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23七下简约课堂(精品课件+背记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23七下简约课堂(精品课件+背记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8 00:11: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背记与检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平交流与反抗侵略;
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3、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4、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增强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抗倭是意义。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空间概念较多,难以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思维导学:
四、背记要点:
1.郑和下西洋
(1)时间:1405—1433年.
(2)目的:“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加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2.戚继光抗倭: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史料实证】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继光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提示: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品质。
【家国情怀】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指什么呢?
提示:精神: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郑和精神: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等精神品质。
【唯物史观】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提示: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五、课堂检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印尼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该学者肯定郑和下西洋
A.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
B.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C.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D.促进了中国及亚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2.“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3、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某同学赋诗一首:“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美名远播”的“壮举”包括
①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②1405年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③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A.文天祥南宋后期 B.郑成功明末清初
C.戚继光明朝前期 D.戚继光明朝中期
5.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奋战,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抗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A.倭患严重 B.国家凝聚力较强
C.君主专制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6.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大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A.郑成功 B.郑和 C.戚继光 D.康熙帝
材料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1405 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哄儿谣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通志》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这一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二中的“戚爷”指的是谁?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1)郑和下西洋。特点:时间长(早);次数多;航程远;船队规模大(任意两点即可)
(2)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4)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敢于同外来侵略做斗争,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1405年”“奉使西洋”,可判断是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中的“七次”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次数多,根据“三十余国”“十万余里”可归纳出航程远,船队规模大。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根据材料二中的“倭寇”,可知“戚爷”是戚继光。明朝时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敢于同外来侵略做斗争,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精神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简约课堂
板书课题
2022年课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郑和下西洋涉及的地理范围,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第一篇章: 盛世扬帆向西洋——郑和下西洋
新知讲解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材料三: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巩珍《西洋番国志》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炫耀明朝的富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换取海外奇珍异宝。
1.背景
阅读教材,明成祖为何要派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余年间,仓廪充积,天下太平”。整个中国社会安定,趋向繁荣……永乐年间经济兴旺,更“倍于往时”。
材料二: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业就有很好的发展。因海外事业、漕运和海防等方面的需要,明初是整个明朝造船业的顶峰时期。
材料三:据《明史》,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明朝国力强盛
造船技术领先
航海技术先进
郑和能力出众
2.条件
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吗?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成祖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刘家港
3.概况
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先后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积极影响: (1)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规模大
范围广
次数多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规模(第一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13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时间早
4.影响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明英宗时期,废止了大明帝国的船队,肢解了当时海洋上最大的海军舰队,肢解了帝国海上霸权,终结了大明帝国官方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贸易,终结了帝国所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
虽然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但是从此,就再没有此类的壮举了。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居然以一种滑稽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了,中国和人类社会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
消极影响:
造成巨大的财产消耗和人员伤亡,严重消耗了明朝国力。
4.影响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到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阅读教材,什么叫倭寇?倭患有哪些表现?明朝中后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第二篇章:折戟沉沙御外辱——戚继光抗倭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戚继光像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鸳鸯阵。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家军”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声名远扬。
台州
福建
广东
九战九捷
组建戚家军---台州大捷(1561年)---进军福建、广东---消除倭患。
思考: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民族英雄指的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①打击了外来侵略者
②保卫了沿海民众的财产和生命、国家安全
③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欧洲殖民者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国进行殖民活动?葡萄牙又是如何攫取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的?澳门又是何时回到祖国怀抱?
16-17世纪,欧洲开始飞速发展,开启近代化进程,开始走在世界前列。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第三篇章:海权衰微,澳门之殇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
1553年
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999年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三个事件反映了明朝哪些方面的变化?
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侵澳
戚继光抗倭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和平交往,互相尊重;
……
思考:明朝的对外关系对今天中国的外交有什么启示?
友好
交 往
战争冲突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落
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D
3.浙江省有一处纪念馆,其前廊柱上有楹联两副:“名播千秋昭典籍,身经百战著勋功”;“荡彼倭夷靖海宇,保吾黎庶泽椒江”。从中可知该馆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A.郑和 B.郑成功 C.李自成 D.戚继光
D
材料一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图1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次数多;范围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公平交易,和平交往。
4.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一同参与完成任务。
课堂检测
材料二 东南沿海倭患的完全解 除……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密 不可分。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 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 严格要求士兵……在战略战术上,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创造了 独树一帜的“鸳鸯阵”。 ——摘编自范中义《戚继光评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戚家军屡败倭寇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2 戚继光像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军纪严明;戚继光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变化:从友好交往到抗击外来侵略。说明的问题:综合国力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国家强盛就可以在外交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 (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检测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华英雄谱——助推中外交流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