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得到较大发展,明弘治年间,吴江县有3市4镇,至清康熙年间有10市7镇;吴江县的盛泽镇在明弘治年间是一个有五六十家居民的村落,而清乾隆年间成为了一个拥有四五万人口的市镇。这表明了明清时期( )
A.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色彩 B.生产关系出现近代化特色
C.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D.社会转型因素在潜滋暗长
2、中国近代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建设,近代的工商业城市发展了……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以民族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 B.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C.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 D.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
3、15世纪的欧洲城市,逐渐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道路、广场、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包括( )
A.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
C.资产阶级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4、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5、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政府对运河修建非常重视
6、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培养海军医生,于1893年设立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一些人士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这些医学堂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医疗卫生近代化有所发展 B.中医与西医在碰撞中融合
C.洋务运动激发了变革热情 D.医学西方化已成社会共识
7、中国古代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所以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主要体现了( )
A.政府高度重视医学家的道德标准 B.中医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相结合
C.古代医学家对生命价值十分重视 D.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药学的影响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
A.蕴含统一思想 B.成为主流思想 C.强调恢复周礼 D.主张中央集权
9、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强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价值,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民主共和制度已经得到确立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经丧失 D.传统文化影响较大
10、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C.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11、中世纪,13、14世纪的修道院保留和研究古代文献,不少教会热衷于高等教育和艺术事业,教会学校教授“七艺”,众多修士从事科学、哲学活动,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 B.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12、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跨族婚姻缓和了社会矛盾 B.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C.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D.族群混合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移民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引发欧洲种族歧视和社会冲突
C.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14、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体现当时中国(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领先全国 B.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C.时代影响下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15、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A.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16、在当今国际经贸交流中,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方法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也受到更多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B.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
C.文化交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D.国际贸易对文化创造的贡献
二、材料题
17、【医疗与公共卫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8、【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琐言》
材料二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19、【商贸与文化交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英国人喝茶仿效中国人的做法,冲的很淡;人们饮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所谓的药效。富于特色的英式下午茶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那些贵妇们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当时人们食用丰盛的早餐,和没有仆人照料的简单的午餐,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使用正式的晚餐,晚餐后在会客室饮茶,按照他们的饮茶习惯增加了牛奶和糖。19世纪中期,饮茶的习惯普及起来,普通人也开始在午后饮茶。
——摘编自施茜《从中国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进入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逐步超过了中国茶。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茶叶博物馆的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近代世界茶文化发展。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论述题
20、【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材料二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B
解析:
3、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15世纪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符合题意;C.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时间是19世纪中后期,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C
解析:
5、答案:A
解析: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以来,培养新式医护人才的北洋医学堂、协和医学堂等西医学校相继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医疗卫生近代化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说明中医与西医的碰撞和融合,排除B项;西医学校的设立不足以说明洋务运动激发了变革热情,排除C项;仅有少数近代西医学校的创办不能得出医学西方化已成了“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代医学家重视医德,常以儒家思想核心“仁”作为行医准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药学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政府对医学家道德标准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医学家重视医德,并非中医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相结合,排除B项;古代医学家对生命价值十分重视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和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4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修道院保留、研究古代文献,用古希腊哲学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推动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产生等,反映出基督教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基督教对欧洲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垄断和控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基督教推动了近代科学思维方式而非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关系的信息,不能得出“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后期(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跨族婚姻的增多,20世纪后期,相当一部分美国白人自称“美利坚族裔”,反映出美国跨族婚姻促进了民族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跨族婚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跨族婚姻增多和美国族裔血脉观念的同化,并未说明美国社会结构的具体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族群混合对个人归属的影响,并未揭示美国社会关系混乱与族群混合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移民涌入欧洲,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从而使欧洲种族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D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且也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歧视和社会冲突”,排除B项;移民的涌入不是“恐怖主义”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1)主要特点:重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的传承;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2)进步之处:医疗网络遍及城乡;计划免疫有法律保障,有效控制了很多重大疫病;医疗卫生领域为人民服务意识强烈;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得到推广;全民卫生意识提升。
主要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逐句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思想、经济、政治状况解答即可。
18、答案:(1)思想:强调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视耕读传家。
主要因素:专制统治的建立;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宗族观念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影响。
(2)原因: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统一的文字。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一“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可知,强调忠孝观念;据材料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知,提倡节俭治家;据材料一“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知,重视耕读传家。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综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作答。首先,明确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建立;其次,说明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还要指出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宗族观念和科举制度的影响等。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可知,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据材料二“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可知,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据材料二“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可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据材料二“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干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可知,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还包括,统一的文字。
19、答案:(1)变化:由药用到饮用;形成英国独特的饮茶习惯;由上流社会向下层普及。
(2)示例:主题: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近代茶文化的传播。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传播。中国茶传入西方并为西方人所喜爱。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印度茶崛起。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茶叶的生产也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促进了世界茶文化的繁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饮茶习惯在英国普及,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下午茶”。茶文化的交流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解析:
20、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
论述:世界不同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取得一系列重要文化成就。各文明中心对周边区域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多元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首先,考生要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观点,如根据材料一“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材料二“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等可以得出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个人观点,如用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分析文明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发展趋势等;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个人认识,如明确世界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多元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等。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