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陕西省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一)(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8 16: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陕西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
1.如图所示文物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 )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战国牛尊
A.冶铁技术的成熟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表明了丝绸之路的意义是( )
A.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C.加强中外之间物种的流通 D.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3.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
A.宣政院 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 乌里雅苏台将军
C.宣政院 驻藏大臣 D.彭湖巡检司 驻藏大臣
4.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该材料反映的事件取得胜利的表现有( )
①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 ②上海、南京等地工人罢工
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④释放被捕学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中国战场( )
A.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B.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军民伤亡惨重
6.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当时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此次战争影响有( )
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使中国开始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7.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社会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为了应对这种不利的局面,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工商业改造,进行公私合营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C.包产到户,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企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
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辽宁舰”交接人列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②④①③
9.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其中③到④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C.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10.下边是关于封君封臣制的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封君封臣制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B.封君封臣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C.封君封臣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所有封臣都必须效忠国王
11.如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中乙涉及的事件是( )
A.使资本主义的严重弊端日益显著暴露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2.“从1944年6月6日到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军车。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古利海峡。”这次军事行动( )
A.彻底消灭了德国法西斯 B.使德国陷入两个战场作战
C.成为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D.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计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图A人物建立秦朝后,创立了大一统的 (制度)(1分),皇帝之下的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 (职权)、军事和监察事务(1分);图B人物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1分);图C人物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 演变为罗马帝国。(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能。(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君主专制的认识。(2分)
14.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回首往事,我们寻求借鉴,汲取智慧,瞻望未来。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此。……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罗斯福曾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
——《海事大观》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项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从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高度赞扬的“二战的转折点”和斯大林盛赞的“登陆战役”分别指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行动和反行动”分别有什么具体表现,各举一例。(2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使欧洲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15.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和道路创新,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是指中国走上了什么道路?(2分)“在炮口的逼迫下”,19世纪末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1分)
材料二 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因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2)材料二中的“改良运动”“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暴力革命”的果实尽管被“断送”,但仍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指出材料三中体现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分)从材料中概括出该政策实施的意义。(2分)
材料四 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外交路线的胜利,这是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即将派出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维护各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71年10月29日)
(4)指出材料四中的“胜利”所指的历史事件,(2分)综上所述,谈谈外交政策的重要性。(2分)
2023年陕西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一)
参考答案:
1.B
【详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冶铁工具的进步,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排除C项;商鞅变法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地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知,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也推动了外来的宗教、文化等传入中国,这表明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A项正确;题干不止涉及贸易,还强调“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物种的流通,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宣政院、驻藏大臣。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C项正确;伊犁将军是清朝时期管理新疆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表现是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①③④争取,D项正确;五四运动胜利的表现没有上海、南京等地工人罢工,排除有 ②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C项正确;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相互配合,材料中强调的是整个抗日战场,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民伤亡惨重,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B项不全面,排除B项;使中国开始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不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影响,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D项正确;工商业改造,进行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是1953—1957年进行的,使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排除B项;包产到户,调动生产积极性是1978年进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由此可知,题干所涉及到的我国的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④②③①,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题干所涉及到的我国的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④②③①,ABD项顺序排列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可知图③到④期间对应的是1960-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1965年我国在科技领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以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是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赐予土地,提供保护”等信息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中是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不是西周的,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非以血缘关系,排除C项;封臣只效忠于封赐给他土地的封君,而不是都必须效忠国王,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图中乙对应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建立,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B项正确;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著暴露,排除A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C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两个战场作战,B项正确;当时德国法西斯仍然在负隅顽抗,排除A项;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排除C项;诺曼底登陆不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3.(1)中央集权制度;(1分)行政;(1 分)通判;(1 分)罗马共和国。(1分)
(2)原因:皇帝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助手处理政务;为了加强皇权,避开亲王参政。(答出
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职能:与皇帝商讨国是,提出对策、建议;根据皇帝的旨意起草谕旨并传
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认识:古代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方式比较多样;君主专制制度一
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
即可得2分)
14.(1)变化:由贸易边缘地位逐渐改善,再到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2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等。(3分)
(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2分)
(3)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建立华约组织。(2分)1949年,德国分裂。(2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得出从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由贸易边缘地位逐渐改善,再到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根据所学知识,欧洲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等。
(2)根据所学知识,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沉重打击了德国法西斯,是第二次界大战的转折点。根据所学知识,1944年,英美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故材料二中罗斯福高度赞扬的“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盛赞的“登陆战役”指的是诺曼底登陆。
(3)根据所学知识,美、苏“行动和反行动”指的是美苏冷战,美国冷战的具体表现有: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苏联的具体体表现是在政治上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军事上建立华约组织。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德国分裂,欧洲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4)根据材料四“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可得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根据材料四“中方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可得出: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四“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可得出: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根据材料四“中方愿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可得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等。
15.(1)中国走上了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2分)《马关条约》。(1分)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分)积极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意一点)(2分)
(3)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意义:保障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加强与各国友好合作,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2分)
(4)事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分)良好的外交政策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详解】(1)根据“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即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展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积极意义: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等角度进行总结。
(3)政策:根据“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可知,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意义:根据“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得出保障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加强与各国友好合作,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4)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即将派出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工作”“1971年”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要性:综合材料,可从良好的外交政策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角度总结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