1 品味李
写几句诗。要求:对象是蜀道;不得出现“高 白飘逸豪放、流转自
险”二字,得必须体现“高险”主题;可综 然的语言,体会其诗
合运用夸张、对偶等手法;至少写两句。 作的艺术风格,落实
作 业 布 置 某学校墨痕文学社举办赏读李白诗作、以“千 目标 3 把握诗歌蕴含
(二选一) 古奇诗共赏读,一种精神奋前行”为主题的 的传统文化精神,认
读写活动。你刚学完《蜀道难》,对其“太 识这首诗歌的当代价
白精神”深有感触,请结合《蜀道难》以及 值,并落实“语言建
李白其他诗作内容写一篇主题作品投稿。要 构与运用”核心素养
求:文体形式不限,字数 200—600。 的培养。
第 页,共 页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