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优生“筑梦”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优生“筑梦”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17:51:56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质优生“筑梦”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C A D D D B B B C C A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8 分)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争夺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奴隶贸易兴起,英国逐渐崛
起。奴隶贸易罄竹难书,对非洲是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
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4 分)
随着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
对外侵略方式逐渐由暴力掠夺、血腥贸易,向通过商品输出攫取利益转变。奴隶贸易逐步废
除,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4 分)
无论是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还是废,都暴露了英国的贪婪性和掠夺性。(2分)
(评分:围绕兴和废的简析各 4 分,有综评的酌情加 1 至 2 分,但此题最高不超过 8
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处理)
18.(10 分)
(1)既是实物史料,也是图像史料。(2 分)
(2)解读:1949 年 7 月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新中国成立前夕)。
(1 分)
漫画家洪荒的作品《强烈的对比》中,图中的上半部分体现的是国民党士兵搜刮民脂民
膏,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军纪败坏,而图中的下半部分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子弟兵
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两者形成鲜明的
对比。(4 分)
此幅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走群众路线,以人民利
益为重的道理,而国民党则失去了民心。该幅作品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迎接了新中国的
诞生。(3 分)
(评分:背景 1分,对比阐述 4 分,原因揭示与综评 3 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处理)
19.(22 分)
(1)统治者由选举产生;统治者重德;社会成员有分工;社会阶层有差等(维护奴隶
主贵族统治);国家和谐有序。(8分,每点 2 分)
(2)不同之处:男女平等;有神秘色彩。原因: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宗教信
仰浓厚。(8分,每点 2 分)
(3)历史价值: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思想文化
走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料价值;为了解古代理想社会的构
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6分,每点 2 分,答三点即可)
20.(12 分)
评分标准:
12-10 分:论题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9-7 分:论题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
表述比较清楚。
6-4 分:论题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
表述基本清楚。
3-0 分:能够写出某一论题或未能表明论题,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
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三个流行语:万元户、经济特区、股份制改革
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是一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2 分)
论证: 随着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
步,逐步破除高中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
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些城镇居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从事个体工商
业。由此出现了一部分由农村专业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构成的“万元户”,他们成为改革开
放初期富裕户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1980 年,通
过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使它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
田”,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
化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8 分)
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的思想建设和具体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分,结论要升华,不简单照抄论题表述)
(评分:仅写流行语无论证不得分;其它论题言之有理亦可,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
的现代化;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的大国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
等)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质优生“筑梦”联考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
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1.据考古研究,位于山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 4000 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弘的宫殿、独
立的仓储区、管理有序的手工业区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已发现 70 余处。由此可推知当时
A.陶寺先民开始聚族而居 B.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
C.陶寺遗址初具国家特征 D.黄河下游深受陶寺文化影响
2.图 1、2 为 20 世纪出土的先秦布币的两种形制。空首布因“首空可以纳柄”而得名;平首
布又名实首布,脱胎于空首布,重量变轻,体形变薄为片状。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 1 空首布 图 2 平首布
A.商品交易的频繁 B.铸币工艺的改进
C.秦国变法的实施 D.政治一统的走向
3.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
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A. 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 B. 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C. 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 D. 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4.《论佛骨表》是韩愈于 819 年向皇帝上的一篇奏表,背景为宪宗派宦官到寺院“迎佛骨”引起轰动一事。表中
说道:“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事佛求福,
乃竟得祸”。这表明韩愈
A.反佛崇儒立场鲜明 B.反对儒学思想佛学化的趋势
C.对皇权制度的批判 D.对藩镇割据和社会动荡不满
5. 明清时期,湖南和湖北的移民运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呈现出与明代
以前不同的移民态势。这反映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D.长江流域开发重心向中上游转移
第 1 页 共 4 页
6. 有学者认为,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社会新旧杂陈、土洋并存,出现了十足保守的“中兴”事业。“保守”
的内涵主要是指
A. 衙门习气积重难返 B. 限制西方科技的引入
C. 深陷华夷观的樊篱 D. 固守传统的政治体制
7. 读图 3,影响图中第一个上升期的原因是
A.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加剧 B.中法战争的获胜刺激了消费
C.晚清政府抑商政策根本扭转 D.近代企业投资兴办出现高潮
8. 1906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
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
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临时约法》的弊端 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9. 某次战争的解说词评论,“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
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的侵华策略”。这次抗战
A.树立了两个战场合作的典范 B.赢得了长期抗日的时间和空间
C.促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彰显了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10. 1948 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相继成立了大行政区,建立了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布取消上述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两年后,大行政区最终退出历史
舞台。大行政区被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大行政区军事色彩浓厚 B.中央加强统一治理的需要
C.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已全面展开
11.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305-30 年)时期,大量的希腊人移居埃及落户,首都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轮廓为希腊传
统的长方形,有六公里长的大街横穿城市,希腊神庙遍布城市,统治者自称法老,不排斥埃及的信仰和神明。
这反映托勒密王朝
A.沿用了亚历山大帝国治理模式 B.旨在促进族群间的交流
C.顺应了希腊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D.逐渐被埃及社会所同化
12.18 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食谱中属于奢侈品,只有富有阶层才可经常食用。但到 18 世
纪 60 年代,南部劳工家庭主食的三分之二为小麦,东南部甚至可以达到 90%;相较而言,
畜牧业占优势的北部占比会低一些。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A. 小麦储藏技术得到显著改进 B. 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
C. 生产发展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 工业革命缩小贫富差距
第 2 页 共 4 页
13.1871 年,巴黎公社政权成立。它采取的经济措施如:没收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对于厂
主没有逃离的企业,由公社派人监督;提高工人工资,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禁止面包坊工人加夜
班等。这表明巴黎公社
A. 是法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B.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 回应了法国民众的普遍诉求 D. 实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1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社会开始觉醒,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部分运动如
表 1所示。 表 1
时间 觉醒表现
1908 年 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1905-1911 年 伊朗立宪革命
1907-1910 年 朝鲜反日义兵斗争
1911 年 中国的辛亥革命
上述觉醒反映当时各国
A. 遭受侵略的民族危机深重 B.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 合力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D.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诉求
15.1941-1945 年间,在苏联集体农庄中的农民收入中,以谷类和土豆计算的实物工资有下降趋势,农民个人出
售农产品的货币收入在其全部收入中的比重则显著增长。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中市场机制的调节 B. 苏联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C.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D. 二战推动了苏联政策的调适
16. 1973-1974 年间,针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对美国实施的石油禁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联手成立国际能源
署,总部设在巴黎。在出现石油短缺时,该机构在成员间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还要求各成员国保持一
定数量的石油库存。国际能源署的建立旨在
A.掠夺第三世界战略资源 B.缓和争夺战略资源的矛盾
C.预防石油能源供给异动 D.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 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国奴隶贸易的起因和影响,对英国奴隶贸易的兴废进行简析。
第 3 页 共 4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图 4《强烈的对比》是漫画家洪荒于 1949 年 7 月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
(1)指出图 4 所示作品的史料类型。(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幅作品进行解读。(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思想集合。其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
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
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
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杜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据《礼记·礼运》等
材料二 “理想国”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47 年)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为了维
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理想国
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王、军人和生产者,他们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
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
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
——据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相同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理想国”有别于“大同”社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构想共同的历史价值。(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表 2 中国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某些流行语
下海 打的 万元户 中国梦 股份制改革 入世(WTO) 选秀
炒股 一带一路 互联网 经济特区 人工智能 黄金周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表 2 中选三个流行语,三个流行语之间要有关联性,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关联性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运
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