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说课稿
接下来进行的是说课展示环节,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单元分析:《鸟的天堂》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景物的变化。
2.本课特点:这篇文章是巴金写的一篇散文,记叙的是作者同朋友先后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课时已经引导学生感受了榕树的静态美。第二课时将引导学生感知鸟多,鸟欢快,群鸟齐鸣的动态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很多老师习惯把它们分开来写,我个人认为这三个维度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请看我的第二点教学目标。“懂得了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是知识目标,而“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生命的赞美”是情感目标,这就是相互融合。我把教学目标的第一点、第二点设置为教学重点,把第三点设置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破我的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进入我说课的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我将从如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导入,复习巩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学生积累的词汇、句式在需要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在导入部分,我设计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积累的好词好句来描述这棵大榕树,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从而让学生再次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接着入情入境地朗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让学生感受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失落和疑惑,在质疑中提升对本节课的阅读期待。
环节二:感知鸟多,鸟欢快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首先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充分地展开自学自悟。学生的汇报的时候,适时地点拨和追问,“哪里看出鸟多?哪里看出鸟欢快?”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感受、理解、欣赏、品读,甚至运用文本。比如,在学生品读鸟多时,我让学生抓住“应接不暇”,再次强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师生复读再现文本,促进学生的积累和运用。在感知鸟欢快这个环节时,我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在文章原有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这棵树上的鸟还有什么姿态,以及除了画眉之外,还有哪些鸟的活动?用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想象能力的提升。在有生磨课的时候,学生的生成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重视朗读,在这篇文章的课后习题当中提到了朗读指导。不过我认为朗读的指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多样,更加要注重层次上的递进。所以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同桌一起互读,并且自己去发现朗读技巧,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朗读的技巧,并且在运用到朗读实践当中。在这种生生互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是高效的。
环节三:片段仿写,读写结合
本单元的关于指向习作的一个语文要素当中提到,要学习写景物的变化,所以我在本课设置了一个仿写的片段。不过在设置情境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考虑,我没有让学生跳出课文原本的情境去寻找一个新的情境让孩子写,而是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本来营造的情景去丰富他的情境。我让学生写的是榕树下人们的活动。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丰富了课本原文原有的情境,让鸟的天堂因为有人的参加更和谐、更热闹。
环节四:悟情悟境,情感升华
在环节四当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的是标点符号。通过标点符号来品内涵,悟情感,然后顺势给出一个视频,通过这个视频让学生了解当地人是如何保护鸟的,从而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环节五:阅读链接,作业布置
阅读课程化是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除了快乐读书吧,很多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个阅读链接。通过分析,我发现这篇文章的阅读链接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非常有帮助,所以我巧妙地借用了这样一个阅读链接,达到了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再看我的作业布置。我的作业布置,也很好地体现了对教学重难点的巩固和迁移,同时也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再一次落实。
五、说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看看我的板书。我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既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树,再写鸟,也体现了老师的教路。这边体现的是教学重点,那边体现的是教学难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学路,既学到了写了什么,又学到了怎么写。所以我觉得我的板书可以说是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而且美观有巧思,在最后的时候用一棵树的形状突出“生命”这样一个主题。
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有遗憾的,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因为我的这节课整个设计的理念是生本课程,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学生的参与。从我前面的想象画面,到后面的朗读指导,再到后面的读写结合,我想如果有学生的现场生成,效果应该是更好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